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根據地

革命根據地

在某些地區(如北嶽區、太行山、山東)有了革命的武裝、革命的政權、革命的民眾組織、革命的政黨——共產黨(而且前面的三種組織都在共產黨領導之下),這四種組織在一定地區能夠公開的合法的存在,各自執行自己的職權(如政權執行自己的法令、紀律、各種制度),這樣的地區,就叫做革命根據地。如井岡山、延安與沂蒙是中國革命戰爭時期最重要的三大老革命根據地。

基本信息

定義

中國共產黨在領導中國人民進行新民主主義革命過程中,經歷了國民革命(1924~1927年)、土地革命戰爭(1927~1937年)、抗日戰爭(1937~1945年)和全國解放戰爭(1945~1949年)四個歷史階段。1927年北伐戰爭失敗後,國內政治局勢急劇逆轉,中國革命進入低潮,進入了土地革命戰爭時期。1927年8月1日八一南昌起義勝利後,中國共產黨在領導的部隊沒有自己的實際控制區,只能不停地轉移撤退。1927年10月,毛澤東率領經“三灣改編”後的秋收起義部隊到達井岡山,先後在寧岡、永新、茶陵、遂川等縣恢復和建立了黨組織,發展武裝力量,開展游擊戰爭,領導農民打土豪分田地,建立紅色政權,實行工農武裝割據,走出了以農村包圍城市的正確革命道路,從此,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軍隊,在自己的根據地開展武裝鬥爭,建立了中國共產黨領導下進行武裝鬥爭的地方,稱為革命根據地,也稱為紅色政權。革命根據地特指我國在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的革命根據地。

歷史背景

1927年大革命失敗,,國內政治局勢急劇逆轉。八七會議後,毛澤東作為中央特派員到湖南改組省委,並發動和領導了湘贛邊界的秋收起義。在攻打中心城市受挫後,以毛澤東為書記的前敵委員會當機立斷,毅然改變原定部署,決定到敵人控制比較薄弱的山區尋求立足地。10月,毛澤東率領湘贛邊秋收起義的工農革命軍到達羅霄山脈中段的井岡山地區,開展游擊戰爭,進行土地革命,恢復和建立共產黨的組織,建立革命政權和赤衛隊。與此同時,經過團結、教育、改造工作,將袁文才、王佐兩支農民自衛軍編入工農革命軍。至1928年2月底,包括寧岡全縣,遂川西北部,永新、酃縣、茶陵等縣部分地區的井岡山革命根據地初步建成。4月,朱德、陳毅率領工農革命軍由湘南到達井岡山,同毛澤東領導的工農革命軍會師,合編為工農革命軍第4軍,後改稱紅軍第4軍。

1928年4月底,朱德、陳毅率領南昌起義保存下來的部隊和湘南農軍到達井岡山,和毛澤東領導的工農革命軍會師,成立了中國工農紅軍第四軍。5月,組成了以毛澤東為書記的中共湘贛邊界特別委員會;接著成立了袁文才任主席的湘贛邊界蘇維埃政府。紅軍在赤衛隊和人民民眾配合下,接連打破了江西國民黨軍的多次“進剿”。至6月,井岡山革命根據地擁有寧岡、永新、蓮花3個縣,和遂川、酃縣、吉安、安福等縣的部分地區。之後,又打破了湘贛兩省國民黨軍的兩次“會剿”。12月,彭德懷、滕代遠率領紅5軍主力到達井岡山,同紅4軍會師。此後,紅軍粉碎了敵人的多次“圍剿”,根據地不斷擴大。1929年1月,毛澤東、朱德率領紅4軍主力向贛南、閩西挺進後,留下一部紅軍堅持井岡山的鬥爭。

