隱斜

隱斜

隱斜(heterophoria,phoria)是指只有在矯正性融合反射幫助下眼球才能在原位或在運動中保持雙眼單視,或在沒有融合反射存在時,兩眼才呈現偏斜者。若融合功能失去控制作用,使兩眼處於間歇性或經常性偏斜狀態時稱為顯斜視隱斜與顯斜視之間並無絕對的界限只是數量的差異,表現為偏斜的程度與患者通過融合反射代償偏斜所表現出的積極性等有關。因此在間歇性斜視患者隨著環境如:興趣、疲勞程度和注視距離的改變而表現為隱斜和顯斜視交替出現。就斜視來說,隱斜是一種潛在性斜視,在融合功能失去作用後變為顯斜視。多數顯斜視病例均由隱斜發展而來。在間歇性斜視患者中,當融合功能發揮作用時,可表現為隱斜,而當融合功能失去控制時則表現為顯斜視。

基本信息

流行病學

隱斜隱斜
實際上正位視是極少見的,而隱斜是很常見的,90%的人有水平性隱斜或其他類型的隱斜。因此Duke-Elder曾有隱斜是“正常的”,而正位視為“異常”之說。Gifford和Adler認為內隱斜1△~4△,外隱斜1△上隱斜0.5△以內為正常情況。Guibor主張:在5m遠注視時,內隱斜<2△外隱斜<2△,上隱斜<1△;在33cm注視檢查時,內隱斜<3△,外隱斜<6△,上隱斜<1△可以歸為正常範圍Schobee統計在1215名學齡兒童中,遠距離內隱斜6△至外隱斜4△範圍內的占95%,平均為內隱斜0.8△。近距離95%的人分布在外隱斜8△至內隱斜10△。Chen AH和O′Leary DJ(1997)認為5歲以下大部分為正位視,5歲以上隱斜常見。Yekta AA等(1989)檢測187例10~65歲個體的隱斜聯合隱斜、視差和近距離立體視後,結論認為,隨年齡增加隱斜、聯合隱斜和視差成外向性增加。

李鐵軍等(1998)檢查884例,有隱斜者841例占95.14%,無隱斜者43例,占4.86%,隱斜分為內隱斜、外隱斜、上隱斜、內隱斜並左上隱斜、內隱斜並右上隱斜外隱斜並左上隱斜外隱斜並右上隱斜其中外隱斜最多占38.30%,內隱斜次之,上隱斜最少。在隱斜度數上,內隱斜平均值為2.16△,外隱斜平均為1.28△,上隱斜在0.54△~0.60△。

病因

引起隱斜的病因機制還不完全清楚,從病因方面來看眼外肌的不平衡引起的隱斜可分為3個方面:①眼的局部解剖不正常以至於眼球運動被結構因素所阻止(靜態性隱斜);②由於屈光異常引起調節與集合不平衡(動態性隱斜);③眼外肌的協調由於虛弱、過度興奮或神經肌肉功能的失調而被打亂(神經性隱斜)。

發病機制

隱斜眼眶
1.靜態性隱斜 靜態性隱斜(static heterophoria)或稱為解剖性隱斜(anatomic heterophoria)眼球和它的附屬器官之間的局部解剖關係在決定眼球位置及其自由運動是首要的。只有在這些因素相對正常和接近對稱的情況下兩隻眼才能保持雙眼正位或完全一致地運動。由於這樣的完全對稱很少見,所以很明顯這是隱斜的基本原因。常見的解剖因素包括:眼眶的不對稱、眶壁或頭骨形狀的異常或眼球形狀的異常(如高度近視眼)和眼球容量異常或眶內容物的腫脹或眼球的移位以至於眼球的自由運動被抑制,但是最常見的是肌肉的異常,包括明顯的長度、走行、體積和鞏膜的附著點的改變內直肌附著點較靠前、外直肌附著點較靠後易產生內隱斜;內直肌較弱或附著點較靠後外直肌較強或附著點較靠前,易產生外隱斜;上下直肌或上下斜肌的解剖異常或附著點異常是引起上隱斜的一種原因,這些和其他很小的變化不會引起顯斜視。隨年齡增大,協調的能力減弱加上器官功能的改變和肌肉韌帶的伸縮性缺乏,雙眼的不平衡就會產生並擴大。肌肉本身的疾病和功能的衰退也必須包括進去。最後,黃斑位置的異常引起的異常Alpha角會給雙眼視軸的聯合造成困難。這些結構因素引起的隱斜可以是共同性或非共同性的在不同注視方向雙眼的不平衡可以是不對稱的。

