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東文化

關東文化是我們中華民族一支源遠流長而又獨具特色的地域文化的顯著代表。在中華文化的格局中,素有“北雄南秀”的說法,“北雄”一說無疑從地域角度涵蓋東北區域,這也說明關東文化在中國文化史上的特殊而重要的地位。

簡介

時下學術界所說的關東文化,一般是指明清以來在東北地區所形成的區域文化。“關東”這一特指東北地區的地理概念發端於明初建山海關之後。在明朝的大部分時間裡,明人所稱“山海關東”的東北地區處於一種比較穩定的漢族、女真族、蒙古族三族鼎峙的狀態。到明萬曆年間由於努爾哈赤的興起、滿族的形成及清朝的建立,明朝人開始用“關東”一詞專指東北。清朝入關後,從順治朝起直至清末,均用關東指稱東北。清末民國以來,隨著中原以至大江南北的大批移民進入東北,“關東”之稱更深深地注入民間意識之中,成為人們的習慣用語。自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全國有了統一的行政建制,“關東”一詞才逐漸退出歷史舞台。據此,我們在研究關東文化時應該注意兩點:一是特指東北的“關東”一詞之出現和使用是明清以來以至現當代一段時期的事情,它延續的時間約近600年左右,特別是在晚明及入清以後才成為特指東北的習慣用語。二是它的發展是以漢族為主體,是和大批漢族移民遷居東北的移民潮相適應的,在民間廣泛使用的“闖關東”之詞,就是這一歷史潮流的濃縮和概括。

文化發展

文化的核心是人。從明清以來東北地區人口演變的趨勢來看,關東文化的穩定的人種群應是以關內各省移來的漢族為主體,包括滿、蒙、朝鮮、達斡爾、鄂倫春、赫哲等少數民族在內的複合群體。這一群體的形成是從明代開始醞釀,至清代中後期開始形成,到清末以來,由於帝國主義的擴張和侵略,又加入俄羅斯日本的人種,隨著歷史的演變,其中相當的一部分已融入關東文化的人種群中。因此,我們對關東文化的發展可以作出如下的概括:從遠古直至明代以前東北地區歷史的發展、民族間的鬥爭與遷徙,是關東文化深厚的歷史淵源;從明王朝的建立與山海關的修築到滿族的興起與入關,是關東文化的醞釀時期,它以漢、女真、蒙古三族鼎峙、角逐為主要內容,以滿族崛起並統一東北進而入主中原為結束;從清廷在東北實行招民墾荒到封禁政策的實施,伴隨著關內直、魯兩省大批移民衝破封禁政策進入東北,迫使清朝統治者不得不解除封禁政策,是關東文化形成並定型的時期,它從清廷入關開始,到19世紀末20世紀初結束;從20世紀初至東北解放為止,是關東文化的多元碰撞、曲折發展時期,它以《馬關條約》、《中俄密約》為契機,伴隨著廣大漢族人民對東北地區的開發與東北近代化城市的興起,日、俄帝國主義將其侵略魔爪伸向東北,在長期的侵略與反侵略以及抵抗日本帝國主義吞併全中國陰謀的鬥爭中,關東文化經受了血與火的考驗,既融進了外來的因子,又保持了自己的特色,呈現出獨具一格的特點,並一直保留到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以後。

文化特點

在上述歷史過程中形成的關東文化有著不同於我國其他區域文化的特點:首先,在物質文化方面,它的生產結構在明清時期呈現出從農業、漁獵、採集、遊牧並存向以農業為主、其他為輔的轉變,到清末民初以後,隨著漢族人口的大量出關,進一步形成農業生產成為整個社會經濟基礎的結構。和農業生產發展、土地開發以及工商業的發展相伴隨的,是關東地區一批近代化城鎮的興起,隨著清末民初東北地方當局對工業的提倡、近現代以來帝國主義的入侵及其對中國資源的掠奪,資本主義的生產力體系在關東地區形成並發展起來,使關東成為中國工業實力最雄厚的地區之一。在長期的血與火的洗禮和多元碰撞過程中,關東地區既有中國古典建築與滿族建築,又留下了一批俄式、日式建築。這些俄式、日式建築物在東北各主要城市均有興建,經歷了戰火和文化大革命的考驗之後,有很多保留到現在,成為關東文化區別於中原、內地文化的一個重要特徵。

