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區簡介
黃橋始建於北宋神宗元豐年間,距今已有近千年歷史。抗金英雄岳飛麾下的名將牛皋曾在黃橋駐兵洗馬,明永樂大帝也為謳歌黃橋人的“德行”留下了墨寶。黃橋自古人文薈萃,僅何氏一族就有“一門四進士,七十二舉人”的查考,著名的中國地質學之父丁文江先生,中國喜劇創始人丁西林先生,世界上首次人工合成核糖核酸的中國科學院院士生物學家王德寶先生也都生於黃橋。抗日救國時期,一場震驚中外的黃橋決戰成為黃橋的歷史增添的新的輝煌,一曲黃橋燒餅歌從此唱響了大江南北。黃橋鎮是江蘇省政府劃定的兩個革命老區(黃橋、茅山)之一,也是省政府首批命名的“江蘇省百家名鎮”。2010年4月,江蘇省泰興市進行了新一輪鄉鎮區劃調整,原溪橋鎮和劉陳鎮併入黃橋鎮。新的黃橋鎮行政區劃面積達到175.95平方公里,人口19.12萬人,轄12個居委會、55個村委會、944個生產小組,耕地面積13.44萬畝。2001、2002、2003、2004年經濟工作連續四年進入“泰州十強鄉鎮”行列,中心城鎮地位進一步確立。精神文明建設水平不斷提升,先後獲得了“江蘇省文明鄉鎮”、“江蘇省先進基層黨組織”、“江蘇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全國創建文明小城鎮示範點”等多項殊榮。
黃橋鎮認真貫徹“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積極回響省委“建設文化大省”的號召,在推進小城鎮建設和經濟工作的過程中,銳意創新、紮實工作,努力促進全鎮文化事業的與時俱進、快速發展,在切實加強對文化工作的領導、加大文化基礎設施建設力度、保護和開發歷史文化資源、豐富民眾性文化活動和藝術創作等方面均取得了一定成效。
黃橋人解放思想,開拓創新,自強不息,奮力爭先。集鎮面貌發生了可喜的變化。幾年來,每年以一個多億的投入推進集鎮建設改造,先後拓寬改造了四條商業街,完成了40多項集鎮建設改造工程,鎮區面積由原來的3.8平方公里擴大到6.5平方公里。以紡織服裝和豬副產品深加工為龍頭的兩大支柱產業日趨強大。全鎮擁有各類劍桿織機2000多台,日產牛仔布30萬米,從事紡織服裝生產的個體私營企業近400多家。全鎮有7個豬副產品加工專業村,2000多個加工專業戶,兩大支柱產業年創產值達10億元。“實施產業興鎮戰略,打造實力黃橋黃橋,營造活力黃橋,塑造魅力黃橋”成為新時期黃橋人的工作思路和目標。江蘇省泰興經濟開發區黃橋工業園區,首期規劃的2平方公里已有8家企業11個項目進園落戶,總投資達1.5億元;2003年由台灣客商組團投資的5平方公里“華商工業園”經過半年多的論證、規劃現已正式開園奠基;以豬副產品深加工為重點的畜產品加工園已進入全面啟動開發階段。如今黃橋出現了一個三園聯動開發的新格局。
2001年,黃橋被國家五部委授予“全國創建文明小城鎮示範點”光榮稱號,2002年又被命名為“全國歷史文化名鎮”、泰州市“十強鄉鎮”和江蘇省牛仔布名鎮。
行政區劃
揚春村 | 果園村 | 吳莊村 | 嚴徐村 | 王莊村 |
南垈村 | 吳韓村 | 南沙村 | 新洋村 | 中鹽村 |
秦莊村 | 唐港村 | 野向村 | 華莊村 | 西寺橋村 |
樊集村 | 雙橋村 | 前進村 | 東場村 | 直來橋村 |
合心村 | 勤豐村 | 浩堡村 | 野屋村 | 封家莊村 |
三里村 | 東閭村 | 勝利村 | 朱何村 | 韓莊村 |
站東村 | 余莊村 | 祁巷村 | 西洋村 | 橫巷村 |
錢葛村 | 陳橋村 | 太平村 | 金堡村 | 路莊村 |