2.動態性隱斜 動態性隱斜(kinetic heterophoria)也稱為調節性隱斜(accommodational hetemphoria)。是由於調節與輻輳的不協調所致的隱斜。大多數的眼外肌不平衡都是由於調節與輻輳的協調功能失常所致,通常情況下調節和集合的關係(AC/A比率)是相對固定的,假如比率不正常,每屈光度調節引起的集合過小或過多;沒有矯正的屈光不正也可以打破AC/A比率的平衡因為為了在一定特殊距離看清物體需要改變調節集合也因此而改變;有時異常的AC/A比率和未矯正的屈光不正可以同時存在。調節與集合的不協調會促進動態性隱斜的發展。當患者不能充分地控制隱斜時,為了獲得清晰雙眼單眼視,運動性融合反射就會代償異常的AC/A比率以至於知覺性融合持續處於不同程度的困難境地,這勢必導致其過度使用

因此當解剖性或神經支配性因素不起作用時在沒有矯正的中度遠視眼患者,在正視眼從事過多近距離工作,或在獲得性老視,由於需要增加調節,就會有發展成內隱斜的趨勢,先天性近視則由於看近經常要過度集合也有發展為內隱斜的可能。反之,先天性散光或後天性近視因為不需要調節,發展的老化眼不需要集合,混合性散光或高度散光既不需要調節也不需要集合,這些情況可發生外隱斜因此,在做隱斜檢查時,凡有屈光不正者應戴矯正眼鏡檢查如為新戴鏡應在戴鏡4周適應後再進行檢查,方可得出準確結果。

3.神經源性隱斜 由於眼外肌的神經支配異常所致的隱斜稱為神經源性隱斜(neurogenic heterophoria)。這包括很多因素:眼肌輕癱或痙攣狀況影響核下神經元,異常或不規則的刺激低級的協調區域擾亂連線眼球運動器官的本體感受器,或高級中樞的不協調。所有這些引起麻痹性或痙攣性斜視的情況對眼球運動的影響很小,在為了保持雙眼注視時融合運動可以控制使偏斜變為潛在性。

臨床上將這種隱斜分為二大類。

(1)核下性隱斜:

由於下級神經元受累時產生單條眼外肌功能失常所致的隱斜,常為非共同性隱斜。此種隱斜多為暫時性若眼外肌功能完全恢復則隱斜可消失,但是功能的恢復常不完全或出現一些變化,包括肌肉和韌帶的攣縮或延伸,並且導致永久性的偏斜,最後大多數轉變為共同性顯斜。值得注意的是眼球的運動只需要任何肌肉的一點力量,偏斜多不是由於單條肌肉功能的減弱,而是神經肌肉協調功能分配不均衡所致,此外完全性的共同性隱斜少見,即使有也是逐漸轉變的。

隱斜上級神經元
(2)核上性隱斜:

由於上級神經元病變所致的隱斜,多為共同性隱斜,可累及同向運動或異向運動,如果程度輕微則表現為隱斜

此外隱斜產生的原因與融合功能的強弱關係密切:運動性融合與知覺性融合都與隱斜有關。如果融合功能發育完善融合範圍較大,即使有偏斜,也可以被融合功能所控制而不顯斜視;反之,如果融合功能發育不健全輕度的平衡失調即促使融合發生困難,雙眼單視不穩定而出現視力疲勞症狀;當融合功能嚴重地缺乏,任何偏斜傾向都會立即變為顯斜視。當由於單眼失明引起的融合缺乏時在不同的年齡會出現不同的偏斜。當然有一定的個體差異。通常情況下,在出生或出生後不久一眼盲會出現外斜視;在嬰兒或早期兒童時期一眼盲會出現內斜視;若在兒童和中年之間一眼盲起初會出現內或外斜視,但常常在幾年之內雙眼保持正位並且最終為外斜視;若在中年出現一眼盲絕大多數會不可避免地出現外斜視這種差異很大程度上是由於融合反射情況不同引起的。在出生時融合缺乏使眼球處於生理休息位(外展),在兒童時期一眼失明後,由於建立起來的豐富的融合反射決定失明眼處於內轉位,這是由於本能需要在集合過程中雙眼相互影響而不管失明的眼。而且隨年齡增長融合反射的逐漸減弱,尤其是患老視後使用集合減少使眼位利於外展。

