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資料

由休斯公司研製的AIM-4獵鷹飛彈是美國研製的第一種雷達制導空空飛彈,也是世界上第一種正式服役的空空飛彈。作為世界上第一種服役的空空飛彈,獵鷹無疑具有劃時代的意義,但是限於當時科技水平和空空飛彈設計經驗的匱乏,加上項目設計初衷頗有問題——為轟炸機研製一種自衛武器,這決定了獵鷹的總體設計相當失敗:狹小的彈體中要塞進那么些性能不可靠的元器件,導致的結果就是飛彈戰鬥部威力太小(當時美軍飛行員戲稱除非“獵鷹”擊中米格機飛行員的心臟,否則休想取得戰果)。
而最大射程也僅僅達到F-15發射獵鷹飛彈9.7km而已,沒比“響尾蛇”飛彈強到哪去。而幸運的是“獵鷹”生逢其時:它的服役歷程正好跨越了冷戰開始和高峰期,緊張的局勢迫使美國政府傾盡全力生產武器,其中也不乏一批價高質次品,因此“獵鷹”系列少則上千多則上萬的產量也就不足為怪了。
性能指標
彈長:1.98米; 彈徑:163毫米; 戰鬥部:破片戰鬥部,重3.4公斤; 飛彈翼展:508毫米; | 動力段:propellant固體火箭發動機; 最大射程:9.7公里; 最大飛行速度:3馬赫; 導引方式:雷達半主動制導/紅外製導 |
體系結構

AIM-4飛彈外形為圓柱形彈體+半球形天線罩,其中彈體為鎂合金鑄件,飛彈頭部靠後為四片梯形翼面,在彈體上呈十字形布局,也為鎂合金製造,並覆蓋一層塑膠薄膜。而彈尾則裝有四片方向舵,也呈十字形布局。AIM-4飛彈主要採用雷達半主動制導方式,採用比例引導方式。早期獵鷹有一個小型破片戰鬥部,重3.4kg,由於戰鬥部威力太小,其殺傷半徑也很小,限制了獵鷹飛彈的戰術運用。更嚴重的是獵鷹飛彈的戰鬥部沒有配備近炸引信且引信安裝位置也不太合理:裝在彈翼前緣部位,這兩點使得獵鷹飛彈必須採用直接撞擊的辦法才能殺傷目標。飛彈後部裝有一台錫奧科爾公司研製的單極固體火箭發動機。
改進歷程

分類
按制導方式不同,分為半主動雷達型AIM-4/4A/4E/4F/26A/26B/47A、紅外型AIM-4B/4C/4D/4G/4H和半主動雷達加被動紅外複合制導型AIM-47A;按戰鬥部裝藥不同,分為常規戰鬥部型AIM-4/4A/4B/4C/4D/4E/4F/4G/26B/47A和核戰鬥部型AIM-26/26A/47A;按射程分為近距型AIM-4A/4B/4C/4D/4H/26A/26B、中距型AIM-4E/4F/4G和遠距型AIM-47A;按作戰性能水平,可分為兩代、三檔:第一代AIM-4/4A/4B/4C,第一代半AIM-4D,第二代AIM-4E/4F/4G/4H/26A/26B/47A。
獵鷹飛彈的初始型號:GAR-1和GAR-2於1956年服役。最初配備給空軍的F-89“蠍子”、F-101B“巫毒”和F-102“三角劍騎士”戰鬥機。獵鷹的海外客戶並不多:只有加拿大、瑞典、芬蘭和瑞士,這和響尾蛇數十個國家的裝備量形成鮮明對照。其中加拿大將獵鷹飛彈裝備在CF-101“巫毒”上;瑞典裝備在Saab-35戰鬥機上;瑞士則裝備在“幻影”IIIS戰鬥機上。本來加拿大很希望把獵鷹裝備到本國自研的CF-105劍騎士上,但是這個構想伴隨著CF-105項目的下馬而中止。
為了搭載獵鷹飛彈,早期戰鬥機很多都設計了內部彈倉,當然也有例外:蠍子戰鬥機就在翼尖掛載飛彈。當然後來的三角騎士和三角劍戰鬥機不但配備了專門的彈倉,還配備了伸縮式的發射架用來發射獵鷹飛彈。而F-101B巫毒戰鬥機則採取了一種很少見的掛載布局:2枚飛彈放在機體外部;彈倉內部又有2枚飛彈。發射時先把外掛的飛彈發射掉,然後打開彈倉門發射內置的飛彈。據說後來著名的F-111戰鬥機的內置彈倉最初也要求能掛載獵鷹飛彈,但是等到該機服役時,美國空軍早已淘汰了獵鷹飛彈。
獵鷹飛彈的第一個子型號——GAR-1型是半主動雷達制導型(SARH),射程8公里。總共生產了4,000枚左右。後來被GAR-1D型(後來的AIM-4A型飛彈)取代。與GAR-1相比,後者擁有更大的控制翼面。GAR-1D型飛彈總計生產了12,000枚,成為獵鷹家族的主力軍。
GAR-2,就是後來的AIM-4B飛彈是獵鷹家族中十分特殊的一個型號:它是獵鷹系列中唯一一種紅外製導飛彈,其性能不盡如人意,但是其優勢在於它是一種“發射後不用管”的武器。當時美蘇空軍的構想是空戰中先後發射兩枚飛彈:先發射一枚紅外製導飛彈,接著發射一枚雷達制導空空飛彈,這樣做可以提高擊中目標的機率。從外形上看,GAR-2型飛彈彈體比GAR-1型長1.5倍,彈重也增加了7kg,飛彈發射射程沒有太大變化。該型飛彈產量不大,很快就被GAR-2A(後來的AIM-4C飛彈),後者改進了紅外導引頭的可靠性。紅外製導型獵鷹飛彈總計生產了26,000枚。
1958年,休斯公司又推出了獵鷹飛彈的放大版,被稱為超級獵鷹的飛彈。該型飛彈配備了推力更大,持續飛行時間更長的火箭發動機,飛彈的飛行速度和距離都有增加。此外飛彈還裝備了威力更大的戰鬥部(重13kg)和改進型導引控制部。其中雷達制導型號為GAR-3,後改名為AIM-4E型飛彈,而後續的GAR-3A則改名為AIM-4F型飛彈。而紅外製導型號GAR-4A則成為AIM-4G型飛彈。超級獵鷹系列共生產了6,100枚飛彈用來取代所有早期獵鷹飛彈,其中2,700枚是雷達制導型,剩下的是紅外製導型。
而原先的獵鷹飛彈在1962年9月又進行了重新設計升級。最後一種服役的獵鷹飛彈是GAR-2B,就是AIM-4D型飛彈(1963年服役)。該型飛彈不再被當成一種攔截轟炸機的武器,而成為一種名副其實的空戰格鬥飛彈:它是將早期GAR-1/GAR-2飛彈的彈體和GAR-4A飛彈的紅外導引頭組合而成的。
而獵鷹家族中的重量級人物是GAR-11(核戰鬥型),就是後來的AIM-26飛彈,該飛彈擁有一個AIM-26A/B核獵鷹[5]250噸當量的核戰鬥部,用來在核戰爭中攔截對方的戰略轟炸機群。而後來又進一步衍生出獵鷹飛彈的超遠程戰鬥型GAR-9,就是後來的AIM-47型飛彈。該型號是專門為XF-108戰鬥機和著名的YF-12戰鬥機(就是SR-71戰略偵察機的戰鬥型號)研製的。
研發背景