其次,在制度文化方面,關東文化作為明清以來形成的區域文化,不存在自己獨立的制度文化,它一直處於中央政治體制的控制之下,中央政權在東北地區實行的各種制度,對關東文化的形成起著重要的制約作用。明清時期對東北的管轄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是有效的,但是清朝在東北實行的封禁政策及制度建設不力,又制約了關東文化的形成和發展,導致近代以來割地喪權的嚴重後果。這一時期中央政制的變化對關東文化的定型起了重要的作用,具體表現為:封禁政策的解除與移民實邊政策的實施;清末新政的實行與東三省行政體制的改革;州縣設定的日益完善。尤其是大批州縣的增設,使關東地區與中原母體聯繫更加緊密,成為中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同時,州縣建置的完善進一步促進了關東土地的開墾、人口的增長和城鎮、村落的興起。

第三,在精神文化和行為文化方面,關東文化區別於中原和關內其他文化的特點表現為:以豪放、曠達、質樸厚重、寬厚包容而絕少排他性為特點的關東人群體性格特徵,這一特徵來自於關東大地白山黑水的濡染,來自於多民族的融合,來自於漢族移民帶來的儒家文化的影響;多元碰撞,兼容並包。這一特徵表現在宗教信仰上,是以中華文化傳統的儒、釋、道為主體,回教薩滿教以及基督教東正教天主教兼容並存;表現在教育體系上是官辦學校、私學、書院和俄、日的殖民學校並存,還有語言文化上對外來語的吸收等等。

關東文化是中華文化多元一體格局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深入關東文化的研究有著重要的學術價值與現實意義。關東文化是儒家文化圈的邊緣地帶,也是俄羅斯文化、日本文化擴張的邊緣地帶,因此多種文化在此產生交流與碰撞。清廷由於過分篤信《尼布楚條約》,因而放鬆了對東北地區的開發和建設,其封禁政策的實施更是導致清廷在東北地區的一系列戰略失誤,進而造成邊地空虛以至割地喪權的嚴重後果。隨著清代後期解除封禁、移民實邊的實行,促使關東文化迅速形成並定型,這既加快了東北的開發和經濟發展,又遏制了俄、日的侵略野心,最終保持了所余領土的完整。同時,由於文化的多元碰撞,造成這樣一種文化重疊和劃分的格局:廣大漢族和中國少數民族遍布關東大地;俄、日的擴張與爭奪形成均勢後,導致南滿和北滿的劃分,出現三元文化的碰撞與重疊;隨著日本吞併全東北而出現中日文化的碰撞與重疊;及至蘇軍對日宣戰、日本戰敗投降,又出現中蘇(俄)文化的碰撞與重疊,這一格局到20世紀60年代中蘇決裂而告結束。這是關東文化多元碰撞與熔鑄的獨特之點,是國內任何區域文化中所不具備的。

關東文化是中華文化整體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但是它又處於中華文化的邊緣地帶,不可避免地出現中華文化弱化的現象,由此而產生出自身的各種特點。另一方面,從整個東北亞區域來看,關東文化又處於其核心地帶,蒙古、俄羅斯、日本、朝鮮的各種文化都在這裡匯流、交融,而中華文化也從這裡向四周鄰國擴散。因此,認清關東文化所處的獨特區位特點,加強關東文化和東北亞區域各國之間的合作與交流,是我們今天加強關東文化研究的意義所在。

