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姓氏]

顧[姓氏]
顧[姓氏]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顧姓,中華姓氏,是一個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主要發源於浙江省境的會稽地區(今浙江紹興),在當今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 89 位,屬於大姓系列,在台灣省則未列入前一百大姓,現今人口約 283 萬餘,約占全國人口總數的 0.17% 左右。 《通志·氏族略》所云:“顧氏,己姓,伯爵,夏、商之諸侯,今濮州范縣東南二十八里有故顧城,是其地也,子孫以封地為姓氏。又,顧氏譜云:越王勾踐十三世孫閩君搖,漢封東甌,搖別封其子為顧余侯,漢初居會稽(今蘇州吳縣),亦為顧氏。在魏晉南北朝時期,顧姓也是吳郡四姓之一,代表人物有顧雍、顧榮等,對兩晉時期的政治、軍事有著舉足輕重的影響。

基本信息

簡介

顧[姓氏] 顧[姓氏]

顧:gù,中華姓氏之一。

回頭看,泛指看:顧眄。顧名思義。回顧。照管,注意:顧及。顧忌。顧慮。顧念。顧恤。顧全。顧問。顧惜。兼顧。

商店或服務行業稱來買貨物或要求服務的:顧客。惠顧。主顧。

拜訪:三顧茅廬。

文言連詞,但、但看:“兵不在多,顧用之何如耳”。

文言連詞,反而、卻:“足反居上,首顧居下” 。

古同“雇”,酬。

顧[姓氏] 顧[姓氏]

姓。

瞅觀看瞥瞧視望瞻瞻

筆畫數:10

部首:頁

筆順編號:1 3 5 5 1 3 2 5 3 4

起源

顧(gù)姓,源出有:

源流一

出自己姓,為夏王朝時昆吾氏之後,屬於以國名為姓氏。在典籍《詩·商頌》中記載:“韋顧旣伐,昆吾夏桀。”在史籍《傳》中記載:“有韋國者,有顧國者。顧、昆吾,皆己姓。”

據史籍《元和姓纂》和《唐書·宰相世系表》等的記載,帝顓頊有曾孫子叫吳回,在帝嚳時為火正祝融黎之弟,也為祝融。吳回的兒子陸終娶鬼方氏的女兒女嬇為妻,生有六個兒子,其中大兒子名樊,賜己姓,封在昆吾國(今河南許昌),後代便是昆吾氏。夏王朝時昆吾氏有子孫被封於顧國(今河南范縣),世稱顧伯,是夏的重要同盟國之一。

在唐朝史籍《元和郡縣誌》、宋朝史籍《太平寰宇記》和某些早期顧氏家譜中,都記載有古顧國,地望在今天河南范縣東十五公里的顧城,在著名的東周歷史文獻《左傳·哀公二十一年》中,記載有魯哀公在周元王姬仁三年(公元前 473 年)與齊侯、邾子在顧國會盟。

源流二

出自姒姓,越王勾踐後裔。漢朝初年,越王勾踐的裔孫搖,因佐諸侯滅秦有功,被封於東頤(今浙江永嘉),後來搖又封自己的兒子於會稽,人稱顧余侯。後來顧余侯的子孫以其封地的名稱號的“顧”為姓氏,從而又形成一支顧姓居民屬於以先祖封號為氏,史稱顧姓正宗。據史籍《名賢氏族言行類稿》、《顧氏譜》等記載,相傳,大禹死後葬於會稽,他的兒子啟在山上建立宗廟祭祀他。夏帝少康後來又把庶子無餘封在會稽主持禹的祭祀,並建立越國,建都於會稽(今浙江紹興)。其後人以國名命氏,稱為越氏。

顧余侯被認為是顧氏的得姓始祖之一,他就成為了南方顧氏的鼻祖。三國時期東吳國著名的顧雍就是他的後代。

源流三

出自南顧與北顧,這兩支顧姓,一支起源於北方,另一支起源於南方,後人便稱為“南顧”和“北顧”。至今顧姓人在談論其淵源時,仍有“南顧”、“北顧”之說。顧氏得姓後,“北顧”發展不及“南顧”,南顧很快成了會稽(今蘇州吳縣)一帶的大姓,漢魏六朝時與陸、朱、張三姓合稱為會稽四姓。由於顧姓主要發源和成長於會稽,所以會稽也成了顧姓的著名郡望之一。後來,這支顧姓中的人遷武陵(今蘇州武陵溪),並迅速發展,因此武陵也成了顧姓的又一郡望。

源流四

出自蒙古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據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蒙古八旗姓》記載:

蒙古族博爾濟吉特氏,亦稱博爾機錦氏、包結慮駝氏,源出元太祖“黃金家族”孛兒只斤氏後裔,突厥語“藍眼睛的人”,世居科爾沁(今吉林科爾沁草原)、錫喇木楞(今黑龍江穆稜、雞東、密山一帶)、烏魯特(今內蒙古東南部興安盟地區)、扎魯特(今內蒙古扎魯特旗)、克魯倫(今內蒙古呼倫貝爾克魯倫河流域)、察哈爾(今河北張家口一帶,包括河北、內蒙烏蘭察布盟、錫林郭勒盟一部、山西部分地區)、呼倫貝爾(今內蒙古海拉爾)、克什克騰(今內蒙古克什克騰旗)、阿巴噶(今內蒙古錫林郭勒盟阿巴噶鎮)、巴岳特(今山西省天鎮、陽高縣邊外)等地。後有滿族引為姓氏者,滿語為 Borjigit Hala。清朝中葉以後多冠漢姓為顧氏、包氏、鮑氏、博氏、李氏、陸氏、王氏、梁氏、尹氏、寇氏、奇氏、波氏等。

蒙古族洪鄂氏,亦稱洪峨氏,以地為氏,世居尼馬察(今黑龍江穆稜興凱湖彼岸,俄羅斯烏蘇里斯克一帶)、葉赫(今吉林梨樹)、哈達(今遼寧西豐小清河流域)、伯都訥(今吉林松源)、長白山等地。後有滿族引為姓氏者,滿語為 Honge Hala。清朝中葉以後多冠漢姓為顧氏、洪氏、鄂氏、關氏等。

蒙古族固兀日氏,源出古老的蒙古乃蠻王之子屈出律的固勒札部,通古斯語為“Kouldja”,後為“固勒札”,是新疆地區古老的伊犁河谷中部河流渡口卡倫(哨所)的名稱,位置在今新疆伊寧,後建有固勒札城(寧遠城,今新疆伊寧),以其城邑名稱為姓氏,稱固勒札氏。元末明初,該部為蒙古準噶爾部所吞併,逐漸演化稱為蒙古固兀日氏。清朝中葉以後多冠漢姓為顧氏、白氏等。

1.

