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民言報》原為國民黨青年救國團所辦,主辦人顏邦屏是青年救國團第四總隊的總隊長。1948年9月間,顏邦屏從他的同學符浩手中拿來《正誼報》的登記證,更名《民言報》,在武漢創刊。開始的辦報方針是:配合“戡亂”政策,以宣傳所謂“反共救國”為目的。報紙對外發行,但在武漢三鎮,歷史、聲譽、地位,一切都不如人家,自身又辦不出特色來,發展十分艱難。電訊來源,除國民黨中央社供給外,一部分派人至青年救國團總隊部的電訊室收抄,一部分來自收聽的電台訊息,特別是港發的電訊,經過編輯人員的取捨、剪裁,有的編為特稿,有的在綜合刪汰中重新作了報導。
創報歷程
1948年底,解放戰爭出現了國民黨軍由進攻轉入防禦的新形勢,人民革命的節節勝利,提醒並教育了一切有良知的國民黨人,應該抉擇自己所走的道路了!於是《民言報》的編輯人員們覺得需要擺脫初期的辦報方針,革新內容,變配合“戡亂”為配合形勢,以爭得讀者,排除來自青年救國團的干擾,編輯人員巧妙地將這一變化置於“和談”的形勢下進行,因為“和談”是蔣介石自己提出來的。以“和談”沖淡“戡亂”,最終擺脫“戡亂”。1949年1月1日,蔣介石發表《元旦文告》,提出五條和平談判的條件;1月14日,中共中央毛澤東主席發表關於時局的八條聲明。這兩個針鋒相對的檔案,當時武漢許多報紙只登蔣的“五條”而不登毛的“八條”。《民言報》就藉口“和談”需要,毅然發表了中共的“八條”,並聯同蔣的“五條”作為重要資料全文發表出來。這一來,長期訊息封閉的武漢三鎮,第一次聽到了中國共產黨的聲音,當日報紙銷數由過去的1000份激增至2000份以上。青年救國團雖欲干預,終因“和談”是出於蔣介石之口,在全國範圍內聲浪已高,他們加罪無辭,只好聽之任之。
1949年3月,在一次當局召集的報業負責人集會上,《武漢日報》的負責人指名攻擊《民言報》,說它的新聞來源部分是親共方面的,以此指責《民言報》違反了“戡亂”法令。當時出席該會的《民言報》負責人易水寒覺得這是一種明顯的挾嫌發泄,未曾答理;但作為主辦人的顏邦屏沉不住氣了,因為這是他責任範圍內事。他深感國民黨上級的壓力,從此,他就一再干預報紙編務,甚至加派人員寫《社論》,並規定《社論》必須由他親自審查等等。於是茅冥家等人不得不另開缺口,編印《六十年代》周刊,一些在《民言報》暫時不能登載的稿子,放到《六十年代》中去。《六十年代》在當時是個非法出版物,本是茅冥家在上海時所辦,因沒有出版登記證,只出兩期就停刊。如今要在武漢續出,就需托報社經理部門承印,因此曾孤峰承擔了此事責任。《六十年代》由於激烈地抨擊時政,引起所謂人心惑動,武漢市特別刑庭便以所謂“危害戡亂”罪追查《六十年代》編輯人員及撰稿人的責任,武漢警備司令部也責令市警察局來《民言報》報社搜查。報社的印刷工人們機智地毀版滅跡,並把餘存的報刊藏入空棺材中,躲過了搜查。但此事的發生使顏邦屏對報社內部的監察更緊,他命令易水寒了解編輯人員的思想,注意茅冥家等人的政治身份等等。但他哪知道此時的易水寒已經與中共沔東軍區的管慎之、劉若虛取得了聯繫。所以自1949年元旦起,每隔十天易水寒就將集中的報紙交給沔東軍區交通員彭誠,供給研究。
1949年1月21日,蔣介石宣布“引退”,李宗仁任代總統。2月5日,行政院長孫科被迫遷“國民政府”於廣州,長江“天塹”岌岌可危。青年救國團總部也準備遷離武漢,但《民言報》怎么辦?遷不遷?最後決定暫留武漢繼續出版。但顏邦屏不放心,就委託他的同學、武漢警察總隊長胡武代管,自己卻撤向長沙去了,可他不知道胡武也與沔東軍區有了聯繫。
4月初,人民解放軍四野已進迫武漢外圍團風鎮、張渡湖一帶,全市風聲鶴唳。《民言報》為了鼓舞人心,趁青年救國團已撤離武漢,便在第一版左下角刊載了一條新華社的電訊,“據石家莊廣播:白崇禧為了阻止共軍前進,將決開張公堤水淹漢口云云。”訊息故意用小號字發排,需要認真查找始能發現。結果,還是被警備司令部查到了,就以此為案由,指斥為“共匪張目”,於4月20日下令查封了《民言報》,並硬說報社內部有“共匪分子”,終經胡武的竭力辯解並作擔保,方始平息。顏邦屏在長沙聞訊後,即於5月初火速派人把報社的全部器材搶運去長沙。報社人員除易水寒、茅冥家、曾孤峰沒有隨同撤走外,其餘的人,連同排字、印刷工人一起後撒長沙,直至最後搶運入川。
5月16日,解放軍進軍武漢,全市歡騰。易水寒、茅冥家、曾孤峰等人因滯留武漢,便欲繼續出報,只是不懂共產黨的政策,便於武漢解放的當天相約前去北平路(現名北京路)松柏里沔東軍區江漢第三軍分區工作部拜謁劉若虛。經劉若虛介紹認識一位特派員。特派員表示:《民言報》雖是青年救國團所辦,但你們把它辦得被國民黨查封了,你們有成績。民眾愛看,可仍以原名出版,以爭取讀者。就這樣,5月20日《民言報》以“留漢員工委員會”名義復刊,迄至6月4日武漢軍管會文管會派鄭思同志前來接管止。報紙僅復刊15天,就全部結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