諸馬村 | 江堡村 | 翁莊村 | 南殷村 | 朱徐村 |
大張村 | 東顧村 | 海顧村 | 路莊村 | 金堡村 |
印家院村 | 黃坍村 | 雙聯村 | 鞠垛村 | 劉陳村 |
口巷社區 | 南街社區 | 新南社區 | 永豐社區 | 布巷社區 |
白莊社區 | 東街社區 | 米巷社區 | 北街社區 | 西街社區 |
華溪社區 | 震東社區 |
交通設施
黃橋地處如皋、海安、泰州、姜堰、靖江、泰興六縣(市)的交通要衝,水陸交通四通八達。陸運有姜八、黃、城黃三條省級高等級公路在鎮區內交叉,寧靖鹽和寧通兩條高速公路穿境而過;新(沂)長(興)鐵路在黃橋設有客貨編組站。水運有如泰運河、季黃河、東西姜黃河在境內匯合,國家一類對外開放港口----泰州港,可停靠萬噸級船舶,距黃橋30公里,是出江入海的門戶。這裡,距常州、無錫機場68公里;到上海虹橋機場和南京祿口機場只需2個小時的車程。
公路:寧通高速、寧靖鹽高速、京滬高速交匯連通,直通江陰長江大橋的出入口就在黃橋工業園區內。
鐵路:新長鐵路貫穿黃橋南北,與國家鐵路主幹線“隴海線”、“京滬線”交叉相連,並在工業園區內設有黃橋站。
港口:距黃橋半小時車程的泰興港口為國家一類開放港口,可直接停泊外籍船隻,現最大泊位2.5萬噸,還有化工、建材、液化氣、油品等多座碼頭。
航空:距上海虹橋機場、南京祿口機場2小時車程,距無錫、常州、南通機場1小時車程。
經濟發展
黃橋鎮,是蘇中蘇北地區最大的商貿集鎮,歷古以來為商賈雲集之地。近年來,隨著城鎮建設的加快發展,鎮容、鎮貌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商業範圍不斷擴大,鎮區面積由原來的3平方公里擴展成現在的7平方公里,並且正在以較快速度向周邊鄉鎮延伸,她正在從一個小集鎮向現代化小城市方向邁進。
黃橋服務業門類齊全,品種繁多,以農副產品、小商品、裝飾裝璜等批發為主的各大專業市場8個,年成交額達6億元。國內知名超市蘇果超市、華聯超市、聯華超市、好又多超市、喜來購大賣場等紛紛落戶黃橋。何氏宗祠、牛皋洗馬池、福慧禪寺、丁西林故居、新四軍黃橋戰役紀念館等旅遊景點每年接待5萬多人次。以現代物流、家政服務、信息諮詢等新興行業也正在黃橋蓬勃發展。
一支黃橋燒餅歌唱響大江南北,黃橋燒餅產業正在向產業化、集團化方向發展,現在全國已發展加盟店、品牌店、形象店、連鎖店100多家。
黃橋服務業產值已占據國民生產總值的百分之三十七,為我鎮“商貿興鎮”戰略實行新跨越。
文明村鎮
村鎮經濟不斷壯大深化農村改革,努力構建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所有制結構和產業結構,農業產業化進程較快,貿、工、農協調發展。不斷增加投入,農業和農村經濟持續發展,發展速度超過所在市(區)村、鎮(鄉)平均水平。依法納稅,嚴格執行國家各項經濟政策。建立農業和農村的社會化服務組織,積極為農民服務。尊重農民的生產經營自主權,保護農民的合法權益,切實減輕農民負擔。農民人均收入及增長幅度超過所在市(區)平均水平。思想教育成效顯著加強對農民進行愛國主義、團隊精神、社會主義以及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的教育,加強對農民進行黨的基本路線、方針政策的宣傳教育,引導農民正確處理國家、集體、個人三者關係,思想政治工作進村入戶,鎮黨校等宣傳教育陣地健全,村設有對農民進行教育的專門場所。廣泛開展文明戶(十星文明戶、五好家庭)等家庭文明創建活動,活動開展率達95%以上,鄰里團結,家庭和睦,男女平等,尊老愛幼,社會風氣良好。大力倡導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移風易俗,有效遏制封建迷信、大操大辦。實行殯葬改革,火化率達100%。
