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沿革
據已發現的古文化遺址及文物,在新石器時代,已有先民的氏族群在這裡居住,繁衍生息,過著刀耕火種與漁獵畜牧的生活。後因部落遷徙,此地便成為土著與山越族的聚落處。
夏禹治水以後,分天下為九州,現郎溪屬揚州之域。商屬勾吳。春秋時周敬王四十年(公元前480年)屬諸侯吳國的桐地。戰國之際,周元王三年(公元前473年)越滅吳,屬越。周顯王三十五年(公元前334年)楚越爭雄,越被楚滅,屬楚。秦王政(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秦滅六國,分全國為三十六郡,古吳越地分置鄣郡和會稽郡,郎溪屬鄣郡地。
漢元封二年(前109年),鄣郡改置丹陽郡,郡治遷宛陵(今宣州),以原鄣郡郡治周圍地區設定故鄣縣。郎溪屬故鄣縣。建安八年(203年),以故鄣縣西部地析置廣德縣,郎溪屬廣德縣。
三國時,江南屬吳國,廣德縣隸屬丹陽郡。西晉太康二年(281年)改屬宣城郡。南北朝期間,為宋、齊、梁、陳的屬地。南朝宋永初三年(422年)並廣德、故鄣、長城(今長興)、陽羨、義鄉5縣地設綏安縣。宋泰始四年(468年)改屬南徐州義興郡。不久廢,復置廣德縣,仍屬宣城郡。南齊時,廣德縣屬南豫州宣城郡。梁紹泰元年(555年)廣德縣隸屬南豫州廣梁郡。陳永定二年(558年)改廣梁郡為陳留郡。
隋開皇九年(589年),廢陳留郡,並廣德、故鄣、安吉、原鄉4縣入石封縣,改石封為綏安縣,屬宣州。仁壽三年(603年)隸入湖州。大業二年(606年)又改屬宣城郡。
唐武德三年(620年),分綏安縣為綏安、桐陳、懷德3縣,屬桃州。至德二年(757年),改綏安縣為廣德縣,屬宣城郡,後改稱宣州。
五代南唐設廣德制置使,屬江寧府。北宋太平興國四年(979年)設廣德軍。
北宋端拱元年(988)置建平縣。1914年因與熱河省建平縣(今屬遼寧省朝陽市)同名,取縣境主要河流名改為郎溪縣。據《桐川志》:“建平縣前有郎溪,以居民郎姓得名。其地為郎埠鎮。”“郎埠”,又作“郎步”。
北宋端拱元年(988年),分廣德縣西北地區置建平縣(治郎步鎮,
今郎溪縣城關鎮),屬江南東路(治蒺州,今南京市)廣德軍。從此,建平縣(今郎溪縣)從廣德縣分出。至道三年(998年),廣德軍改屬江南路(仍治蒺州,今南京市,仁宗時,蒺州升為江寧府)。天禧二年(1018年),廣德軍復屬江南東路(仍治江寧府,今南京市)。
端拱元年原溧陽州昭德、豐樂、彰德三鄉劃屬建平縣
南宋建炎元年(1127年),建平縣(仍治郎步鎮)屬江南東路(治江寧帥府,今南京市),廣德軍(仍治廣德,今桃州鎮)。三年,廣德軍改屬江南東路建康府(均治今南京市)。四年,廣德軍屬江南路建康帥府(仍治今南京市)。紹興初(約1131年後),廣德軍屬江南東路(仍治建康府)。
元朝至元十三年(1276年),建平縣(仍治郎步鎮)屬江淮等處行省(治揚州,後升為路,今揚州市)廣德軍(仍治廣德,今桃州鎮)。十四年,升廣德軍為廣德路(仍治廣德)。二十一年閏五月,江淮行省遷治杭州路(今杭州市)。二十四年,復遷揚州路。二十六年,徙治杭州路。二十八年,改稱江浙行省(仍治杭州路,今杭州市),建平縣屬江浙行省廣德路,直屬江南諸道行御史台(治建康路,今南京市)。至正十一年(1351年)五月,紅巾軍徐壽輝李二,羅四部占據,此後為群雄所據。十五年六月,為朱元璋部控制。次年六月,改廣德路為廣興府(治廣陽縣,今桃州鎮),屬朱部江南行省(治應天府,今南京市)。
