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河流域文化

長期以來,中國腹地的考古學研究分為黃河流域和長江流域兩大系統。而把介於黃河與長江之間獨立入海的淮河流域一分為二,淮河以北歸入黃河流域,淮河以南歸入長江流域。淮河流域在中國古代文明的發展史上具有極其重要的地位。

文化傳統

長期以來,中國腹地的考古學研究分為黃河流域和長江流域兩大系統。而把介於黃河與長江之間獨立入海的淮河流域一分為二,淮河以北歸入黃河流域,淮河以南歸入長江流域。對於中國古代文明的起源,學術界經歷了認識上的三次飛躍——從單一的黃河流域文明學說,到黃河、長江兩大流域文明共同學說,再到近三十年逐步得到公認的中國古代文明起源多元一體學說。包括中華古代文明探源工程首席專家李學勤李伯謙在內的多位考古學歷史學和古文字學的專家學者都認為:早在7000年前,淮河流域就存在著具有自身鮮明特色的文化,顯露出早期文明的曙光,這一地區與黃河、長江流域一樣是中國古代文明的發祥地之一。

多年的考古發掘和研究表明,淮河流域東到大海,西至中原腹地,其文化面貌表現出特有的多元性、過渡性和開放性。從新石器時代裴李崗文化到夏商周的徐荑、淮荑,淮河流域古文化與黃河流域、長江流域一樣,都是中華文明的源頭之一,在中國古代社會文明化進程中占有重要地位。

位於淮河中游的蚌埠市處於安徽省東北部,是古代採珠之地,譽稱“珠城”。區內人文資源厚重,歷史文化積澱極深,南有帝王故里的鳳陽古都,北有霸王別姬的垓下古戰場,西有禹王會諸侯夏朝遺址,東有三國名將的練兵之地,可謂歷史悠久,人傑地靈。幾千年來,蚌埠人民用勤勞和智慧創造了璀璨的古代文明,留存了豐富的文物古蹟和歷史名勝,而在近期,一項重大考古發現再次吸引了世人的眼光。

雙墩考古發現

上世紀九十年代初,考古專家在對蚌埠市淮上區小蚌埠鎮雙墩村的北墩1號墓開始進行挖掘。圓形的墓坑結構,在我國墓葬考古發掘中從來沒有見過。圓形墓坑中,由深淺不同土色構成的放射線形遺蹟從中間向四周輻射,呈扇面形狀。放射線共有20條,除東南角4條線似被擾亂外,其它方位輻射線都很清楚,並有一定的角度規律,從空中俯瞰仿佛輪盤。墓壁一周還有2米寬的深色填土帶圍繞著中間的放射線。同時,疊壓在放射線遺蹟填土層下,墓坑周邊約2米寬範圍內,建有18個大小不同饅頭形狀的土丘,裡面放置大量的土偶;土丘之外的填土中也分散放置了大量的土偶。

更令人震驚的是,當考古人員挖掘到了北墩的第二層台,一圈土偶呈現在他們面前。土偶整齊地壘砌著,形成一座牆,突出而壯觀,那場景儼然就是一座城池展現在眼前。這些土偶形狀為尖頂圓體或方體,體表有明顯的繩索痕,高20至25厘米,直徑10至15厘米。從分布位置和數量來看,有專家認為其與漢代的銅鏡類似,可能象徵天上的星座或群星;也有專家認為土偶的形狀可能與淮河流域傳說的女媧摶土造人有關。該墓葬還使用了我國從來沒有見過的黃、灰(青)、黑、紅、白等五色顆粒混合土作為封土、填土。這種顆粒混合土非一地所產,均需異地選擇和採運,並需要進行人工混合成不同的深淺顏色。而該墓葬封土堆底部(除墓口和墓道外),即封土堆下,墓口外,鋪墊一層厚0.30米左右的白色泥漿沉積土層,直徑約60米左右,氣勢非常壯觀。這在我國已發現的墓葬中從未見過。眾多考古史上從來沒有發現過的極其複雜的遺蹟現象令全國各地相繼趕來的相關學科領域專家們無不感覺“震驚”。他們指出,這是經過“精心構思、精心設計、精心準備、精心施工、精心裝飾”的重要遺蹟,是從未見過的新文化現象和建築遺存。