鎮容村貌整潔優美按照農業現代化、農村城鎮化、城鄉一體化的總體要求,積極推進中心城鎮和城郊結合部建設,有村鎮(鄉)建設總體規劃。鎮容村貌整潔,道路平坦,公共設施比較齊全,環境優美,綠化工作達到泰州市市級先進標準。無違法用地、無亂占亂建現象。環境質量、環境污染控制達標。愛國衛生運動廣泛深入,衛生工作達到泰州市市級先進標準。社會治安秩序良好民主法制宣傳教育經常化、制度化,認真完成普法任務。民調組織健全,人員、措施落實,積極化解矛盾,解決糾紛,無民轉刑案件發生。無惡性刑事案件、嚴重經濟案件、重大治安案件和邪教及利用宗教進行的非法活動,有力打擊賣淫嫖娼、吸毒販毒、聚眾賭博等社會醜惡現象。娛樂服務和電子遊戲經營場所管理規範,依法經營。維護婦女兒童合半權益,無虐待和拐賣婦女兒童包辦、買賣婚姻現象。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安全文明達到泰州市市級先進標準。領導班子堅強有力領導班子認真貫徹黨在農村的各項方針、政策,黨委(支部)一班人發揮戰鬥堡壘作用。堅持“兩手抓、兩手都要硬”的方針,創建意識強,創建文明村鎮工作有目標、有計畫、有措施、有檢查,做到組織、制度、活動、經費“四落實”。黨、政及民眾團組織各負其職,齊抓共管。黨委(支部)一班人團結協作,注重自身建設,作風民主,堅持原則,以身作則,公正廉潔,公道正派,在民眾中有較高的威信。鎮(鄉)務、村務公開,形成制度,全面推進村級民主選舉、民主決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監督。科教文衛穩步發展尊師重教,積極實施教育促小康和教育現代化工程,辦好所屬學校、幼稚園和託兒所,義務教育、掃除青壯年文盲工作和成人教育達到泰州市規定要求。科技投入不斷增加,對農民有計畫進行科普教育,積極推廣農民致富實用技術。積極開展健康向上的民眾性文化體育活動,有效保護文物古蹟,鎮(鄉)圖書館(室)、家庭文化建設成效顯著。醫療初級衛生保健合格,鄉鎮衛生院醫療設備比較齊全,村設有醫務室。計畫生育工作達標。鎮(鄉)建有廣播電視站工作,有線廣播進村入戶率通響率,有線電視入戶率達到市有關部門規定的要求。
文化名鎮
歷史文化
黃橋是有著厚重文化積澱的千年古鎮。據史料記載,黃橋於北宋神宗元豐年間建“永豐鎮”,明末更名為“黃橋鎮”。南宋名將牛皋曾率兵東下黃橋抗擊金兵,在黃橋“藕池岸”洗馬整頓,留下了“碧雲亭”、“洗馬池”、“藏兵洞”等古蹟遺址,成為黃橋地區最悠久的愛國主義教育基地。黃橋人自古崇尚文明,追求富裕,一座“文明橋”,一座“致富橋”就是黃橋歷史文脈的象徵,位於鎮區腹部的明清一條街至今仍保留著鮮明的明清建築特色。鎮區範圍內,擁有省、市級文物保護單位18個。其中,千年古剎——福慧禪寺,明代建築群何氏宗祠,現代地質學之父丁文江先生故居,我國話劇事業的創始人丁西林先生的故居,現代詩人、畫家韓秋岩先生的故居等都成了黃橋悠久歷史的見證。我鎮堅持“建設與保護並舉”的原則,在加大集鎮城市化建設力度的同時,注重對歷史文化遺產的挖掘與搶救,開發利用文化旅遊資源,推進產業興鎮,大大提高了黃橋小城鎮建設的品位。
革命文化
