生平簡介
國內學業生涯
卞蔭貴,1917年5月22日出生於江蘇省興化縣。自幼就讀於私塾,後插班進入國小四年級,立即對數學產生了濃厚興趣。考入興化縣立中學後,他在這方面的天賦和努力更得到數學老師的賞識和培養。老師經常專門為他出幾道難題,少年卞蔭貴樂此忘疲,幾乎把所有課餘時間都花在演算數學難題上,即使寒暑假也不例外。對其它功課他也並不偏廢。1934年,他以第一名的優異成績,畢業於興化縣立初級中學。同年,他進入頗有名氣的江蘇省立楊州中學。學習成績一直名列前茅。中學畢業後,卞蔭貴同時考取了三所知名大學。他最後選擇了上海交通大學,並得到由著名化學家侯德榜先生等創建的“清寒教育基金”的資助。1942年,他畢業於上海交通大學機械工程系。
1942年底,卞蔭貴到交通部在四川省重慶市的汽車配件製造廠任實習工程師。兩年以後,他考上了“租借法案”(lend-leaseprogram)的出國留學生。他考取的是汽車組,赴美習齒輪製造。
當時的卞蔭貴受到“救國必須讀書,讀書便是救國”的影響,認為埋頭讀書、“實業救國”是他的道路。因此,他在國外十分珍惜這為期一年的學習。學習期滿,正值抗日戰爭剛剛勝利。
國外學業生涯
此後國內內戰頻起,民不聊生。卞蔭貴不滿當時政府的腐敗無能,為了實現“讀書救國,實業救國”的願望,他決定留在美國學習科學技術知識,等待時機,報效祖國。於是,他到了美國東部城市波士頓,進入哈佛大學,以半工半讀方式就讀於航空工程專業,在當時《套用力學》主編馮·米澤斯(VonMises)教授的指導下學習。1949年,他獲得碩士學位。接著,他又到霍普金斯(JohnsHopkins)大學航空系深造。1952年獲博士學位。同年他被維吉尼亞理工學院(V.P.I)聘為副教授,從事空氣動力學、氣體動力學等專業的研究和教學工作。卞蔭貴的基礎知識紮實,且又擅長於教學,除講授專業基礎課外,他還是幾名碩士和博士生的指導教師,當時他只有25歲。
報效祖國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祖國輝煌的建設成就與抗美援朝戰爭中我軍節節勝利的訊息在中國留學生中迅速傳播,他們感到揚眉吐氣和無比自豪,因為中國人民真正站起來了。正如卞蔭貴所說:“只有海外遊子才對個人與祖國命運的聯繫有更深刻的體會。”卞蔭貴懷著對祖國的思念和對祖國成就的欣喜之情,毅然捨棄了優厚的物質待遇和較好的工作條件,不顧美國當局的種種阻撓,終於在1957年初回到了闊別10餘年的祖國。
踏上祖國的土地後,他感到異常興奮:眼前的祖國呈現出一片欣欣向榮的景象。在眾多的邀聘聲中,錢學森的“歡迎您到力學所來”的一紙電文,使他下定決心,欣然來到剛剛成立的中國科學院力學研究所任職。1970年,由於體制的變動和國防科研的需要,他隨單位一起轉到航天部工作,直至1978年才又回到力學研究所工作。1980年後,他還應邀分別擔任了華中工學院(現華中理工大學)、浙江大學、中國科技大學和清華大學的兼職教授。
卞蔭貴還曾擔任一些學術刊物及學術組織負責人等社會職務。他曾任第一任《力學與實踐》主編、《空氣動力學學報》副主編、《航空學報》編委、《中國大百科全書·力學》卷計算力學篇的副主編、《計算數學和力學》編委、《水動力學研究進展》和《計算物理》的顧問編委等,也曾受聘擔任中國力學學會計算流體專業組組長、中國力學學會流體力學專業委員會委員、中國空氣動力學研究會高超聲速流體力學委員會主任等職。這些刊物及組織工作的成功和發展都與卞蔭貴的領導和努力是分不開的。
回國後,卞蔭貴30餘年如一日,一直埋頭於研究工作,並熱忱地培養年青人,他在空氣動力學計算流體力方面有較深的造詣,為發展中國的近代力學事業和國防工業作出了貢獻。
潛心研究