自2006年12月始、經過長達19個月的搶救性發掘,位於淮河中游北岸的蚌埠市雙墩1號墓今日終於撩開神秘的面紗揭墓,開始自墓中提取文物。考古人員根據隨葬品和墓底埋葬布局,確定其為春秋時期墓葬。該墓葬的發掘和大量文物的出土對於研究淮河流域的歷史具有重大的考古價值。蚌埠雙墩1號墓出土了包括編鐘、鼎、盉、舀、鈴、戈、矛、鏃、劍、車馬器等60餘件銅器以及石磬、陶器、玉器等隨葬品。在隨後的一個多月,文物專家在對這些出土文物進行整理、修復時,在鎛鍾等器物上發現了多處銘文。目前,這些銘文已被專家們破解。通過對銘文的成功解讀,安徽蚌埠雙墩1號墓墓主確認為古代鍾離國國君——柏。

青銅編鐘上的銘文是‘惟王正月初吉丁亥童鹿君柏作其行鍾童鹿金’19個字。“童鹿”是“鍾離”的一種寫法,“君”是國君,這些文字除了說明編鐘的主人是鍾離國國君之外,還明確提到鍾離國國君的名字叫“柏”。這也確鑿無疑地證明蚌埠雙墩1號墓墓主為鍾離國國君柏。同時,在鳳陽縣臨淮關鎮鍾離城遺址發現的、和蚌埠雙墩一號墓形制相同的圓形墓葬,其出土鎛鐘的銘文也得到確認,即“孫童鹿公柏之季子康”。“公”是兒子對父親的稱呼,這也表明,鳳陽圓形墓葬墓主是鍾離國國君柏的小兒子——康。至此,困擾專家多時的雙墩1號墓終於還原了歷史本來的面目,沉睡地下千年的秘密也終於得到解開。

改寫文明史

根據對出土遺物及其刻劃符號的分析,專家們一致認定,作為一處聚落遺址,距今7000年前的雙墩氏族存在著多種經濟結構。當時,雙墩一帶溫暖濕潤,河湖濕地廣布,螺蚌魚資源豐富,先民定居水澤之畔的台地上,附近丘陵台地林莽叢生,動植物資源繁多。出土的農業生產工具和秈、粳稻殼印痕表明,雙墩先民已經營稻作農業,並飼養家豬;同時捕撈、漁獵、採集在其經濟生活中占有相當大比重。此外,還有制陶業與石器、骨角器製作,以及養蠶、縫織等手工生產。

遺址出土的600餘件種類繁多的刻劃符號,在同時期國內外文化遺存中十分罕見,是一個驚人的發現。符號大都刻劃在器底部位,內容包括日月、山川、動植物、房屋等寫實類,狩獵、捕魚、網鳥、種植、養蠶、編織、飼養家畜等生產與生活類,記事與記數類等,反映了生產、生活、宗教、藝術等廣泛的內涵,構成了雙墩文化遺存極其重要的內容。刻劃符號可分為單體符號、複合符號和組合符號,特別是不少符號反覆出現,使用頻率較高,具有明顯的記事性質和一定的表義功能、可解釋性。從同時期其他遺存的刻劃符號比較以及從文明形成的特殊規律而言,雙墩刻劃符號是中國文字起源的重要源頭之一,對於探索中國文字乃至人類文字的起源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與同時期其他文化遺蹟相比較,雙墩遺址出土的大量陶器從形狀、紋飾等方面都具有鮮明的自身特色。出土數量較多的陶釜,不僅形狀不同於相同時期南方的腰沿釜和北方的尖底釜,而且其碩大的支腳採用仿男性生殖器形狀,十分罕見;盛儲器中小口罐球腹肩部裝有對稱牛鼻形或鳥首形耳系,碗的形體特大,矮圈足內多發現刻劃符號,豆的喇叭座矮小等等,在已發現的同時期文化遺蹟中均不常見。所有這些發現無一不對改寫中國古代文明史具有劃時代的意義。

中國地域文化概觀

中國就是一個幅員遼闊、民族眾多的國家,在不同的人文習俗、地理和社會環境等因素的薰染、影響下,產生了豐富多彩的區域性文化。這些區域性文化各有特點和所長,對中國文化產生極其深遠的影響。
潮汕文化 | 嶺南文化 | 客家文化 | 五邑文化 | 雷州文化 | 齊魯文化 | 三晉文化 | 荊楚文化 | 吳越文化 | 關東文化 | 燕趙文化 | 徽州文化 | 黃土高原文化 | 中原文化 | 淮河流域文化 | 巴蜀文化 | 鄱陽文化 | 青藏高原文化 | 康藏文化 | 草原文化 | 兩淮文化 | 江西文化 | 八桂文化 | 八閩文化 | 滇雲文化 | 瓊州文化 | 隴右文化 | 西域文化 | 陳楚文化 | 黔貴文化 | 三秦文化 | 秦隴文化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