井岡山

井岡山地區位於羅霄山脈中段的湘贛邊界,包括江西的寧岡、永新、蓮花、遂川和湖南的酃縣、茶陵等縣,周圍五百餘里。這裡的有利條件是:遠離中心城市和交通要道,敵人統治力量比較薄弱,還可利用兩省敵人既要互相爭奪地盤又要各自保存實力的矛盾;黨和民眾的條件較好,大革命時建立過黨的組織、工會、農會和農民武裝,黨和革命的影響仍然存在,還保存著袁文才、王佐兩支農民自衛軍;地勢險要,幅員廣大,有游擊戰爭的迴旋餘地;自給自足的地方農業經濟,具有為紅軍初期發展提供給養的經濟力。這個地區具有重要的戰略地位,在這裡開展游擊戰爭,可以影響湘贛兩省乃至於湖北。因此,在這裡建立根據地,既有利於紅軍的生存和發展,又有利於推動全國革命走向高潮。毛澤東率領導湘贛邊界秋收起義保存下來的武裝,向井岡山地區轉移,在蘆溪遭到敵人的伏擊,總指揮盧德銘在戰鬥中英勇犧牲。一九二七年九月二十九日,部隊到達永新縣三灣村,進行了有名的三灣改編,將一個師縮編為七百餘人的一個團,稱工農革命軍第1軍第1師第1團,轄第1、第3營和特務邊、軍官隊、衛生隊;在部隊中確立黨的絕對領導原則,建立黨的各級組織,支部建在連上,班、排設黨的小組,營、團建立黨委,連以上設黨代表,全軍由黨的前委委員會統一指揮;確立官兵平等,在部隊中實行民主制度。三灣改編,從政治上、組織上為建立新型的人民軍隊奠定了基礎。十月三日,部隊到達寧岡的古城,前委召開擴大會議,決定通過地方黨組織爭取當地袁文才、王佐兩支武裝。接著,在井岡山北面山腳的茅坪,設立了醫院和留守處,於十月底到達井岡山的茨坪。

在毛澤東的領導下,部隊在井岡山周圍各縣開展游擊活動,打擊反動地方武裝,深入發動民眾,重建地方黨組織,建立工農民主政權和民眾武裝。十一月攻占茶陵,建立了黨的縣委、縣工農兵政府(譚震林為主席)和赤衛大隊。在總結茶陵戰鬥經驗時,毛澤東提出了工農革命軍的三大任務和三大紀律。三大任務是:第一,打仗消滅敵人;第二,打土豪籌款子;第三,做民眾工作,幫助民眾建立革命政權。三大紀律是:第一,行動聽指揮;第二,不拿工人農民一點東西;第三,打土豪要歸公。與此同時,重建了寧岡、永新縣委,恢復了蓮花、酃縣黨的組織活動。一九二八年一月,部隊占領遂川,建立了黨的縣委和縣工農兵政府,以及暴動隊、赤衛隊、農民協會、工會等民眾組織。在遂川,毛澤東對部隊提出了六項注意:上門板、捆鋪草;說話和氣;買賣公平;借東西要還;損壞東西要賠。經過三個多月的游擊戰爭,井岡山區和寧岡、永新、遂川、茶陵、酃縣靠近井岡山的地區,都為工農革命軍所控制。袁文才、王佐領導的兩支地方武裝,經過團結改造,編為工農革命軍第1師第2團。二月,工農革命軍攻占新城,於二十一日在礱市成立了寧岡縣工宵兵政府。至此,井岡山根據地初步建成。毛澤東點燃的”工農武裝割據“的星星之火,開創了在革命轉入低潮的形勢下,重新聚集革命力量,武裝奪取政權的新局面,為中國革命照亮了勝利前進的航程。

沂蒙

沂蒙老區在全國革命老區中很有自己的特殊性。

井岡山、延安與沂蒙是中國革命戰爭時期最重要的三大老革命根據地,後來,沂蒙曾被無數革命後人譽為“兩戰聖地、紅色沂蒙”。

臨沂作為山東解放區的首府,有“華東小延安

”之稱,在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這裡都是著名的革命根據地之一,被譽為兩戰聖地、紅色沂蒙。

劉少奇、徐向前、羅榮桓、陳毅、粟裕、谷牧、羅炳輝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曾在這裡戰鬥、生活過,留下了大量的革命遺蹟。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期間,沂蒙老區420萬人口中,有140萬民眾參軍支前,3萬沂蒙優秀兒女獻身疆場。沂蒙人民與山東黨政軍一起,在沂蒙這塊紅色的熱土上,共同創造了“愛黨愛軍、開拓奮進、艱苦創業、無私奉獻”的沂蒙精神。

