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龍號航空母艦

雲龍號航空母艦

雲龍號航空母艦是日本海軍的航空母艦。為雲龍級航空母艦第一艘。

基本信息

簡介

雲龍號航空母艦雲龍號航空母艦

雲龍號航母是於1941年11月所立案的“戰時建造計畫”計畫中的中型航母。原本計畫為新型航艦,但為了在短時間內完成而部分設計沿用了蒼龍型航空母艦的設計。

雖然雲龍型為了縮短建造時間而部分沿用蒼龍型航空母艦的設計,但因為雲龍號在中途島海戰後才開工,故延遲到1944年8月6日才完工下水,但由於日本海軍在馬里亞納海戰中慘敗,實際上該艦完工時候已無可供搭載的艦載機。完工後雖然此艦編入第一航空戰隊,卻一直待在吳港等待艦載機部隊,最後就在毫無艦載機的情形下作為重量物資輸送船,進行對菲律賓方面的運補。

建造背景

1941年,日美關係持續惡化,日本海軍為對抗美國太平洋艦隊而籌備的戰時緊急建造計畫(簡稱“急”計畫)中,加入了雲龍級航空母艦。因屬緊急建造的艦種,幾乎沒有新增任何設計而直接使用稍稍修正的“飛龍型”設計圖。原計畫建造15艘,因戰局惡化導致資

源和生產力不足,只有三艘(雲龍、天城、葛城)完工,在建的三艘(笠置、阿蘇、生駒)被暫停建造,戰後分別解體。其中天城和笠置使用重巡最上級的主機,葛城和阿蘇則使用兩艘陽炎級驅逐艦的主機,所以比前幾艘的速度慢,阿蘇以下各艦和前幾艘都有些不同,雲龍級如果仔細區分可能就不只有2-3種等級了。

設計特點

雲龍號航空母艦雲龍號航空母艦

雲龍級航空母艦以飛龍號航空母艦作為藍本,雖可視為飛龍號的改良型,但也參考了後來新造航艦的操作經驗及新式戰機的操作要求,在外觀上兩者已經相差甚遠。

艦橋設計

不同於飛龍號的艦橋在左舷而且在艦身中央位置,雲龍級艦橋設計採用翔鶴級航艦的設計,位於右舷而且位置靠前,艦橋後方便是鍋爐排煙口;

飛行甲板

飛行甲板升降機因為新式戰機體積較大需要起飛距離較長,甲板面積不足因此取消中央升降機,前後升降機面積則增加為邊長14米;艦內注重消防安全和通風,採用與蒼龍號相同的雙舵配置強化轉彎能力,為了便於生產,故云龍級的外型儘量用直線而不用曲線並且大量採用焊接,

動力方面

至於動力方面,雲龍級原先設計裝上在祥鶴級、大鳳號航艦等運用的標準型高溫高壓鍋爐,但因為物資缺乏,天城號和笠置號改用新鈴谷級重巡洋艦的主機,葛城號和阿蘇號因為戰爭末期物資匱乏,只能用4部(各兩部串聯)陽炎級驅逐艦主機應急生產。由於前5艘的主機不同,所以海軍艦政本部開始在5007號新雲龍型(生駒號)設定功率更大的交流電發電機和四台艦本式1號30型蒸汽輪機。

服役情況

1944年12月17日,雲龍號自吳港出發,艦上搭載MXY-7櫻花特別攻擊機和陸軍滑空步兵第一聯隊向雷伊泰島出發,於12月19日於宮古島西北海域在惡劣天候下航行時,遭到美國潛艦‘紅魚號’(USSRedfish,SS-395)襲擊,一枚魚雷命中右舷艦橋下方,導致第一與第二鍋爐艙進水,前半部的電源切斷。雖然火災暫時受到控制,乘員也儘量將滿載物資的卡車推入海中以恢復平衡,但還是在海面上停止,並且向右傾斜。紅魚號再射出一條魚雷,命中雲龍的下層機庫,並且引爆了搭載於此的櫻花,難以控制的火勢又引發彈藥庫爆炸。此時艦長下達棄艦命令,雲龍於16點57分沉沒。
雲龍的艦員中有艦長以下1,241名戰死,搭載的陸軍人員絕大部分也戰死,僅有89名船員與57名陸軍人員獲救。

艦長

• 小西要人大佐(1944年8月6日-1944年12月19日)

技術數據

標準排水量:17,150噸
滿載排水量:20,400噸
全長:227.35米 (飛行甲板長216.9米)
全寬:22米
吃水:7.76米
燃料:重油3,750噸
鍋爐:RO號艦本式重油鍋爐八具
功率:152,000匹
最高速度:34節
續航距離:8,000浬(18節)
乘員:1,100人
艦載機:戰鬥機12架(預備3架)、攻擊機18架(預備2架)、轟炸機27架(預備3架)
裝備:6座12.7cm聯裝八九式高射炮、21座三聯裝九六式機槍、30座單裝九六式機槍、6座28聯裝12cm對空火箭
裝甲:水線帶46毫米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