文化內涵

我們研究關東文化,首先應從概念的角度出發,明確“關東”和“關東文化”這兩個概念,以及在這塊區域上產生和發展起來的各種各樣的文化現象,以及這種文化的特點及其在整箇中華民族文化形成和發展中的地位與作用,從而才能深化我們對關東文化內涵、特點和地位的認識。

按照時下學術界的一般理解,我們所說的“關東”作為一個地域概念,實際上是以明朝修建山海關為分水嶺的。明朝修建的山海關,不僅是一個重要的地理概念。而且也是一個地緣文化上的概念。從地域上來講,它連線中國的華北和東北兩大地區,成為彼此進出的重要咽喉地帶,成為兩大區域的天然分界線,並因此創造了“關內”與“關外”這樣帶有鮮明文化意味的地理辭彙。於是,自明代以後,把東北地區稱為“關東”,也就是今天的遼寧、吉林、黑龍江三省都泛稱關東。清朝是從東北入主中原建立王朝統治的,所以清朝把東北尊為“龍興之地”,格外重視東北的發展與建設,奠定了當代東三省的版圖,形成了一個統一的區域概念。此時,無論在清朝官方檔案還是在民間口語中,都習慣稱東北為“關東”。“關東”成為官方認可的通用稱謂,用作東北三省的代名詞。清末以來,隨著大批移民進入東北,“關東”的稱謂又注入民間意識之中,成為人們的習慣用語。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全國有了統一的行政建制,“關東”一詞才逐漸退出歷史舞台。

我們所說的“關東文化”,一般是指在漫長的歷史沉澱中,由於歷史淵源、地理環境、經濟狀況、風俗習慣以及語言等方面的差異,自古以來在東北地區所形成的區域文化。關東文化源遠流長,不僅以悠久、傑出而在中華民族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而且在發展過程中又體現出了其獨特的一面。

歷史地位

關東文化蘊含著厚重的歷史積澱。關東文化的歷史地位,正是憑藉它厚重的歷史積澱,多姿多彩的文化內涵,在同其他地域文化比較中以特有的人文歷史、地理風貌、風土人情展示其魅力與特色的。在多元一體的中華文化體系中,作為“北雄”的顯著代表占有重要的地位。

1、關東文化是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關東文化作為一支具有自己獨立發展歷史和鮮明風格特色的地域性文化,是中華文化多元一體格局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從地理位置上看。山海關劃分的“關外”與“關內”是一個分水嶺,“關內”是中華民族文化的核心地帶,無論是歷史的沿革,還是物質、精神文化的創造都具有很強的輻射作用。這使得處在這個文化邊緣地區的關東,形成了一種文化上向“關內”中原地區學習借鑑、吸收和以自身文化創造向外傳播、輻射、交流的特點。在中國漫長的歷史發展中,關東始終保持著它對於中華傳統文化的繼承性,也形成了自身的吸納性強、開放進取的文化特徵。從時間沿革上看,關東文化在與中原文化的交流、互動、融合的過程中,也有自己自成體系的文化脈絡。無論是從遠古至明代以前的準備期,從明朝的建立到滿族的興起的醞釀時期。從滿清入關到19世紀末20世紀初的文化定型期;還是從20世紀初至東北解放的多元碰撞、曲折發展期,關東文化經受了重重磨難和考驗,既把中原文化和外來文化的因子融合到自己的文化體系中,同時又保持了自身鮮明的風格特色,呈現出獨具一格的特點。

歷史上看,中原文化影響著關東文化的發展,但文化的交流是雙向的,關東文化也深刻影響了中原文化,豐富了中原文化的內容。在特定的歷史時期,它對中國歷史發展進程、文化的創造產生了深刻的變革性的影響。關東各民族在和平時期,潛移默化的接受中原王朝和中原文化的薰陶和影響,接受中原漢民族的文物典章、禮樂制度;在戰爭時期,關東與中原地區的統治者在戰爭的雙向互動中,互相影響,彼此吸納、融合對方的優點長處。改變了彼此的政治制度、文化藝術和生活方式,利用政權的力量,通過戰爭,把本民族的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等一切方面都提高到一個新的水平。

