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鄉賢黃家廟,坐落於廣東省信宜市水口鎮旺埇村。公元2007年5月8日(農曆四月廿三日)行牆重建,歷時六個多月,於2007年12月15日(農曆十二月初八)正式落成。背靠雞媽坪,坐西北向東南即坐乾向巽兼亥巳,建築占地面積500多平方米。外為青色琉璃瓦,米黃色瓷磚。內頭座設有列祖列宗祿位、長生祿位、關聖帝壇,兩側為功德石碑長廊。關聖帝壇是民國時期進設,至今沿奉。天井中有一天然石雞象,在此次興建中發現,因此有鳳地下有真石雞一說。
鄉賢黃家廟的由歷,始源可追溯到元末順帝年間,旺埇黃氏族始祖子壽公選在信宜旺埇建基立業。子孫繁衍,成為巨族,建立宗祠。明朝鼎盛,因輔朝平叛,名震南疆,功立不朽於世,屢受朝廷冊封。洪武二年,公元1370年,子壽公以賢能起任戶部軍儲十五侖副使,並被冊封為“鄉賢”。“廟”字乃朝廷特封。“鄉賢黃家廟”一稱由此而來。
原《鄉賢黃家廟》在歷史變故中一度被毀,歷經清史,未能修復。民國十七年,公元1928年,族中知名儒士憲武等召集本族籌資重建,使本族一度輝煌。共和國公元1976年,在歷史運動中,祠堂被拆改建禮堂。幾十年中,雖有兩次成立籌建組織,仍未能成功重建。直至公元2007年,適逢盛世,百廢待興,族人推舉,成立籌建組織,團結一致,發動族人,欣攘善舉,籌資再次重建鄉賢黃家廟。現今,鄉賢黃家廟已以嶄新的面貌屹立而成。
黃子壽
黃子壽,峭山公十六世之裔。元末順帝年間入信宜,定居旺埇。元順帝至正十年(公元1350年),受封高州路同知。明初,輔朝平叛,奪還縣印有功。於洪武二年(公元1370年),以賢能起任戶部軍儲十五倉副使,官居四品。卒於官,功德政昭,祀鄉賢。配勞儒人,合葬於旺埇鳳地坡。
相關記載
清道光重修高州府志和光緒十五年重修之信宜縣誌在列卷中記載
黃子壽元末充本縣牌兵,時海寇麥福破郡城,至信宜大掠攘印而去,子壽力戰退之,城得不陷,後拜高州路同知。明初征南將軍兵討麥福,子壽接應軍糧,連敗賊兵,奪還原印,洪武二年以賢能起任戶部軍儲十五倉副使,卒於官,祀鄉賢。
光緒重修的信宜縣誌卷十一記載
“黃子壽,元以殺賊有功擢用,官至同知,明封祀鄉賢。”
“縣建鄉賢祠,春秋二仲上丁日祭之。”
鄉賢祝文
“維公德政昭著嘉惠我邦,士已戴恩。莫知所及,維茲仲春(秋)謹以牲醴庶品,用申嘗祭,尚饗。”
“鄉賢祠在大成門右,康熙間知縣羅士毅重建,鹹豐毀。”
鄉賢黃家廟
名稱的由來
洪武二年(公元1370年),子壽公以賢能起任戶部軍儲十五倉副使,並被冊封為“鄉賢”。“廟”字乃朝廷特封。“鄉賢黃家廟”一稱由此而來。
歷史沿革
元末順帝年間, 旺埇黃氏族始祖子壽公選在信宜旺埇建基立業。子孫繁衍,成為巨族,建立宗祠。明初輔朝平叛立功,多次受到朝廷冊封。“鄉賢”“廟”也是朝廷冊封的。
原《鄉賢黃家廟》在歷史變故中一度被毀,歷經清史,未能修復。民國十七年(公元1928年),族中知名儒士憲武等召集本族籌資重建,使本族一度輝煌。共和國公元1976年,在歷史運動中,祠堂被拆改建禮堂。幾十年中,雖有兩次成立籌建組織,仍未能成功重建。直至公元2007年,適逢盛世,百廢待興,族人再推舉,成立籌建組織,團結一致,發動族人,欣攘善舉,籌資再次重建鄉賢黃家廟。現今,鄉賢黃家廟已以嶄新的面貌屹立而成。
