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鄭虔出身的鄭州滎陽鄭氏家族,史稱“累數世而屢顯,終唐之世而不絕”,“簪纓門第,詩禮傳家”。少時即聰穎好學,資質超眾,弱冠時,舉進士不第,困居長安慈恩寺,學書無錢買紙,見寺內有柿葉數屋,逐借住僧房,日取紅葉肄書,天長日久,竟將數屋柿葉練完,終成一代名家,成為士林佳話。
開元始(約714年),初仕通直郎行率更寺主薄,為東宮椽屬,專掌薄書事務,位任輕,卻因才學出眾,見賞於宰相蘇頲,臨以忘年之契。後仕左監門錄事參軍。開元中,任協律郎,正八品上,掌“調和律呂,監試樂人典課”,為宮廷文藝總管。蘇頲推薦鄭虔為著作郎。嘗以當世事著書八十餘篇。公務之餘集綴當朝異聞,初成草稿八十餘卷,不幸遭人誣告“私撰國史”,倉惶焚稿,因罪外貶十年。
開元二十五年(737年),唐玄宗因愛其才,為之更置廣文館,虔為博士。廣文博士一職自鄭虔始設。杜甫為之交好,有贈詩曰:“才名四十年,坐客寒無氈。惟有蘇司業,時時與酒錢。”其窮飢轗軻,淡如也。好琴酒篇詠,善圖山水。能書,苦無紙,於慈恩寺貯柿葉數屋,遂日就書殆遍。嘗自寫其詩並畫,表獻之,玄宗大署其尾曰:“鄭虔三絕。”與李、杜為密友,多稱鄭廣文。安祿山反,偽授水部員外郎,托以疾,不奪。賊平,張通、王維並囚系,三人皆善畫,崔圓使繪齋壁,因為祈解,得貶台州司戶,卒。有集行世。
經歷
少時
鄭虔出身的鄭州滎陽鄭氏家族,史稱“累數世而屢顯,終唐之世而不絕”,“簪纓門第,詩禮傳家”。少時即聰穎好學,資質超眾,弱冠時,舉進士不第,困居長安慈恩寺,學書無錢買紙,見寺內有柿葉數屋,逐借住僧房,日取紅葉肄書,天長日久,竟將數屋柿葉練完,終成一代名家,成為士林佳話。開元始(約714年),初仕通直郎行率更寺主薄,為東宮椽屬,專掌薄書事務,位任輕,卻因才學出眾,見賞於宰相蘇頲,“臨以忘年之契”。後仕左監門錄事參軍。
外任做官
開元中,任協律郎,正八品上,掌“調和律呂,監試樂人典課”,為宮廷文藝總管,公務之餘集綴當朝異聞,初成草稿八十餘卷,不幸遭人誣告“私撰國史”,倉惶焚稿,因罪外貶十年。
天寶五年(746年),唐玄宗李隆基愛其才,召還京師,然不了了之。
九年,虔自作山水畫一幅,並自題詩獻上,玄宗大加讚賞,御署“鄭虔三絕”,並特置廣文館於最高學府國子監,詔授首任博士,從此揚名天下,史稱“名士”、“高士”,時號鄭廣文。
天寶十三載(754年),遷著作郎,從五品上,掌撰朝廷碑誌、祝文、祭文等。十五載,安史之亂爆發,文武百官被擄去洛陽,安祿山偽授水部郎中之職,虔託病未就,潛以密章致肅宗,以表忠心。
安史之亂平息後,卻以三等罪流貶台州司戶參軍。在長安期間,鄭虔與杜甫一見如故,常飲酒唱和,遂成莫逆。杜甫敬佩有加,尊稱“鄭老”、“老畫師”,寫有《何將軍山林十首》、《醉時歌》、《送鄭十八虔》等名詩。那時鄭虔知識已臻於融會貫通境地,才藝發揮得淋漓盡致,除創作大量詩歌外,還寫有《天寶軍防錄》、《胡本草》、《會粹》等截然不同學科的專著,並在長安等地遍留水墨、水山畫、壁畫、人物畫和書法等作品,備受世人推崇。