〔明朝〕吳二年(1368年)正月改元洪武,建平縣(仍治郎步鎮)屬明江南行省(仍治應天府,今南京市)廣興府(仍治廣陽,今廣德縣桃州鎮)。洪武元年(1368年)八月,廣興府直隸中書省。四年九月,廣興府改為直隸廣德州(治廣德,今桃州鎮)。十三年正月直隸廣德州直隸六部。永樂元年(1403年),直隸廣德州直隸南京,後稱南直隸(治今南京市)。
明崇禎十七年三月十九日(1644年)明亡,為福王朱由崧控制下的南直隸所屬。五月,廣德縣屬朱由崧建南明弘光政權控制下南直隸直隸廣德州。
清朝清平江南,建平縣仍屬南直隸直隸廣德州。順治二年閏六月乙巳(1645年8月19日)建平縣(仍治郎步鎮)屬江南省(治江寧,今南京市)直隸廣德州(仍治今桃州鎮)。十八年,直隸廣德州改屬江南省左布政使(駐江寧,今南京市)。康熙六年七月甲寅(1667年8月3日),直隸廣德州改屬安徽省(治安慶府,今安慶市)。九年四月丁亥(1670年5月19日)直隸廣德州改屬安徽省徽寧道(治歙縣,今徽城鎮)。二十一年十月乙亥(1682年10月31日),直隸廣德州直屬江安十府儲糧道(專業道,治歙縣)。雍正十一年十二月癸亥(1734年1月20日),改屬安徽寧池太廣道(治安慶府,今安慶市)。十二年十月庚戌(1734年11月3日),遷道治於蕪胡(今蕪湖市)。鹹豐四年(1854年),皖南地區改屬浙江巡撫代管,仍舊制。五年十月十三日,直隸廣德州改屬徽寧池太廣道(改治宣城,今宣州區)。十年再遷道治於祁門縣(今祁山鎮)。同治三年(1864年7月19日),太平天國運動失敗後皖南地區復屬安徽省徽寧池太廣道。四年六月甲午(1865年7月23日),道治遷治蕪湖(今蕪湖市)。光緒三十四年五月甲午(1908年6月8日),直隸廣德州改屬安徽省皖南道(治蕪湖)。清代,江南,安徽省先後屬兩江總督(常駐江寧,初名江南江西河南總督,江南江西總督,江南總督。康熙二十一年,改名兩江總督,後期還兼南洋通商大臣)。
太平天國鹹豐六年六月乙丑(1856年7月5日),太平軍第一次攻打縣城起至六月辛卯至壬辰(7月7日至8日),六月戊戌至己亥(7月14日至15日)三次攻建平縣城。十年三月二十一日至閏三月丙申(1860年4月11日至4月22日)初占縣城。四月壬申(5月2日),再次占領縣城。至同治二年十月己卯(1863年11月16日)失落。在太平軍占領建平期間,建建平縣,屬安徽省(治安慶郡,今安慶市)廣德州(治今桃州鎮),並於十年四月初八日(1860年5月28日)在此召開重要軍事會議——建平會議。
中華民國民國元年(1912年)1月,廢道;4月,廢州,建平縣(仍治郎步鎮)直屬安徽省。3年3月,改建平縣為郎溪縣(仍治今城關鎮)。6月2日,郎溪縣屬安徽省蕪湖道(駐蕪湖,今蕪湖市)。
中華民國16年(1927年)3月3日,國民革命軍北伐軍光復郎溪
。7月15日“寧漢合流”後郎溪縣(仍駐今城關鎮)屬南京國民政府安徽省。次年8月,正式廢道,直屬安徽省。2年4月2日,郎溪縣屬安徽省第九區。27年3月22日,郎溪縣(縣府先後移駐烏家埂姚村,李家村,張家弄,井崗頭,姚村,廣德縣蘇村鄉海溝沖,寧國縣港口,直至34年12月7日始回縣城)再陷於日軍。(附日偽設定)民國26年2月5日,日軍侵占郎溪。33年5月1日,成立汪偽“郎溪縣政府”,屬汪偽“安徽省”(駐蚌埠,今為市)“第七專區”(駐郎溪)。