地理位置
座落於廣東省信宜市水口鎮旺埇村。
地理環境
水環山秀,田園肥美。祠堂背後有三山鄰接,山形如鳳。子壽公與正配勞儒人合葬在鳳地坡。
人文環境
人口密集,沿山腳平坦地帶分布。姓氏人口以黃姓為主。
主體建築
外觀 青色琉璃瓦,米黃色瓷磚。
內設 頭座設有列祖列宗祿位、長生祿位、關聖帝壇。兩側是功德石碑長廊。在天井中有一天然石雞象。
列祖列宗祿位、長生祿位
關聖帝壇 民國時期進設,至今沿奉。每個月的初一、十五誦經禮佛。
功德石碑長廊 設有籌委工作組織名錄、功德錄、功名錄、序言、公約等。
序言
萬物之有源,百姓之有宗。吾子壽祖乃峭山公十六世之裔。元末由閩南遷粵北,轉至粵中粵西,選信宜旺埇山水秀麗之勝地建基立業,成為巨族。鼎盛於明。輔朝平叛,名震南疆,功立不朽於世,屢受朝廷冊封,其銜見於省、府、縣誌所記載。本族之族譜也略有所列。其“鄉賢黃家廟”之“廟”字乃朝廷特封。祠宇內各副對聯也略為一見。因歷史變故,原《鄉賢黃家廟》曾一度被破壞,歷經清史,未能修復。至民國十七年(公元1928年),由族中知名儒士憲武等,召集本族,籌資重建而成。曾使本族一度輝煌。後因歷史運動,於共和國,公元1976年,拆掉改建禮堂。部分牆腳磚原封不動。幾十年中,曾先後成立兩次籌建組織,均無成功。直至公元2007年,適逢盛世,百廢待興,族人再推舉,成立籌建組織,團結一致。發動族人,欣攘善舉,籌資再重建“鄉賢黃家廟”。而今屹立而成,使列祖列宗有安棲之所。眾裔孫能重仰祖先高尚之威德。這確乃流芳百世,德載千秋之創舉。願族眾瞻前顧後,奮發圖強,光耀本族。振興中華,立足世界,面向未來。則不枉吾輩之心血和殷望唉!是為值此“鄉賢黃家廟”之落成而為序。
公約
《鄉賢黃家廟》進火後第一次擴大會議(出月之日),一致同意制定如下公約:
1.奮發圖強,熱愛祖國,光耀本族。
2.遵紀守法,不忘族規祖訓,不講粗言穢語,互敬互助,共同進步。
3.人人要愛護、並有權利和義務保護《鄉賢黃家廟》(也稱祠堂),和其內的公共財物。
4.族間一切拜祭活動和會議以祠堂為中心;族務聯絡以祠堂為樞紐。
5.在合法情況下,集體利益大於私人利益。
6.任何人要新進祿位,必須要經籌委組織集體討論通過,並擇好日子,而且要交完實際所需要交的款項。交錢多少,由籌委按當時經濟水平而定,但不能少於最先所定的數目。
7.大眾祿位款未交的,不接受續做私人祿位(特殊的經籌委商量),如要做則要先交完大眾祿位款項。
8.私人的一切雜物、農作物、牲口等,不準放進祠堂內和周邊地方(辦酒席的臨時放除外)。如有發現,任何人都有義務和權利處理(但不要違法)。
9.祠堂內不準從事一切違法活動,如個人違法,個人承擔,一切與集體無關;但合法的娛樂活動適當可搞;族中之喜慶事,可以在內辦酒席,但該戶一定要做好散席後的清理、清潔工作,損壞集體的東西要賠。
10.族人如有考取功名,可向祖宗報喜,捐點錢給祠堂;如有添丁,報丁款不少於陸拾元(越多越好)。交出納處開單,以備祠堂有需用時用。