鄭虔的書畫墨寶尤為後代皇室及達官貴人所珍藏,歷代美術史家認為鄭虔與王維一樣是中國文人山水畫的開創者,草書成就可與張旭媲美,高於懷素。
赴台州
至德二年(757年)寒冬臘月,鄭虔以老弱殘身,長途跋涉來到台州。時“台州地闊海冥冥”地處荒僻,文風未開,虔衣冠言動,不同時俗,有詩曰:“一州人怪鄭若齊,鄭若齊怪一州人。”虔自嘆:“著作無功千里竄,形骸違俗一州嫌”。繼又自勉:孔子雖澤加天下,猶有陽春照不到陰崖,“夫君子過者化”,我今謫此,當有教化之責。遂大闡文教,以地方官員身份首辦官學,選民間優秀子弟教之,“大而冠婚喪祭之禮,少而升降揖遜之儀,莫不身帥之”,一時郡城“弦誦之聲不絕於耳”,“自此民俗日淳,士風漸進焉。”(參見《台州府志》、《臨海縣誌稿》)。
鄭虔當年設帳授徒的地點,就在唐台州司戶衙門裡,即所居地。宋《嘉定赤城志·坊巷》:“戶曹巷,在州東一里,以唐鄭虔為戶曹日居此,故名。”又《祠廟門》:“鄭戶曹祠,在州東一里戶曹巷。祀唐鄭虔,巷蓋其所居地。俗訛為興福將軍。”民國《臨海縣誌》卷十一《鄭戶曹祠》條、《鄭虔宅》條,均有同樣記載。經過鄭虔的人文一脈,薪盡火傳,至北宋,台州官府倡辦教育事業明顯發展。
康定二年(1041年)知台州州軍事李防於州治後建州學,廟學合一,是為州學之始;景佑四年(1037年)臨海縣令范師道於先聖廟建縣學其他各縣先後即廟建縣學。
南宋時,理學大家朱熹講學臨海、黃岩等地,至台州列為輔郡,台州文化教育事業得到了迅猛發展,至嘉泰元年(1201年)“舉進士者逾七千”,(《臨海墓誌集錄》)已有“小鄒魯”之稱。景定三年(1262年),台州有縣以上書院 12處,成了浙東學派的策源地之一。《臨海縣誌稿宅第》引《輿地紀勝》和《輟耕錄》載:元,集賢院待制黃岩人周仁榮,在鄭虔故,宅原址建義塾,曾出土有落款的硯台兩方,識為原故物,遂名義塾為“雙硯堂”。
至治元年狀元泰不華是雙硯堂學生,蒙古人,隨父居台,曾仕台州路達魯花赤。
建學堂
清同治六年至十年北固山麓建廣文書院,繼稱孝廉堂,後改額三台書院,設孝廉、五貢等課,奉祀廣文先生,供考生參拜,清末民初,移至府學宮東南隅;民國時,三台書院改名台州府中學堂、浙江省立第六中學,經不斷發展,成為今天的台州第一名校——台州中學。
上元至寶應年間(760年~862年),肅宗、代宗多次下詔“大赦天下”,左降官及流人“釋放”或“還之”。鄭虔欲歸長安,台人懇留。一日虔與弟子林元籍等游於西郊八疊嶺腳,見筍出石旁,出對曰:“石壓筍斜出,”林元籍應曰:“谷陰花後開。”教化如此有效!虔大為驚喜,遂留台不歸,此村命名“留賢”至今。
上元二年(761年)虔有《進表》上皇帝,懇辭復仕,願遁跡林泉。