高超聲速流動及傳熱研究50年代後期至60年代初,中國航天事業尚處於初創階段。為推動中國火箭技術和航天事業的發展,中國科學院力學研究所以“上天”作為主攻目標之一,大力開展急待解決的空氣動力及其傳熱問題的研究。當時,對於戰略武器及人造衛星返回大氣層時出現的“熱障”問題的研究正是國際科學界關心的熱點和難點,而國內的相應工作尚屬空白。根據任務和學科發展的需要,卞蔭貴及時組建了一個研究組,進行燒蝕防熱的理論研究。他先後開展了高溫邊界層、高溫氣體輸運性質、高速氣流傳質和傳熱、燒蝕機理等課題的研究工作。這一系列的研究,一方面直接服務於航天工業部門,為他們的設計提供理論依據,同時也由此創建了中國的高速氣流傳熱學及燒蝕理論的研究陣地。30多年來,這支研究隊伍在氣動熱學科領域裡取得不少成績。與此同時,也培養造就了一大批專業人才。1975年,國防科學技術工作委員會成立了“910”協作攻關組織,下設三個專業組,卞蔭貴被聘請為氣動物理專業組組長。多年來,他一直作為氣動物理專業組的指導和顧問,為發展中國的戰略武器和衛星研製作出重要的貢獻。
60年代中至80年代初,他又領導研究組進行高超聲速飛行器再入的物理學方面的理論研究,先後開展了高超聲速電漿鞘套、尾跡流場及其散射效應、高超聲速飛行器底部流及傳熱、球錐體粘性激波層數值解等項課題的研究工作。由他直接參與和領導的課題組對於最難攻克的底部流動問題結合實際數據進行了相關分析,並得到無燒蝕情況下的理論解。這一成果多年來一直被國防工業部門所使用。正是由於他所領導的研究組在燒蝕防熱和再入物理方面進行了上述各項開創性的理論研究,填補了國內空白,在理論與實驗的密切配合下,為中國航天事業的關鍵技術提供了理論依據。因而,由他領導的研究組參加的《高矽氧燒蝕材料》課題於1978年獲全國科學大會獎;《洲際飛彈彈頭傳熱某些問題的研究》獲1980年國防科工委二等獎;《再入通訊可行途徑研究》獲1986年中國科學院科技進步二等獎,以及《激波風洞炮風洞用於戰略彈頭氣動力、氣動熱和再入通訊的研究》獲1987年國家科技進步三等獎。卞蔭貴並集多年的研究實踐與經驗,1986年與曾經是他助手的鐘家康合著出版了《高溫邊界層傳熱》一書。
計算流體力學70年代,由於計算機科學的飛速發展,套用計算機進行數值模擬已成為與理論分析和實驗研究具同等重要地位的三者相輔相成的新興的研究手段。然而與國際上一些先進國家相比,當時的差距不僅反映在計算機的規模和套用程度上,而且對數值模擬這一研究手段也尚未引起廣泛的重視。卞蔭貴適時地注意到了數值計算分析工作在力學研究中的重要作用,積極倡導在國內開展計算流體力學的研究;同時,他身體力行,親自帶領和指導研究生,並組建了一個專門從事計算流體力學研究的課題組。研究內容除了結合航天技術進行的粘性層數值解外,先後開展了邊界層方程數值解、分離流的數值模擬,以及複雜內流湍流的數值研究等課題。他在學術刊物和計算流體的學術會議上發表了《計算流體力學的興起與展望》、《粘性流體力學的數值解法》和《邊界層分離數值解法》等多篇研究論文和綜述性文章,對於粘性流計算中的關鍵問題發表了他的深遠的見解。80年代後期,他在《空氣動力學學報》上發表了《鏇渦內流計算》的論文,採用渦量-向量勢的表述方法來改進三維問題的數值模擬,對於渦量-向量勢方法的計算方案以及邊界條件的處理提出了深刻的見解。從1982年起,每隔兩年由中國力學學會與空氣動力學研究會聯合舉辦一次全國計算流體力學會議,卞蔭貴是這一會議的組織者。
他還多年從事不可壓縮粘性流動的數值模擬研究,對於連續性約束的處理等關鍵問題發表了精闢的論述,從而對中國計算流體力學的研究起到了指導作用。
跨聲速流動卞蔭貴早在國外攻讀研究生期間就對速度圖法進行過深入的研究。他用求解不同積分方程的方法得到了混合型Tricomi方程的精確解,從而將Панлыкии的射流解從亞聲速範圍推廣到跨聲速範圍。他的論文《跨聲速射流的Tricomi方程解》發表在《中國科學》上,這是一項具有重要理論意義和套用價值的研究工作。