隱斜的病因及發病機制較為複雜,一種隱斜可以是多種因素所致,靜態、動態因素可同時存在,神經因素有時也存在。因此隱斜常是水平、垂直隱斜同時存在,有時也同時存在鏇轉隱斜但臨床上症狀大都相似,因此應詳細檢查,明確診斷和採用適當的治療措施。

臨床表現

隱斜肌性眼疲勞
由隱斜引起的臨床症狀絕大部分來自於大腦持續緊張以保持由於不完美的雙眼固視引起的視覺干擾。這些組成眼疲勞(eye-strain)的主要症狀,von Graefe和Donders把這種疲勞稱為肌性眼疲勞(muscular asthenopia)主要的症狀是:頭痛畏光近視力下降,有時遠視力也下降;偶然情況下,當融合功能下降,偏斜變為顯性,復視就會出現同時伴隨明顯的間歇性斜視大多數症狀在閉上一眼後解除。周期性地閉上一眼或另一眼的試驗是一個良好的檢查方法,它可用來確認症狀是否由隱斜而引起的,但是由其他原因引起的視疲勞如物像不等也可以用閉上一眼的方法解除。

除了視功能不全外隱斜還和其他許多活動有關很明顯,當隱斜在視近時很明顯,患者閱讀、精細作業等近距離工作都變得很困難;當視遠隱斜明顯時就會影響需要快速反應的活動,如球類運動等。通常情況下,內隱斜影響視近,外隱斜影響視遠,但不常是這樣。當內隱斜是由分開不足引起的,視遠將格外地受到影響,視近時內隱斜減弱,這常與低AC/A比率有關,當內隱斜是由於集合過剩、高AC/A比率引起的,視近將會受到影響;同樣當外隱斜由於集合過弱、低AC/A比率引起,則影響視近當外隱斜由於分開過剩高AC/A比率引起則影響視遠視近時外隱斜減弱。

隱斜症狀的主要特徵是:一是儘管大多數人有隱斜,但是有臨床症狀的人很少。通常情況下,水平性隱斜少部分引起痛苦,儘管有時很痛苦;垂直性隱斜大部分引起痛苦;鏇轉性隱斜則全部引起痛苦。不同個體有不同的反應,有人可代償,而另一些人則在1△或更小的偏斜時可能引起注視困難。但在後一種情況,要注意區分其他因素引起的視覺疲勞,如屈光異常、物像不等等。除了這些因素假如不明顯的隱斜引起強烈的功能性症狀,它的病因通常是身體的衰弱或心理因素,而不是眼性。隱斜的第2個特徵是症狀的多樣性。症狀不僅來自眼外肌的失衡程度,而且來自克服失衡所需的融合力量。不僅不同個體之間症狀不同而且同一個體在不同時間的症狀也不同。工作疲勞、學習緊張、身體虛弱、精神異常等都可引起並加重隱斜,從而引起症狀。

通常情況下,隱斜症狀的出現或加重不太依靠於偏斜的程度而依賴於下列4個條件:①偏斜的力量,假如融合性轉位適合併穩定,症狀就不會出現;②病人的職業,從事精細作業的個體容易出現症狀;③患者的身體狀況;④患者的心理素質,在身心調整好的個體他生活在身體和心理適應範圍內,他就不會出現隱斜的症狀。當然這不是說眼科治療不重要。