〔中國共產黨建政 抗日戰爭後期與解放初〕民國33年1月1日,在廣德縣山北區新村成立廣德郎溪兩縣抗日民主政府(先後駐廣德縣泉口,徐東村,長樂王山崗,畢橋等地),34年奉命北撤。民國38年4月24日郎溪縣解放。5月中旬,成立郎溪縣人民政府(駐今城關鎮)。5月8日,屬皖南人民行政公署。13日,屬宣城專區。5月底重組郎溪縣人民政府(駐縣城吉原鎮)。8月6日,郎溪縣屬皖南人民行政公署宣城專區。在郎溪縣未解放前的解放戰爭初期,該縣最早的民主政府成立於36年3月,先後駐石鼓,姚村一帶,屬1947年2月成立的中共蘇浙皖邊區工委。37年7月,中共蘇浙皖邊區工委撤銷宣寧,廣南2個縣建制,將廣南縣一區劃郎溪,二、三、四區與宣寧縣合併成立廣寧孝縣。年底,郎溪,廣寧孝2個縣建制同時撤銷。
1949年10月1日建國,郎溪縣仍屬皖南人民行政公署宣城專區。1952年3月28日,郎溪縣改屬蕪湖專區。1953年,溧陽的龍角沖、張村、凹塘、劉家村、荷葉壩、金稻嶺等自然村劃歸郎溪縣。1955年12月28日,成立郎溪縣人民委員會。1959年3月22日,撤銷廣德、郎溪縣,並組建郎廣縣(仍駐桃州鎮),屬安徽省蕪湖專區。1961年12月15日,撤銷郎廣縣,恢復郎溪縣,仍屬安徽省蕪湖專區。1968年8月14日,郎溪縣革命委員會成立。1981年12月12日,郎溪縣革命委員會改稱郎溪縣人民政府。
行政區劃
1914年置郎溪縣。據《桐川志》:“建平縣前有郎溪,以居民郎姓得名。其地為郎埠鎮。”“郎埠”,又作“郎步”。
2000年,郎溪縣轄8個鎮、9個鄉。
2004年底,郎溪縣轄8個鎮、4個鄉:建平鎮、十字鎮、新發鎮、濤城鎮、南豐鎮、梅渚鎮、東夏鎮、畢橋鎮、凌笪鄉、飛里鄉、姚村鄉、幸福鄉。
2011年底,郎溪縣轄7個鎮、2個鄉:建平鎮、梅渚鎮、濤城鎮、十字鎮、畢橋鎮、新發鎮、飛里鎮、凌笪鄉、姚村鄉。縣政府駐建平鎮。
地理位置
境域
郎溪是皖南東部的邊陲縣,位於安徽省沿江平原與皖南山區的結合部,地形南窄北寬,南北長約54公里,東西寬約37公里,狀似犁鏵。地理座標位於北緯30°48′45″至31°18′27″,東經118°58′48″至119°22′12″,北緯31°08′通過縣城。東以白茅嶺、亭子山與廣德縣為界,西以南漪湖與宣城市相連,南以鴉山嶺與宣城市為鄰,西北以胥河與江蘇省南京市高淳區毗連,東北以伍牙山與江蘇省溧陽市相接。
地貌
郎川河自東而西橫貫縣境,地勢自東南向西北傾斜,東南高西北低,崗巒起伏,河流交錯,形成以丘陵為主的地形。屬北亞熱帶濕潤氣候區,有較典型的東南亞沿海氣候特色,雨量充沛,四季分明。
郎溪縣境內地貌比較複雜,北部和中部沿郎川河主、支流和南漪湖東岸以平原為主,南部和東部邊緣為起伏崗、丘和低山。總的地勢由東南向西北傾斜,平均地面坡度為1:1000。全縣平原面積最大,占縣內總面積80%,崗地占全縣總面積12%,丘陵占全縣總面積6%,低山占全縣總面積僅2%。
水文
郎溪地表徑流主要來自降水,由於降水年內季節分配極
不均勻,年際變化也非常大。縣境內多年平均徑流深450~600毫米,年徑流量有5億立方米。另外郎川河每年過境水量亦有9億立方米。但由於截留攔蓄工程不足,絕大部分徑流由溪流下泄而去,未加利用。南漪湖當水位在8.5米時,蓄水量3.5億立方米,是縣境內沿湖地區引灌的重要水源。全縣有農用排灌動力機械3322台,計23871千瓦,有效灌溉面積33萬畝,保證灌溉面積26.1萬畝,如果按80%和90%保證率標準計,全縣尚缺0.8~1.0億立方米水。縣內地下水資源貧乏,尤其是丘陵紅層地區,地表既缺攔蓄設施,地下又無地下水開採灌溉,向來是易旱地區。