蒙古族博爾濟吉特氏,亦稱博爾機錦氏、包結慮駝氏,源出元太祖“黃金家族”孛兒只斤氏後裔,突厥語“藍眼睛的人”,世居科爾沁(今吉林科爾沁草原)、錫喇木楞(今黑龍江穆稜、雞東、密山一帶)、烏魯特(今內蒙古東南部興安盟地區)、扎魯特(今內蒙古扎魯特旗)、克魯倫(今內蒙古呼倫貝爾克魯倫河流域)、察哈爾(今河北張家口一帶,包括河北、內蒙烏蘭察布盟、錫林郭勒盟一部、山西部分地區)、呼倫貝爾(今內蒙古海拉爾)、克什克騰(今內蒙古克什克騰旗)、阿巴噶(今內蒙古錫林郭勒盟阿巴噶鎮)、巴岳特(今山西省天鎮、陽高縣邊外)等地。後有滿族引為姓氏者,滿語為 Borjigit Hala。清朝中葉以後多冠漢姓為顧氏、包氏、鮑氏、博氏、李氏、陸氏、王氏、梁氏、尹氏、寇氏、奇氏、波氏等。

2.

蒙古族洪鄂氏,亦稱洪峨氏,以地為氏,世居尼馬察(今黑龍江穆稜興凱湖彼岸,俄羅斯烏蘇里斯克一帶)、葉赫(今吉林梨樹)、哈達(今遼寧西豐小清河流域)、伯都訥(今吉林松源)、長白山等地。後有滿族引為姓氏者,滿語為 Honge Hala。清朝中葉以後多冠漢姓為顧氏、洪氏、鄂氏、關氏等。

3.

蒙古族固兀日氏,源出古老的蒙古乃蠻王之子屈出律的固勒札部,通古斯語為“Kouldja”,後為“固勒札”,是新疆地區古老的伊犁河谷中部河流渡口卡倫(哨所)的名稱,位置在今新疆伊寧,後建有固勒札城(寧遠城,今新疆伊寧),以其城邑名稱為姓氏,稱固勒札氏。元末明初,該部為蒙古準噶爾部所吞併,逐漸演化稱為蒙古固兀日氏。清朝中葉以後多冠漢姓為顧氏、白氏等。

源流五

出自滿族,屬漢化改姓為氏。《清朝通志·氏族略》和《清朝通典·氏族略·滿洲八旗姓》的記載:

滿族完顏氏,源出唐朝末期女真“通用三十姓”之一,金太祖建金國為國姓,分宗室和非宗室兩支,明朝時期謂王甲部,滿語為 Wanggiya Hala,以部為氏,世居完顏(今吉林通化)、訥圖(今俄羅斯境內能圖河)、喀喇沁(今內蒙古赤峰喀喇沁旗)、英額(今遼寧清原)、佛阿拉(今遼寧新賓永陵鎮)、新京(今遼寧新賓)等地,是滿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在蒙古族、錫伯族中也有完顏氏,乃金國女真人加入元籍者,同源同祖氏。清朝中葉以後,多冠漢姓為顧氏、汪氏、王氏、鄢氏、張氏、完氏、顏氏、趙氏、瀛氏、魁氏等。

滿族伊爾根覺羅氏或愛新覺羅氏(正黃旗),傳至清朝禮部尚書伊爾根覺羅(愛新覺羅氏)·顧八代,公元?~1708 年,字文起,滿洲正黃旗人;清順治十六年(公元 1659 年),由蔭生升護軍,歷任戶部筆帖式、輕車都尉、吏部文撰司郎中、翰林院侍講學士、侍讀學士;到清康熙二十三年(公元 1684 年),奉命教四皇子愛新覺羅·胤禛,後升禮部右侍郎,兼佐領,鏇升尚書,為鞏固邊陲作出了一定貢獻,後離任居家十年病逝;但伊爾根覺羅(愛新覺羅氏)·顧八代為官清廉,家境十分貧寒,只得由愛新覺羅·胤禛出資舉喪。在愛新覺羅·胤禛登基後,於清雍正四年(公元 1726 年)追賜伊爾根覺羅(愛新覺羅氏)·顧八代為“太傅”,諡號“文端”。自顧八代始,後裔子孫及其族人皆冠漢姓為顧氏

(嫡系系甘肅武威大柳樹人),世代相傳至今。

1.

滿族完顏氏,源出唐朝末期女真“通用三十姓”之一,金太祖建金國為國姓,分宗室和非宗室兩支,明朝時期謂王甲部,滿語為 Wanggiya Hala,以部為氏,世居完顏(今吉林通化)、訥圖(今俄羅斯境內能圖河)、喀喇沁(今內蒙古赤峰喀喇沁旗)、英額(今遼寧清原)、佛阿拉(今遼寧新賓永陵鎮)、新京(今遼寧新賓)等地,是滿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在蒙古族、錫伯族中也有完顏氏,乃金國女真人加入元籍者,同源同祖氏。清朝中葉以後,多冠漢姓為顧氏、汪氏、王氏、鄢氏、張氏、完氏、顏氏、趙氏、瀛氏、魁氏等。

2.