抗日戰爭時期的一場“黃橋決戰”,一曲《黃橋燒餅歌》鑄造了黃橋精神,凸顯了黃橋歷史的年輪。抗日戰爭時期,陳毅、粟裕將軍在黃橋指揮了著名的“黃橋決戰”。解放戰爭中,著名的蘇中“七戰七捷”最後一戰也在黃橋告捷。為了弘揚黃橋決戰精神,我鎮從80年代初就開始挖掘這些革命文化資源,開展愛國主義和革命傳統教育。以黃橋戰役紀念館為主體的革命傳統教育基地建立以來,先後接待了來自全國各地的新四軍老戰士、黨政機關幹部、黨團員、青少年、部隊官兵和社會各界人士400多萬人次。黨和國家領導人葉飛、姬鵬飛、陳丕顯、遲浩田等先後親臨視察,並給予了很高評價。2000年,紀念“黃橋決戰”勝利60周年前,我們投入500多萬元,擴建和重新布展了《黃橋戰役紀念館》,在序廳內安放了陳毅、粟裕銅像,製作了大型浮雕,安裝了大幅電動圖,六個展廳都融“聲光電”一體,展出各類歷史文物235件,歷史照片2500多幅,新四軍老戰士及名人字畫、題詞300多幅。現在紀念館不僅是愛國主義教育的重要場所,而且成了人們觀光旅遊的重要景點。目前,每年都有10多萬人來黃橋瞻仰先烈、追憶歷史。
多年來,我鎮堅持把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列入城鎮建設改造規劃和文化旅遊開發規劃,按照保護與利用並舉,建設與管理並重的原則,堅持邊保護,邊開發,邊利用,分期分批推出教育基地景點。位於東進東路沿街的新四軍第三縱隊司令部舊址——嚴福鑫木樓,在拆遷改造中,我們不僅沒有拆除,還投資50多萬元加以了改造。去年為了把黃橋建設成為江蘇省和全國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我們重點圍繞革命文化資源的“加長”、“拓寬”和“浚深”,狠抓了資源整合三大工程:一是新四軍蘇北指揮部前線指揮所的擴建改造工程。在實施文明路建設改造中,拆除影響景觀的建築物3000多平方米,拓展廣場10000多平方米。二是“黃橋決戰”支前委員會舊址——何氏宗祠的修繕工程。三是愛國紳士、抗日英雄朱履先將軍府恢復工程。至目前,這三大工程累計投入已達700多萬元。黃橋,已經成為華東地區以及全國數十所高等院校和中國小開展愛國主義教育的基地。
飲食文化
黃橋決戰期間,黃橋人民發動鎮內60多家燒餅店,18家磨坊日夜趕製黃橋燒餅,男女老幼,車推肩扛,支援前線將士,創造了新四軍建軍史上以少勝多的戰例,譜寫了一曲軍民魚水情深的動人篇章。1949年,黃橋燒餅被選入開國大典國宴,1952年4月,毛澤東主席盛讚:“黃橋燒餅好出名的”。為進一步擴大黃橋燒餅和黃橋的知名度,2001年、2004年我鎮成功舉辦了第一屆和第二屆中國·黃橋燒餅節,以節會友,以節招商,以節造勢,極好地宣傳了黃橋,推介了黃橋,擴大了黃橋的知名度和美譽度。
革命歷史
新四軍黃橋戰役紀念館
在古樸而幽深的黃橋米巷東首,有一座聞名遐邇的清代園林建築——丁家花園。這裡是我國著名地質學家丁文江先生的故居。1940年,新四軍東進黃橋後,抗日民主政府——通如清泰臨時行政委員會駐此辦公。陳毅、粟裕二將軍在這裡運籌帷幄,指揮了震驚中外的黃橋戰役。作為革命舊址,新四軍黃橋戰役紀念館就設在這裡。
古色古香的園林建築使紀念館潔淨典雅而又莊嚴肅穆。館內多竹堂、小漁舟、桂花廳、蝙蝠廳、蝴蝶廳錯落有致,相得益彰;且有那曲徑迴廊,連線南北,魚池假山,點綴東西,庭院內碧樹參天,翠竹搖曳,令遊人怡神逸志,流連忘返。
黃橋戰役紀念館於1979年籌建,1990年又進行了擴建。全館占地1764平方米,其中建築面積1560平方米。通過各種途徑的徵集及整理,現館藏歷史照片2500多幅,革命文物235件,新四軍老戰士及名人字畫300多幅。再現了當年黃橋戰役的歷史情況,熱情歌頌了新四軍指戰員不怕犧牲、奮勇殺敵和黃橋人民積極支前、無私奉獻的革命精神。
黃橋戰役紀念館設計新穎、內容翔實,是廣大人民民眾了解新四軍光輝歷史,接受革命傳統教育的課堂和陣地。