三年多的解放戰爭中,在“一切為了前線,一切為了戰爭勝利”的口號

鼓舞下,沂蒙支前民工就達1018523人,支前小推車達到了314279輛,擔架60397付。淮海戰役期間,一共有560萬人出民工,其中來自沂蒙山區的就近百萬。陳毅元帥曾經很形象地形容:“淮海戰役是沂蒙老區人民用小推車推出來的”,同時又說:“我進了棺材也忘不了沂蒙人民,他們用小米養育了革命,用小推車把革命推過了長江。”充分表達出對沂蒙老區人民無限的感激之情。

坐落在沂蒙山區腹地的山東臨沂市是抗日戰爭時期和解放戰爭時期舉世聞名的“兩戰聖地

”,也是沂蒙山區的政治文化中心。抗日戰爭時期和解放戰爭時期,這裡都是著名的革命根據地之一,被譽為兩戰聖地、紅色沂蒙。

我們一提起“沂蒙精神”,很自然地就會聯想到解放戰爭年代沂蒙人民推著獨輪小車,帶著煎餅、大蔥支援前線的情景。革命戰爭時期,沂蒙人民為中國革命做出了重大犧牲和貢獻。八百里沂蒙鍾靈毓秀,戰爭年代沂蒙人民“百萬人民擁軍支前,10萬英烈血灑疆場”載入史冊。

尤其是1947年5月那場聞名中外、震驚寰宇的慘烈戰爭,使沂蒙山的孟良崮變成了一座人民戰爭的豐碑,足以驚天地,泣鬼神!

沂蒙山區十萬英烈血灑疆場,鄉鄉有紅嫂,村村有烈士。與日本侵略者血戰到底的“全國抗日楷模村”淵子崖,用乳汁救傷員的“沂蒙紅嫂”,支前模範“沂蒙六姐妹”等一大批英雄群體至今讓人動容。沂蒙人民為抗擊外來侵略和中國革命的勝利作出了巨大的貢獻和犧牲。車輪滾滾的支前隊伍、送子送郎參軍的動人場面、紅嫂的感人故事、名垂青史的孟良崮戰役記下了這一段光榮的革命業績。

沂蒙山革命根據地是抗日戰爭、國內戰爭時期中共在國內最重要的根據地之一,為淮海戰役的勝利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是中共山東省政府、中共華東局的創立地,也是國內戰爭時期國民黨重點進攻的解放區(山東解放區)。許多中共領導人和國共兩黨高級將領曾經在此戰鬥過、工作過,包括劉少奇、谷牧、徐向前、羅榮桓、陳毅、粟裕、張自忠、張靈甫,其中抗日時期,張自忠將軍在臨沂成功阻擊著名的板垣師團,為台兒莊戰役的部署取得了時間,為山東整個戰局的穩定做出了巨大貢獻,張自忠將軍是抗日戰爭時期中國犧牲的軍銜最高的將軍。

沂蒙是一塊古老神奇的文化沃土,是一塊神聖的紅色土地。沂蒙精神是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在人民軍隊的哺育下,山東黨政軍與沂蒙人民共同創造的財富。沂蒙精神代代相傳,生生不息,沂蒙人吃苦耐勞、勇往直前、永不服輸、無私奉獻、敢於勝利的沂蒙精神讓世人為之動容。從毛澤東同志批示過的厲家寨,到全國第一個電氣化村劉團村,再到艱苦奮鬥的新典型羅莊、沈泉莊、九間棚,體現了臨沂人民吃苦耐勞、自強不息的精神風貌。

八百里蒙山沂水,曾是“四塞之崮、舟車不通、外貨不入、土貨不出”之地。而今,這裡令人難以置信地崛起了全國著名的商品交易市場,工、農、商、旅、交通、城建、通訊、電力及各項社會事業全面進步, 臨沂批發城聞名全國,位居全國綜合批發市場第二位,成為魯、蘇、豫、皖地區最大的商品集散地,成為名副其實的中國物流之都。每天20多萬客商進出山東臨沂,激活了沂蒙經濟,臨沂批發城連續三年躋身全國十大批發市場前三甲,僅次於浙江義烏,居全國第二,有“南義烏,北臨沂”之稱,臨沂由四塞之崮、舟車不通到自強不息的臨沂人“買天下、賣天下”,不能不說是沂蒙精神創造的又一奇蹟。