滿族伊爾根覺羅氏或愛新覺羅氏(正黃旗),傳至清朝禮部尚書伊爾根覺羅(愛新覺羅氏)·顧八代,公元?~1708 年,字文起,滿洲正黃旗人;清順治十六年(公元 1659 年),由蔭生升護軍,歷任戶部筆帖式、輕車都尉、吏部文撰司郎中、翰林院侍講學士、侍讀學士;到清康熙二十三年(公元 1684 年),奉命教四皇子愛新覺羅·胤禛,後升禮部右侍郎,兼佐領,鏇升尚書,為鞏固邊陲作出了一定貢獻,後離任居家十年病逝;但伊爾根覺羅(愛新覺羅氏)·顧八代為官清廉,家境十分貧寒,只得由愛新覺羅·胤禛出資舉喪。在愛新覺羅·胤禛登基後,於清雍正四年(公元 1726 年)追賜伊爾根覺羅(愛新覺羅氏)·顧八代為“太傅”,諡號“文端”。自顧八代始,後裔子孫及其族人皆冠漢姓為顧氏

3.

(嫡系系甘肅武威大柳樹人),世代相傳至今。

源流六

出自錫伯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據《清朝通志·氏族略》、《清朝通典·氏族略·滿洲八旗姓》記載:錫伯族和滿族顧爾佳氏,亦稱郭爾佳氏、郭羅佳氏、固爾佳氏,世居安巴德普特布占台(今遼寧鐵嶺三岔子)、嫩河(今黑龍江訥河)、長白山等地。後有滿族引為姓氏者,滿語拼音為 Gorgiya Hala。

清朝中葉以後,錫伯族、滿族顧爾佳氏後多冠漢姓為顧氏、郭氏、高氏等。

源流七

出自裕固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裕固族,起源於唐朝時期遊牧在鄂爾渾河流域的回鶻民族,祖先可以追溯到公元前三世紀的丁零、公元四世紀的鐵勒和居住在色欏格河和鄂爾渾河流域的回紇。回紇是東部鐵勒(狄歷、敕勒、高車)的六大部之一。後來東部鐵勒在反抗東突厥汗國的鬥爭中,形成了以回紇為核心的部落聯盟,被稱為“九姓鐵勒”或簡稱“九姓”。公元八世紀中葉,回紇擊敗突厥在烏德勒山(今杭愛山支系)、溫昆河(今鄂爾渾河)建立回紇汗國。公元九世紀中葉,回紇汗國為黠戛斯所破,回紇各部四處遷徙,其中一支遷至甘肅地區河西走廊一帶,與早先遷來的部分回紇匯合,在這裡生息繁衍,史稱“河西回鶻”。

元朝時期,朝廷稱其民族為“撒里畏兀”、“撤里畏兀兒”。至明朝初期,其部落陸續遷至祁連山一帶,自稱“堯呼爾”。清末民國初期則多稱“錫喇偉古爾、西喇古兒黃番”。按其分布地區,分別使用三種語言:阿爾泰語系突厥語族的堯乎爾語、阿爾泰語系蒙古語族的恩格爾語和漢語。裕固族無本民族文字,通用漢文。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之初,該民族曾稱自稱為“撒里維吾爾”。1953 年,中央人民政府根據其本民族的意願,確定以同明朝時期的稱謂“堯呼爾”諧音相近的“裕固”(漢文富裕鞏固之意)為民族稱謂。1954 年 2 月 20 日,中央人民政府正式在甘肅省建立了肅南裕固族自治縣。

在裕固族中,有顧勒都斯氏、顧令氏,在清朝中葉以後,多是取第一個字的諧音漢字改稱顧氏。

源流八

源於改姓,出自大碶堍頭顧分支妙林顧家童,屬於因故改姓為氏。

浙江寧波有一支“後顧氏”,原為孟氏,是隨主人於明朝嘉靖年間(公元 1522~1566 年)從浙江餘姚丈亭顧家埠遷徙至寧波市北侖區後,因感恩和敬慕主人而請賜“顧”為姓氏,以小三輩始源於顧氏排行字輩,屬於長者賜姓改姓為氏。

源流九

源於其他少數民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

今壯族、回族等少數民族中,均有顧氏族人分布,其來源大多是在唐、宋、元、明、清時期中央政府推行的羈糜政策及改土歸流運動中,流改為漢姓顧氏相傳至今。

始祖

得姓始祖

東海王閩君搖為越王勾踐十三代孫,其次子期視封顧余侯。上古時代,大禹死後葬在會稽(今浙江紹興),夏帝少康後來把庶子無餘封在會稽主持禹的祭祀,並在該地建立了越國。

春秋末年時,越國常與吳國發生戰爭,公元前四百九十四年,吳王夫差滅掉越國,越王勾踐臥薪嘗膽,刻苦圖強,最終戰勝吳國並成為霸主。

經秦至漢,下傳勾踐六世孫無疆後七世孫搖(搖為勾踐十三世孫),搖曾擔任過分布在今福建北部和浙江南部地區的閩越首領,因助漢滅項羽有功,於漢惠帝三年受封為東海王。後來搖封自己的次子為顧余侯,子孫留居會稽,其支庶子孫以封爵為氏,稱顧姓。他們尊搖為顧姓的得姓始祖。

各支始祖

•《樂安顧氏宗譜》記載了樂安(今浙江省仙居縣,古名樂安)顧氏自南朝梁以後世居台州。此支一世祖顧肇仁,在北宋時遷居仙居(今浙江省台州市仙居縣)。

•《暨陽顧氏宗譜》記載了該支顧氏的始遷袒是顧為仁(又作偉仁、又名凱之),在南宋初年隱居諸暨十里長山之下;傳至第九世孫顧居敬時,已經是元統治時期。顧居敬時任撫洲縣同知,始居暨陽。

•《暨陽平闊厚豐顧氏宗譜》記載孫敬居有子四人。子常一(鈺)、常三、常五徙居暨陽,次子常二(名子安)遷於平闊厚豐墩。

•《靖江顧氏宗譜》記載此支始遷祖顧更,於元末自崑山遷居靖江馬洲西鄉沙。

•《南通顧氏宗譜》記載此支始遷祖顧昌,元末避兵亂自蘇州寓居高郵,不久遷通州,居於南通城西。

•《顧莊等纂修舶口阜顧氏宗譜》記載此支始遷一世祖顧太乙,在元朝從蘇州閶門遷居於如阜,定居於江趕之摩訶山。第十世顧萸,明時始遷居,為該支始遷祖。

•《吳江顧氏族譜》記載吳江顧氏二支。其中一支,始遷祖為顧信,據傳是三國時顧雍三十六世孫,元朝自崑山徙晉陵(今屬江蘇省常州市),其孫華三因為被招贅從晉陵遷居吳江,後居於勝墩村。華三之孫瑜又徙城中北塘。另外一支,始遷祖顧義,也是顧雍三十六世孫,居吳江之北。

