隴右文化

隴右文化旅遊資源類型豐富多樣,主要有遺蹟遺址、古建築和民俗風情。其中,以別具風格的遠古文化、石窟壁畫藝術、民族文化、民俗文化、民居文化等最具代表性,並構成了獨具特色和人文價值的隴右文化。

簡介

隴右文化隴右文化

隴右文化萌芽於新石器時代早期以農耕文明為主的大地灣文化,中經大地灣中晚期和馬家窯文化,至齊家文化時期,由於氣候變冷,以西戎、氐、羌為主的畜牧文化代之而起。接著,周人興起隴東,秦人崛起天水,以農牧並舉、華戎交匯為特徵的秦文化興盛起來,奠定了自先秦至隋唐隴右地域文化的基本形態和格局。宋代以來,伴隨單一農業經濟形態的形成,隴右文化由農牧並舉轉向農耕文化形態。

基本特點

隴右文化隴右文化

隴右文化歷經千百年來的流變整合和融通積澱,浸潤了深深的地域性烙印。它既是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又具有鮮明的地域特徵。

第一,開放性與兼容性。隴右地區位於青藏高原、內蒙古高原和黃土高原的結合部,在水分、熱量和植被等地理因素上屬於典型的過渡性自然帶,這為隴右地區發展農業、經營畜牧或半農半牧經濟的形成提供了可能。隴右地區是絲綢之路的必經之地,因而成為中西文化交流碰撞、融合薈萃的舞台和擴散傳播的橋樑。中外文化的雙向交流互補,既為隴右文化不斷注入新鮮血液和異質養料,又在域外文化本土化進程中使隴右文化得到重塑與改造。這種自然、人文環境,使隴右文化具有了開放、兼容的優勢和極強的滲透性與包容性,從而既促進了隴右文化的發展,又為中華文化源源不斷注入活力和新鮮血液。

第二,尚武精神和功利色彩濃厚。隴右地區亦農亦牧的自然環境,多民族雜居、文化融合的人文環境,加之中原王朝與周邊部族在隴右一帶的爭奪與分立,使隴右民風以好勇尚武著稱。先秦時期的西戎、氐、羌等民族,以遊牧射獵和強健勇猛見長。秦人入居隴右後,在長期與西戎的爭奪與交往中,形成了粗獷悍厲勁悍質木、果敢勇猛的民族氣質。秦人輕死重義、獎勵耕戰的價值追求和不畏艱險、積極向上的進取精神,構成秦文化的一大特色和優勢,也奠定了隴右地域文化的原生形態。這一文化特徵成為隴右地域文化中長期傳習和內在積澱的一種文化基因。

第三,質樸性。秦漢以來,隴右文化中的儒學成分和禮儀價值體系,始終是其文化的主體。但是,與中原儒家文化相比,隴右儒學更注重簡約實用而較少繁文縟節。長期的文化融合與多民族交錯雜居,使隴右文化兼具漢文化與少數民族文化之長。隴右高原曠野、荒涼蒼桑的環境條件和少數民族弛騁遊牧、勁悍質直、率真活潑的人文氛圍,共同影響和造就了隴右人質樸無華的文化特點。體現在生活習俗中,農業耕牧的簡單粗放、房屋民居的窯洞板屋、土房熱炕,飲食習慣上的多面少菜、粗茶淡飯,服飾上的簡約樸素,無不是樸實風尚的直接反映。

第四,保守性。唐宋以降,伴隨中原王朝疆域的拓展和西北邊防地帶的外移,中原漢文化圈以空前的規模和速度不斷擴大。明清以來人口增加、植被破壞、水土流失加重、自然災害頻發等人地矛盾日益突出,導致隴右成為“隴中苦瘠甲天下”的貧困落後之區。長期的生存壓力和嚴酷的自然條件,使隴右人在群體心理和文化觀念上趨於封閉和保守。戀守故土、安貧樂道、隨遇而安的宿命觀念和保守心態,濃厚的家族、小農意識,重農輕商、淡泊內向的價值追求,以及淳樸簡約的行為習尚,根深蒂固地作用於隴右人,又從他們的觀念和行為中一再表現出來。加之中國經濟、文化重心的東移和絲綢之路的衰落,隴右文化既走向趨同,又被邊緣化。這既加大了它與中原文化發展的差距,又強化了其封閉性。