黃橋戰役紀念館於1980年被列為江蘇省文物保護單位、江蘇省革命傳統教育基地。
新四軍蘇北指揮部前線指揮所、新四軍第三縱隊司令部舊址
新四軍蘇北指揮部前線指揮所、新四軍第三縱隊司令部舊址原為嚴復興樓,系清代民居建築。
1940年10月,粟裕、陶勇在這裡指揮所屬將士堅守黃橋,打退了國民黨頑固派的七次衝鋒,為黃橋戰役的全面勝利立下了不朽的功勳。
該處隸屬於新四軍黃橋戰役紀念館,是德育教育基地。1982年被江蘇省人民政府列為“江蘇省文物保護單位”。
新四軍蘇北軍事指揮部舊址—工字樓
工字樓,原為黃橋中學教學樓,磚木結構。1940年,新四軍東進黃橋後,蘇北軍事指揮部就設在這裡。陳、粟二將軍曾在此制訂了“以黃橋為中心,採取誘敵深入,各個擊破”的作戰方針,在這裡指揮了“營溪反擊戰”、“黃橋決戰”、“攻打姜堰”等戰鬥。
工字樓是我軍戰爭史上以少勝多、以弱勝強,正義戰勝邪惡的歷史見證。1980年,江蘇省人民政府將工字樓列為“江蘇省文物保護單位”。
黃橋戰役革命烈士陵園
黃橋戰役革命烈士陵園位於黃橋公園內北側,園內松青柏翠,莊嚴肅穆。數百名革命先烈安臥其中。紀念碑上鐫刻著由原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葉飛同志的題詞:“黃橋戰役革命烈士永垂千古。”許多當年參加過黃橋地區革命和黃橋戰役的老同志以及他們的後代,經常來此悼念他們的戰友和先輩,寄託他們的衰思。這裡是進行革命傳統教育的重要基地。
粟裕同志墓
粟裕同志曾任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參謀長、國防部長、中共中央委員、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中共中央顧問委員會常務委員。
粟裕同志生前就希望身後把自己的骨灰撒在曾經頻繁戰鬥過的土地上,與長眠在那裡的戰友們永遠在一起。黃橋戰役,是他和陳毅將軍一起創造的我軍戰爭史上以少勝多的奇蹟。因此,他逝世後,在中央軍委的直接安排下,由他的夫人楚青同志親自護送部分骨灰來到黃橋,撒於此處,並立墓碑以紀念。
中共江浙區泰興獨立支部舊址
1926年初秋,中國共產黨江浙區委在刁家網(黃橋東郊)建立了揚州地區第一個黨組織——泰興縣獨立支部。當時黨員三名,沈毅同志任書記,次年改為特別支部,第三年正式改建為中共泰興縣委。泰興地區早期的黨組織即以刁家網為基地,擴大隊伍,發動“七二”圍城,舉行“五一”暴動,創建如泰工農紅軍。
為緬懷前輩,教育後人,1990年,泰興縣人民政府撥款將獨支舊址修復開放。1998年和2001年,又進行了兩次擴建,現占地13500平方米,其中建築面積5000平方米,陳列了大量的歷史資料,是進行革命傳統教育的重要基地。
楊根思烈士陵園
1922年11月6日,楊根思烈士出生於江蘇省泰興縣黃橋地區羊郎店。長大參軍後,先後榮獲“戰鬥模範”、“爆破大王”、“三級人民英雄”、“一級戰鬥英雄”等稱號。1950年11月29日,在保家衛國的朝鮮戰場上,他率領一個排扼守1071高地,與美國“王牌軍”進行殊死戰鬥。在連續打退敵人八次反撲,陣地僅剩他一人時,他隻身抱起****包沖向敵群,與敵人同歸於盡。中國人民志願軍最高領導機關追認他為“特等功臣”,授予“特級英雄”稱號。朝鮮政府授予“朝鮮民主主義共和國英雄”稱號,並授予“金星獎章”和“一級國旗勳章”。他生前所在連被命名為“楊根思連”,他的家鄉被命名為“根思鄉”。