寶應元年(762年)袁晁農民軍一度攻陷台州等浙江州縣,虔暫避寧海亭旁丹丘寺,留詩五首。廣德二年(764年)鄭虔歿,台人以禮葬於城東三十裏白石金雞山。為頌公之德,不忘啟蒙之功,特以其故居立祠,以官名地。唐宋有戶曹巷、戶曹祠、留賢村,元有雙硯堂(硯為虔故物),明清有廣文祠、廣文坊、若齊巷,近現代有廣文坊井、廣文路等。
個人聲望
古代
鄭虔,自唐以降,歷代台州官府、名人學士作有紀念鄭虔的鄭祠集序、祝文、拜謁等詩文流傳至今的不下百餘篇,肯定了鄭虔在台州的人生價值。
如北宋名臣、徽猷閣待制陳公輔重陽節的祭奠《祝文》道:“維公才過屈宋,道出羲皇。德尊唐代,化被台邦……教以正學,啟以民彝。人始知學,去陋歸儒。家家禮樂,人人詩書,嗚呼!公生也既有功於台,歿也誠宜食報於台。”明翰林學士方孝孺《台臨鄭氏宗譜序》中言“為吾台斯文之祖,化柸榛而淑詩書。”清同治知府劉王敖撰的《唐鄭廣文公碑》(神道碑)云:“台阻山水為郡,漢唐以前,禮教不通上國,蓋夷俗也。自公以廣文謫此邦,官司戶,毅然以興文教、易風俗為己任。遂選其俊秀者,教以先王之道,倫常之義;由是家敦禮讓,戶盡詩書,理學名臣,代不乏人。
故至今誦公之德勿衰……”他們認為鄭虔此舉,可與韓愈之教化潮州,朱熹淳熙間“以平使者行部於州(台州),一時從學之盛”相媲美。因此,總纂喻長霖在《民國台州府志》“弁言”中由衷感慨道:“吾台設郡以來,官吏紛若繭絲,而鄭虔獨以司戶著稱,今郡城東有戶曹巷,猶有廟在。是則賢吏雖多,而以官命地與台山同不朽者,獨鄭司戶一人,信乎!官不在大,足以愧後世之高車駟馬而碌碌無聞者矣。”
現代
1995年,中共臨海市委、臨海市人民政府舉行了盛大的公祭台州文教之祖鄭虔誕辰1310周年大會。
中國唐代文學學會正、副會長、秘書長暨國際學術研討會的30餘位專家、學者曾先後於1990、1995年兩次組團前來考察鄭虔事跡,並拜謁了鄭虔墓。 斯人逝世,已過千載,可精神永存,光芒依舊;尊師重教之魂,生生不息,代代相承。
魯迅先生說:“惟有民魂是值得寶貴的,惟有它發揚起來中國才有真進步。”願與諸君共勉! 鄭虔,唐畫家,工詩善書,字弱齋,河南滎陽人。開元中為廣文館學士,曾進獻詩篇及書畫,玄宗題“鄭虔三絕”。與李白,杜甫為詩酒友。擅畫山水,山饒墨韻,樹權老硬。卒後,杜甫有詩云:“鄭公粉繪隨長夜,曹霸丹青已白頭,天下何曾有山水,人間不解重驊騮。”
與杜甫
杜甫與鄭虔的友誼表現得最為深沉感人的地方,乃是杜甫在鄭虔遭到貶謫後所表現出的真切的關懷。鄭虔到任後,大力提倡教育,啟蒙教化,為台州人民所尊敬,被視為台州文化啟蒙者、斯文之祖。鄭虔在台州期間,杜甫有多首詩送他。除前面提到的《故著作郎貶台州司馬戶滎陽鄭公虔》詩外,還有《所思》(原註:“得台州司戶虔訊息”)、《題鄭十八著作丈》,詩中“台州地闊海冥冥,雲水長和島嶼青。亂後故人雙別淚,春深逐客一浮萍。酒酣懶舞誰相拽,詩罷能吟不復聽。……鄭公縱得歸,老病不識路。……”相思相憐之情躍然紙上。廣德二年(764)鄭虔死於台州,杜甫乍獲噩耗,作《哭台州鄭司戶蘇少監(源明)》詩以吊之,詩云:“故舊誰憐我,平生鄭與蘇。存亡不重見,喪亂獨前途。……”不久又作《存歿口號》二首以追念之。鄭虔的人品,杜甫最了解;鄭虔與杜甫,交情摯深,情真意切,才會有這從肺腑流出、真意彌滿、情見於詩的摯誼。