交通
民國時期,郎溪縣內興築公路3條,總長61.2公里。建國後,縣人民政府採取國助建勤辦法,先後修復和興建公路共74條,總長511.5公里,每百平方公里有公路48公里。1987年,縣公路管理部門接養公路16條,其中幹線公路4條,縣鄉公路8條,鄉村公路4條,共長203.6公里。
郎溪東至上海297公里,至無錫167公里,至常州146公里,南至杭州226公里。西至宣城58公里,至蕪湖130公里,西北至合肥268公里,北至南京141公里。鄰近的城市馬鞍山、崑山、張家港、湖州等地當日均有客車往來。
2008年,郎溪交通十分便捷,318國道、214省道、宣杭鐵路穿境而過。縣城距南京祿口機場80公里。
經濟
綜合
2010年郎溪縣實現地區生產總值57億元,比上年增長16%;財政一般預算收入8億元,增長53.6%,其中地方一般預算收入4.19億元,增長64.5%;固定資產投資100億元,增長40%;全社會用電量7.7億千瓦時,增長40 %;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4.7億元,增長19%;進出口總額7300萬美元,增長22.6%;金融機構各項存款餘額49.6億元,比年初增加15.1億元;各項貸款餘額27.4億元,比年初增加9.7億元。
三次產業結構由2005年的27.7:41:31.3調整為17.5:58.8:23.7。
2012年實現地區生產總值84億元,同比增長16%;財政一般預算收入15.5億元,增長20.6%,其中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9.17億元,增長39.5%;固定資產投資125億元,增長30%;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長24%;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20.2億元,增長16.5%;進出口總額1.4億美元,增長45%;三次產業比重調整為14.8:64.3:20.9。全縣接待遊客175萬人次,增長74%,旅遊總收入10.7億元,增長36%。
農業
郎溪是安徽省糧油、蠶繭的重要產區、國家商品糧基地縣,被農業部授予“中國綠茶之鄉”和“全國茶樹作物無公害用藥示範基地縣”。
郎溪是以生產水稻為主的農業縣。建國前地瘠民貧,生產落後,全縣39.6%的耕地集中在占總人口7.2%的地主、富農手中,無田少地的農民只能佃田耕種。由於天災兵燹,人口大量傷亡,清同治四年(1865年)全縣只剩10855人,致使大片土地荒蕪,農村破產。民國時期平均畝產不到80公斤。1949年糧食總產40055噸,平均畝產84.5公斤。
1951年進行土地改革,使10.83萬無田少地的農民分得了土地,生產積極性空前提高,1956年糧食總產量86550噸,平均畝產達116公斤。經過農村互助合作運動,組織起來的農民發揮了集體經濟的優越性,大力進行農田水利基本建設,抗災保收能力進一步增強。建國初旱澇保收面積不足6萬畝,到1987年,有效灌溉面積達33萬畝,其中旱澇保收25萬畝。同時大力推廣良種,精耕細作,合理施肥,改良土壤,生產條件進一步改善,農業持續、穩定、快速地發展,產量、產值逐年提高。