獨具特色

在隴右留下了伏羲、女媧、黃帝和西王母等人文中華人文始祖的種種神話、傳說和名勝古蹟。大地灣人頭形器口彩陶瓶,特別是人面鯢魚紋彩陶瓶和人面變體鯢魚紋彩陶瓶,是我國最早的龍圖,為珍貴的原始藝術精品。相傳西王母誕生於涇川回山,軒轅黃帝曾問道廣成子於崆峒山,又與中醫鼻祖岐伯論醫,開啟了道教文化和中醫學的先河。附屬於這些人文始祖的文化信息和事跡,與隴右地區數量繁多、內涵豐富的新石器時代文化交相輝映。

以麥積山石窟為代表的隴右石窟有別於其他地方的石窟。首先,隴右石窟造像多用石胎泥塑、彩繪,並且窟壁上繪滿壁畫,石窟顯得絢麗多彩。其次,石窟造像逐步擺脫了印式健陀羅樣式的影響,創造了符合中華民族傳統的道德觀念和審美標準的雕塑藝術,體現了西域色彩和外來風格的轉型特徵。再次,徹底地世俗化和濃厚的生活情趣是隴右石窟藝術的又一顯著特徵;造像中的佛、菩薩弟子,從臉型、神情、身段、服飾,都是活脫脫的中國人;石窟壁畫反映出了北魏、西魏、北周、隋唐等不同時期的藝術風格和時代特徵,表現手法和藝術風格都有獨創性。在隴右的黃河、渭河及涇河流域,分布有大中小石窟20餘座。

隴右自古就是多民族聚居區,保全族、東鄉族為隴右特有的民族,由於地理、歷史、文化等原因,其文化極富特色,異彩紛呈。隴右少數民族工藝品如銅器、火壺、湯瓶、木雕、磚雕、保全腰刀等工藝品,工藝考究,樣式美觀,經久耐用。隴右少數民族音樂、舞蹈不僅具有西北民族的特點,還有中原漢族的音樂色彩。歌謠主調音域寬廣、曲調高亢;舞蹈動作簡潔明快,反映多姿多彩的生活;民間文學既有古老的敘事詩、傳說、故事,又有妙趣橫生的笑話和富有意味的寓言、諺語、童謠等。東鄉、保全族的體育運動特色頗濃,規模宏大,場面壯觀,簡單易行。

在歷史積澱中,以九曲黃河和廣袤純厚的黃土高原為大背景的隴右,形成了鄉土氣息濃郁的民俗。隴西雲陽板天水鏇鼓、高山劇、玉壘花燈戲、隴南影子戲、太平歌、號子、“花兒”等民歌深刻地反映和描繪了隴右的風俗民情。滑稽戲、傀儡戲、隴東道情、皮影戲和隴劇等多種民間大小戲曲,在隴右民俗的積澱中,形成了深厚的文化特色。剪紙、皮影、麵塑、炕圍畫、捲軸畫、壽材彩繪、墓葬壁畫、百壽圖等民間美術作品猶如群星閃耀,堪稱稀世珍奇。

民居是人類物質文明的反映。受歷史、自然、環境、經濟等多種因素的影響,隴右民居演變形成了特有的文化意蘊。人們利用自然條件修造固定的生活空間。居所基本上沿襲了古代先民的居住習俗,利用地形、地勢、地物等天然條件,形成“窯洞”、“地窩子”等。隴右先民先後經歷了多種不同的生產方式和經濟形態。因而,隴右民居具有一定的向心性,後來發展為封閉性。最後,隴右民居,大多採用土木結構為主的造物方法,即“上棟下宇”式房屋。