•《上海顧氏家乘》記載此支始遷祖顧邦憲,在元朝為避兵禍遷居松江府上海縣橫沔附近,至正元年建大聖寺,子孫聚居於側。

•《上虞西華顧氏宗譜》記載該支始遷祖顧遷,在宋哲宗時自浙江嵊縣顧港徙居上虞西華里,五世以後分為前、後、東宅等支。

•《宜興阡塘顧氏宗譜》記載該支始遷祖顧逸三,於元末自江蘇崑山徙居宜興阡塘。

•《無錫顧氏大宗世譜》記載該支望出蘇州銅坑,其祖先世居河北通州,宋建炎間南遷,居於杭州。景炎元年,顧元九始由杭城遷居到無錫懷仁鄉崇節里,後名顧墅,為始遷顧墅祖。顧元九有一子二孫,長孫仍留居顧墅,次孫他徙,並派生出宛山、經歷支。長孫又經過三傳,分出為五支,雖屢有遷徙,但基本沒有出今天無錫市所轄。

•《無錫南河顧氏宗譜》記載該支始遷祖安惟二,元末由蘇州銅坑遷居無錫南河。

分布

顧氏是一個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主要發源於浙江省境的會稽地區(今浙江紹興),在當今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 89 位,屬於大姓系列,在台灣省則未列入前一百大姓,現今人口約 283 萬餘,約占全國人口總數的 0.17% 左右。

顧姓分為兩支:一為北顧(指發祥於河南范縣的顧伯後裔),一為南顧(指發祥於江蘇吳縣的顧搖後裔)。

顧姓在得姓以後,北顧發展不及南顧。春秋戰國時期,兩支顧姓發展緩慢。有資料表明,南顧得姓後不久就成為會稽(今蘇州)一帶的大姓,漢魏六朝時與陸、朱、張合稱為會稽四姓。漢時,有會稽大孝子顧翱,因母喜食菱白,而徙居太湖湖畔。至南朝梁時,會稽人顧歡是著名徵士,其子孫後遷金華,又由金華遷居天台,發展成為強宗大姓。當地的一些山水地名,如顧儒嶺、歡溪等,皆是由他而來。由於顧姓主要發源和發展於會稽(江蘇吳縣),所以在歷史上會稽也被當作顧姓的著名郡望之一。此外,這支顧姓中後來又有人遷武陵(今蘇州武陵溪),並在當地迅猛發展,武陵也因此被尊為顧姓的另一大郡望。三國至唐代,顧姓一直是江東四大姓之一。唐以後,由於官職調遷,避兵火之亂等原因,顧姓不斷地向南北各地播遷。明初洪武年間,顧姓作為明朝洪洞大槐樹遷民姓氏之一,被分遷於河北、河南、山東、安徽、江蘇等地。有資料表明,明代中葉時,顧姓不僅分布於安徽、湖北、湖南、福建、廣東、四川等地,而且在北方的山東、山西、陝西、河北、內蒙等地也有顧姓人居住。明末至清中葉時,有閩粵之顧姓渡海赴台,進而播遷海外。1949 年,蔣介石敗逃台灣,則有不少江浙顧姓人隨往。但是,綜觀顧姓家族史,從古至今,顧姓的發展繁衍中心卻一直在今江蘇、浙江一帶。

如今,顧姓在全國分布甚廣,尤以江蘇、浙江等省為多,上述兩省之顧姓約占全國漢族顧姓人口的百分之六十。

郡望

會稽郡:秦始皇 25 年(己卯,公元前 222 年)於原吳、越地置郡,治所在吳縣(今江蘇蘇州),轄境包括有江南、浙江省大部及皖南一部。西漢武帝元封五年(乙亥,公元前 106 年),會稽郡受督於揚州刺史部,時領二十六縣,在今浙江省境內有十八縣。東漢朝永建四年(己巳,公元 129 年)分吳、會稽為二郡,會稽移治山陰(今浙江紹興),有浙閩之地。西漢時期轄地在今江蘇省長江以南、茅山以東、浙江省大部份(僅天目山、淳安縣西部小部分地區除外)、安徽省水陽江流域以東及新安江、率水流域一帶及福建全省。三國時期孫吳國分設臨海(今浙江台州)等郡後,其轄境縮小。西晉朝太康二年(辛丑,公元 281 年),以會稽地封驃騎將軍孫秀,以郡為國,稱會稽國。隋朝開皇九年(己酉,公元 589 年)平陳,省郡縣,廢會稽郡為越州,後又分山陰縣置會稽縣。清朝順治年間(公元 1644~1661 年)移治到山陰縣(今浙江紹興)。民國時期合會稽、山陰二縣為紹興縣。今為浙江省紹興市。