11.以後每年祭祀、拜山之日期確定為重陽節前的第一個星期六(如果重陽節在星期六,就在重陽節祭祀);工作由祠堂理事會負責組織。
12.以上各條公約,望人人遵守,互相監督;如有增減,集體討論再定。
《鄉賢黃家廟》籌建小組
天然石雞 在此次興建中發現,一天然石象與雞頗為相似,幾個較小石象緊繞其旁,宛如一母雞和一群小雞和諧樂美的樣子。村人對這天然奇象眾說紛呈,認為這是祖德福蔭、子孫興旺、繁衍昌盛的祥瑞。恰在祠堂臨近有形貌如鳳鄰接的三山與這天然石雞出現在三山腳下驚人巧合,令人遐想。天然石雞寄託著族人嚮往和諧美好的情感願望。寓意著和美、和諧、吉祥。
人們這種美好意象情結來自中國源遠流長的吉祥觀念。在遠古時代就有以鳥為圖騰的神聖觀。黃姓圖騰初為凰鳥,後演化為鳳凰,表達人們追求幸福快樂、嚮往和諧美好的情感願望。因此,意象文明是深深植根於底蘊渾厚的中華文化之上,對傳統生活觀念起著不可或缺的作用。
大門口
門額 鄉賢黃家廟
對聯
官居戶部
績建潘州
正廳梁底對聯
奪邑印以還縣官海逆番平潘竇二州雄鎮守
掌軍儲而任戶部朝恩特寵元明兩代著奇勳
廳頭磚柱內對聯
列祖列宗僾乎如見
在傍在上愾則猶聞
大邊側門對聯
鄉稱由郡邑
賢著並功能
小邊假門對聯
家風追慎孝
廟祀薦馨香
以後每年祭祀拜山日期確定為重陽節前的第一個星期六(如果重陽節在星期六,就在重陽節祭祀)。工作由祠堂理事會負責組織,族人踴躍參與。
信宜 旺埇黃氏族始於元末順帝年間,始祖子壽公。子孫繁衍,成為巨族,已承載將近七百年的歷史人文,有著豐富的人文傳統。世代傳承宗族文普。了解族譜,能知道自身祖先宗支派別、祖先的業績和遷居的情況以及江夏的淵源。子裔明確宗源族流的人文歷史、宗派的人文歷程,可以深刻體會人文歷史的發展以及中華民族傳統文化。
隨著時代向前的步伐,思想文化,與時俱進。古孝賢能美德傳頌,留下了許多寶貴優秀傳統文化。今仁人義士志在四方,繼續發揚著中華民族積極向上的傳統美德。寄望年輕的新一代,熱愛祖國、團結友愛、奮發圖強、立足世界、面向未來。客觀正視傳統文化,取其精華,去其槽粕,繼承、發揚優秀的傳統文化。學習發展優秀的先進文化,古為今用,洋為中用,兼收並蓄,與時俱進。
歷史人文
人文簡概信宜旺埇黃氏族宗支世系
一世祖 子壽公:元末順帝年間入信宜,定居旺埇。元以殺賊有功封高州路同知。明初為征南將軍接應軍糧,連敗賊兵,奪還縣印有功,洪武二年(公元1370年)以賢能起任戶部軍儲十五倉副使,卒於官,公德政昭,明封祀鄉賢。配勞儒人,合葬於旺埇風坡地。生子:黃迪(尚紀公),尚舉公。
二世祖 黃迪公:字尚紀,明永樂六年(公元1409年)戊子科舉人。任交趾縣知縣(擇錄於光緒十五版信宜縣誌列傳五卷)。配氏,生子:黃懷。
二世祖 尚舉公:遷往甘棠開基立業。
三世祖 黃懷公:配陳氏,生子:黃亂。
四世祖 黃亂公:配李氏,生子:黃勉。
五世祖 黃勉公:明弘治七年(公元1495年)任縣典史(抄錄於縣誌光緒版卷三)。配鍾氏。
六世祖 一高公:明朝末期歲貢。配劉儒人,生子:忠鼎。
七世祖 忠鼎公:清歲貢。配陸儒人,生子:達奇。
八世祖 達奇公:清處士。配李儒人,生五子:者俅、者佐、者偉、者仕、者任。
九世以下分房入譜。
子壽祖後裔分布及喬遷簡況