文學

隴右文學是中國文學的一朵奇葩,誕生在最需綠色滋潤的黃土地上。隴右文學是中國文學的淵源之一。《詩經》中《駟》、《車鄰》、《小戎》、《蒹葭》等,均描寫秦人東遷前在天水一帶的活動。產生於公元前500年左右天水地區的秦石鼓文,已刻有四言詩十首、465字之多。天水放馬灘出土的“志怪故事”秦簡,說明早在戰國末,隴右已出現了志怪小說。可見,隴右不但是中國詩歌的多源發祥地之一,也是石刻文學和志怪小說之祖。
隴右文學是中國文學的重要組成部分。《關右經籍考》、《隴右著作錄》、《隴右方誌錄》、《隴右金石錄》等,共收文獻3000餘種、詩10000餘首、文8600多篇,刊載隴右作家2000餘人。其中,秦嘉、趙壹、王嘉、權德輿、李夢陽、胡纘宗都堪稱大家。臨夏《花兒》等口傳文學數量在10萬首以上。因此,隴右文學在中國文學中的價值是不容忽視的。

隴右文學地域特色濃郁。首先,西部戎風與雄渾勁健的風格鮮明。隴右各民族粗獷豪邁之氣質和身處的惡劣的生存環境,使其更易對粗豪之景產生審美的衝動。大漠、孤煙、長河、落日、陽關、古道等迥異於江南杏花春雨的意象,形成了隴右文學雄渾勁健的風格。其次,東西交流與多元薈萃的過渡性特色明顯。隴右文學是在東西文化、遊牧文明與農業文明乃至伊斯蘭、基督教文明的撞擊中發展起來的。這種多元薈萃性構成隴右文學卓有特色的文學景觀。再次,民族風情與真率直露的情感相交織。隴右各民族的審美心態較中原單純,習慣於呈現自然的原態色彩,“男兒欲作健,結伴不須多。鷂子經天飛,群雀向兩波”(《企喻歌》)。在真率自然之中,形成自己的抒情深度。創作思路上,傳統詩學講究“抒情宜隱”,隴右民族則顯得直露。但是換一個角度,在此種“比興寄託”已成套路的程式下,隴右文學少此構思,反而鑄就了其抒情直露之特色。第四,黃土氣息與拙野質樸的美感濃烈。上述審美心態和創作思路的“單純性”與隴右先民剽悍的尚武氣質、粗獷的民風相結合,與濃濃的黃土氣息相結合,再加之於雄渾之氣、真率之情,自然形成了隴右文學拙野質樸的美感。
隴右文學在中國古代文學中占有重要地位。一是拓展了中國文學的總體結構。在黃土地上孕育並經歷代各民族不斷創造和傳承的隴右文學,帶著北方民族特有的生命力和樸野,將中國文學的地圖向西北拓展。二是豐富了中國文學的內在特質。隴右文學為中國文學北雄南秀、異軌同奔的歷史走向增加了驅動力。隴右人寫邊塞詩,無苦澀相,而多有奔放、從容之風度。“陰山鐵騎角弓長,閒日原頭射白狼。青海無波春雁下,草生磧里見牛羊”(《河湟書事》)。抒情身份的主客移位,使全詩情調盡變,於曠遠遼闊中露出幾份田園詩的情調,從而改變了中國文學的內在特質。三是為中國文學注入新鮮血液。講經文、變文、詩話、曲子詞、話本、傳奇、小說等俗文學都是先盛行於隴右次流行於中原,改變了當時文學發展的方向,如講唱文學與古代白話小說之發展就是一例。

