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館觀眾
正文
博物館萌芽時期,宮廷皇室、教會或宗廟以及私人收藏,僅限於少數人觀賞。近代以來的博物館已成為面向全社會開放的文化教育機構,不分年齡、文化、信仰、種族和階層,只要有人身自由,併購買參觀券,均可成為博物館觀眾。從參觀博物館的目的來分,有 3種類型的觀眾:專業性研究者或諮詢者、學習者、遊覽觀賞者。到博物館從事科學研究工作的,主要有文物工作者、考古工作者、博物館工作者,以及在職業上與博物館藏品資料有較多聯繫的科研工作者和教育工作者。其主要目的在於利用博物館藏品資料或研究設備。他們是博物館的特殊服務對象,博物館一級利用者。
到博物館來學習的主要是中小學生、社會青年,還有成人和學齡前兒童。博物館的陳列、展覽科學地編排著各門學科的實物資料,是一部立體教科書,是在校學生豐富知識、開拓眼界,及從事某些科學實驗的課堂。他們是博物館二級利用者。
帶著娛樂性的遊覽觀賞目的的觀眾,主要有城市居民、農民、外地或外籍游客。許多博物館是歷史藝術性的,古代歷史文物和工藝美術品的展覽都經過了藝術處理,加上優美的環境 (許多博物館建築本身就是藝術品或歷史遺址) ,具有較強的藝術魅力,成為廣大民眾娛樂、消遣、陶冶性情、觀光休憩的公共場所。他們是博物館三級利用者。
以上幾類觀眾可以統計出人數,稱為顯在觀眾,也稱直接觀眾。有些觀眾本人並未來館,而通過信函、出版物、廣播或影視渠道,獲得來自博物館的知識與信息,這部分人無法統計,稱為潛在觀眾,也稱間接觀眾。隨著信息傳遞工具的不斷發展,潛在觀眾的數量將逐漸增多。
衡量一個博物館對社會貢獻的大小,主要視其通過陳列、展覽對社會產生的教育作用和影響,具體體現是博物館對觀眾的滿足程度。觀眾是博物館的服務對象。博物館要更好地為觀眾服務,必須通過調查了解觀眾,研究觀眾的需要。
研究觀眾,首先要通過調查取得第一手資料,然後運用教育心理學、社會學等有關理論加以分析綜合。博物館調查觀眾的方法,主要有實地觀察、館內調查和社會調查。實地觀察是通過觀眾行為和表情的觀察來判別觀眾心理活動,從中發現教育與服務工作中存在的問題。館內調查是使觀眾自己把參觀感受揭示出來的方法,分3種形式:①與觀眾交談,請觀眾談參觀體會;②請觀眾填寫意見徵詢單;③在展廳內設觀眾留言簿。社會調查是館外活動,一般採用民意測驗的形式,或有目的地選擇各類職業觀眾作個別採訪。研究觀眾是博物館的一項日常工作。在調查觀眾後,博物館要建立、健全觀眾檔案,進行研究,改進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