農村實行聯產承包責任制後,農村生產力進一步發展,調整了農業產業結構,改革耕作制度,改造低產田,推廣優質高產品種,進行科學配方施肥,重視發展開發性農業與生態農業,農業科技含量進一步提高。1987年糧食畝產286公斤,總產量達157994噸。農業總產值(以1980年不變價計算)由1949年的1463萬元增加到1987年的11458萬元,增長7.8倍。
2010年郎溪實現糧食總產28.7萬噸,新增農村土地流轉2.2萬畝,新增2戶省級農業龍頭企業、1個無公害農產品認證、2個綠色食品認證、17個農民專業合作組織。
工業
建國後,集體經濟開始興起並逐步擴大。1952年,縣供銷合作總社設立生產合作股,以加強對手工業的管理,扶持和組織手工業生產。同年,城關鐵、木業個體手工業者分別組成鐵業、木業生產小組,由供銷合作總社委託加工訂貨。1955年起,全縣對私營工商業和手工業進行社會主義改造,1956年改造任務基本完成。至1956年底,全縣先後成立各類手工業合作社、組38個,從業人員1087人。其中合作工廠1個,合作社29個,合作小組8個。另有公私合營工商業戶5戶。“大躍進”期間,全縣各地在“大辦鋼鐵”口號的帶動下,新建一批鋼鐵、機械、礦山、建材等企業。至1958年底,全縣工業企業由上年的69個增至120個,其中集體企業99個(含社隊企業78個)。這期間,有10個手工業合作社、組被“升級過渡”為國營企業,鄉鎮14個手工業合作社、組全部轉廠,劃歸當地人民公社領導。1961年,縣成立手工業管理局,恢復手工業聯社,並根據中央《城鄉手工業若干政策的規定(試行草案)》對集體工業進行調整。從1962年下半年起,陸續將原盲目升級為國營企業的仍恢復為集體所有制性質和組織形式,將不符合轉廠條件的仍轉為自負盈虧的合作社,將不宜合併的社、組仍然分開。經過調整,集體手工業生產開始回升,至1965年底,全縣有集體工業企業60個,產值207萬元。“文化大革命”期間,手工業生產受到一定的干擾和破壞,但由於手工業集體經濟結構的特點和按勞取酬的分配形式,企業經營效益好壞與職工利益密切相關,所以企業多數職工仍能堅守崗位從事生產。1970年起,國家提出興辦“五小”工業,縣內先後興辦了一批新型集體工業企業。同時,集體手工業企業在發展中不斷進行技術革新和設備更新,生產逐步實行了半機械化和機械化。十一屆三中全會後,集體經濟發展迅速,特別是鄉鎮企業異軍突起,在全縣工業經濟中占據了越來越重要的地位。到1987年末,全縣鄉以上集體工業企業152個,完成工業總產值3967萬元,占鄉以上工業總產值6888萬元的57.4%。其中縣屬集體工業企業54個,完成產值2027萬元。
建國前,縣內即有官辦工業企業。民國36年(1947年),國民黨郎溪縣長承谷香主持,得到縣內商會和績溪同鄉會協助,在十年前倒閉的私營明星電燈股份有限公司舊址辦起城關第一家官辦火力發電廠——郎溪電廠。該電廠以抗戰期間中興米廠的1台18馬力汽車引擎為動力,帶動1台8千瓦小型交流發電機,於同年9月7日正式向北街商店供電。解放前夕,該廠因人員撤離而停辦。建國後,國營經濟得到發展。