楊根思烈士陵園於1955年、1980年及2000年,歷經三次修建擴建,現占地3.5萬多平方米,其中建築面積1.2萬平方米。陳毅元帥為陵園題寫了“楊根思烈士碑”碑文。彭德懷元帥為楊根思烈士題詞“中國人民的優秀兒子,國際主義的偉大戰士,我軍的模範指揮員——楊根思烈士永垂不朽。”園內矗立著楊根思烈士的雄偉塑像,六個展廳展有大量文物圖片資料。1991年,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江澤民為“楊根思連”題寫了“發揚楊根思精神,建設過硬的連隊”的題詞。
為緬懷楊根思烈士,每年清明節前後,全國各地數以萬計的幹部、戰士、青少年學生以及普通百姓前來祭掃烈士墓,寄託衰思,接受愛國主義、國際主義教育。
觀光旅遊
福慧禪寺
福慧禪寺,始建於北宋仁宗天聖四年(1026年),五進院落,紅牆碧瓦,巍峨莊嚴。寺內有天王殿,觀音殿、羅漢堂、藏經樓等,整個建築風格獨特,渾成一體。尤其是大雄寶殿,巍峨壯觀,氣勢非凡。福慧禪寺自建寺一直佛事興旺,香火不斷。有江北第一古剎之稱。抗日戰爭時期,被稱為“中國保爾”的吳運鐸同志曾在寺內設立蘇北新四軍造槍所。1967年文革期間,福慧禪寺遭毀。2001年,江蘇省人民政府同意募款重新修復,各界仁人志士慷慨解囊。經過一年多的緊張施工,耗資600餘萬元,一座全新的福慧禪寺於(農曆)2001年臘月初八修復開光。修復後的福慧禪寺,既保存了原來的精華,又融入了時代的特色,殿宇高大雄偉、金壁輝煌,佛像活靈活現,栩栩如生。如今這裡是鐘聲長鳴,香客如雲。
牛皋洗馬池
南宋紹興年間,金兀朮又興六國三州之兵,鐵騎二十萬殺入山海關,欲取道泰州、黃橋、靖江,過江後殺奔蘇州,直取臨安(南宋都城——杭州)。
民族英雄岳飛奉旨抗金,從廣德移兵泰州。由於黃橋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是兵家必爭之地,故令大將牛皋到黃橋籌辦火藥火器,以備攻敵。一天,牛皋率數騎在黃橋東北角一帶觀察地形,見有一藕池,碧波蕩漾,紅花綠荷,蜂飛蝶舞,陣陣清香,沁人肺腑,不禁放聲贊道:“好一片藕池”!於是,跳下龍駒,親自在藕池裡洗馬。洗畢,又立在池畔嘗花閱景,久久不捨離去。後人為紀念這段歷史,將池塘改名為“牛皋洗馬池”。
光緒十二年,晚清舉人朱銘盤游此,賦詩一首“衰草茫茫古戰場,將軍洗馬留池塘,曾隨金牌十二召,不把雄心負岳王”。以憑弔牛皋大將。1996年,黃橋中學在池塘邊修建了碑亭,作為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基地。
宋顧孝子亭
顧昕,宋代永豐里(今黃橋)人。其事母至孝,每起必問母所欲,歷50年來未嘗稍懈。母病,晝夜侍奉,衣不解帶。母目失明,他晝夜號泣,直至痊癒方休。明成祖文皇帝聞其孝行後,作詩兩首,並附以序,以示表彰。後人為紀念其孝行,就其葬地建造了“顧孝子亭”。明萬曆十九年(1620年)泰興知縣段尚繡又在亭中立石碑,上刻“宋顧孝子墓”5字,兩側石柱刻對聯一副:“孝列史書,五十載晨昏不改;墓憑碑石,二百年風雨無傷”。後由於年久,碑亭圮廢。2000年,黃橋人將其重新修復並移至黃橋公園內。
御史府
御史府建造於明正德年間,距今已近500年歷史。前後六進,第一進為三開間,第二、三、四、五進均為五開間,第六進系樓房,亦為五開間,兩側各有耳樓兩間,計間平房18間樓房,樓板全部楠木鋪就,至今沒有一點銹痕。整個建築為民居風格,磚木結構,磚雕門牆。
御史府是明代何棐的府第。何棐17歲考中秀才,20歲得中舉人,21歲殿試為二甲九十三名,賜“同進士出身”。由於何棐為官清廉,頗有建樹,故官位一路升攀,曾任陝西道監察御史、軍中紀功(督軍)、廣西按察司副使、南京太僕寺少卿。位從三品。
將軍府
