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位三

鄭位三

鄭位三同志是中國共產黨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忠誠的共產主義戰士,鄂豫皖根據地的主要創始人之一。鄭位三畢生獻身於偉大的共產主義事業,為黨、為人民建立了不可磨滅的歷史功勳。鄭位三同志的一生,是光輝的一生,戰鬥的一生。在半個多世紀的生涯中,鄭位三對黨無限忠誠,對人民無限熱愛,不畏強敵,不避艱險,百折不撓,奮鬥不息。鄭位三堅持黨的三大優良作風和民眾路線,具有無產階級的革命膽略和遠見卓識。鄭位三功高不自居,位高不自恃,大公無私,光明磊落,作風民主,從善如流,始終保持革命傳統和人民公僕的本色。鄭位三的革命精神和崇高品德,將永遠值得後人學習。

基本信息

人物簡介

鄭位三鄭位三
鄭位三(1902-1975),湖北黃安(今紅安)人。

1922年畢業於湖北省立甲種工業學校。

1925年加入中國共產黨。

1927年任中共黃安縣委書記,領導了黃安農民九月暴動,參與創建鄂豫邊蘇區。

曾任鄂豫皖特區蘇維埃政府財政經濟委員會主席、人民委員會代理委員長,中華蘇維埃共和國中央政府執行委員,中共鄂東北道委書記兼游擊總司令,中國工農紅軍第二十五軍政治部主任。

長徵到陝北後任中共鄂豫陝特委書記,鄂豫皖區委書記,淮南區委書記,新四軍第四支隊、第二師、第五師政委,中共豫鄂邊區委書記。

解放戰爭時期,任中共中央中原局代理書記、中原軍區政委。

建國後,任第二至四屆全國政協常委。是中共第七、八屆中央委員

詳細介紹

鄭位三鄭位三中
鄭位三(1902-1975)原名植槐

1902年10月21日生於湖北黃安(今紅安)縣馬鞍山。早年在武昌甲種工業學校學習。

1922年畢業後返鄉。

1925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後被派往黃安七里坪地區開展農民運動。

1927年4月任中共黃安縣委委員。大革命失敗後,主持重建縣委,任代理書記、書記。同年9月,參與領導黃安農民暴動。

1928年7月到柴山保地區,參加創建革命根據地的鬥爭。

1930年秋起,任鄂豫皖邊特區蘇維埃政府內務部部長,財政經濟委員會主席、人民委員會代理委員長和中共鄂豫皖中央分局候補委員。

1932年10月,中國工農紅軍第四方面軍主力從鄂豫皖革命根據地轉移後,任中共鄂豫皖省委委員、鄂東北道委書記兼游擊總司令,領導組建地方武裝,支援紅二十五軍堅持游擊戰爭

1934年1月被選為中華蘇維埃共和國中央執行委員。同年11月任紅二十五軍政治部主任和中共鄂豫皖省委(後改為鄂豫陝省委)常委,並隨軍長征,參與領導創建鄂豫陝革命根據地。曾任中共豫陝、鄂陝特委書記。

1935年7月紅二十五軍西進甘肅、北上陝北後,他留在陝南地區,任中共陝南特委書記,領導軍民堅持游擊戰爭,抗擊國民黨軍三次重兵“圍攻”。

1937年春到延安。抗日戰爭爆發後,被派回鄂豫皖革命根據地,先後任中共鄂豫皖特委書記、鄂東特委書記,領導組建地方抗日武裝。

1939年底到安徽廬江新四軍江北指揮部會合。

1940年2月兼任新四軍第四支隊政委。

鄭位三李先念
1941年皖南事變後,任新四軍第二師政委兼皖東軍政委員會書記。同師長張雲逸等領導所部開展敵後抗日武裝鬥爭,鞏固和發展淮南抗日根據地。

1943年秋,作為中共中央中原局代表,被派往新四軍第五師活動的豫鄂邊抗日根據地,參加黨政軍的領導工作。曾任邊區臨時參議會議長。

1945年6月被選為中共第七屆中央委員。抗日戰爭勝利後,任中共鄂豫皖中央局書記、中共中央中原局代理書記兼中原軍區政委。

1946年6、7月間,與李先念等指揮中原部隊分路突圍,並隨北路部隊進到陝南。不久到延安。

1948年起因病休養。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曾被選為中共第八屆中央委員,全國政協第二、第三、第四屆常務委員。

