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蜻蜓”系列空對空飛彈是在美國的“響尾蛇”飛彈的基礎上研製的。以色列的拉法爾武器管理局曾用“響尾蛇”飛彈的組件組裝成“蜻蜓Ⅰ”空對空飛彈,該彈是初級型,並沒有正式投入生產。六十年代初開始研製、生產“蜻蜓Ⅰ”飛彈,1969年裝備部隊,到1980年為止共生產了18000枚。1984財年,單價為9.4萬美元。該彈裝備以色列空軍的“幻影Ⅱ”、“幼獅”、F-4和F-15戰鬥機,並銷售到許多國家和地區,其中有阿根廷、智利、秘魯、南非、中國台灣、土耳其、巴西等。
發展歷程
以色列空軍(IAF)從1950年後期啟動空對空飛彈計畫。在1959年以色列開始發展“蜻蜓”(Shafrir)1空對空飛彈。經歷五年之後在1964年7月發展完成。
在1961年3月顯示涉及飛彈的設計的基本構想是錯誤的。在結束髮展或引導開始飛彈測試之前,在以色列拉菲爾武器發展局(Rafael)設計已經啟動想方法改進飛彈的性能包線。
這些改進包括要增大它的直徑尺寸的提議,將會增加從11厘米到14厘米;長度從2米到2.5米;重量從30公斤到65公斤和裝藥從11公斤到30公斤。
以色列拉菲爾武器發展局(Rafael)的設計者指出這些方面的改變飛彈會能夠使用一部較大的火箭發動機,如此增加飛彈的有效攻擊射程,在低高度從1.5公里到3公里和在35,000英尺從3公里到9公里。
以色列“蜻蜓”(Shafrir)1空對空飛彈在場地測試
儘管設計者沒有對飛彈的基本設計感到滿意,要採用200枚飛彈裝備空軍的一個決定被作出。
擔心改進工程將延長開發過程和導致飛彈操作部署延誤是拒絕這些提議的主要理由。然而,在1962年一些設計工作在以色列拉菲爾武器發展局(Rafael)被做去改進現有型號,但是從未進入實現。
在1963年3月,“蜻蜓”(Shafrir)1準備好第一次測試。測試支持在法國,而且飛彈射擊一個機動目標去顯示它的能力,結果相當失望。這導致承認“蜻蜓”(Shafrir)1不能夠回響以色列空軍(IAF)的操作需求。考慮事實上沒有其它的可得的替代者,它已經被確定“蜻蜓”(Shafrir)1會在1963年5月被空軍接收到。並行地,改進飛彈計畫會被完成而且改進將進入飛彈之內。
測試發射“蜻蜓”(Shafrir)1飛彈
在發展過程期間另外討論的問題是飛彈的近炸引信。引信以一個爆炸炸藥為基礎,而且僅僅距離目標一米有效,因此一般贊同炸藥會以破片為基礎。增加性能減少價格彈頭的選擇項也被考慮。
法國的測試已經顯示它簽收了“蜻蜓”(Shafrir)1的操作說明書停落於1963年7月18日,在幻影C3(Shahak)空軍中隊飛彈接收期間。
•射擊會僅僅在非機動目標上做。
•發射會在目標飛行路線+10/10度的一個導向角去做。
“蜻蜓”(Shafrir)1性能很差因而它的品質鑑定已經提出。飛彈的殺傷率被估計沒有近炸引信在21%和採用引信在47%。
它然後被清除,需要去發展一個新的空對空飛彈。在1964年5月,這是在操作之後一年,它確認了“蜻蜓”(Shafrir)1飛彈沒有通過驗收試驗。
“蜻蜓”(Shafrir)1被當做一種武器系統不是令人滿意,但是為成功的下一代以色列的空對空飛彈“蜻蜓”(Shafrir)2鋪設基礎有它的聲望。
工作原理
飛彈在截獲目標並滿足其它發射條件後被發射,脫離載機,火箭發動機工作一定時間便停止,飛彈進入慣性飛行段。在飛行過程中,制導系統不斷測量、計算目標與飛彈的相對位置,由偏差形成控制信號,使舵機工作,操縱舵面偏轉,控制飛彈飛向目標。當飛彈接近目標符合引信工作條件時,引信引爆戰鬥部,毀傷目標。飛彈的制導方式不同,控制信號的形成方式也有所不同。紅外尋的制導是把探測到的目標熱輻射變換成電信號,經放大,選頻與基準相位信號比較,得到誤差信號,形成控制指令。雷達尋的制導是飛彈上的雷達接收目標回波信號,進行計算判斷,形成控制信號。這種制導根據雷達發射機的所在位置不同分為主動、半主動兩種。主動式的雷達發射機裝在飛彈上,半主動式的雷達發射機裝在載機上。複合制導有兩種以上的制導裝置,彈道初始段一般採用程式控制或慣性制導等,中段為半主動雷達制導,末段為主動雷達制導。
基本參數
長度(Length)250cm
翼展(Span)55cm
彈體(Body)15cm
重量(Weight)93kg
制導類型(GuidanceType)IR
類型(Model)1xspr.
射程(Range)5km
盤點世界著名空空飛彈
空空飛彈與地地飛彈、地空飛彈相比,具有反應快、機動性能好、尺寸小、重量輕、使用靈活方便等特點。與航空機關炮相較,具有射程遠、命中精度高、威力大的優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