將軍府位於黃橋王家巷東首,系民國中將朱履先的府第。現存28間房屋,三間對廳,三間敞廳,九間堂屋,四間樓房,六間倉房,一間廚房,兩間門房,均為磚木結構,現仍保存完好。
朱履先又名朱先志,曾在日本陸軍士官學校學習,1908年學成回國,經陸軍部考試,授予舉人身份,並任清朝新軍第九鎮第17協34標二營管帶(營長)駐南京。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朱履先參加起義,攻打雨花台,第一個登上中華門城樓。辛亥革命勝利後,朱履先任陸軍第二師團師團長,並被授予中將軍銜。孫中山就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時,在南京舉行閱兵式,朱履先任閱兵式總指揮,時年28歲。新四軍東進黃橋時,朱履先已回到家鄉,成為黃橋的有名的開明士紳,被尊稱為“三大人”。他擁護共產黨抗日主張,協助陳(毅)、朱(克靖)參加海安和談,並捐獻5萬元資助新四軍,同時積極組織各項支前工作,為黃橋決戰的全面勝利作出了較大的貢獻。
解放後,朱履先將軍歷任蘇北行署副主任、蘇北行政委員會委員、江蘇省人民政府委員,省政協委員等職。
舉人府
舉人府位於黃橋珠巷東側,與丁西林故居相鄰。現存三進12間平房,第一進屋樑上仍存有懸掛舉人匾的鐵如意頭兩隻。該處系清光緒壬午年(1882年)舉人李弼余的住所。
李弼余自幼性情怪僻,不求士途升遷,雖然中舉,但不為官,只在家坐館,教授生徒。他曾自撰一聯,以銘其志。聯曰:“傷心夜雨蕉窗,占半盞寒燈,替諸生改之乎者也;回首秋風桂院,剩一枝禿筆,為舉家謀柴米油鹽。”
丁西林故居
丁西林先生的故居始建於清代,磚木結構,現存四進計15間平房,水磨磚鏤雕門樓,整個建築為清朝風格,至今保存完好。
丁西林先生於1893年出生於黃橋東大街,自幼聰穎好學,曾在英國伯明罕大學攻讀物理和數學,並獲理科碩士學位。1920年,與我國以後的地質大師李四光一道應北京大學校長蔡元培先生延聘到北大任教,任物理系教授。丁西林先生一生曾擔任過民國中央研究院代理總幹事、物理研究所所長。新中國成立後,毛主席、周總理邀請他參加首屆政協,後又任命他為文化部副部長、對外友協和對外文聯負責人,多次率文化代表團出國訪問。丁西林先生又是我國著名的喜劇大師,他編撰的獨幕話劇《一隻馬蜂》、《三塊錢國幣》、《壓迫》等膾炙人口,久演不衰。被譽為“獨幕劇聖手”、“中國喜劇里程碑”。
古風廣場
古風廣場位於古鎮黃橋十橋中路中段,座西朝東,場內設有民俗銅雕、假山花壇,有石凳石椅供人小坐,有奇花異草讓人觀嘗。地面以青磚鋪就成多種圖案紋絡,格調獨特。一派古樸典雅、嫻靜莊重的景象。與其相襯托的是一片明代建築群,南有進,北有進,總計間平房。造型別致,古色古香,一律青磚灰瓦,飛檐翹脊,木製花窗,雕棟畫梁,其門樓均為磚雕和漢白玉石砌就。充分展示了其時代風格和民族色彩。尤其這片明代建築群至今保存完好,在蘇北乃至江蘇均屬罕見。
清代名橋—致富橋
致富橋為拱形石橋,始建於清朝鹹豐己末年,民國己卯年重建,原橋位於黃橋東街外“何御史墳”東側。公元1978年東進路拓寬改造,此橋北移二十米,2000年改造致富路再次北移130米。
史載:致富橋在黃橋決戰時起過關鍵作用,陳、粟部大將、時任第三縱隊司令陶勇,曾在此橋上揮動馬刀率部與頑敵浴血奮戰,保障了支前道路暢通。使黃橋燒餅等支前物資從這裡源源不斷運往前沿陣地。為黃橋戰役的全面勝利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致富橋,是黃橋人民擁軍支前、不怕犧牲、無私奉獻的歷史見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