武陵郡:即湖南省常德市。常德歷史悠久,30 萬年前,常德地區就有原始人群在沅、澧二水流域的平原山川生活、聚居。澧縣澧南鄉、張公廟鎮、津市市窯坡鄉、石門渫水下游一帶以及鼎城區灌溪鎮崗市等處有舊石器時期的遺蹟四十多處,經挖掘出土的石器有石片、石錘、石球、尖狀器、砍砸器等。原始人利用這些簡陋的原始工具採集果實,獵取野獸。秦昭襄王三十年(楚頃襄王二十二年,公元前 277 年),秦國蜀郡太守張若“伐取巫郡及江南,為黔中郡”,在今常德城東築程以守。常德有城,自此開始,迄今兩千二百餘年歷史。史稱武陵、朗州、鼎城,曾是七朝郡治、七朝軍府、七代藩封之地,轄區遠及湘西北、鄂西南、黔東北、桂東北地區,素有“西楚唇齒”、“黔川咽喉”之稱。秦朝時期,常德屬黔中郡,郡衙設臨沅縣。西漢高祖時取“止戈為武,高平為陵”之意,改黔中郡為武陵郡,隸屬荊州刺史部。東漢光武帝時期恢復武陵郡,漢建武二十六年(庚戌,公元 50 年)郡治從義陵(今湖南淑浦)又遷往臨沅縣。漢順帝陽嘉三年(甲戌,公元 134 年),荊州刺史部移治於索縣(今湖南常德鼎城區斷港頭城址村)。三國時期,常德歸吳國管轄,仍名武陵郡,隸屬荊州。西晉,常德市分屬武陵、天門、南平三郡。唐朝時期,武陵、澧州隸屬江南西道。北宋,改朗州為鼎州,改澧州為澧陽軍州,均隸屬荊湖北路。宋徽宗政和七年(丁酉,公元 1117 年),升鼎州團練為常德軍節度使。“常德”取孔穎達《詩經·大雅·常武疏》:“言命譴將帥,修戎兵戎,無所暴虐,民得就業,此事可常為法,是有常德也”,“常德”之名始於此。南宋乾道元年(乙酉,公元 1165 年),鼎州升為常德府。元朝時期,常德府、澧陽軍州分別改為常德路、澧陽路,隸屬湖廣行中書省江南北道。明朝初期,恢復常德府,澧陽路改為澧陽府,皆隸屬湖廣布政司分守上荊南道。明洪武九年(丙辰,公元 1376 年),將澧陽府降為澧州。清朝雍正七年(己酉,公元 1729 年),升澧州為直隸州,常德府、直隸澧州同隸屬於岳常澧道。至清朝末期,常德府轄武陵、桃源、龍陽、沅江四縣;直隸澧州轄石門、慈利、安鄉、安福、永定五縣。

堂號

會稽堂︰以望立堂。

武陵堂:此“武陵”即指蘇州或蘇州武陵溪一帶地區,與湖南古武陵郡無涉.。

三絕堂︰東晉顧愷之,才絕、畫絕、痴絕(痴是專心畫畫,好象呆子),時人稱他有三絕。

至善堂:如東滸澪。

餘慶堂:積善之家,必有餘慶。(明顧佐剛直清廉如包丞,積善為民有餘慶)

字輩

江蘇如東滸澪顧氏字輩:“厚穎光川沖、上大德其甫、錦仕文藝本、諦世啟夏貞、懷才用理國、登忠治壽成、維永生仁司、雲良美再根。”。

江蘇顧氏一支字輩:“明世澤萬里、安國啟賢良、玉福壽吉昌、光榮德盛長、天錫忠全成、萬代永遠強”。

江蘇沛縣顧氏字輩:榮朝瑞士 敬玉恆懷

江蘇鹽城顧氏字輩:“預兆維立志鹹思克繼承純修必廣學光顯自昭庭”。

江蘇徐州顧氏字輩:“西廣明忠子”。

江蘇大豐顧氏字輩:“天文成元寶田(廷)”。

江蘇海安李堡、角斜、如東沿南顧氏字輩:“元愛芝蘭本善培永吉祥 傳宗懷孝有繼世守忠良”。

江蘇南通顧氏字輩:“瑞元吉慶憲祖宗達”。

江蘇邳縣顧氏字輩:“玉運傳(漢)家(佳)寶”。

山東萊陽顧氏字輩:“維可志士天弘其裕秉謙樹炳培錫漢永和昌世瞻”。註:循環使用。

山東鄒城顧氏字輩:“德榮廣世仲承天克士興敦都光緒茂敘懷照家貞”。

山東鄆城顧氏字輩:“天世希三自、允先德永光、嗣忠意振方、福廣體民康

山東顧氏百字排行譜:“邦國時存福家庭錫百祥崇賢君子德遵禮上人光孝乃敦其本忠宜紹爾方有為能大用卜世永宏章和克行於遠均應守以常開天逢聖瑞校學慶安康巨鼎占恆象興朝在振綱祖宗思耀美嗣統炳傳良太景懷懋勉端容裕佐匡生如成正品智可法惟王”。

湖北十堰顧氏字輩:“明枝大發天仁君國太安”。

湖北隨州字輩應該是“老派九代:孟可鴻友智,允華文秩中派二十代:天子成大仕,宰相在宏猷,榮宗光祖德,萬世永從周,後派二十代:仁義立綱常,清秀枝髮長,國正開明選,品代滿堂揚。”

湖北武漢顧氏字輩:“正大光明”。

河南太康顧氏字輩:仁義忠信 傳世宗風 崇本興孝 家聲廣遠 乾坤照福 廉明棋汗 國昌民順 萬方康樂。

河南杞縣、太康顧氏字輩:“憲書允廣照”。

河南顧氏一支字輩:“維可志士天弘其裕秉謙樹炳培錫漢永和昌世瞻”。

四川成都顧氏字輩:“文永立庭方光雲祖緒昌仁清思義大忠孝本元長”。

四川德陽中江顧氏字輩(家譜待修):

璽 欽 繩 法 之 自 學 仲 惟 承
三 世 宗 德 順 萬 代 永 興 榮
倫 理 尚 中 正 仁 壽 定 長 青
文 武 開 國 遠 朝 廷 立 澤 新
金 科 和 玉 律 孝 友 一 堂 春

四川井研顧氏字輩:“登永長青可大德福正守佳廷”。

安徽五河縣淮河流域顧氏字輩:家傳文宗,世承祖德,思克立志,道乃廣昌,功永崇賢,慶澤藩延,瑞賜兆汝,善教保守,培剛建嶺,雲輝名顯,鼎惠聲楊,念終紀遠,孝悌廉潔,仁和信愛,勤儉謙讓,萬象一專。

安徽顧氏一支字輩:“廣成先祖業厚澤育仁賢”。

安徽顧氏一支字輩:“貴選成恩廣朝廷德澤長”。

安徽顧氏一支字輩:“傳義太運宏良”。

浙江北侖顧氏字輩:“家庭錫百祥天地日月乾坤”。

湖南永州顧氏字輩:“學國惟承仕天開永正朝文登恆”。

湖南常德顧氏字輩:“道太嘉吉慶,萬國任昌民”