旅遊文化

隴右在幾千年的文化傳承和演變過程中,孕育和形成了極富特色和美感的文化旅遊資源。隴右文化旅遊資源類型豐富多樣,主要有遺蹟遺址、古建築和民俗風情。其中,以別具風格的遠古文化、石窟壁畫藝術、民族文化、民俗文化、民居文化等最具代表性,並構成了獨具特色和人文價值的隴右文化。
在隴右留下了伏羲、女媧、黃帝和西王母等人文中華人文始祖的種種神話、傳說和名勝古蹟。大地灣人頭形器口彩陶瓶,特別是人面鯢魚紋彩陶瓶和人面變體鯢魚紋彩陶瓶,是我國最早的龍圖,為珍貴的原始藝術精品。相傳西王母誕生於涇川回山,軒轅黃帝曾問道廣成子於崆峒山,又與中醫鼻祖岐伯論醫,開啟了道教文化和中醫學的先河。附屬於這些人文始祖的文化信息和事跡,與隴右地區數量繁多、內涵豐富的新石器時代文化交相輝映。
麥積山石窟為代表的隴右石窟有別於其他地方的石窟。首先,隴右石窟造像多用石胎泥塑、彩繪,並且窟壁上繪滿壁畫,石窟顯得絢麗多彩。其次,石窟造像逐步擺脫了印式健陀羅樣式的影響,創造了符合中華民族傳統的道德觀念和審美標準的雕塑藝術,體現了西域色彩和外來風格的轉型特徵。再次,徹底地世俗化和濃厚的生活情趣是隴右石窟藝術的又一顯著特徵;造像中的佛、菩薩弟子,從臉型、神情、身段、服飾,都是活脫脫的中國人;石窟壁畫反映出了北魏、西魏、北周、隋唐等不同時期的藝術風格和時代特徵,表現手法和藝術風格都有獨創性。在隴右的黃河、渭河及涇河流域,分布有大中小石窟20餘座。
隴右自古就是多民族聚居區,保全族、東鄉族為隴右特有的民族,由於地理、歷史、文化等原因,其文化極富特色,異彩紛呈。隴右少數民族工藝品如銅器、火壺、湯瓶、木雕、磚雕、保全腰刀等工藝品,工藝考究,樣式美觀,經久耐用。隴右少數民族音樂、舞蹈不僅具有西北民族的特點,還有中原漢族的音樂色彩。歌謠主調音域寬廣、曲調高亢;舞蹈動作簡潔明快,反映多姿多彩的生活;民間文學既有古老的敘事詩、傳說、故事,又有妙趣橫生的笑話和富有意味的寓言、諺語、童謠等。東鄉、保全族的體育運動特色頗濃,規模宏大,場面壯觀,簡單易行。
在歷史積澱中,以九曲黃河和廣袤純厚的黃土高原為大背景的隴右,形成了鄉土氣息濃郁的民俗。隴西雲陽板、天水鏇鼓、高山劇、玉壘花燈戲、隴南影子戲、太平歌、號子、“花兒”等民歌深刻地反映和描繪了隴右的風俗民情。滑稽戲、傀儡戲、隴東道情、皮影戲和隴劇等多種民間大小戲曲,在隴右民俗的積澱中,形成了深厚的文化特色。剪紙、皮影、麵塑、炕圍畫、捲軸畫、壽材彩繪、墓葬壁畫、百壽圖等民間美術作品猶如群星閃耀,堪稱稀世珍奇。
民居是人類物質文明的反映。受歷史、自然、環境、經濟等多種因素的影響,隴右民居演變形成了特有的文化意蘊。人們利用自然條件修造固定的生活空間。居所基本上沿襲了古代先民的居住習俗,利用地形、地勢、地物等天然條件,形成“窯洞”、“地窩子”等。隴右先民先後經歷了多種不同的生產方式和經濟形態。因而,隴右民居具有一定的向心性,後來發展為封閉性。最後,隴右民居,大多採用土木結構為主的造物方法,即“上棟下宇”式房屋。