杜甫和鄭虔,一個鞏縣(今鞏義)人,一個滎陽人,是近在咫尺的老鄉。若按浙江三門鄭虔後裔編寫的《石馬鄭氏宗譜?世祖本傳》所載生於長壽元年(692),鄭虔比杜甫年長20歲。杜甫在長安初遇鄭虔時39歲,鄭虔已經59歲,但鄭虔抑鬱寂寞,杜甫沉淪不遇,杜往鄭來,推心置腹,共敘抱負,樽前放歌,聊解憤懣,二人交情遂達到“忘形到爾汝”的程度,杜甫客氣地以師長尊稱,稱鄭虔為“廣文先生”、“鄭老”,杜甫存詩1400多首,其中有20多首述及或者追憶鄭虔的詩作。
作品
鄭虔詩、書、畫俱佳,還精通天文、地理、軍事、醫藥和音律。朱景玄《唐朝名畫錄》謂其“畫山多用墨色,樹枝老硬。”封演《封氏聞見記》雲,“鄭虔亦工山水,名亞於(王)維。”《滎陽縣誌》稱其草書“如疾風送雲,收霞推月。”鄭虔曾詩、書、畫合成一卷獻於唐玄宗,受到賞識,玄宗署尾親題:“鄭虔三絕。”玄宗愛鄭虔之才,於天寶九載(750年)七月開設了一所供官家子弟讀書的“廣文館”,特命鄭虔為廣文館博士(即教師)。廣文館博士,雖然時人視為冷官,只是正六品,但因系首任,故常被人們引以為榮。當時人遂因而稱其為鄭廣文或廣文先生。
評價
鄭虔雖然為官,但家中一貧如洗,鄭虔卻毫不放在心裡。杜甫贈鄭虔詩:“才名四十年,座客寒無氈。”稱讚鄭虔的才華和清正。至於鄭虔所獻被玄宗親題“鄭虔三絕”的究竟是何畫,史料均沒有記載,唯有杜甫在《八哀詩?故著作郎貶台州司戶滎陽鄭公虔》詩中述及此事:“滎陽冠眾儒,早聞名公賞。……昔獻書畫圖,新詩亦俱往。滄洲動玉陛,宣鶴誤一響。三絕自御題,四方尤所仰。”並稱頌鄭虔才學之富與聲名之盛。鄭虔與杜甫是詩酒友,杜甫曾作《鄭附馬池台喜遇鄭廣文同飲》:“不謂生戎馬,何知共酒杯。然臍塢敗,握節漢臣回。白髮千莖雪,丹心一寸灰。別離經死地,披寫忽登台。重對秦簫發,俱過阮宅來。留連春夜舞,淚落強徘徊。”杜甫寫於天寶十三年(754)春的《醉時歌》:“諸公袞袞登台省,廣文先生官獨冷。甲第紛紛厭粱肉,廣文先生飯不足。先生有道出羲皇,先生有才過屈宋。德尊一代常坎軻,名垂萬古知何用?杜陵野客人更嗤,被褐短窄鬢如絲。糴太倉五升米,時赴鄭老同襟期。”“得錢即相覓,沽酒不復疑。忘形到爾汝,痛飲真吾師。”這首詩寫的是杜甫與好友鄭虔相互邀約,迫不及待地找錢打酒,彼此暢快一飲的情景。本詩原註:贈廣文館博士鄭虔,雖然是書贈鄭虔,卻避免俗套,情見於詩,一片血淚,仿佛看見了杜甫憂憤移情於酒的痛楚,通篇為鄭虔鳴不平。杜甫對鄭虔的評價是杜甫敢於與時議相悖的一個典型。杜甫還寫有《陪鄭廣文游何將軍山林十首》,最後一首曰:“自笑燈前舞,誰憐醉後歌。只應與朋好,風雨亦來過。”據《苕溪漁隱叢話》記載:“子美自負其詩,鄭虔妻病虐,過之,雲:當誦予詩,虐鬼自避。”從以上詩作和記載中,既可看到他們相濡以沫、肝膽相照的情誼,又可感受到懷才不遇、傷時欽賢的感慨。