檢查

隱斜遮蓋-去遮蓋試驗
(1)遮蓋-去遮蓋試驗:單眼遮蓋-去遮蓋試驗(cover-uncover test)可診查在雙眼睜開時被融合機制所控制的偏斜不過,如果存在隱斜,遮蓋一眼就打破融合,被蓋眼就發生偏斜。充分遮蓋一眼後迅速移去蓋片,檢查者可判定被蓋眼在蓋片後是否已發生偏斜並在去除遮蓋時形成一個融合運動。有時,無論遮蓋何眼隱斜即變為顯斜。因此在遮蓋-去遮蓋試驗後應重複遮蓋試驗遮蓋一眼後,隱斜很容易轉變為顯斜是融合力弱和融合力經常不足的特徵,這個檢查具有重要的臨床意義。前提:檢查時,病人必須具備註視目標的能力。優點:操作簡單,結果客觀可靠。缺點:小的隱斜可能被忽略,但可用Maddox桿法測出。遮蓋法是粗略的,只被用於篩選。必須對雙眼進行遮蓋-去遮蓋試驗。檢查時應同時作6m和33cm注視檢查。為了完全打破雙眼聯繫,遮蓋-去遮蓋必須重複數次,另一方面,必須遮蓋足夠長時間,至少2s以便達到完全阻斷雙眼反射,否則不易檢查準確。

(2)三稜鏡加遮蓋法:此法是一種客觀定量檢查法。先用交替遮蓋法查出眼位偏斜的方向,如為內隱斜則在被遮蓋的眼前先放1個底向外的三稜鏡,如為外隱斜則將三稜鏡底向內,上隱斜底向下放置。移去遮蓋時,如果被遮蓋眼仍然轉動,則加大三稜鏡度數直到該眼停止轉動為止所用的三稜鏡度數即隱斜度數。同時有垂直或水平偏斜者,先矯正水平位,後矯正垂直位隱斜。

(2)同視機法檢查斜視:
同視機也叫大弱視鏡或斜視鏡,是從單體鏡發展來的口新型同視機兩個鏡筒前端有兩種鏡片可以更換,即透明鏡與半透明鏡,半透明鏡是模仿向遠方視的自然狀態。
視野為35°,鏡筒前端有6.5D或8.0D凸鏡,不用調節情況下能看清畫片,鏡筒為90°角的彎曲,在轉角處有反射鏡,目鏡與反射鏡距離為1.6厘米,畫片與反射鏡距離為12.7厘米,總計為14.3厘米。畫片的位置恰在目鏡的焦距處。通過目鏡看畫片時,雙眼視線應處於平行狀態。隨時調整瞳孔距離,使兩個鏡筒靠攏或分開。
對鏡筒要求達到:兩鏡筒可隨意移動;在設計角度上具備兩側一致的側方共同運動功能;兩鏡簡可以作一致的異向共同運動,即集合和開散運動。
要求器械的照明裝置功能是:可以改變照度之明暗;產生閃爍性刺雷射和根據需要改變其頻率;既可以使單側自然點滅,也可以兩側交替點火;可以通過另一組光系統進行後像法檢查。同視機的畫片主要用於斜視角測量、檢查同時視、融合、立體視、訓練雙眼視功能等。
同時知覺畫片:測量斜視角、注視狀態、同時知覺(同時視)、抑制範圍、異常視網膜對應等,其特點為兩眼各用形象不同的異質畫片,如球門與運動員、金魚與金伍缸、獅子與籠子、車庫與汽車等。畫片的大小分別可以中心凹同時知覺用圖片(1°)、黃斑部(3°)及黃斑旁(10°)同時知覺圖片。
融合圖片:用以測量融合功能及其範圍口圖片為同質圖片,但兩個圖面都有不同的缺少部分稱控制點。如果將兩個圖片相合,其不完全的圖可相互彌補而成為一個完整的圖面,如一張無尾的貓和有花束的圖片,與另一張貓有尾無花束的圖片,其貓尾與花束為控制點(各自缺少部分)。檢查中心凹融合圖片(1°),檢查旁中心融合圖片為(3°),檢查周邊融合為(5°)。
立體視圖片:此種圖片用以檢查雙眼視功能中最高層次的立體視功能,兩個眼前放置的圖片處處相似而不相同,有適度的差別反映出視差的角度。當這樣兩個圖片被雙眼融合之後,被感知為一個具有立體感的物像。根據視差角度判斷立體視功能。

治療

通常情況下,隱斜症狀的出現或加重不太依靠於偏斜的程度而依賴於下列4個條件:①偏斜的力量,假如融合性轉位適合併穩定,症狀就不會出現;②病人的職業,從事精細作業的個體容易出現症狀;③患者的身體狀況;④患者的心理素質,在身心調整好的個體,他生活在身體和心理適應範圍內他就不會出現隱斜的症狀。當然這不是說眼科治療不重要。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