培養人才
卞蔭貴不僅是一位從事研究工作的科學家,同時又是一位受學生喜愛與尊敬的教育家。50年代初,他在美國維吉尼亞理工學院時就被聘為副教授,為研究生班講授流體力學課,同時指導碩士、博士研究生。他的幾位學生都學有所成,成為較有名氣的學者。回國後,他又應邀為清華大學力學班、中國科技大學,以及後來為浙江大學、中國科技大學研究生院等校講授理想氣體動力學、高速氣流傳熱、邊界層理論、高速邊界層傳熱等課程。他親自編寫講義並且非常注意選編與力學前沿課題有關的內容。他的講課條理清晰、論述透徹,尤其在對研究生班講課時,雖然內容專業性強,但經他由淺入深地講解,可使不同專業基礎的學生都易於接受。
60年代初期,力學研究所的研究室、組內新畢業的年輕人多,他們在校學習的專業知識面較窄,然而偏於套用性的研究課題所牽涉到的知識面卻較寬,某些方面還比較深,比如關於高超聲速飛行器的邊界層及其傳熱方面的問題,除了需要流體力學、高速空氣動力學學科知識外,還要求有較深的物理學和化學熱力學、化學動力學等方面的知識。為了能使大家較快較好地適應工作需要,卞蔭貴親自編寫了《分子運動論》、《化學熱力學》等專題講義,定時地為組內外年輕講課,這一做法促進了課題研究的開展。
從卞蔭貴到力學研究所工作至今,他一直從事培養研究生的工作。他直接培養的碩士生有14名,博士生6名,指導博士後2名,此外還為清華大學、北京理工大學、中國科技大學等代培博士生數名。他一貫注意教書育人,不僅在學業上具體指導、嚴格要求學生,同時注意教導學生要有遠大的理想和抱負,要為發展科學技術事業充分發揮自己的專業特長,而千萬不可被眼前的利益所左右。
還應該記敘的一點是,60年代初,國家剛組建國防科研隊伍時,卞蔭貴領導的研究組裡有3名國防科研單位派來進修的專業人員。通過學習和參加課題研究,他們掌握了關於傳熱和燒蝕的理論知識及研究方法,返回本單位後,在這方面他們都起到了科研骨幹作用。
個人簡歷
1917年5月22日出生於江蘇省興化縣。
1938—1942年上海交通大學機械工程系學習,1942年畢業。
1942—1945年任重慶汽車配件製造廠實習工程師。
1946—1947年美國齒輪製造廠實習。
1947—1949年美國哈佛大學航空工程專業學習,1949年獲碩士學位。
1949—1952年美國霍普金斯大學航空系學習,1952年獲博士學位。
1952—1956年任美國維吉尼亞理工學院副教授。
1957—1970年任中國科學院力學所研究員。
1970—1978年任航天部207所、701所研究員。
1978—1986年任中國科學院力學研究所研究室主任。
主要論著
1苄蔭貴等.跨聲速射流的Tricomi方程解.中國科學(英),1958(7).
2卞蔭貴等.球錐體粘性激波層數值解.第二屆全國流體力學會議論交集,1979.
3卞蔭貴.可壓縮流邊界層參數的工程計算方法.力學學報,1980(2).
4卞蔭貴.邊界層研究進展.力學進展,1980(10).
5卞蔭貴.邊界層分離流數值解.空氣動力學學報,1982(3).
6卞蔭貴.粘性流體力學數值解法.力學進展,1983(1).
7卞蔭貴.對流-擴散方程數值模擬.中美計算工程力學進展研討會,1983.
8卞蔭貴等.高溫邊界層傳熱.北京:科學出版社,1986.
9卞蔭貴等.鏇渦內流計算.空氣動力學學報,1988(1).
10卞蔭貴.計算粘性流體力學中關於連續方程的處理.力學與實踐,1989(1).
評價
卞蔭貴從事力學研究幾十年的工作和為人,正如他對自己所要求的那樣:看事業重如山,視名利薄如水,為了發展中國的力學事業,他不為名、不為利,辛勤耕耘,默默奉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