戰略基點

毛澤東主席在評價羅榮桓在山東的工作時說:

“羅榮桓在決定中國革命成敗的地區,做好了決定中國革命成敗的事業。山東把所有的戰略點線都搶占和包圍了。只有山東全省,是我們完整的、最重要的戰略基地。北占東北,南下長江,都主要依靠山東。”

由此可見,以沂蒙山為核心的山東革命根據地,在中國革命成功歷程中的地位與分量,是何等突出和重要。

井岡山、延安與沂蒙山是中國革命戰爭時期最重要的三大老革命根據地,後來,沂蒙曾被無數革命後人譽為“兩戰聖地、紅色沂蒙”。

臨沂具有悠久的歷史與深厚的文化底蘊,紅色旅遊資源多樣,分布廣泛,內涵豐富,被旅遊專家譽為“兩戰聖地”(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在中國現代史上,沂蒙山與井岡山、延安、太行山、大別山齊名,是全國五大著名的革命老區 ,在這裡"沂蒙母親"、"沂蒙紅嫂"、"沂蒙六姐妹"的故事代代流傳。。。。。。。

在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沂蒙老區是著名的革命根據地、山東解放區的首府和華東地區革命鬥爭的指揮樞紐,被譽為華東"小延安"。劉少奇、徐向前、羅榮桓、陳毅、粟裕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曾在這裡戰鬥、生活過,留有大量的革命遺蹟。

建黨初期,黨的創始人、中共一大代表王盡美就在臨沂播下過革命的種子。1927年春,沂蒙山區第一個黨支部——中共沂水支部建立。30年代初,中共地方黨組織領導發動了沂水、蒼山、龍鬚崮等幾次較大的武裝暴動,進行了革命武裝鬥爭的嘗試。

1938年,黨中央根據抗日戰爭爆發後全國革命鬥爭的新形勢,先後派遣徐向前、羅榮桓率八路軍115師深入山東,開闢了沂蒙山革命根據地。從此時到全國解放的12年間,沂蒙山區作為八路軍115師司令部、中共中央山東分局、新四軍軍部和中共中央華東局、華東軍區、華東野戰軍、山東省人民政府等黨政軍機關的所在地,成為華東地區革命鬥爭的指揮樞紐和全國著名的革命根據地,被譽為“華東延安”。在這片英雄的土地上,留下了劉少奇、徐向前、羅榮桓、陳毅、粟裕、肖華、谷牧等老一輩革命家和領導人戰鬥、工作的大量革命遺蹟。這些紅色文化資源(包括全國愛國主義教育基地2處、省級愛國主義教育基地13處、市級愛國主義教育基地36處)。

抗戰勝利後,山東抗日武裝幾乎全部開赴東北,搶占東北戰略要地,奠定解放戰爭的第一塊基石。解放戰爭中的孟良崮戰役,更是馳名中外,一舉粉碎國民黨軍隊的重點進攻。從沂蒙山發起的淮海戰役,敲響了國民黨統治的喪鐘。從渡江戰役直至全國解放,沂蒙山一直是強有力的戰略後方基地。抗美援朝,被彭德懷司令員呼為“萬歲”,被作家魏巍稱作《誰是最可愛的人》的三十八軍,也是由在沂蒙堅持八年抗戰的濱海第一師、第二師和濱海支隊組成的。

沂蒙山人的奉獻犧牲精神,在全中國有口皆碑。沂蒙紅嫂,更是沂蒙山區的光榮和自豪。在戰鬥形勢極為嚴酷、物質條件極端艱苦的年代裡,為了抗擊敵人、消滅敵人,奪取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的勝利,千千萬萬沂蒙婦女,付出了巨大的犧牲。她們用青春和熱血,譜寫了英勇悲壯的動人樂章,以非凡的實際行動,塑造了新時代中國婦女的光輝形象。沂蒙紅嫂聖潔的乳汁,哺育了革命志士,沂蒙紅嫂崇高的形象,凝聚在新中國不朽的豐碑!