子壽祖於元末順帝年間在信宜旺埇建基立業,子孫繁衍,成為巨族。隨著歷史變遷,如今子壽祖後裔已遍布各地。
主要分布
廣東信宜
水口:旺埇(旺埇、五勝、六青、山口、旗排、金簡)
外垪
北界:桃子大樟根、甘棠、雙壽、六琶、坪山、垌頭
鎮隆八坊
池垌:賀垌、旺沙堡
安莪圩
朱沙燕水
旺沙
廣西
北流:石碗嘴、六馬
其它分布
信宜鎮隆、廣州、湛江徐聞曲介、海南、廣西南寧、容縣、北京、南洋、新加坡等亦有分布。
喬遷相關
二世祖尚舉公遷往北界甘棠開基立業。
八世祖達奇公有五子:者俅、者佐、者偉、者仕、者任。
九世祖者俅、者佐子裔大部分留居旺埇
九世祖者佐子居錫(三房)從旺埇遷北界大樟根開基創業
九世祖者佐子居仁(八房)由旺埇遷居外垪開基創業
九世祖者偉生一子居升從旺埇遷居六琶開基創業
九世祖者仕子居信從旺埇遷朱沙燕水開基立業
居信次子文耀遷安莪圩開基立業
居信長子文錦的長子文寬遷賀垌
九世祖者任遷居信宜旺沙,另立宗支不知其詳
廣西北流大部分從北界甘棠遷出
鎮隆八坊由池垌賀垌遷出
列祖簡況
一世 始祖是南陸公,因受封於黃,以黃為姓,是天下黃氏的發源。妣李氏,生子嘉。
二三世 淵公:東周春秋時代,封地黃為楚所占,黃氏子孫向南逃避移居湖北江夏。淵公在周靈王初年為將帥,官至中州舍人,領遷居江夏,因而福建立公為鼻太祖。有的族譜也以公為吾姓始祖(即一世祖)。妣趙氏,生四子:綺、綱、紹、續公。
一三八世 峭公
子壽公 峭山公十六世之裔
江夏淵源及喬遷志
自遠古人類就有發源的開始,到了賜姓分派就有了我們的祖宗。我黃氏始於神農黃帝少昊顓頊,有的是高陽氏曾孫陸終的後裔。南陸公在三兄弟中排第二。黃帝分封他在黃(據說今河南固始)食邑,並用地名黃賜姓給南陸公。到現在已經歷過了四千多年,相傳了一百數十代。現在有大多數姓黃的人,是南陸公的後裔。因此將南陸公作為我黃氏族始祖,即一世祖。
黃氏的發祥地在幽燕(今河北、河南),直到東周春秋時代,封地黃國被楚國滅掉,黃氏子孫向南逃避。二十三世淵公等移居湖北沼澤地帶,開荒發展。朝廷因為這個地方接近長江夏水,便成立了江夏郡。漢朝的時候,江夏包括現今湖北省東部以及武昌周圍各縣。當時黃姓已經發展成族,並且是當地的巨族。先有歇公功績顯赫,後還有任官江夏太守(郡長)等人,人才輩出。於是把江夏作為黃姓郡望的名稱。黃姓江夏郡望在漢代興盛。原來在開始的時候有穎川、江夏這樣的分稱,後來因為黃姓人口在江夏非常多,並且人才輩出,做官的也很多,於是統稱江夏。這就是黃氏族江夏郡的由來。又因為最先是淵公帶領族人喬遷到江夏,於是福建便立淵公作為鼻太祖。因此江夏郡一世祖是淵公。江夏建有大宗祠,祠堂有詩聯:
廳堂長對
世澤浚源長孝友無雙千秋俎豆昭前烈
家聲遺韻遠文章第一百代衣冠推後賢
又一聯
江夏家聲遠
春申世澤長
黃姓南移,和其他姓遷移方向大致相同,都是從北向南遷移,通過長江、淮水分布散落在各個地方。東漢末期,九十二世春公,因為對曹操專權不滿,便向巴西(今四川)遷居。晉吞併蜀漢的時候,九十四世正廣公又遷居信州(今江西上饒),他的後裔分布在各地居住。到了一百二十世,綸公字志堅號從魁,遷居到福建邵武和平鶴藪。傳到一百三十八世峭公,娶了官、吳、鄭三氏夫人共生二十一子。官、吳、鄭三位夫人晚年留下各自的長子侍奉,其餘十八個兒子從邵武府和平被分派到各個指定的地方居住。峭公念了內外八局詩,叮囑將來同宗脈的子孫如果回到故里就用內八句作為憑據,如果在外境出遊就用外八句作為憑證,作為後世各地子孫相互認親的證據。詩云:
(其一)外八句
梅江江上舊華堂
閥閱久傳江夏黃
百里花封留政績
千年翰苑擅文章
綿綿世澤流子孫
赫赫家聲自漢唐
一看譜牒應許敬
令人遠仰昔高陽
(其二)內八句
駿馬登程往異方
任從勝地立綱常
年深外境猶吾境
日久他鄉即故鄉
旦夕莫忘親命語
晨昏須薦祖宗香
惟翼蒼天垂庇佑
三七男兒總熾昌
福建建峭公公祠
祠門聯
世代綿綿接續傳子孫不可失根源
於今書筆成規鑒萬古千年眾口宣
中庭楹聯
江夏春申君七代未分教烈女一十三男耀金榜
禾坪尚書公五世同居囑三妻二十一子立綱常
依據歷代的傳聞,我們的太祖是福建人氏,峭山公的後裔,來自廣東南雄府珠機巷。依據各地黃氏族譜記載,從福建遷居南雄珠機巷居住而後散布在各地居住的黃姓子嗣,是峭公二十一子中井公和永公的後裔。而子壽公出自哪個宗支,在第幾世代,還需要進一步的考查驗證。
黃氏古賢孝能錄
一世始祖是南陸公,因為分封在黃國,便以黃為姓,是黃氏的發源。
二三世淵公:東周春秋時代,封地黃被楚占領。黃氏子孫向南逃避移居湖北江夏。淵公在周靈王初年官位將帥,後來官至中州舍人。領遷居江夏,於是福建立淵公作為鼻太祖。
二九世巨源公:為周大夫
三一世文公:仕周博士大夫
三二世鐸藩(藩公):仕周為司寇
三四世模(謨)公:周博士大夫
三五世禮盛公:周光祿大夫
四八世衍微(衍公):初生百日能言,官至尚書,封關內侯。
五二世魯成(魯公):居江夏,仕楚為揚州刺史。
五四世華令(令公):仕楚揚州刺史
五八世亮公:官上黨令,中州通事舍人。
六十世前修(修公):仕魯為參將,晉封公為相,妣賀、馮氏均封夫人。
六一世嬰公:魯南太守,封都元帥,追贈忠靖候。
六二世由直公:為鄭相
六三世顯忠(顯公):官至兵部尚書,妣甄氏封夫人。
六六世彝公:出仕於秦
七一世景修公:戰國末為秦昭王相,因秦政無道,乃佯稱為王往蓬萊山采長生藥,帶家屬與徐相國隱入於羅。
七二世武公:官中書舍人
七四世歇公:事楚襄王。在秦昭王命令白起聯合韓、趙討伐楚的時候,楚因為歇公有辯才,讓他遊說秦王,約為與國。回到楚國輔助太子到秦國做人質讓秦王簽約,後來又設計讓太子逃歸楚國。到了太子即位,即孝烈王,拜歇公為丞相,封春申君,食邑於吳,門下養食客三千,掌管十萬雄兵。當時楚為七雄之首,歇公在四傑之列,聲振諸侯。共有十三子一女。
長子尚公,封建城候。
次子高公字辰,封兵部尚書,分支南陽,三國時黃忠即其裔孫。
三子暉公字玽,秦中郎將,移居河南汝寧府開基。
四子猛字伯公,封鎮南節度使,蘇州元帥。
五子疆公,入山修道,白日升仙。
六子韶公,封尚書左僕射,關內侯,鎮國大將軍。
七子琥字瓊公,封河東太守,侍中給事。
八子常字恆公,封南昌太守,倚中舍人。
九子瑚字平公,封舒州刺史。
十子琮字義公,封盧陵太守。
十一子榮字擎公,封宋州太守。移居金陵鐵井頭。
十二子珊字述公,封臨川太守。
十三子灞公,因避秦亂,住湖北鄂州。