廣東普寧顧氏字輩:“世太日興隆義高延先進”。

河北交河顧氏字輩:“……大士同玉振金聲仁鳳德化生平世壽山瑞雪安福守成吉慶家”。

貴州顧氏一支字輩:“天開文星照世太國朝清仁倫成大道光明永遠新”。

山西太原、天津武清顧氏字輩:“珍庭守殿勇”。

造錢局顧氏字輩:“同(應慶瑞春清金永)福(京廷連書復精章)臨(蘭天克章士世品)東(學繼俊)江(尚浩)宣(振)原蘇薊昌寧河南廣浙台桂陝雲漳”。

顧氏一支字輩:“玉福壽吉昌光榮德盛長天錫忠全成萬代永遠強”。

顧氏一支字輩:“為仁本德乃”。

江蘇寶應顧氏一支字輩:“玉寶雲夕學士寧”。

江蘇泰興太平州顧氏字輩:鵬程萬里,炳大鴻維,國加友道,在善明德,良新高魁。

河北泊頭顧氏字輩(……春之文(文同明)清元,龍鳳登金殿。

甘肅武威涼州顧氏字輩:“生連崇其永元明興發忠 世德繼祖延建豐 文武秉政博強志 勛傑鴻暉兆春榮 金相承瑞曉吉祥 奎師智伯澤漢江 海青洲晏玉滿堂 高山行景樹名仙”。

遼寧遼陽顧氏(鑲黃旗包衣)字輩 : “洪君文德萬,乃紹耀中華,百義征天府,高升富貴家

甘肅武威涼州大柳顧氏字輩:尚達永林元德長,祖宗守業光萬年。(顧八代嫡系後裔)

家譜

樂安顧氏宗譜,著者待考,清道光 3 年(公元 1823 年)木刻活字印本。現被收藏在上海市圖書館。

暨陽顧氏宗譜,著者待考,民國 14 年(公元 1925 年)繩武堂木刻活字印本。現被收藏在上海市圖書館。

暨陽平闊厚豐顧氏宗譜,著者待考,民國 16 年(公元 1926 年)植嘉堂木刻活字印本。現被收藏在上海市圖書館。

靖江顧氏宗譜,著者待考,著者待考,民國 22 年(公元 1933 年)經畲堂木刻活字印本。現被收藏在上海市圖書館。

南通顧氏宗譜,著者待考,民國 20 年(公元 1931 年)南通翰墨林鉛印本。現被收藏在上海市圖書館。

舶口阜顧氏宗譜,(清)顧莊等纂修,清光緒 13 年(公元 1887 年)刻本。現被收藏在上海市圖書館。

吳江顧氏族譜,(明)顧紹業、顧紹齡纂修,民國 7 年(公元 1918 年)柳棄疾南社叢刻紅格手抄本。現被收藏在上海市圖書館。

上海顧氏家乘,(清)顧德溥等纂修,清乾隆 10 年(公元 1745 年)木刻活字印本。現被收藏在上海市圖書館。

上虞西華顧氏宗譜,(清)顧霽等纂修,清宣統 3 年(公元 1911 年)格思堂木刻活字印本。現被收藏在上海市圖書館。

宜興阡塘顧氏宗譜,(民國)莊拱辰纂修,民國 31 年(公元 1942 年)永壽堂木刻活字印本。現被收藏在上海市圖書館。

無錫顧氏大宗世譜,著者待考,清同治 13 年(公元 1874 年)佑敦堂木刻活字印本。現被收藏在上海市圖書館。

無錫南河顧氏宗譜,(清)顧璋清等纂修,清光緒元年(公元 1875 年)木刻活字印本。現被收藏在上海市圖書館。

河南太康顧氏家乘:嘉慶三十三年春(1555年)以顧佐建譜立祖,其祖父顧泉為始祖,顧泉來自金陵(今南京)。

名人

顧野王

顧野王:南朝梁陳時,訓詁學家、史學家。著龜占侯,蟲篆奇字,無所不通。有《玉篇》30 卷。

顧愷之

在古代顧姓名人中,最值得稱道的是在中國畫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顧愷之,和清代思想家顧炎武。顧愷之,東晉義熙年間任通直散騎常待,多才多藝,工詩賦、書法,尤精繪畫,有“才絕、畫絕、痴絕”之稱。其畫主要是人物肖像及神仙、佛像、禽獸、山水等。後人評其作畫是“意存筆先,畫盡意在”。著有《論畫》、《魏晉勝流畫贊》等,對中國畫的發展有很大影響。

顧況

顧況:唐朝詩人。善畫山水,其詩同情人民,針砭時弊,後隱居茅山,號"華陽真逸"。

顧琮

顧琮:(生卒年待考),唐朝人,曾於701~702年任職唐朝時期設立的第二級實質宰相職位。此官職設立於682年。官職名隨內史省、門下省的名稱而不時變動,有:同中書門下平章事(682年-684年),同鳳閣鸞台平章事(684年-705年),同中書門下平章事(705年-713年),同紫微黃門平章事(713年-720年),同中書門下平章事(720年-907年),常被簡稱作同平章事。

顧閎中

顧閎中:(910~980),江南人,五代十國中南唐著名人物畫家,曾任南唐畫院待詔,用筆圓勁,間以方筆轉折,設色濃麗,擅描摹人物神情意態,與周文矩齊名,唯一傳世作品為《韓熙載夜宴圖》。曾畫過後主李煜的肖像。傳世代表作為《韓熙載夜宴圖》,見於畫史著錄的作品還有《眀皇擊梧桐圖》《游山陰圖》《雪村圖》《荷錢幽浦》等。

顧佐

(1376~1446)明代官員。字禮卿,河南太康縣人。建文二年進士,歷官莊浪知縣、御史、江西按察副使、應天尹、順天尹、右都御史,黜贓舉賢,朝綱肅然,每日趨朝,入內直廬,獨處小夾室,非議政不與諸司群坐,人稱顧獨坐。