獵鷹飛彈的研發始於二戰結束後的1946年,當時冷戰已然悄然開始,美國開始不動聲色地投入與蘇聯的軍備競賽中,於是一大批武器研究項目悄然立項,最大的受益者當然非美國軍火巨頭莫屬。美國休斯飛機製造公司於1947年從美國空軍那裡得到了一份研發亞音速飛彈的契約,有趣的是這個項目研製的初衷是為了給轟炸機配備一種自衛用武器。休斯公司之所以能獲得契約,關鍵在於該公司研製成功了“受激輻射微波發達”(MASER)元件。但到了1950年項目需求有了重大變化:軍方要求獵鷹飛彈必須能夠安裝在戰鬥機上,以便能夠在可能爆發的核戰爭中攔截蘇聯戰略轟炸機。1949年,飛彈進行了第一次發射試驗,試驗取得了成功,飛彈取得了軍方代號:AAM-A-2,並且有了自己的別名:獵鷹。為了能搭載新型的空空飛彈,1951年美國空軍甚至要求所有的戰鬥機和轟炸機都要進行必要改進設計,獵鷹飛彈的型號也改成了F-98這樣類似戰鬥機的編號。而到了1955年政策再一次發生了變化,飛彈為此不得不重新設計,並被命名為GAR-1。
服役經歷

越戰中美國空軍將獵鷹飛彈配備在F-4D鬼怪戰鬥機上參戰,但是戰爭中獵鷹飛彈的表現很差,這是因為獵鷹飛彈的設計初衷是用來在高寒地區攔截蘇聯戰略轟炸機,而不是在越南這樣的熱帶地區參加空中格鬥。獵鷹飛彈的導引頭所需冷卻時間很長,需要6~7秒中之後才能開始跟蹤目標,況且獵鷹飛彈對於像戰鬥機這類小目標的探測能力遠不如探測大型轟炸機的能力。而導引頭一旦開始冷卻就必須在2分鐘內將飛彈發射出去,因為飛彈自帶氮氣瓶容量是有限的,否則飛彈的導引頭就會失靈。此外飛彈的戰鬥部威力太小,沒有安裝近炸引信也是缺點。因此整個越戰,獵鷹只有5次擊落的記錄,全部是由AIM-4D飛彈取得的。另外掛載在F-102戰鬥機上的獵鷹也被用來在夜間攻擊地面目標。獵鷹最後成為前線飛行員最不待見的武器,最終在1969年被海軍研發的響尾蛇飛彈取代。
戰爭中AIM-4飛彈的表現促使廠家對其進行改進:1970年休斯公司研製了XAIM-4H型飛彈,配備了雷射近炸引信,新型戰鬥部,並且擁有更好的飛行機動性。但是這個項目後來還是被取消了。
AIM-4F/G型超級獵鷹飛彈仍舊在空軍和空中國民警衛隊中服務,主要裝備F-102和F-106戰鬥機,一直伴隨到1988年F-102/106戰鬥機退役。
AIM-4C型飛彈則進入瑞士空軍服役,瑞士人給的編號是HM-58型飛彈,裝備達索幻影IIIS型戰鬥機,瑞典空軍則把獵鷹(編號Rb-28)配備到Saab35型戰鬥機。
盤點世界著名空空飛彈
空空飛彈與地地飛彈、地空飛彈相比,具有反應快、機動性能好、尺寸小、重量輕、使用靈活方便等特點。與航空機關炮相較,具有射程遠、命中精度高、威力大的優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