女名貴姨,秦封司馬烈女將軍。
七五世灞公:楚佐僕射,王州元帥,後避秦亂移居鄂州,後佐漢高祖。妣李氏封為烈義夫人。
七六世廣公:為漢朝將軍
七七世嵩公:西漢封光祿寺卿
八十世彬(彬直)公:仕漢大夫
八一世霸公:漢宣帝元年(公元前73年)封河南太守,官至右丞相,封安成候,稱賢臣,忠孝廉潔。
八二世仲宏公:官封廣州元帥
八四世矯馥公:官大理寺丞
八六世安靖公:東漢司馬議郎
八七世經懋公:東漢名儒,追贈文林郎。
八八世香公:東漢孝子,年才七歲,天性至孝,事父母夏扇枕,冬溫襟,雅稱江夏黃童。官封尚書郎,諡文正。
八九世瓊公:仕漢,東漢質帝時(公元146年)為太子舍人,後官居江夏太守,拜諫議尚書僕射,加封隱鄉侯。
九十世賁和公:官封兵部尚書令。妣李氏封夫人。
九一世琬公:賜進士,翰林院侍郎,靈帝封為太尉,漢獻帝官為司肄校尉大學士,加封鎮西大將軍,後同王允而誅董卓。
九二世春公:東漢獻帝時,官魏郡太守,因曹操專權便隱居不仕。
九三世登公:蜀漢光祿大夫
九四世正廣公:蜀漢總兵,蜀漢亡,遷居信州(江西上饒)。
九五世極公:晉封文淵閣大學士
九六世濟芳公:仕晉為都督
九七世參公:仕晉封建威候
九八世必福公:官信州提舉
九九世通公:管制總兵
一百世相果公:仕晉,官至殿前侍御史。
一0一世鐸舜公:官蘇州總兵
一0二世恆公:南北朝劉宋時封太子太傅
一0四世賢可公:仕劉宋,官光祿大夫。
一0六世經公:仕南朝齊,中郎將。
一0八世淵登公:仕南朝梁,中書舍人。
一0九世叔度公:天性聰敏,才德極高,名登朝庭。南朝梁武帝嘆曰:“叔汪洋,若干項之波,一日不見,黃生鄙之,心復萌矣。”後人在廣州高州東鎮等不少城鎮建立《千傾書院》,典故出自梁武帝對叔度公的嘆詞。
一一一世理公:仕南朝陳,國子祭酒。
一一三世縉卿公:封諫議大夫
一一六世常芝公:隋代南昌太守,加侍中舍人。
一一七世啟高公:官封尚書郎
一一八世麒公:唐封為光祿大夫
一一九世椿儀(儀公):官任江夏太守
一二0世 綸公:始遷居福建邵武和平鶴藪樹下
一二四世侃裳公:始遷光州,唐肅宗上元元年(公元706年)登進士,官翰林院大學士。
一二五世梅山公:唐代禮部尚書員外郎
一二七世儀節公:唐金紫光祿大夫,考功司郎中。
一二八世震相公:唐進士,官侍講學士。居鄂州府,後移邵武平西。
一二九世錫賢公:唐僕射。致官從光州移居和平。
一三二世謙中公:唐進士
一三四世肅彬公:生於唐而仕後晉任刺史
一三七世裳公:生於唐,仕於後晉,官鎮南節度使,開邵武和平湛頭中城堡鶴藪的始祖。
一三八世峭公:住福建省邵武府的和平,五代末宋初人。生於後晉石敬帝天福元年,卒於宋仁宗明道二年,享年九十七歲。乾德三年乙丑科進士,官授江夏太守,有功封千戶侯。經過東梅縣時,幕其山環水秀而暫住,生子取名梅。後官遷平章閣侍制直學士兼刑部尚書。
軼文遺事
自元末順帝年間信宜旺埇黃氏族始祖子壽公定居旺埇後發展成族,至今已有將近七百年的人文歷史。由於歷史變遷、年代更迭,人文事記難免有錯漏。在歷史的動盪劫難中,也有人事流散、史料遺落。其間的人文軼事,有待後人進一步的考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