顧名世

顧名世:(生卒年待考),明朝松江人(今上海)。著名明朝畫家。明嘉靖卅八年的進士,官拜尚寶丞,告老還鄉,宦囊甚豐,盾萬竹山居東面的空地尚多,於是拓寬來開闢一座池塘,哪知此地本來就是池,有掘出來的一塊石碑為證。碑上刻的是“露香池”三字,而且是趙子昂的手筆。因此,顧名世將萬竹山居改名“露香園”;那座池塘當然一個其舊,依然叫做“露香池”。

顧璘

顧璘:明代文學家、刑部尚書。少有才名,以詩風調勝,與同里陳沂、王韋號為"金陵三俊"。後寶應、朱應登起,時稱"四大家"。

顧憲成

顧憲成:明代人,人稱東林先生。曾與弟允成和高攀龍等在東林書院講學。和趙南星、鄒元標號為三君。他們議論朝政人物,並得到部分士大夫的支持,形成一個集團,就是歷史上的東林黨。

顧憲成作品 顧憲成作品
顧憲成 顧憲成

顧炎武

顧炎武,漢族,明朝南直隸蘇州府崑山(今江蘇省崑山市)千燈鎮人,屬江東望族顧氏。曾任職業:兵部司務等。他學識淵博,在國家典制、郡邑掌故、天文儀象、河漕、兵農及經史百家,音韻訓詁等方面,都有研究。晚年治經側重考證,開清代樸學風氣,對後來考據學中的吳派、皖派都有影響;在音韻學方面,有承前啟後之功。其主要作品有《日知錄》、《天下郡國利病書》、《肇域志》、《音學五書》、《韻補正》、《古音表》、《詩本音》、《唐韻正》、《音論》、《金石文字記》、《亭林詩文集》等,是中國歷史上最受尊崇的學者之一。

顧祖禹

顧祖禹:清代歷史地理學家。他所著的《讀史方輿紀要》一書,記敘了歷朝疆域、政區的演變,是研究歷史地理的重要名著。

顧貞觀

顧貞觀:(公元 1637~1714 年),號梁汾,江蘇無錫人。著名清朝詞人。清康熙 11 年(公元 1672 年)舉人,為內閣中書。喜填詞,與納蘭性德交情甚篤。詞善抒情,真摯委婉,有與陳維崧、朱彝尊“稱詞家三絕”之譽。著有《彈指詞》。

顧太清

顧太清(1799-1876),名春,字梅仙。原姓西林覺羅氏,滿洲鑲藍旗人。嫁為貝勒奕繪的側福晉。她為現代文學界公認為"清代第一女詞人"。晚年以道號“雲槎外史”之名著作小說《紅樓夢影》,成為中國小說史上第一位女性小說家。其文采見識,非同凡響,因而“八旗論詞,有【男中成容若,女中太清春】之語。”

顧維鈞

顧維鈞:(生卒年待考),上海嘉定人,著名北洋政府和國民黨政府時期外交家。歷任歐美各國公使。1919 年參加巴黎和會,據理力爭,使日方歸還中國山東半島主權。後歷任北洋政府外交總長、財政總長和代國務總理。1932 年以後,歷任國民黨政府外交部長及駐國聯和聯合國代表。1956 年轉海牙國際法庭任職。

顧祝同

顧祝同:(1893~1987),字墨三。江蘇省安東(今漣水)人。國民黨軍高級將領,一級陸軍上將。字墨三。江蘇漣水人。在蔣介石早年的得力幹將"五虎將"和"八大金剛"中,顧祝同是唯一到台灣後晉升一級上將的,足見其在國民黨軍界的地位。

顧鴻

顧鴻:(1915年3月~),男,又名顧節鼎,安徽省廬江縣白山鎮人,是新中國的開國將軍。1933年1月秘密參加革命,1935年6月入黨,1936年5月參加中國工農紅軍。顧鴻先後參加過土地革命、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為新中國的建立做出了積極貢獻。建國後,顧鴻歷任副師長、代師長,第十六步兵學校校長,第一工程兵學校副校長、第一副校長,南京工程兵學校校長。1964年晉升為少將軍銜。1964年被授予三級八一勳章、二級獨立自由勳章、二級解放勳章。1988年被授予一級紅星功勳榮譽章。

顧秀蓮

顧秀蓮:(1936年12~),女,漢族,江蘇南通人,1956年9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53年8月參加工作,中央黨校研究生學歷,高級經濟師。現任中國關心下一代工作委員會主任。顧秀蓮同志曾於1973~1982年任國家計委副主任、黨組成員兼國務院知青領導小組副組長、國家計畫生育委員會副主任。1982~1989年任江蘇省委副書記、省長兼省體改委主任。1989~1998年任化學工業部部長、黨組書記。1998~2002年任中華全國婦女聯合會黨組書記、副主席、書記處第一書記(1997年9月~2000年7月在中央黨校函授學院科學社會主義專業在職學習)。2002年任中華全國婦女聯合會副主席、書記處第一書記。2003年3月在十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上當選第十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2003年8月在全國婦聯第九屆執委會第一次全體會議上當選為全國婦聯主席。2006年10月18日獲“宋慶齡樟樹獎”,該獎項旨在團結和激勵廣大婦女兒童工作者以宋慶齡為榜樣,積極投身於婦女兒童事業。曾是中共第十一屆中央候補委員,第十二屆、十三屆、十四屆、十五屆中央委員。被譽為“中國政壇女傑”。

顧獻忠

顧獻忠:(1975年6~),字翁之、子夫(子覆)、號顧鐵、一吾、別署翁齋主人、觀聞堂堂主、一勺池齋主、河南鄲城人、系中共黨員、醫科畢業、深造於中國中醫科學院,供職於北京曉園醫院、首醫大宣武醫院分院;幼庭承訓、每日臨池;中國書法本科學歷,攻讀於中國人民大學藝術學院,2012年中華全國總工會、中國文聯、中央文明辦、中央電視台第三屆中國職工藝術節入圍書畫門類獲獎書家,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北京書法家協會會員、中央紀委監察部清風書畫家協會成員、中國人民大學藝術學院李剛田工作室成員,著名書法家。作品發表於《中國藝術報·中國書法學報》、《書法報》、《書法導報》、《羲之書畫報》、《寧夏日報》、《焦電人物》等國家級報刊,同時作品被各大藝術館、公共場館、博物館、各大專業藝術團體企事業單位收藏,其藝術事跡被各大著名網站、中央電視台數字書畫頻道、北京電視台等多家新聞媒體報導。