1975年7月27日因病在北京逝世。

抗戰經歷

鄭位三同志1902年生於湖北省黃安縣(今紅安縣)。早在“五四”運動時期,鄭位三在武昌湖北省立甲種工業學校讀書時,積極投入武漢各界人民反帝反封建的愛國鬥爭,並在惲代英等創辦的“利群書社”里學習《共產黨宣言》和其他進步書刊,開始接受馬克思主義。1925年,由戴克敏、戴季倫介紹加入中國共產黨。
在第一次國共合作時期,鄭位三同志歷任國民黨黃安縣黨部常務委員、黃安縣農民常務委員、黃安縣總工會委員、中共黃安縣委委員和中共黃安縣代理縣委書記,積極開展農民運動,領導反土豪劣紳的鬥爭。
大革命失敗後,鄭位三同志在白色恐怖中繼續堅持鬥爭。鄭位三到武漢尋找黨組織。聽取中共長江局負責人羅亦農同志傳達黨的“八七”會議精神和關於在湘鄂贛粵等省發動武裝起義的指示,組織領導了黃麻“九月暴動”,揭開了黃麻起義的序幕。
1928年至1932年間,在鄂豫皖革命根據地和工農紅軍初創時期,鄭位三同志先後擔任中共黃安縣委秘書長、縣委書記、鄂豫皖特區蘇維埃政府內務部長、財政經濟委員會主席、蘇維埃政府人民委員會代理委員長和中共鄂豫皖省委委員等職。1931年11月,在江西瑞金召開的第一次全國工農蘇維埃代表大會上,鄭位三同志被選為全國第一屆蘇維埃政府委員。
1932年10月,紅四方面軍主力離開鄂豫皖,鄭位三同志在極端困難的環境中留在根據地,擔任鄂東北道委書記、游擊總司令,領導指揮蘇區軍民進行了艱苦卓絕的游擊戰爭,為保衛鄂豫皖革命根據地作出了重大貢獻。
1934年11月,鄭位三同志任中共鄂豫皖省委常委、秘書長、紅二十五軍政治部主任,隨軍長徵到陝南,擔任中共鄂陝特委書記、鄂豫陝特委書記,創建與堅持了鄂豫陝蘇區的游擊戰爭。組建了紅七十四師。
抗日戰爭爆發後,鄭位三同志受黨中央派遣,從延安重返鄂豫皖,創建抗日民主根據地,歷任中共鄂東特委書記、鄂豫皖區黨委書記、淮南區黨委書記兼路西軍政委員會主席、新四軍第四支隊、第二師、第五師政治委員等職,在黨的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上被選為中央委員,為爭取抗日戰爭的偉大勝利作出了貢獻。

鄭位三平北抗日戰爭紀念館
解放戰爭時期,鄭位三同志任中共中央中原局代理書記、中原軍區政治委員,同李先念等同志率部隊勝利地舉行了中原突圍,受到黨中央和毛主席的嘉勉。
1949年9月,鄭位三同志出席了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全國解放後,鄭位三同志曾當選為中國共產黨第八屆中央委員和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二屆、第三屆、第四屆常務委員會委員。在體弱多病的情況下,他仍然刻苦學習馬列主義,長期密切關注、深入研究國際國內革命和建設的諸多理論與實際問題,提出了不少至今仍有參考價值的獨特見解,為黨的事業嘔心瀝血,竭忠盡智。
“文化大革命”中,鄭位三同志始終保持共產黨員的氣節,大義凜然,堅持原則,同林彪、江青反黨集團進行了堅決的鬥爭。他深受林彪、“四人幫”的殘酷迫害,被扣上種種莫須有的罪名,精神上和肉體上都受到很大摧殘折磨,於1975年7月27日,在北京含冤逝世,享年73歲。
十年動亂期間,無端對鄭位三同志進行了“審查”並作出了《關於鄭位三問題的審查報告》。這都是錯誤的,這些已全部予以撤銷。強加的一切誣衊不實之詞,已予推倒,為鄭位三同志徹底平反昭雪,恢復名譽。同時,為其受株連的家屬、親友平反,徹底消除影響。

個人貢獻

鄭位三第一次國共合作
第一次國共合作時期,歷任國民黨黃安縣黨部常務委員、黃安縣農民常務委員、黃安縣總工會委員、中共黃安縣委委員和中共黃安縣代理縣委書記,積極開展農民運動,領導反土豪劣紳的鬥爭。

大革命失敗後,在白色恐怖中繼續堅持鬥爭。鄭位三到武漢尋找黨組織。聽取中共長江局負責人羅亦農同志傳達黨的“八七”會議精神和關於在湘鄂贛粵等省發動武裝起義的指示,組織領導了黃麻“九月暴動”,揭開了黃麻起義的序幕。

1928年至1932年間,在鄂豫皖革命根據地和工農紅軍初創時期,先後擔任中共黃安縣委秘書長、縣委書記、鄂豫皖特區蘇維埃政府內務部長、財政經濟委員會主席、蘇維埃政府人民委員會代理委員長和中共鄂豫皖省委委員等職。

1931年11月,在江西瑞金召開的第一次全國工農蘇維埃代表大會上,被選為全國第一屆蘇維埃政府委員。

1932年10月,紅四方面軍主力離開鄂豫皖,在極端困難的環境中留在根據地,擔任鄂東北道委書記、游擊總司令,領導指揮蘇區軍民進行了艱苦卓絕的游擊戰爭,為保衛鄂豫皖革命根據地作出了重大貢獻

1934年11月,任中共鄂豫皖省委常委、秘書長、紅二十五軍政治部主任,隨軍長徵到陝南,擔任中共鄂陝特委書記、鄂豫陝特委書記,創建與堅持了鄂豫陝蘇區的游擊戰爭。組建了紅七十四師

