棋盤效應

棋盤效應

棋盤效應是指物以類聚,人以群分,在一個組織中,某一類型的人才也往往具有“共生效應”,如果建立良好的人才培養與推薦機制,那么往往也能帶來人才的棋盤效應,收到一而十、十而百的效果。但棋盤效應也有他的另一面,如果我們最初用人不當,任用了品行不端或者是才具平庸的人,那么他所起到的作用,就是令更多與他臭味相投的人集聚在一起。

簡介

有這樣一個故事,說的是阿基米德與國王下棋,國王輸了,國王問阿基米德要什麼獎賞?阿基米德對國王說:“我只要在棋盤上第一格放一粒,第二格放二粒,第三格放四粒,第四格放十六粒…按這個比例放滿整個棋盤就行。”

國王聽了以後,不以為然,認為用不了多少糧食就可以打發他。可是算完以後,卻是一個驚人的天文數字,整個國家的糧倉里的米都不夠。

所謂物以類聚,人以群分,在一個組織中,某一類型的人才也往往具有“共生效應”,如果建立良好的人才培養與推薦機制,那么往往也能帶來人才的棋盤效應,收到一而十、十而百的效果。

例子

齊宣王求賢時,號召天下人推薦有才幹、品德好的人。有個叫淳于髡的人在一天內就向齊宣王推薦了7名賢士。齊宣王當然很高興。可是,他對頃刻間出現的這么多賢士感到有點懷疑。

於是齊宣王把淳于髡叫到跟前,對他說:“先生,我有一個疑點想問問你。我聽說,能在方圓千里的範圍內找到一位賢人,那么天下的賢人就多得可以肩並肩地排成行站在你面前。在古今上下近百代的範圍內能出現一個聖人,那么世上的聖人就多得可以腳跟挨著腳跟地向你走來。今天,先生您在一天的時間裡就給我推薦了7位賢人,如此看來,賢人豈不遍地皆是,有點太多了嗎?”

淳于髡笑了笑,對齊宣王說:“大王您聽我說,人以群分、物以類聚。同類的鳥,它們總是棲息、聚集在一起;同類的野獸,它們也總是行走、生活在一起。如果我們到低洼潮濕的地方去尋找柴胡、桔梗這些植物,別說是短短的幾天,就是幾輩子也不會找到一棵;但是如果到山上去找,那就多得可以用車去裝了。萬物都是以同類相聚的。我淳于髡向來與賢士為伍,我的朋友個個都是德性高尚、才智非凡的人,大王您找我尋求賢士,這就像在河裡舀水,在火石上取火一樣,輕而易得,取之不竭,您怎么能嫌我一天之內給您舉薦的賢士太多了呢?我周圍的賢士多得很,豈止這7個人!今後,我還要繼續向大王推薦呢。”

亂世出英雄,社會動盪是普通黔首百姓的不幸,同時卻為各類人才施展才幹提供了廣闊的舞台。在這種時代,人才的棋盤效應就尤為明顯。

中國歷史上的三國就是一個明顯的例子。

三國時期,魏蜀吳三大陣營,就象三張大棋盤,吸引集聚了各種的精兵強將。而每一個陣營的人才,都是象滾雪球一樣集聚起來的。

曹操經荀彧推薦得到了程昱,程昱繼而推薦郭嘉,郭嘉又推薦劉曄,劉曄又推薦滿龐、呂虔,滿龐、呂虔又共同推薦毛階。就這樣,曹操的智囊人物短時間便濟濟一堂。

在東吳一邊,孫權15歲繼位為吳主,重用和選拔一茬又一茬年輕人。周瑜向孫策推薦了“江東二張”(即張昭、張紘),向孫權推薦了魯肅,魯肅接著又向孫權推薦了諸葛瑾,張紘又推薦顧雍。以後“連年以來,你我相薦”,文得闞澤、嚴畯、薛琮、程秉、朱桓、張溫、駱統、吾粲等;武得呂蒙、陸遜、徐盛、潘璋、丁奉等,形成了東吳集團的骨幹力量。

就連人才優勢最小的西蜀方面,諸葛亮在出山前,也有司馬徽和徐庶的多次推薦。諸葛亮後來又將原在東吳的龐統招致劉備手下。

套用

棋盤效應棋盤效應

人才的棋盤效應是不容置疑的,但是怎樣才能得到眾多的人才呢?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來看一個小故事。

有一天,齊桓公在管仲的陪同下,來到馬棚視察養馬的情況。他一見養馬人就關心地詢問:“馬棚里的大小諸事,你覺得哪一件事最難?”養馬人一時難以回答。其實,在養馬人心中是十分清楚的:一年365天,打草備料,飲馬遛馬,調鞍理轡,接駒釘掌,除糞清欄,哪一件都不是輕鬆的事!可是在君王面前,一個養馬人又怎好隨意叫苦呢?

管仲在一旁見養馬人尚在猶豫,便代為答道:“從前我也當過馬夫,依我之見,編排用於攔馬的柵欄這件事最難。為什麼呢?因為在編柵欄時所用的木料往往曲直混雜。你若想讓所選的木料用起來順手,使編排的柵欄整齊美觀,結實耐用,開始的選料就顯得極其重要。如果你在下第一根樁時用了彎曲的木料,隨後你就得順勢將彎曲的木料用到底。像這樣曲木之後再加曲木,筆直的木料就難以啟用。反之,如果一開始就選用筆直的木料,繼之必然是直木接直木,曲木也就用不上了。”

提示

這個故事說明,近朱者赤近墨黑,棋盤效應也有他的另一面,如果我們最初用人不當,任用了品行不端或者是才具平庸的人,那么他所起到的作用,就是令更多與他臭味相投的人集聚在一起。
這樣的棋盤上,雖然棋子數目不少,但卻只是一盤散沙,沒有任何戰鬥力,當然也就沒辦法取得成功了。

生活法則

這些法則經過世界上著名的心理學家們和社會學家們的研究及多次驗證,被證明是正確的,是客觀存在的。掌握這些法則,利用它們,你能改進你的生活的方方面面,從工作到家庭,從精神到物質。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