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功療養法

靜功療養法源於莊子著作,是典型的道家體系的一種內功,簡單易行,男女老少皆宜,且不會發生偏差。

概述

不少人患神經衰弱症,目前尚無良藥可醫。不少藥品雖號稱補藥能補腦,亦嫌名實不符。服鎮靜藥或興奮劑等,也只能收到暫時的效用,藥性過了,病仍復發,或更加嚴重。 使大腦保持安靜,排除一切思念,這才是治療神經衰弱最有效的方法,也是練靜功下工夫最重要的原則。但是由於人們思想習慣由來已久,要它一下子停止思維活動,任何事物都不想,這很難辦到。為求達到"靜"這個目的,古人曾立出許多法門,如數息、止觀、持咒、結印、誦經、參公案、看話頭、習禪定、心存丹田或眼觀鼻端等等,雖不免有些宗教意味,但其主要作用仍是在降服自己的念頭。這些法門有的以一念代替萬念,有的著重於鍛鍊精神,大都不贊成絕對的無念。比較起來,我認為莊子的"聽息法"為最好。
所謂聽息法,就是聽自己的呼吸之氣。這種聽呼吸的方法是莊子書上的妙法。初下手時,只用耳根,不用意識,不是以這個念頭來代替那個念頭,更不是專心死守鼻竅或肺竅(兩乳之間的膻中穴),也不是聽鼻中有什麼聲音,而只是自己覺得一呼一吸的下落,勿讓它瞞過,就算對了。至於呼吸的快慢、粗細、深淺等,皆任其自然變化,不用意識去支配它。這樣聽息聽到後來,神氣合一,雜念全無,連呼吸也忘了。漸漸地入於睡鄉,這才是神經得靜養和神經衰弱恢復到健康過程中最有效的時候。這時就要乘這個機會熟睡一番,切不可勉強提起精神和睡意相抵抗,這對病和健康有損無益
睡醒之後,可以從頭再做聽息法,則又可安然入睡。如果是在白天睡了幾次,不想再睡了。則不妨起來到外面稍微活動,或到樹木多、空氣新鮮的地方站著做幾分鐘吐納(深呼吸),也可做柔軟體操或打太極拳,但要適可而止,勿使身體過勞。然後,回到房內或坐或臥,仍舊做聽息的工夫,還可以入於熟睡的境界。即使有時聽息一時不能入睡,只要堅持聽息就對全身和神經有益處。一般說來,聽息法可以根治失眠症,毫無流弊,而且與黃帝《內經》上所說的"陽入於陰"的理論相合(按黃帝《內經》"靈樞大惑篇"載曰:"衛氣常留於陽,則陽氣盛,不得入於陰,則陽氣虛,故目不瞑")。
前人書中常有"心息相依"這一專門術語,但多未說明如何依法。蘇東坡主張先用數息法,後用隨息法(見《東坡志林》卷一)。朱子則主張用《楞嚴經》的"觀鼻端白"法(見《朱子全集》第八十五卷)。但數息法要用意去數,不能純然無念。觀鼻端法要開眼去觀,時間久了,兩眼難免疲勞。只有莊子聽息法,心中不需要起念,久做也不會疲勞,才真正地合於心息相依這個規則。
莊子聽呼吸法原為性命雙修的基礎,古今注《莊子》者,幾乎沒有一人把這層工夫全部明白開示於後學,他們多數是由於不懂,少數是出於保密,遂致此法埋沒兩千餘年,幾乎滅絕。這是道家學說的優秀遺產之一,應該發揚繼承下來,若僅用於治病,似乎未盡其用,老年人如有條件在閒暇時,可進一步深造,探討這門高深的修養學術。年輕人由於知識不足,條件不備,切不可冒昧急進,蠻練,以免弄巧成拙,貽害自己。年輕人治好了病,適當堅持練功,保持精力充沛就可以了。