抗日戰爭爆發後,受黨中央派遣,從延安重返鄂豫皖,創建抗日民主根據地,歷任中共鄂東特委書記、鄂豫皖區黨委書記、淮南區黨委書記兼路西軍政委員會主席、新四軍第四支隊、第二師、第五師政治委員等職,在黨的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上被選為中央委員,為爭取抗日戰爭的偉大勝利作出了貢獻。

個人事跡

鄭位三新四軍
1939年11月,成立了以劉少奇為首的新四軍江北部隊5人指揮小組,鄭位三同志是小組成員之一,併兼新四軍第四支隊的政治委員。鄭位三一面協助劉少奇領導新四軍的抗日鬥爭,一面與支隊司令員徐海東指揮部隊開展反“掃蕩”,不斷打擊敵人,很快地在津浦路東、西建立了抗日根據地。

1941年皖南事變後,位三同志任新四軍第二師政治委員。鄭位三與師長張雲逸領導二師成功地粉碎日寇兩次“掃蕩”,鞏固了淮南抗日根據地。同年5月,根據中共中央華中局決定,成立了以鄭位三為書記的皖東軍政委員會。鄭位三同志遵照黨中央和華中局的指示,努力進行了抗日民主政權建設,使根據地的政治、軍事、組織建設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階段,受到少奇同志的高度評價,並號召其他各師學習。

1943年11月,鄭位三同志作為華中局的代表,參加鄂豫邊區抗日民主根據地和新四軍五師的領導工作。鄭位三和李先念等同志一起,領導鄂豫邊區軍民,開展敵後抗敵,減租減息,發展生產和文化教育。根據黨中央指示,實事求是地進行整風,密切了黨和人民民眾的聯繫,進一步鞏固和擴大了邊區抗日民主根據地。

抗日戰爭勝利後,國民黨反動派在美帝國主義支持下,先後調集30萬大軍包圍地處中原的鄂豫邊區。面對反動派的進攻,鄭位三同志和李先念一面領導部隊和邊區民眾積極進行反內戰的準備,一面建議中央,集中黃河以南部隊,打擊敵人的進攻。

1945年10月24日,按照黨中央的指示,五師野戰縱隊、三五九旅南下支隊、嵩岳軍區部隊及冀魯豫軍區水東八團在桐柏山區勝利會師。10月30日,成立了中共中央中原局和中原軍區,鄭位三同志任中原局代理書記兼中原軍區政治委員。
在以鄭位三同志為首的中原局領導下,中原軍區部隊針對國民黨“假和平、真內戰”的反革命兩手,採取了“堅決自衛原則”和“進行合法鬥爭”的革命兩手,進行了針鋒相對的鬥爭。在軍事上,實行堅決自衛反擊,抗擊了國民黨軍的多次進攻;在政治上,及時揭露其各種陰謀;在經濟上,發動軍民,開展生產自救,粉碎其經濟封鎖。直到實施突圍時,死死拖住國民黨30萬大軍,緊緊扼守中原戰略要地,為我軍實施爭取東北、鞏固華北和華東的戰略展開,作好迎擊國民黨軍隊向我軍發動全面進攻的各項準備工作贏得了時間

1946年6月中旬,國民黨反動派不顧各種協定和我黨的一再聲明,準備向中原我軍發起大規模的圍攻,中央同意中原局突圍的決定。突圍前,中央考慮到鄭位三同志身體不好,要他離開部隊去延安。但鄭位三同志不顧個人安危,堅持隨部隊行動。鄭位三和李先念對部隊的突圍進行周密的準備和部署,共同率領北路軍以秘密、突然和迅速的行動,搶在國民黨軍發動總攻之前,跳出其內層包圍圈,衝破多道防線後,勝利到達陝南。同時,其他各路突圍部隊也打破了國民黨軍的防線,衝出包圍。中原突圍,拉開了解放戰爭的序幕。對此,中央軍委和毛澤東同志給予了充分肯定和高度評價。中原突圍的勝利,具有偉大的歷史意義。

新中國成立後,鄭位三同志因身體多病再沒有負責具體工作。鄭位三曾被選為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二、第三、第四屆全國委員會常務委員和中國共產黨第八屆中央委員會委員。鄭位三在養病中,仍非常關心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事業,帶病堅持學習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長期關注和研究國際、國內革命和建設中的諸多理論問題與實際問題,寫了許多有見地的文章和建議。

十年動亂中,鄭位三同志遭受林彪、“四人幫”的殘酷迫害,逝世於北京

後人評價

鄭位三同志是從事農民運動成長起來的無產階級革命家,優秀的共產主義戰士。鄭位三在長期的革命戰爭中,同敵人進行了不屈不撓的鬥爭。

鄭位三對黨和人民襟懷坦白,忠心耿耿。鄭位三積極工作,埋頭苦幹,待人誠懇,作風正派,為中國人民的解放事業和共產主義事業貢獻了自己的一生。鄭位三那無私無畏、以革命利益為重的高貴品質;勤於學習、不斷進取的革命精神;實事求是、一切從實際出發的科學態度;嚴於律己、寬以待人、密切聯繫民眾的優良作風,永遠值得後人學習和懷念。

鄭姓名人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