安史之亂後,杜甫嘆舊懷賢,寫下一組古體的《八哀詩》,追懷李光弼、嚴武、張九齡等八人。這其中有一個是他的老朋友鄭虔。杜甫寫給鄭虔的詩也許沒有寫給李白的多,可是若論交情,恐怕還是杜、鄭之間更深厚些。
官場任職
外任
鄭虔是滎陽人,大家都稱他鄭廣文或廣文先生,因為鄭虔官居廣文博士--這個官職很別致,說來還是唐明皇為鄭虔特設的。鄭虔多才多藝,書、畫、詩、文、琴樣樣來得。鄭虔起初做協律郎,公餘喜歡收集時事軼聞。有個傢伙偷看了他寫成的文稿,向當局寫告密信,說鄭虔私撰國史。禍從天降,鄭虔趕緊焚燒書稿,可還是被貶謫出京城,一去十年。
天寶九年,鄭虔重返長安。玄宗欣賞他的才華,想安排個職位給他,可是又覺得他管不了什麼具體的事兒,就另設廣文館,任命鄭虔為該館博士。鄭虔接到任命,弄不清這個單位屬哪裡管,就跑去問宰相蘇頲,蘇宰相說:皇上看重才學,專門設立廣文館給賢者居住,他是有意要讓後世人都知道鄭君是第一個廣文博士呀!這豈不也是件美談么?鄭虔於是上任。
廣文館門前冷落,與鄭虔時相過從的一個是國子司業蘇源明,另一個就是杜甫。鄭虔的名字讀來頗為吉利:掙錢,可是鄭虔這個官做得很窮,常常連酒錢也拿不出,要靠朋友資助。唐明皇給他一個虛職,卻不肯過問一下他的待遇問題,想來所謂天子重英豪,也不過如葉公好龍。
同病相憐的杜甫有點錢就來找鄭虔同醉,常喝得忘形到爾汝。杜甫還寫了一首《醉時歌》替鄭虔鳴不平:諸公袞袞登台省,廣文先生官獨冷。甲第紛紛厭粱肉,廣文先生飯不足。飯不足或者誇張,官獨冷則千真萬確。日後大雨淋壞了廣文館屋舍,上面覺得反正這個部門有沒有無所謂,就不予修補,讓他們借國子監的地盤辦公,廣文館名存實亡,鄭虔成了首任同時也是末代廣文博士。不過,後人倒確實沒有忘掉這個官職:以後那些清貧的儒學教官都被稱為廣文。
重用
鄭虔曾手書自己做的詩,連同畫作一起獻給玄宗,風流皇帝看了之後頗為讚賞,大筆一揮題了四個字的最高指示:鄭虔三絕。鄭虔由此聞名。鄭虔的三絕才藝得來不易,正如後世西方大發明家愛迪生氏所云:天才,就是百分之一的靈感加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鄭虔用功練字,苦於缺少紙張,就每天前往慈恩寺,在寺里貯藏的乾柿葉上練習,時間一長,幾屋子的柿葉竟然都寫遍了。
繪畫方面,鄭虔所擅長的是山水。鄭虔的另一絕詩歌,今僅存一首《閨情》:銀鑰開香閣,金台點夜燈。長征君自慣,獨臥妾何曾。這不就是漢代古詩里盪子行不歸,空床難獨守兩句的翻版么?廣文先生的詩如此艷冶,倒是出人意料。除了三絕,鄭虔雜學還不少。學問方面最擅長的居然是軍事地理,曾寫過一本《天寶軍防錄》,另外還寫有醫藥學著作《胡本草》。漁陽鼙鼓動地來,不但驚破霓裳羽衣舞曲,也打破了鄭虔等人的平靜生活。安祿山的部下把百官劫持到洛陽,硬授給鄭虔一個水部郎中的官。鄭虔稱病推脫,還偷偷打報告給流亡中的唐王室表忠心。可是叛亂略平、唐王室回到長安之後,鄭虔還是和同樣善畫的張通、王維一起被關在宣陽里,聽候處分。他們也許都還記得,當年就在這個地方,陳子昂曾摔琴贈文一鳴驚人。
