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兵洞

藏兵洞

藏兵洞,古代軍事設施,類似地堡暗道,可埋伏奇兵出奇不備攻擊對方,多建於古代城市城牆或者關隘。在水洞溝通往紅山堡幽深莫測的大峽谷中,保存著500多年前的明代藏兵洞。它依託雄偉的長城、險峻的崖壁、神秘的古城堡而更顯神奇。

基本信息

荊州古城

在城牆四個部位,修有四座,先今存在三座,形狀各異。洞分為上下兩層,上層設有箭孔六個,下層設有箭孔五個,每個箭孔處砌有弧頂掩體,箭孔斜向,可以啟閉;洞中設有通道,三面有箭孔,正面射孔對準護城河,便於射殺攀城之敵,洞上設有城垛,與城牆渾然一體,以保證藏兵洞的安全。南城牆上的藏兵洞,位於南紀門以西,洞下部開有兩個門,便於隨時派遣精兵護城擊敵。如遇有外敵攻城,射孔內暗箭齊發,使人猝不及防。現在大北門東側一個藏兵洞和東門以南的藏兵洞保存最為完好。

寧夏藏兵洞

在水洞溝通往紅山堡幽深莫測的大峽谷中,保存著500多年前的明代藏兵洞。它依託雄偉的長城、險峻的崖壁、神秘的古城堡而更顯神奇。水洞溝藏兵洞洞內分岔,有如迷宮。在清理出來的近千米洞道里,辟有20多間土室,其中有小型糧倉、水 井、廚灶、兵器庫、火藥庫及陷阱、暗器孔道及指向大峽谷的炮台等軍事防禦設施。土室內牆壁上有小龕,置有破碎陶器,似為油燈之屬。在地面上還可以找到明代兵器的殘件、錢幣、瓷器碎片等。

據寧夏文物考古專家們推測,藏兵洞為明代古長城軍事防禦體系的一部分,是中國發現的保存最完整的古長城立體軍事防禦遺址。當地文物部門已清理的“藏兵洞”約長3000多米,占藏兵洞道總長度的七分之一,有關考古研究仍在進行中。

在紅山堡大峽谷懸崖上的一個個黑洞,就是著名的“藏兵洞”,所謂藏兵洞,是紅山堡守軍由地上轉入地下,隱蔽軍隊,保護自己,待機出擊,或在空曠處設伏兵的地道。這在全國是唯一保存最為完整的古代立體軍事防禦體系。在我國的長城防禦體系中,有長城,城堡和地下藏兵洞緊密聯繫在一起的在全國還沒有,這裡是獨一處。目前發掘出來的藏兵洞是我國最早的地道戰遺址和原型。如果說抗戰時期,八路軍和游擊隊的地道戰能讓敵人膽戰心驚,聞風喪膽,那么我們可以想像500多年前明代的邊塞守軍也是以同樣的智慧和勇敢將侵略者擋在了長城之外。過去,由於沒有開發,根本沒有進洞遊覽的條件。人們只知道“藏兵洞”道路曲折,像迷宮一般,再加上洞頂坍塌,多處被土掩蓋,洞內設有陷阱,可能還有蛇蠍盤距,所以人們輕易不敢進洞走遠。洞內到底是何情景,無人能說得清。這樣,“藏兵洞”就成為一個十分神秘,人們望而生畏的去處。

藏兵洞蜿蜒曲折於懸壁之中,上下相通,左右相連,洞中分叉頗多,左盤右鏇,久久不見盡頭,確如迷宮,一般對洞內情況不熟的,很難走出去。洞中除洞道外,左右辟有土屋,可以住人,大約是專供領兵長官住的。洞內還設有糧食儲藏室,有水井、灶房等,只要儲藏夠一定的食物,在相應的一段時間內,洞內所藏將土不出洞,照樣可以生存。因藏兵洞高出溝底10多米,可以是不怕水淹的。多年來,既便發山洪,藏兵洞都不曾為水淹過。對於古人的智慧,我們真是嘆為觀止。

從2006年開始,寧夏文物考古所對藏兵洞進行了保護性的清理、疏通。目前,供參觀遊覽的藏兵洞長度是1200米,清理面積約4000平方米,但這並不是全部。據考察,大峽谷南北兩側崖壁的藏兵洞總長度約在3公里左右,尚待進一步清理。就目前已清理出的部分,我們於洞壁及已坍塌的洞頂,均採取了保護性的措施進行了加固。

就目前已面世的情況來看,

一是坑道。這是藏兵洞的主體,其作用是戰時可用於軍隊調運、通行、出擊或進入洞內,平時可作為兵士的休息住所。

二是會議大廳。主要用於聚眾開會商議軍機,研究,布置軍事行動,進行作戰部署等。

三是觀察口。我們叫它觀察口,其實它具有多功能的作用,既可做為守望口,用以觀察洞外的動向,又是洞內通風透光的設備,同時在必要時,又可從這裡出擊。從洞口設施看,軍士進洞後,這裡可由不止一名士兵守衛,既便城障被圍,敵方也很難攻進洞內。

四是居室。通道內在一定距離上設有一居室,大約是供指揮官員居住的,又可於此指揮所部。

五是儲藏室。主要用於儲藏糧食等食物,無論何種情況,軍隊撤入洞內,只要有足夠的糧食,就可作一定時期內的堅守。

六是伙房。可用以準備熟食,巧妙的是,伙房對外設有煙囪,既便是煮食燒火,煙也可通過煙囪溢向洞外,絕不會在洞內停留而薰了自己人。

七是兵器庫。大約主要是用於存放箭枝、彈藥等,以備戰時之用。

八是炮台。洞內於關鍵部位設定炮台,必要時可攻擊來犯之敵,變被動防禦為主動防禦。

九是水井。這可以說是洞內守軍的生命線,若沒有水,存活尚且不易,還談得上堅守和出擊嗎?