莊子聽息法

《莊子》"心齋法"(《莊子》第四篇"人間世"篇)上載道:"顏回曰:敢問心齋?仲尼曰:若一志,無聽之以耳,而聽之於心;無聽之以心,而聽之以氣;聽止於耳,心止於符。氣也者虛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虛,虛者心齋也"。
莊子這段話完全說的是靜功的做法。這裡試解各句含義及其做法如下。
(一)"若一志"--當開始練功時,意念要專一,不要有雜念干擾,否則工夫很難做得好。
(二)"無聽之以耳,而聽之於心"--意念歸一就開始用聽字訣做功。普通所謂聽,系指用耳聽音,此處所說的聽,卻不是此意。關於這點,在古今各家注釋的《莊子》書上都得不到明確的回答。
這裡所說的聽,是指聽鼻中呼吸之氣。大家知道,凡是呼吸系統正常,呼吸不發生障礙的人,鼻中氣息都沒有聲音,所以說"無聽之以耳"("無"意為"勿")。雖然沒有聲音,但自己卻知道鼻中氣息一出一入,或快或慢,或粗或細,縱然是聾子也會有所感覺,所以說"聽之以心"。
(三)"無聽之以心,而聽之以氣"--上面說過,心所聽的對象是鼻中呼吸之氣,而氣所聽的對象又是什麼呢?若說用氣來聽氣,在理論上說不通。究應做何解釋?
這裡是指聽息工夫做得時間久了,心和氣已經打成一片,分不開了,氣已不能再做為心的對象了,亦即再不能說用這個心聽那個氣了,所以說"勿聽之以心"。
這時身中的神和氣雖然團結在一起,但尚未達到混沌境界,還稍微有點感覺。這樣繼續做下去,並不需要很長時間,自然就完全無知覺了。從有知覺到無知覺這一短暫過程中,與其說用心聽氣("聽之以心"),使心和氣相對立,不如說"聽之以氣"了。這裡雖仍說"聽",實際上就是不要再著意於"聽"了。俗話說"聽其自然"、"聽之任之"等等,這幾個"聽"字含意已非用而聽,正是莊子這幾句話最好的解釋。
(四)"聽止於耳,心止於符"--初下手練功時,要注意在"一"字訣("若一志")上。等意念歸一之後,就注意"聽"字訣。此後再進一步就要用"止"字訣,就是要停止聽。
這時的功夫,漸漸進入混沌的境界,身中是神氣合一,心的知覺已不起作用,所以說"心止於符"("符"作"神"解)。
這種神氣合一的境界是無知覺的,外表上看起來和睡著了一樣,但內部的情況是不相同的。
(五)"氣也者虛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虛,虛者心齋也"--做功最後進入了虛的境界。這個虛是從不知不覺中自然產生的,不是用意識製造出來的。全部功夫都是從後天還到先天的。這一步工夫應該從先天境界去體會。一般做靜功,只要做到這一步,亦即神氣合一("心止於符")的境界也就足夠了,不必再進一步追求先天境界了。

靜功問答

上面介紹了靜功的一般內容,為了更具體地講講靜功練法,下面再以問答形式解答一些問題,以便初學者掌握。
1.問:靜功和氣功是一是二?
答:靜功著重在一個"靜"字,不必要在氣上做什麼工夫;氣功著重在一個"氣"字,那些功夫都是動的,不是靜的。世間各處所傳授的氣功,有深呼吸法、逆呼吸法、數呼吸法、調息法閉息法、運氣法、前升後降法、後升前降法、左右輪轉法、中宮直透法等等,法門雖多,總不外乎氣的動作;靜功完全是靜,在氣上只是順其自然,並不用自己的意思去支配氣的動作,若有意使它動作,就失了"靜"字的真義。
2.問:靜功比較氣功,利弊如何?
答:氣功做得對的,能夠把各種病症治好;做得不對,非但舊病不愈,反而增加新病。靜功做得合法,自然能夠治好醫藥所不能愈的病症;做得不合法,身體上也多少得點益處,退一步說,縱然沒有效驗,決不會又做出新的病來。可知氣功是有利有弊,靜功是有利無弊。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