革命戰爭年代,英雄的沂蒙人民,前赴後繼,無私奉獻,為新中國的創立,建立了卓越功勳。1955年授銜的中國人民解放軍將帥中,三分之一曾在沂蒙山馳騁沙場。

延安

延安是中國共產黨和軍隊的根據地,勤勞勇敢的老區人民用生命和鮮血哺育了中國革命;延安是中國抗日戰爭的總後方,在極其殘酷的條件下,廣大軍民開展了自己動手、豐衣足食的特大生產運動,為奪取革命勝利奠定了物質基礎;延安是毛澤東思想從形成、發展到成熟的聖地。毛主席關於中國革命的政治路線問題、軍事問題、黨建問題、哲學問題等一系列具有代表性的理論著作大多是在延安撰寫的,黨的“七大”把毛澤東思想確立為黨的指導思想也是在這裡。在中國共產黨的歷史上,馬克思列寧主義同中國實際相結合的第一次歷史性飛躍就是在延安實現的。

延安在革命戰爭年代曾是中國共產黨的指揮中樞和戰略後方,中國共產黨在這裡運籌帷幄,作出了關係中國革命前途命運的一系列重大決策,為奪取全國政權奠定了堅實基礎;這裡孕育了偉大的“延安精神”。“延安精神”是中國共產黨黨的傳家寶,是中華民族寶貴的精神財富。

簡介

一、廣東(海陸豐)根據地:(1927.5~1931.11)1927年5月1日,中共東江特委領導第一次武裝起義,在海豐陸豐、紫金三縣建立人民政府——中國共產黨建立的最早的地方革命政權。8月,成立東江特區革命委員會。1928年2月,根據地失守,黨政機關與革命武裝撤往附近的八鄉山、大南山一帶堅持鬥爭。1930年5月建立紅十一軍,成立東江特區蘇維埃政府。領導人:彭湃(東江特區革命委員會委員長),陳魁亞(東江特區蘇維埃政府主席)。

二、湘贛根據地:(1927.11~1931.11)1927年10月,毛澤東率秋收起義部隊進入井岡山地區建立革命根據地。次年5月下旬成立湘贛邊特區工農兵政府,轄寧岡、永新、蓮花3縣全部,茶陵、遂川、吉安等縣各一部分。是年6月,彭德懷率紅五軍主力返回井岡山,根據地區域擴大為以永新為中心的十幾個縣。1930年3月,湘贛邊特區併入新成立的贛西南特區,改稱西路分區。1931年7月,原湘贛邊特區與湘東南特委轄區合併成立湘贛省,轄永新等10餘縣。領導人:袁文才(曾任湘贛邊特區工農兵政府主席),袁德生(曾任湘贛省蘇維埃政府主席)。

三、贛南根據地:(1927.12~1931.11)1927年11月,贛西特委在泰和、萬安、吉安等縣領導農民起義,建立革命政權。1929年1月,紅四軍主力進入贛南,開闢根據地,11月成立贛西特區蘇維埃政府。次年3月,贛南、贛西、湘贛邊三個特區合併成立贛西南特區,組成贛西南特區蘇維埃政府。10月,贛西南特區蘇維埃政府擴大改組為江西省蘇維埃政府,轄吉安等30餘縣。是1931年7月,贛江以西地區10餘縣劃歸新成立的湘贛省蘇維埃政府。是年10月,第三次反“圍剿”戰爭結束後,蘇維埃閩西特區連線組成蘇維埃中央區。領導人:曾山(曾任贛西南特區及江西省蘇維埃政府主席),肖道德(曾任贛西南特區蘇維埃政府代主席)。

四、閩西根據地:(1928.8~1931.11)1928年8月,閩西特委先後在平和、龍巖、上杭、永定等縣領導農民起義,建立以永定縣溪南區為中心的10餘個鄉的革命政權。1929年3月~12月,紅四軍主力三度進入閩西,開闢閩西根據地。1930年3月,成立閩西選區蘇維埃政府,轄龍巖等6縣。1931年10月第三次反“圍剿”結束後發展到11縣,與蘇維埃江西省連線組成蘇維埃中央區。領導人:鄧子恢(曾任閩西選區蘇維埃政府主席)、張鼎丞(曾任閩西特區蘇維埃政府主席兼軍事部長)。