關東文化是在同中原文化和其他地區民族文化的雙向交流互動中發展成熟起來的。對中原文化產生不可估量的影響,並以自身文化的氣質、風格和獨具特色的內涵豐富著中華民族的文化創造,促成中華民族文化“北雄南秀”文化格局的形成。

2、關東文化是兼收並蓄、海納百川的民被文化的融合

關東自古以來就是一個多民族聚集地區。關東文化是漢民族與各少數民族的文化共同融會而成。因此多民族文化的合聚,成為關東文化的基本特徵之一。在歷史上,除漢族以外,達斡爾族、錫伯族、鄂倫春族、鄂溫克族、赫哲族、蒙古族等這些在這塊廣闊黑土上生長起來的古老民族,都曾創造了自己特有的文化與歷史。此外先後在東北建立地方政權的有夫余、高句麗、慕容鮮卑、靺鞨、契丹、女真、滿族等民族。翻開中國歷史的篇章,我們能從歷史的章節中追溯到這些民族的輝煌與榮耀,以及對中華民族歷史發展的卓越貢獻。特別是清末以來,由於外來勢力對東北的擴張和侵略,蒙古、俄羅斯、日本、朝鮮的各種文化都在這裡與本土文化碰撞、交流、融合。從建築、語言到飲食習慣都對東北地區有一定影響。關東文化既融進了外來文化的因子,同時又保持了自己的特色,呈現出獨具一格、兼收並蓄的特點,使自己不斷得到充實、補充新營養,增強了同外部的抗衡和競爭的能力。

同時,在關東廣袤土地上的各民族,依託關東地區豐富的資源,開放的交通,以及與此相適應的獨特生產生活方式,或農耕、或遊牧、或漁獵,創造了獨特的民族品格和人文精神,反映在人的思想觀念和文化內涵上,又形成了以“闖關東”精神為代表的勇於開拓進取、不安於現狀、較少安土重遷的觀念,奮發圖強的精神品格。

3、關東文化是敦厚樸實、鮮明濃郁的民俗風情的展示

民俗是廣泛流行於民間的風俗習慣,是一種有著濃郁的地方特色的鄉土文化現象,是一定地區的人民民眾在長期生活中相沿而成的表現在生產活動、交際方式、家庭稱謂、社會組織、婚喪嫁娶、節日慶祝、文藝活動和服飾用具等方面的習慣。東北地區是一個融合了多民族的廣袤地域,在長期的生活中形成了諸多的風俗習慣、民俗特點。例如東北 的年文化、宗教祭祀文化、居住文化、飲食文化服飾文化,以及歇後語、俏皮話等。我們常提到的“關東三大怪”,就是“窗戶紙糊在外,大姑娘叼著個大菸袋,養活孩子吊起來”。其實是東北地區過去獨特的民俗,現在已經基本消失了。所以說,無論是物質的還是精神的文化載體都承載著關東文化獨特的氣質和品格,折射著關東人的夢想和追求,也洋溢著關東人積極向上、樂觀進取的人生態度和精神。

關東文化的這種獨特風情和特點,可以說是和關東地域地理環境、生產方式、思想觀念等特點密不可分的,這種獨具民俗特色的文化現象,是東北民族心理素質和性格特點的體現。關東氣候寒冷、乾燥、冬夏溫差較大,這種氣候和地域特點,使關東文化在衣、食、住、行各個層面都承載和展現了關東文化獨具地域特色的民俗風情,特別是關東的飲食文化,無論大家熟悉的酸菜、粘豆包、大醬等關東特色物產;還是冰糖葫蘆、凍豬肉等生鮮冷凍食品,還是火鍋、豬肉燉粉條、小雞燉蘑菇等關東菜餚,都和關東地域特點密不可分。雪村的一首《東北人都是活雷鋒》中一句“翠花,上酸菜”紅遍中國的大江南北,成為東北人的一張個性鮮明的身份象徵。此外,潘長江的電視劇《別拿豆包不當乾糧》,也以“豆包”作為喜劇元素加以運用,極富藝術的感染力和象徵性。可以說,無論是歷史上還是現實中,在整箇中華民族的民俗文化長廊中,關東民俗文化以其鮮明濃郁的地方特色無疑占有重要的地位。