外放
惴惴不安之中,處理意見終於下來了:鄭虔被貶為台州司戶參軍。杜甫匆匆趕來餞行,寫出極沉痛的送別詩: 鄭公樗散鬢成絲,酒後常稱老畫師。
萬里傷心嚴譴日,百年垂死中興時。倉黃已就長途往,邂逅無端出餞遲。便與先生應永訣,九重泉路盡交期。
《送鄭十八虔貶台州司戶》人到暮年,後會無期,其間淒涼可知。到台州沒幾年鄭虔就去世了,兩人果然就此永訣。 過了幾年,杜甫又提起這位亡友:鄭公粉繪隨長夜,曹霸丹青已白頭。天下何曾有山水,人間不解重驊騮。(《存歿口號》)善畫馬的曹霸此時也潦倒不堪,杜甫名篇《丹青引》頗致感慨。而鄭虔已死,他的山水畫絕藝更如開寶盛世,風流雲散了,無怪乎老杜要嘆一聲人間何曾有山水呢。
典故
采葉練字
《新唐書·鄭虔傳》中記載的鄭虔“采葉練字”的故事就是其中之一:鄭虔家境貧寒,買不起練習書法用的紙張。他在長安居住時,得知城南慈恩寺(大雁塔坐落於寺內)中貯存了好幾屋柿葉時,便搬到寺內居住,每天取柿葉當紙刻苦學書,如醉如痴,日復一日,從不間斷,竟然把幾間屋的柿葉都寫完了。鄭虔後來終於大成,他的草書達到了“如疾風送雲,收霞推月”③ 的境界。
鄭虔三絕
鄭虔擅長寫詩和作畫。他曾畫了一幅畫,還把自己作的詩寫在上面,獻給唐玄宗。玄宗一看,拍案叫絕,揮筆題寫了“鄭虔三絕”四個字。唐玄宗從此非常欣賞鄭虔,曾專門為鄭虔設定一所供官宦子弟讀書的“廣文館”,任命鄭虔為廣文館博士,傳授學問,當時人稱其為“鄭廣文”。
鄭虔墓
(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年 代:唐-清
公布時間:1997年8月29日
鄭虔墓,位於大田鎮白石村金雞山麓。鄭虔(?-746),字若齊,滎陽(今河南省鄭州市西部)人。為首任廣文館博士,官終著作郎。能詩善畫並擅書,被唐玄宗譽為“三絕”。晚年受安史之亂牽連,被貶為台州司戶參軍,在台州設學館,行教化之責,為台州的文化教育事業作出不少貢獻,在台八年卒。鄭虔墓初建於唐廣德二年(764年),年久圮,清同治年間其後裔重建。現墓1956年經鄭氏後裔重修。墓面石寬2.1米,通高1.66米,刻“唐廣文館博士號若齊諱虔鄭公暨夫人郭氏之墓”。墓左側尚存望柱一根,系舊墓遺物。其它形制不詳。1990年曾在原墓的基礎上擴修,即兩側加寬至30米,前後範圍擴至50米,並圈以0.6米高的矮牆。
《鄭虔墓誌》
大唐故著作郎貶台州司戶滎陽鄭府君並夫人琅瑘王氏墓志銘並序