十是陷阱。深約一丈,陷阱內多設鹿角。因洞內只容單人通行,一但有進洞之敵,也只能單線跟進,再加上對洞內地形不熟,很容易落入陷阱的鹿角上,非死即傷。洞內守軍守住陷阱的對面,有進洞之敵也很難通行。看到這裡,我們不禁對古人的聰明智慧大為驚嘆,也只有這裡可為我們提供古代地上、地下相互配合守衛的立體作戰實物設施,真可謂大開眼界!

另外,我們進入藏兵洞後,就會發現洞壁上分布著不少小龕,這都是古人放置洞燈的地方,用以在洞內照亮。在清理中,我們在小龕里不時發現一些破碎的陶器,當為油燈之屬;在地上還撿到了不少明代碎片,應為明代洞內守軍生活用品的殘片。更重要的是我們在藏兵洞的兵器庫和大廳里,可以直觀古代的刀、槍、戟、佩劍、箭枝箭袋等兵器,再有頭盔、盾牌等出土的軍事器物。這些珍品,對許多年輕的朋友來說,大約是第一次見到吧!至於壁龕里所陳設的糧食、菜蔬類樣品,都是清理藏兵洞時所得到的明代守軍殘留下的食物,距今已有近500年的歷史,可謂稀罕文物。

藏兵洞的修建既獨具匠心,那么到底起什麼作用呢?我們知道,明代韃靼、瓦剌入居河套,靈州長城一線為明王朝在寧夏等地最北面的防守線,而紅山堡一帶地勢平坦,便於敵騎大面積地展開,這一帶就成為韃靼等貴族率軍南下的首攻之地。我們也知道韃靼等貴族串騎南下的目的,主要是擄掠人口、財物,他們得手後迅速退走。因此,他們什麼時候入攻,什麼時候退走,全由他們視情況而定。但明中葉以後,築長城只是全天候的被動防守。韃靼、瓦剌貴族數次由靈州至鹽州間拆牆南下,寇掠靈州寧夏(今銀川)等,擄掠後退回北方。但幾次拆牆南下,都不從紅山堡入攻,大約紅山堡有藏兵洞在內的立體防禦工事發揮了很大作用。

一是紅山堡一旦被圍,守軍進入藏兵洞,使軍事鬥爭轉入地下,有生力量得以保存,敵騎很難攻下。守軍進入藏兵洞堅守,等待援軍的到來,這對閃擊攻進,迅速擄掠後退走的敵騎顯然不利。

二是敵騎入攻時,所打開的缺口,定可作為自己的退路。而紅山堡守軍一旦進入藏兵洞,在敵騎退卻時,仍可出奇兵襲擊。敵騎一旦擄掠得手,必帶著大批生獲的人口、牲畜、牛羊等,絕不似來攻時那樣輕便,再要由洞內守軍阻擊順利北撤,絕非易事,也可能洞內守軍和已到援軍已在這裡布下戰陣,這時敵騎退回更加不易。大約諸如此類吧,韃靼、瓦剌貴族數次南下,都不從紅山堡攻入,可能跟藏兵洞在軍事上的作用是分不開的。

水洞溝新藏兵洞水洞溝新藏兵洞

水洞溝新藏兵洞(2號藏兵洞)2012年9月20日正式對遊客開放。1號藏兵洞、2號藏兵洞總長度已超過3000米。2號藏兵洞洞道總長2600米,總體洞道寬2米,高2.2米,總面積約6850平方米。如今,藏兵洞成為了寧夏一個人氣不斷攀升的旅遊景點。

據了解,此次發掘清理的2號藏兵洞共出土馬鐙、秤、油燈、斗、升、格、皮囊、弩等文物11種,其中鐵制馬鐙出土182件;明清時代的銅桿、木桿秤共出土171件;鐵質油燈10盞;木製斗、升、格等量器共出土36件;皮囊7件。由此,考古專家稱,與1號藏兵洞為一個重要的地下運兵、伏擊的防禦工事相比,2號藏兵洞的功能更傾向於邊境貿易往來,很可能是一座古代的地下“商城”。另外,2號藏兵洞巧妙利用萬年風雨侵蝕形成的天然土林“鐘乳石”洞道,開鑿成主要具備儲藏功能,並具有隱蔽、轉移和便於依託作戰的地道網路,是我國唯一將奇絕的土林“鐘乳石”景觀和多功能藏兵洞完美結合的人工洞穴。

平順藏兵洞

藏兵洞圖集藏兵洞圖集

平順藏 兵洞位於實會村,就是相傳馬三保說的三國馬超的八十一個藏兵洞,相傳為三國馬超所築,隋末唐初,本村籍將軍馬三保將其規模擴大,1986年文物普查時,曾在此洞中發掘出漢代陶罐,箭簇,現存大小洞八十多個,洞洞相連,按其功能分有嘹望台、作戰指揮室、宿營室、射箭場、通道陷人坑,總長4500米,上下共分三層,利用出入口高差自然通風。三國馬超藏兵洞,因傳馬超與曹操對壘被譽為“空中地道”。上下三層曲折迂迴,洞洞相連,猶如迷宮。人們既可鑑賞中國古代的戰爭文化,又可一攬太行水鄉滾滾漳河,阡陌稻田,學校村舍,古今交融,令人心曠神怡,感慨萬千。

許昌市著名旅遊景點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