文化圈的形成

地域文化概念中的“隴右”一詞,具有廣、狹二義;而廣、狹二義下的“隴右”概念,正好體現了地域與地區二詞在文化視野中的差異。狹義的“隴右”,實為甘肅的代名詞,如果從文化圈或文化帶的歷史形成與分布來看,實際上不足以構成一種具有獨立文化特徵與自足文化品格的地域文化。嚴格意義上的隴右文化圈,當指廣義的“隴右”。廣義的“隴右”,是一個比較寬泛的地域概念,主要指隴山以西、黃河以東之地,大致上包括今甘肅省全境、寧夏回族自治區、青海省的部分地區和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東部一帶。唐朝時,曾設隴右道,為全國十道之一,轄境即今隴山以西至新疆東部一帶地區。就地理範圍而言,“關隴”所包括的地域比“隴右”小,而“河隴”所包括的地域則與“隴右”略等;就文化圈所處位置而言,隴右文化圈正好處在西域文化圈與三秦文化圈的交界地帶。因此,“隴右”儘管是一個具備了古已約定俗成和人為界定雙重性質的歷史區域,是一個較為精確的歷史地理範圍,但作為一種地域文化或區域文化的代名詞而言,其內涵則要寬泛、豐厚得多,而其文化特徵也極為複雜。
作為歷史概念中的隴右文化,它所體現的豐厚的文化內蘊,正是在隴右獨具的自然環境、特有的社會結構和隴右人的社會實踐與意識活動中長期孕育、衍變的結果。而這種具體體現著隴右人文化心態的價值觀念、思維方式、審美情趣、行為準則等,一方面具有強烈的歷史性、遺傳性,另一方面又具有鮮活的現實性、變異性。由於受典型的高原地貌、風寒乾燥的氣候條件、短缺的地表徑流和相對貧乏的生產生活資料等組成的特殊生態環境的影響,隴右古代居民強烈的生理需求與難以滿足的外部世界之間產生了明顯的反差,從而形成隴右古先民固有的自強精神和突出的自我意識。駕馭並征服這種不利的生態環境是隴右人內在氣質的核心,從而形成了特有的精神:充滿生氣活力,不拘一格,剛毅豪放。與此同時,農牧文化的影響在隴右文化中也體現得很充分,循規蹈矩、保守念舊、容易滿足。可見,受獨特自然環境影響的隴右文化,是封閉與開放的雙重變奏。