4、關東文化是雄健磊落、詼諧幽默的文化格調的弘揚

在東北這塊黑土地上,東北人民不僅創造了輝煌燦爛的物質文明,而且創造了具有鮮明特色的關東文化。關東文化散發著關東黑土地的氣息。關東文化因此具有質實而雄健的品格與氣質,這種氣質與風格是與關東地域艱苦、嚴寒,民族眾多、生產方式多樣聯繫在一起的。這種黑土地和冰雪所承載的關東文化又營造了一種關東特有的濃郁、熱烈、祥和、紅火的文化氛圍,在漫長的歷史歲月中,特殊的地理條件,獨特生產生活方式、多元文化的碰撞交流、刀與火的歷史體驗又錘鍊和鑄就了東北人剛健豁達的個性和勇毅果敢的尚武風氣。反映在東北人的性格特徵上,豁達、豪爽、簡單、仗義、熱情好客、直來直去,不拐彎抹角,成為東北人性格特徵最好的濃縮和概括。

但東北人並不缺乏幽默,承載、孕育這種幽默感的就是東北話,也就是學術意義上的東北方言。最具東北娛樂風格的就是二人轉和東北大秧歌,這兩種藝術形式極富特色的搞笑、幽默、活潑、潑辣的藝術特點。在中國的娛樂舞台上大放異彩,近年來,春節晚會作為中國人除夕夜的文化盛宴,趙本山潘長江高秀敏范偉小瀋陽等人用東北方言表演的小品娛樂了全中國的人民,成為每一年人們最期待的節目。此外影視劇象《劉老根》、《馬大帥》、《鄉村愛情》、《闖關東》等走俏螢屏,好評如潮,在展示東北人真實生活的同時,更把東北人的情感、愛憎、喜怒哀樂展現的淋漓盡致。特別是趙本山版的“東北幽默”,很多詞語成為社會流行語,人們總愛在茶餘飯後,說幾句自娛自樂。可以說東北的方言插上了藝術的翅膀,飛遍了-祖國的南北。透視這一文化現象,不難發現:東北方言抑揚頓挫、辭彙幽默、詼諧,還帶有一點誇張的獨有特色,使之較國語更為生動、活潑。文化用語言來傳播,語言藉助文化來豐富。關東文化的形成、記載和傳播靠的就是語言,東北方言的流行更增添了關東文化的無窮魅力。

中國地域文化概觀

中國就是一個幅員遼闊、民族眾多的國家,在不同的人文習俗、地理和社會環境等因素的薰染、影響下,產生了豐富多彩的區域性文化。這些區域性文化各有特點和所長,對中國文化產生極其深遠的影響。
潮汕文化 | 嶺南文化 | 客家文化 | 五邑文化 | 雷州文化 | 齊魯文化 | 三晉文化 | 荊楚文化 | 吳越文化 | 關東文化 | 燕趙文化 | 徽州文化 | 黃土高原文化 | 中原文化 | 淮河流域文化 | 巴蜀文化 | 鄱陽文化 | 青藏高原文化 | 康藏文化 | 草原文化 | 兩淮文化 | 江西文化 | 八桂文化 | 八閩文化 | 滇雲文化 | 瓊州文化 | 隴右文化 | 西域文化 | 陳楚文化 | 黔貴文化 | 三秦文化 | 秦隴文化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