顧莉雅

顧莉雅:(1983年3月2日—),出生於海南,中國海軍政治部文工團青年演員。

中國電視藝術家協會電視節目製作委員會副秘書長,保護中國古茶樹大使、綠色公益愛心大使、春暖—光明大使、希望工程愛心大使、海南省愛心藝術團形象大使等,曾獲最佳公益明星形象獎。曾多次參加拉脫維亞國際流行音樂大獎賽和中央電視台青年歌手大獎賽等國內外最高級別專業歌唱比賽並且獲得大獎,她是多屆中央電視台青歌手大獎賽“銀獎”和“最受觀眾喜愛獎”的獲得者,更有“西嶽小天后”之稱。由於其健康靚麗的外型又熱衷各種公益事業因而被譽為“最美海軍之花”。

其他

在近現代史上,顧姓對社會的貢獻是多方面的,例如:現代史學家顧頡剛,曾主編《中國歷史地圖集》,主持標點《資治通鑑》和二十四史等。在科學技術界有顧濟之,任《辭海》水利科副主編,參加了《中國大百科全書》的審稿工作;顧震潮,大氣物理研究所第一任所長,對中國氣象預報事業的發展做出了貢獻。藝術界有著名滬劇演員顧月珍;鋼琴演奏家顧聖嬰,曾多次在國際音樂比賽中獲獎,被譽為“天生的蕭邦演奏家,真正的鋼琴詩人”。截至目前2016年底,我國兩院院士中顧氏學者約有二十人。

《顧氏族譜》 《顧氏族譜》
《橫溪顧氏宗譜》 《橫溪顧氏宗譜》

祠聯

四言

武陵世澤;文獻家聲。上聯典出顧氏源出姒姓,望出武陵。下聯典指明朝時期的顧大猷,蒐集國家掌故,條陳時政,著書數千卷。

禮崇文偉;聲蔚豫章。上聯典指東漢吳人顧綜,字文偉,官至尚書令。明帝曾行三代(指夏、商、周)之禮,引顧綜為三老(古代為代表尊養老人,設三老五更各一人,都是年老、經驗豐富的退休官員,皇帝把他們當做父兄奉養)。下聯典指三國時吳國吳人顧邵,字孝則,博覽書傳,與舅父陸績齊名,孫權把哥哥的女兒嫁給了他。官豫章太守,以善為教,在任五年,社會風氣為之一新。

行己有恥;博學於文。此聯為明末清初之際的思想家、學者顧炎武(公元 1613~1682 年)自題聯。顧炎武,初名絳,字寧人。江蘇崑山人。世稱亭林先生。所著《天下郡國利病書》,記各地風俗、方物、地理等甚詳,為研究古代經濟及歷史地理的重要著作。另有《日知錄》、《亭林詩文集》等。

傳經耆碩;工畫橫波。上聯典指清朝時期的顧棟高事典。下聯典指清朝時期的顧橫波事典。

五言

長庚有三絕;華玉列四家。上聯典指東晉畫家顧愷之(公元 345~406 年),字長庚,無錫人。多才藝,工詩賦,書法,尤精繪畫。多作人物肖像,注重點晴。其《論畫》等書中論點,對中國畫的發展,影響很大。有“才絕、畫絕、痴絕”之稱。下聯典指明朝文學家、刑部尚書顧嫾(公元 1476~1545),字玉華,吳縣人。少有才名,以詩風調勝,與同里陳沂、王韋號為“金陵三俊”。後寶應、朱應登起,時稱“四大家”。有《浮湘集》、《中山集》、《息園詩文稿》等。

鶴從珠樹舞;鳳向玉階飛。此聯為明末清初思想家、學者顧炎武撰題聯。

六言

名有傳臚之次;功高開國之初。上聯典指明朝名人顧天俊的事典。下聯典指明朝大都督同知顧時的事典。顧時,字時舉、濠人。從太祖渡江,破張士誠,定山東、河南、取元都,轉戰山西、陝西,並有功,封濟寧侯。

七言

思遠長壽兩輪甲;賓陽算學第一家。上聯典指後梁散騎侍郎顧思遠,鍾離人。年一百一十二歲,家貧闕養,行役部伍中。北徐州刺史蕭映見而異之。召賜食,食兼於人。載還都。召對,與言往事,多異所傳。擢散騎侍郎,賜以俸宅,朝夕進見。卒年一百二十歲。下聯典指清朝清康熙舉人顧陳垿,字玉停,號賓陽,鎮洋人。官行人司行人。性侃直,學宗程朱,堅韌不移。精算學、樂律和醫學。清康熙時以算學應試列第一,稱“算狀元”。有《鐘律陳數》等。

只存百尺松筠操;哪惜三春桃李顏。此聯為清朝河南巡撫顧汗自題聯。顧汗,字伊在,吳縣人。號芝岩。清康熙進士。累官巡撫,坐事罷。後起歷宗人府丞。有《鳳池園集》。

睡獅猛省天下曉;臥龍驚起雨中春。此聯為明末清初顧氏名人顧君復自題聯。

萬事莫如為善樂;百花爭比讀書香。此聯為清朝時期的乾隆進士顧光旭自題聯。顧光旭,字華陽,無錫人。官甘肅甘涼道。工書,善詩文。有《涼溪詩鈔》、《響泉集》。

八言及以上

人品高華,史分金箭;天姿秀異,家號麒麟。上聯典指晉朝尚書僕射顧眾的事典。顧眾,字長始,吳人。下聯典指晉朝尚書令顧和的事典。顧和,字君孝,吳人。幼有清操。晉鹹康中拜御史中丞,曾頦奏左丞貪污百萬,付法議罪,百僚憚之。

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此聯為明朝吏部員外郎顧憲成(公元1550-1612)題東林書院聯。顧憲成,萬曆進士。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