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內容
[拼音]tóu shè zuò yòng
[英文]projection
[名詞解釋]是指把別人假想成和自己一樣,認為自己有的特質別人也有。
將自己不喜歡的特質或感覺歸因於他人,以保護自己。
投射作用是弗洛伊德心理防禦機制之一:
投射又稱外射作用,是指個體將自己不喜歡或不能承受但又是自己具有的衝動、動機、態度和行為轉移到他人或周圍事物上,認為他人或周圍事物也有這樣的動機和行為。如“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我見青山多撫媚,青山見我亦多情”等就是投射作用的寫照。投射作用是客觀存在的,通常又是無意識的。美國的一項實驗研究,請大學生聯誼會的每一個成員評價其他成員的吝嗇、固執、散漫等品質,每個成員也要對自己進行評價。結果表明,大家公認的不好品質特別突出的那些大學生,卻未意識到自己具有這樣的品質,他們反而傾向於把這些令人討厭的品質加到別人頭上,而且比別人更為明顯。
效果
投射作用的直接效果,是個體的主觀意向對於社會認知形成的影響作用比認知對象本身的特徵還要大,即個體的主觀心理狀態在社會認知中的作用大於認知對象客觀特徵在社會認知中所起的作用,即存在“喧賓奪主”的現象。
社會認知中的這種“喧賓奪主”的投射作用,使得個體在進行社會認知時,會不自覺地將自己身上所具有的一些人格特點投射到客體身上,從而將一些本不屬於對象的心理行為特徵強加到對方身上,掩蔽了客體的真正的人格心理特點,扭曲了客體的真實面貌,形成對客體錯誤的認知圖式,使得認知中的客體不是像客觀中的客體,而是越來越趨向像個體本身自己。如個體在社會認知中的心情是愉快的,則對他人表情的認知判斷將趨向是肯定性質的,若個體的心情是不愉快的,則對他人表情的認知判斷將趨向否定性質的。這是投射作用消極的一面。
投射作用在社會認知中也存在積極作用的一面。由於投射作用使得個體總是趨向把對認知對象評價判斷成與自己相類似,總是將自己的主觀感受,主觀經驗“先入為主”地來認知評價他人。因此,投射作用會使個體在對確實與自己相類似的人進行社會認知時,對客體的評價判斷會更加地輕易、更加地精確、更加的到位。
個體在社會認知中存在投射作用的特性,後被利用發展成了一種心理測量法,即心理實驗研究中常採用的“心理投射測量法”。即通過對他人個性測量中的評價而可測量檢測出評估者本身的個性特徵。因為,個體在對他人個性測量時,將自己的許多心理人格特點投射到了對他人個性測量的評價上。這種方法比直接對評價者進行個性測量的效果還要好,這種通過個體測量他人而對個體進行測量的間接方法,避免了個體在直接進行自我測量鑑定時所可能存在的自我讚許傾向的影響。因此,心理投射測量法,是利用投射作用原理而設計出的對個性心理進行測量鑑定的一種比較客觀、準確、有效的測量方法。
案例
《伊索寓言》中有這么一則故事,一條狗嘴裡叼著一塊肉,經過一座小橋的時候,看見水裡有一條狗貪婪地盯著它,好像想搶它的肉,於是這條狗威脅地大叫,結果肉掉到水裡去了。這則寓言可以作為心理學上“投射作用”的絕妙註解。人由於缺乏自信,需要靠別人的肯定來肯定自己。但這種肯定其實是一種假想,並不能讓人產生真正的信心。真正自信的人,並不在呼別人的看法,他會信賴別人,而不是經常懷疑別人。反之,常懷疑別人卻是沒有自信的人,他們會把自己的動機、欲望投射到別人身上,減輕自己的內疚,以維護自己的尊嚴與安全,這就是所謂的“投射作用”。 生活中緊緊抓住你所擁有的,反而起不到好的效果。經常擔心會失去你愛的人,反而在實際中起一定的“投射作用”,就會有餘成疾,生活中的疑神疑鬼更是大忌。
生活法則
這些法則經過世界上著名的心理學家們和社會學家們的研究及多次驗證,被證明是正確的,是客觀存在的。掌握這些法則,利用它們,你能改進你的生活的方方面面,從工作到家庭,從精神到物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