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情概況
汗壩自然村隸屬於雲南省龍陵縣鎮安鎮大壩行政村,屬於半山區。位於鎮安鎮南邊,據相關資料顯示,該村距離村委會2公里,距離鎮政府8公里。國土面積2044畝,海拔1930米,年平均氣溫11.2℃,年降水量1950毫米,適宜種植包穀、水稻、洋芋等農作物。有耕地124畝,其中人均耕地0.99畝;有林地1060畝。基礎設施
截止2009年底,全村有31戶通水(占農戶總數的100%)。有31戶通電,有26戶通有線電視,擁有電視機農戶26戶(分別占農戶總數的100%、83.9%和83.9%);安裝固定電話或擁有行動電話的農戶數27戶,其中擁有行動電話農戶數26戶(分別占總數的87.1%和83.9%)。
該村到鎮道路為土路;進村道路為土路面;村內主幹道均為未硬化的路面;據相關資料顯示,該村距離最近的車站1公里,距離最近的集貿市場8公里。全村共擁有汽車2輛,拖拉機5輛,機車3輛。
據相關資料顯示,全村建有沼氣池農戶1戶;裝有太陽能農戶2戶;已完成“一池三改”(改廚、改廁、改廄)的農戶1戶。耕地有效灌溉面積為30畝,有效灌溉率為24.19%,其中有高穩產農田地面積3畝,人均高穩產農田地面積0.02畝。
該村到2009年底,農戶住房以土木結構住房為主,其中有10戶居住磚木結構住房;有21戶居住於土木結構住房。
農村經濟
該村2009年農村經濟總收入50.31萬元,其中:種植業收入11.34萬元,占總收入的22.54%;畜牧業收入13萬元,占總收入的25.54%(其中,年內出欄肉豬54頭,肉牛4頭);林業收入54.01萬元,占總收入的10.73%;第二、三產業收入18.98萬元,占總收入的3.73%;工資性收入28.25萬元,占總收入的5.5%;其他收入3.73萬元,占總收入的7.4%。農民人均純收入1740元,農民收入以種植業、畜牧業等為主。
文化教育
小學生就讀到大壩村完小,中學生就讀到龍二中學。據相關資料顯示,該村距離國小校2公里,距離中學4公里。義務教育在校學生22人,其中小學生16人,中學生6人。
漢壩因當地人喜把小沼澤地稱之為漢壩,該自然村因居住於一沼澤地邊而得名,村民只有閆氏一姓,祖籍南京,十八世紀時搬遷至此。以大米為主食,飲食一日三餐,有農曆正月過大年、三月清明到郊外祭祖、五月初五過端午節、七月在家祭神,八月十五過團圓節等歲時習俗。
人口衛生
據相關資料顯示,該村有農戶31戶,共有鄉村人口130人,其中男性70人,女性60人。其中農業人口130人,勞動力88人。該村以漢族為主,其中漢族129人,景頗族1人。
到2009年底,全村參加農村合作醫療130人,參合率100%;享受低保23人。
村民的醫療主要依靠村衛生所和鎮衛生院,據相關資料顯示,該村距離村委會衛生所2公里,距離鎮衛生院8公里。該村無垃圾集中堆放場地,無村內生活排水溝渠設施,人畜混居的農戶30戶,占農戶總數的96.77%。
村務公開
該村到2009年底,已簽定農業承包契約31份,農村土地承包面積125畝。已建立了農村公益事業建設“一事一議”制度,農村財務管理實行自行管理,定期開展村務公開,並成立了民主理財小組,主要以會議方式公開,公開項目有村務、財務、政務等。
基層組織
據相關資料顯示,該村無黨小組,有黨員2人,都為男性,有團員3人。
發展重點
該村存在的主要困難和問題是:農業生態環境惡劣,產業結構單一,農戶增收困難。
該村的發展思路和重點是:以自然資源為依託,因地制宜發展適宜當地氣候環境的產業,重點抓好茶葉、大麻、刺苞菜等特色產業和農村剩餘勞動力轉移。
自然村大盤點(一)
自然村是自然形態的居民聚落。它往往是一個或多個家族聚居的居民點。自然村是農民日常生活和交往的單位,但不是一個社會管理單位。與自然村對應的概念是行政村。村是一個包括農業生產資源、以農業為主要生產方式的人口居住群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