進入歷史時期,隴右基本上是一個多民族聚居區。伴隨著歷史的腳步,隴右地區也加緊了民族融合的步伐,而絲綢之路的開通更使隴右成為華夏文化與西域文化擴散、交流與融合的交接點。可見,隴右文化的大發展一方面是民族融合的必然結果,另一方面又在地域和民族的構成中,在中西文化交流中不斷吸取營養。明清時期,中國漢文化圈在長期擴疆拓土和域內空間分異縮小的過程中趨於定型,作為中國地域文化的一個類型的隴右文化在保持自己特色的同時,則更多地表現出文化的趨同性。民族融合與文化交流首先促成了隴右文化的滲透性與包容性特徵。在這裡每個民族都以其寬大的胸懷和開放的姿態進行情感與文化上的交流與認同。各民族在這塊土地上的交往起初是在淺層互動系統,進而由組織聯繫進入社會系統,擴展為一種深層的文化心理聯繫,這既表達了不同民族的不同需要,又體現了共同需要和共同利益。民族間的交往與滲透,有時是和平的,有時卻異常艱辛,有時甚至是民族大遷徙與民族消亡的不幸。隴右地區的民族交往史證明:不同地區的文化模式、價值觀念、宗教信仰等的相互交流與影響,形成了相互的認同和理解,與此同時,通過民族間的交往凝結成的不同民族共同的國家意識和對祖國的情感,又維繫著歷史上國家與外域的關係,維繫著逐漸發展起來的內地與邊疆的聯繫,維繫著國家的統一。不難理解,所謂滲透是指隴右地區文化、精神間的滲透;所謂包容則是指隴右文化在民族融合過程中所表現出的海納百川般的氣度,以及它對各種文化的吸收與接納。其次,隴右文化特徵還在於其創造性與延續性。隴右人民是富於創造活力的人民,在盛傳於隴右大地的伏羲與西王母的神話傳說中,已透發著勃勃的創造生機;近代以來在隴右大地不斷發掘出的大量石器時代遺址中的勞動工具、房屋、墓葬等文化遺存,均是隴右先民創造精神的體現;而那些絢麗奪目的彩陶藝術、石窟藝術,則更是隴右文化充滿創造活力的象徵。正是這種創造精神,才使隴右文化代代相傳,綿延不絕,也才使隴右文化獨具特色。所謂隴右文化的延續性,也正是在這種創造精神的基礎上體現出來的。隴右民族中,羌、氐、戎,甚至党項均在歷史的進程中發生了巨變,但其文化性格與品質卻至今仍記錄在我國的典籍中,其風俗習慣至今還滲透、保存在隴右民風中。隴右文化的延續性特徵於此亦可略見一斑。
隴右大地作為黃河流域華夏文明的發源地之一,在人類開始邁入文明門檻的時候,地域文化就以其鮮明的風格和較高的水準而興起,並在中國早期文化史上占有一席之地。在華夏文化發展為漢文化並形成漢文化圈的漫長歷史進程中,隴右文化始終伴隨著漢文化的擴散吸引而趨同;又因人口流動,民族遷移,統一與分裂的波動而趨異。隴右文化依賴地域之便,東與屬於中原文化的三秦文化唇齒相依,使漢文化得以流傳發展,加快了隴右文明的進程;隴右地處中西交通的要道,西與屬於沙漠、草原類型的西域文化毗鄰,少數民族文化、外來文化正是在這裡得以與漢文化碰撞、交流、融合。可見,隴右作為黃河上游一個相對獨立的區域,是中原與周邊政治、經濟、文化力量伸縮進退、相互消長的中間地帶。因而成為中原文化與周邊文化,域內文明與域外文明雙向交流擴散,薈萃傳播的橋樑。隴右文化作為一種獨具特色的地域文化,與西域文化相比較,它具有更多的漢文化特徵;與三秦文化進行比較,它又更多地含有少數民族文化的成分。隴右文化是從三秦文化到西域文化整個西北文化帶的中間環節,它聯繫著兩方又自成體系。一旦具備適宜文化發展的條件,各種形式的文化都有可能在這裡發芽。這種文化優勢,既促進了隴右文化的發展,又為三秦文化和西域文化源源不斷地注入新鮮血液。所以,隴右文化又帶著複雜的民族色彩和過渡性特徵。多元融合的隴右文化是中華傳統文化的一個典型縮影。

中國地域文化概觀

中國就是一個幅員遼闊、民族眾多的國家,在不同的人文習俗、地理和社會環境等因素的薰染、影響下,產生了豐富多彩的區域性文化。這些區域性文化各有特點和所長,對中國文化產生極其深遠的影響。
潮汕文化 | 嶺南文化 | 客家文化 | 五邑文化 | 雷州文化 | 齊魯文化 | 三晉文化 | 荊楚文化 | 吳越文化 | 關東文化 | 燕趙文化 | 徽州文化 | 黃土高原文化 | 中原文化 | 淮河流域文化 | 巴蜀文化 | 鄱陽文化 | 青藏高原文化 | 康藏文化 | 草原文化 | 兩淮文化 | 江西文化 | 八桂文化 | 八閩文化 | 滇雲文化 | 瓊州文化 | 隴右文化 | 西域文化 | 陳楚文化 | 黔貴文化 | 三秦文化 | 秦隴文化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