五、湘鄂贛根據地:(1928.7~1931.11)1928年7月,彭德懷、滕代遠、黃公略領導平江起義,組建紅五軍。後轉戰湘鄂贛邊開闢根據地。1930年7月,紅三軍團攻占長沙後成立湖南省蘇維埃政府。1931年9月成立湘鄂贛省,湖南省擴大改組為湘鄂贛蘇維埃政府。領導人:李立三(湖南省蘇維埃政府主席,未到任)、王首道(曾任湖南省蘇維埃政府主席兼軍委主席)、楊幼麟(曾任湖南省蘇維埃政府副主席、代主席)、彭德懷(湖南省蘇維埃政府副主席)。

六、贛東北根據地:(1928.5~1931.11)1928年1月,以方誌敏為書記的中代弋、橫工委領導以了江西弋陽、橫峰為中心的信江地區農民起義,開闢贛東北根據地,後成立信江特區蘇維埃政府。是年10月,閩北崇安黨組織領導崇安農民起義,開闢以崇安為中心的閩北根據地。1930年7月,閩北地區劃歸信匯特區,後改組為贛東北特區蘇維埃政府,11月贛東北特區改建為贛東北省,12月成立省蘇維埃政府。領導人:方誌敏(曾任信江特區、贛東北特區、省主席)、邵式平(曾任信江特區軍委主席、贛東北省軍事部長)。

七、鄂豫皖根據地:(1927.11~1931.11)1927年11月,黃麻特委領導黃安、麻城農民起義,開闢以河南光山縣柴山堡為中心的鄂豫邊根據地;1929年5月鄂東特委(由黃麻特委改組而成)領導豫東南商南農民起義,開闢以安徽金寨縣南溪、吳家店為叫中心的豫東南根據地。1929年11月,六安中心縣委領導皖西六發、霍山農民起義,開闢以金家寨為中心的皖西根據地。後三個根據地相繼合併組成鄂豫皖邊特區蘇維埃政府。領導人:徐向前、鄭位三、李先念等。

八、湘鄂西根據地:(1928.3~1931.11)1928年3月,賀龍、周逸群在桑植、鶴峰領導湘鄂邊武裝起義,建立紅四軍(後改紅二軍)及部分縣革命政權,開闢湘鄂邊根據地。後擴大為湘鄂西根據地。1931年3月湘鄂西特區改為湘鄂西省並於6月下旬改組為省蘇維埃政府。領導人:周逸群、賀龍。

九、廣東瓊崖根據地:(1927.11~1931.11)1927年10月瓊崖特委在海南領導全瓊一周總暴動,開闢以樂會(今瓊海)為中心的根據地。領導人:王文明、符明經、王業熹。

十、廣西左右江根據地:(1929.13~1931.11)1929年12月,鄧小平、張雲逸及廣西特委領導百色起義,成立紅七軍和右江特區蘇維埃政府。1930年2月,鄧小平等領導龍州起義,占領左江區域,成立紅八軍和左江革命委員會。1931年8月,右江蘇維埃政府改為右江革命委員會。領導人:鄧小平、張雲逸、韋拔群、韋玉梅。

十一、中國工農革命委員會:(1930.8~1931.11)至1930年6月,中國共產黨領導的贛南、閩西、贛東北、鄂豫皖、湘鄂西、東江、瓊崖、左右江等8塊革命根據地都已建立了特區蘇維埃政府,8月,中共中央在南昌成立了以毛澤東為主席的中國工農革命委員會,在中華蘇維埃共和國開國前,該委員會實際起著臨時政府的作用。領導人:毛澤東、朱德、曾山、鄧子恢、黃公略、彭德懷、林彪、譚震林、方誌敏、邵式平等。

十二、西北革命根據地

西北革命根據地(1935年2月成立)是在土地革命戰爭後期由陝甘邊革命根據地和陝北革命根據地合併創建的。

創建初期它北靠長城、南至渭北平原,西倚六盤山麓,東臨黃河。1935年2月5日周家鹼聯席會議正式標誌著西北革命根據地的形成,至1937年2月改為陝甘寧特區,7月抗日戰爭爆發後,於9月6日成為陝甘寧邊區的重要組成部分。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