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對1效應

心理學上的“3對1規律”是指在說服別人或提出令人為難的要求時,最好的辦法是由幾個人同時給對方施加壓力。比如在紙牌或麻將牌遊戲中,經常會看到這樣的現象:在4個人參加的遊戲中,當有人建議提高分值或導入新規則時,可能會有人提出異議,這時如果能拉攏其他兩個人,三個人合力對付一個人,那么剩下的那個人會因寡不敵眾而改變自己的主張,被多數人說服。說服別人或提出令人為難的要求時,最好的辦法是由幾個人同時給對方施加壓力。

簡介

說服別人或提出令人為難的要求時,最好的辦法是由幾個人同時給對方施加壓力

那么為了引發對方的求同行為,至少需要幾個人才能奏效呢?前面的實驗結果表明,能夠引發同步行為的人數至少為3~4名。
當兩個人統一口徑誘使某人採取求同行為時,幾乎沒有人會作出錯誤選擇。如果人數增加到3人,求同率就迅速上升。效果最好的是5個人中有4人意見一致。人數增至8名或15名,求同率也幾乎保持不變。
但是,這種勸說方法受環境的制約較大,在一對一的談判中或對方人多時就很難發揮作用。當對方是一個人時,你可以事先請兩個支持者參加談判,並在談判桌上以分別交換意見的方式誘使對方作出求同行為。在紙牌遊戲中,經常能看到這種現象。紙牌遊戲一般由4個人參加,在遊戲過程中如果時機成熟,有人會建議提高賭金或導入新規則,同時也會有人提出異議,這時如果能拉攏其他兩人,三個人合力對付一個人,那么剩下的那個人會因寡不敵眾而改變自己的主張,被多數的力量說服。
克萊烏傑比茨的手下敗將拿破崙也曾說過:“勝利在於兵力充足。”由此看來,“以多勝少”的道理應該是在克萊烏傑比茨之前就有的一個規律。

實驗

心理學上的“3對1規律”是指在說服別人或提出令人為難的要求時,最好的辦法是由幾個人同時給對方施加壓力。比如在紙牌或麻將牌遊戲中,經常會看到這樣的現象:在4個人參加的遊戲中,當有人建議提高分值或導入新規則時,可能會有人提出異議,這時如果能拉攏其他兩個人,三個人合力對付一個人,那么剩下的那個人會因寡不敵眾而改變自己的主張,被多數人說服。
在班級管理工作中,總會遇到某些違紀違規的學生,如果我們在教育的過程中有意動員科任教師及與他相好的同學共同說服他,那么這位學生就更容易認識錯誤,接受批評。在教學工作中,我們有時會發現一些教師在批評學生不良行為時,往往面對一群學生。根據“3對1規律”,這種方法是不可取的,因為此時學生是多數,教師是少數,學生認為違紀的又不是我一個人,必然對自己的錯誤認識不足,對教師的批評也會感到無所謂,這樣的批評教育其結果可想而知。
我們知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環境對一個人的成長有相當重要的影響。作為一個班主任關鍵是要在班級中形成一個良好的班風,要讓學生知榮辱,明禮儀,這不僅僅是為了減少學生自身犯錯的可能,也為了使大部分學生形成對少數存在不良行為的學生的集體監督與批評,從而使批評教育能得以真正有效開展。
當前伴隨著榮恥觀教育在全社會的廣泛開展,學校也會開展了一系列的主題活動,旨在在學生中形成良好的風氣,提高學生的文明素養。我們正可以藉助班會的主題教育和夕會教育,積極在學生中培育榮辱的觀念,使學生知恥明辱,不僅配合學校的“八榮八恥”教育,把 “八榮八恥”真正當作學生共同的行為準則,轉化為全班學生的自覺行動,還可以以此為基礎,對班級中的行為開展批評與自我批評,使班級輿論形成一種合力,從而為教育的有效開展形成良好的氛圍。
現在很多的教師過得相當累,時刻關注班級動態,時時提防有學生違反紀律或未完成教師規定的課業任務,在對學生進行教育時還得時時考慮說話的方式與語氣,生怕說重了損害其自尊心,更有可能導致學生的逆反對抗,而說輕了卻毫無效果。其實我們可以巧用了心理學上的“3對1規律”,通過培育榮恥觀,充分調動全班學生的積極性,然後充分利用學生已有的榮辱觀念,只要有哪個學生有不良的行為,全班學生都能主動反映和聲討,使之無處可藏。利用這種全班的合力,可以使少數存在不良行為的學生只能陷於孤立,更有利於被說服,也大大減輕了教師對學生進行教育工作的壓力,走出教育的困境,也能從最大限度上轉變學生的不良行為。在教育過程中,教師只是要充分發揮引導的作用,而不再是如以往一樣進行圍追堵截,所產生的效果也大大優於以往的方式。

生活法則

這些法則經過世界上著名的心理學家們和社會學家們的研究及多次驗證,被證明是正確的,是客觀存在的。掌握這些法則,利用它們,你能改進你的生活的方方面面,從工作到家庭,從精神到物質。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