公諱虔,字趨庭,滎陽人也。本枝自周,因國氏鄭,爾來千有餘年,世為著族。曾父道瑗,隨朗州司法參軍。大父懷節,皇澧州司馬,贈衛州刺史。父鏡思,皇秘書郎,贈主客郎中、秘書少監。公則秘書之次子。源長慶深,世繼其美。公神沖氣和,行純體素,精心文藝,克己禮樂。弱冠舉秀才,進士高第。主司拔其秀逸,翰林推其獨步。又工於草隸,善於丹青,明於陰陽,邃於算術,百家諸子,如指掌焉。家國以為一寶,朝野謂之三絕。解褐補率更寺主簿,二轉監門衛錄事參軍,三改尚乘直長,四除太常寺協律郎,五授左青道率府長史,六移廣文館博士,七遷著作郎。無何,狂寇憑陵,二京失守,公奔竄不暇,遂陷身戎虜。初脅授兵部郎中,次國子司業。國家克復日,貶公台州司戶。非其罪也,國之憲也。經一考,遘疾於台州官舍,終於官舍,享年六十有九,時乾元二年(759年)九月廿日也。夫人琅瑘王氏,皇鳳閣侍郎平章事方慶之孫,皇侍御史晙之女。承大賢之後,盛德相繼。母儀母則,傳在六親;婦道婦容,聞於九族。享年廿有五,以開元十四年(726年)十一月二日,先公而歿。嗣子元老、野老、魏老。有女五人。既奉胎中之教,又承庭下之訓。動乃應規,言必合則。鹹以世事多故,或處遐方,唯長女、次女、幼子在焉。初,公以權厝於金陵石頭山之原,夫人在王城南定鼎門之右,頃以時艱,未遑合袝。昨以詢於長老,卜於龜筮,得以今年協從是禮。長女、次女相謂曰:“吾等雖伯仲未集,而吉歲罕逢,今誓將畢乎大事。”於是自江涉淮,逾河達洛,萬里扶持,歸於故鄉。昨以六月廿五日,將啟城南故窆,言歸鄭氏新塋。大隧既開,玄堂斯儼。盤藤繞塔,彰神理之獲安;葛蔓縈棺,未精誠之必感。青烏有言曰:“地之吉,草木潤。神之安,福後胤。”此其是也,必不可動。僉曰:“此其為萬代檉檟,胡造次而易哉!”於是長女、次女等嘆曰:“不歸故鄉,亦聞古禮。”遂以大曆四年(769年)八月廿五日,袝於夫人故塋,崇禮經也,議不可動也。外生盧季長備聞舊德,書此貞石。銘曰:於昭我舅,道德是尊。才高位卑,天道奚論。茫茫野田,蒼蒼古原。淒涼對闕,冥冥雙魂。隴月夜明,松風晝昏。千秋萬祀,傳於子孫。鼎門之右,龍門之側。鬱郁佳城,志滎陽塋域。
鄭虔後裔
簡介
鄭虔後裔現在主要分布在浙江臨海市匯溪鎮的江根村、牌前村、長甸下洋活村,浙江三門縣的高梘鄉、珠岙鎮、三門縣珠岙鎮小港片、亭旁鎮。臨海杜橋桑園、花台門、花山、雉溪楊梅周、三門桃峙、石倉、牛路頭、高、小岙、灘頭、桃峙、椒江章安後洋鄭、洋頭、西洋、安吉縣星塘、洪家三甲、道感堂、金杏墩、大岙、焦坑、官路頭、后街嶺、鷹山塘、桑園街里、連盤鯉魚山、後山嶺、三門石門、大鄭、小雄五支岙、長田,桃渚北澗荷花塘、塘坤、雉溪灣鄭、金家岙、毛洋、橫路塘、灣鄭、金家岙、長田、雉溪雙井頭,川南廠橫、西華,上盤磊石坑,黃岩亢山、雙楠,浙江溫嶺的西岸鄭村。
臨海鄭氏祠堂
作為鄭虔的後裔,臨海區域內很多鄭氏村莊都有鄭氏宗祠的存在,分別有匯溪鎮的江根村、牌前村、東塍的嶺根村、康一村,永豐鎮的茶遼村,杜橋鎮桑園等村
野史記載
鄭虔
