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資源
據相關資料顯示,全村有耕地總面積511.50畝(其中:田147.50畝,地364.00畝),主要種植水稻、玉米、小麥等作物;擁有林地2,200.00畝,其中經濟林果地700.00畝,人均經濟林果地1.48畝,主要種植核桃等經濟林果;水面面積150.00畝,其他面積1,292.00畝。基礎設施
該村截止2006年底,已實現通水、通電、通路、通電視、通電話。全村有111戶通自來水,有111戶通電,有89戶通有線電視,擁有電視機農戶89戶(分別占農戶總數的100%、100%和80%);安裝固定電話或擁有行動電話的農戶數18戶,其中擁有行動電話農戶數2戶。該村到鄉鎮道路為土路;進村道路為土路路面;村內主幹道均為未硬化的路面;距離最近的車站(碼頭)7.50公里,距離最近的集貿市場7.50公里。全村共擁有機車3輛。全村建有沼氣池農戶100戶。耕地有效灌溉面積為147.50畝,有效灌溉率為88%,其中有高穩產農田地面積130.00畝,人均高穩產農田地面積0.27畝。
該村到2006年底,農戶住房以土木結構住房為主,其中有15戶居住磚混結構住房;有20戶居住磚木結構住房;有76戶居住於土木結構住房。
農村經濟
該村2006年農村經濟總收入58.50萬元,其中:種植業收入26.60萬元;畜牧業收入24.20萬元,(其中,年內出欄肉豬18頭,肉牛3頭,肉羊20頭);第二、三產業收入0.80萬元;工資性收入6.20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1,560.00元,農民收入以種植、養殖等為主。全村外出務工收入6.20萬元,其中,常年外出務工人數2人,在雲南省內務工2人。
特色產業
據相關資料顯示,該村的主要產業為種植業、養殖業,主要銷售往鳳慶縣。2006年主產業全村銷售總收入0.90萬元。有專業合作組織3個,參加農民專業合作組織的人數50人。
人口衛生
據相關資料顯示,該村有農戶111戶,共有鄉村人口478人,其中男性245人,女性233人。其中農業人口473人,勞動力263人。該村以漢族為主(是漢、苗、彝族混居地),其中苗族58人,彝族36人。
到2006年底,參加農村合作醫療465人,參合率97%;享受低保15人。村民的醫療主要依靠村衛生所和鎮衛生院,距離村委會衛生所3公里,距離鎮衛生院23公里。
文化教育
據相關資料顯示,該村小學生就讀到萬有國小、項家國小,中學生就讀到馬街中學中學。該村距離國小校3公里,距離中學8.50公里。該村義務教育在校學生53人,其中小學生37人,中學生16人。
發展重點
據相關資料顯示,該自然村存在的主要困難和問題是:蠶桑發展的同時,出現了部份農戶只能種桑,不能養蠶,無力建設及購置蠶房蠶具的現狀。該自然村的發展思路和重點是:在鞏固好傳統產業同時,計畫大力發展蠶桑產業。
自然村大盤點(一)
自然村是自然形態的居民聚落。它往往是一個或多個家族聚居的居民點。自然村是農民日常生活和交往的單位,但不是一個社會管理單位。與自然村對應的概念是行政村。村是一個包括農業生產資源、以農業為主要生產方式的人口居住群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