開元二十五年,鄭虔為廣文博士。有鄭相如者,年五十餘,自隴右來應明經,以從子謁虔。虔待之無異禮。他日復謁,禮亦如之。相如因謂虔曰:“叔父頗知某之能否?夫子云:‘其或繼周者,雖百世可知也。’某亦庶幾於此。若存孔門,未敢鄰於顏子,如言偃、子夏之徒,固無所讓。”虔大異之,因詰所驗,其應如響。虔乃杜門,累日與言狎。因謂之曰:“若然,君何不早為進取,而遲暮如是?”相如曰:“某來歲方合成名,所以不預來者,時未至耳。。”虔曰:“君當為何官?”曰:“後七年,選授衢州信安縣尉。秩滿當年。”虔曰:“吾之後事,可得聞乎?”曰:“自此五年,國家當改年號。又十五年,大盜起幽薊,叔父此時當被玷污。如能赤誠向國,即可以遷謫,不爾,非所料矣。”明年春,相如果明經及第。後七年,調改衢州信安尉。將之官,告以永訣,涕泣為別。後三年,有考使來,虔問相知存否,曰:“替後數月,暴終於佛寺。”至二十九年,改天寶。天寶十五年,安祿山亂東都,遣偽署西京留守張通儒至長安,驅朝官就東洛。虔至東都,偽署水部郎中。乃思相如之言,佯中風疾,求攝市令以自污,而亦潛有章疏上。肅宗即位靈武,其年東京平,令三司以按受逆命者罪。虔以心不附賊,貶溫州司戶而卒。(出《前定錄》)
【譯文】
唐開元二十五年。鄭虔為廣文博士,有個叫鄭相如的,五十多歲了,從隴南來應明經科考,以侄子的身份拜謁鄭虔,鄭虔待他也沒有特殊的禮節,另一天再拜謁,禮節也同前次相同。相如因此對鄭虔說:“叔父知道我能考中嗎?夫子說:‘那有能繼承周朝的,即使百代也是可以預見的。’我雖然現在是平民百姓,若是孔門還在,不敢和顏子比,但要說偃、子夏那些人,我還是不比他們差。”鄭虔很驚異,就詢問他會有什麼應驗。他回答得很痛快。鄭虔於是閉門謝客,整天和他談話很投機。趁機對他說:“若象你說的那樣,你為什麼不早點科考而求進取,到這么晚了才參加科考?”相如說:“我來年才該成名。所以才不早來,是因為時間沒到罷了。”鄭虔說:“你該當什麼官呢?”相如說:“後七年,將被選授衢州信安縣尉,到第十年就該死了。”鄭虔說:“我今後的事,可以說給我聽聽嗎?”相如說:“從這以後五年,國家將改年號,再過十五年,在幽薊一帶將起大盜,叔父您這時也要被玷污,如果能對國家忠心赤誠,還可以遷謫,不然,就不是我所預料的了。”第二年春天,相如果然考中。以後七年,調動改任為衢州信安縣尉,即將去赴任時,來告訴鄭虔將永遠訣別了,然後就流淚告別了。三年以後,有個考察使來,鄭虔問相如還在不在了?那人說,“上任後幾個月,得急病死在佛寺。”到開元二十九年,改年號為天寶。天寶十五年,安祿山在東都叛亂,派偽署官西京留守張通儒到長安,驅逐唐朝的官員到東都洛陽。鄭虔到了東都,作了偽署水部郎中,他想到相如的話,假裝瘋顛,要求把他拉到街市上讓他自己弄污自己。但又偷偷有奏疏上奏皇上,肅宗在靈武即位,那年東京也已平息叛亂,命令三司以法律審理叛亂的人的罪行。鄭虔因為身在敵營而心不附合叛賊,被貶職作溫州司戶後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