1950年,縣內第一家國營工廠郎溪縣第一碾米廠建成開業。該廠後與縣第二、第三碾米廠合併為縣糧食加工廠。到1956年底,全縣有國營工業企業9家,職工150人,產值161.4萬元。1958年受“大躍進”影響,當年全縣共建有小高爐107座,煉鋼爐168座,土法生產生鐵1244.14噸,鋼191.5噸。同年底,加上由集體手工業企業中“升級過渡”為國營企業在內,全縣有國營工業企業16個,產值達742萬元。1961年起,貫徹中央“調整、鞏固、充實、提高”方針,對全縣工業進行調整,至1962年底,國營工業企業減少到10個,產值294萬元。“文化大革命”前夕,全縣國營工業企業14個,產值458萬元。“文化大革命”初期,國營工業停滯不前,70年代後,才有所發展。1978年全縣有國營工業企業16個,產值576萬元。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工業經濟發展步伐加快。
1982年,全縣國營工業企業19個,職工696人,工業總產值首次突破1000萬元,達1042萬元,實現利稅91.81萬元。1983年和1984年連續遭受特大洪災,工業企業損失嚴重,但仍完成了當年生產任務。1987年,全縣有縣屬國營工業企業24個,產值2134萬元。
2010年,郎溪新增規模以上企業44戶;新增銷售收入超億元企業9戶,總數達27戶;預計規模以上工業產值180億元,增長62%;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43億元,增長33.5%。改制組建縣農村合作銀行,掛牌成立新華村鎮銀行;擴充縣中小企業信用擔保中心資本金,累計為企業擔保貸款2.4億元。
社會事業
科技
80年代試驗、研製、引進和推廣的科技項目,在套用中成效較為顯著的尚有:大面積推廣配方施肥,改變以往偏施氮肥習慣,增產效果顯著;開展農田雜草調查,基本查清縣內農田雜草種屬、分布情況,為合理使用化學除草劑提供資料;繁殖“徽粳804”水稻良種,滿足大面積栽培需要;研製恢復歷史名茶“瑞草魁”,通過省里專家鑑定,在姚村鄉恢復和發展;1986年春,從南京農科院引進山楂、水蜜桃、巨峰葡萄等果木良種,在十字廣林鋪林場培育、推廣;1986年下半年,十字、水鳴等7個鄉鎮培訓、推廣“活拔鵝鴨絨”技術;1986年,鍾橋鄉黃本鑫小面積池塘人工養蟹試驗成功;1986年冬,大面積(3畝)培育食用菌草菇成功;1986年,建平鄉引進“德日二號”大蘿蔔試種成功,畝產三萬餘斤;1987年2月,參觀、學習和推廣廣州軍區後勤部“肉豬快速育肥”技術;1987年,縣多種經濟站引進無籽西瓜試種。
2011年科學技術獎勵辦法制定出台,全國科技進步先進縣和科普示範縣爭創工作紮實推進,國家技術創新工程郎溪縣試點工作啟動實施。
衛生
民國時期,城鄉中醫最盛時不過百人,專業者甚少,多數是藥店坐堂醫生或兼營藥業。郎溪解放時,全縣有各類中醫60餘人,專業醫生20餘人。
建國後,1955年上半年,城關組織起第一個中醫聯合診所。1956年8月,縣醫院開設中醫科。1958年有各類中醫50餘人。1987年底,全縣共有中醫27人,其中副主任中醫師1人,主治中醫師11人,中醫師8人和中醫士7人,有中藥人員8人。另有十幾名傷外科、中草藥人員分布在縣內城鄉。中醫帶徒瀕於中斷。縣內名老中醫有岑泰、查子明、主任醫師胡翹武、副主任醫師劉紹貴。岑泰精通內外科,尤以治濕溫時病見長。胡翹武善治外感疾病與內科雜症。劉紹貴擅治肝膽腎病。其中胡翹武於1981年選調安徽省中醫學院附屬醫院。其6個子女皆從事中西醫,可謂中醫世家。
西醫在建國前多是私人開辦診所,每個診所1~2人,共有50餘人。另有少數牙醫分布於部分鄉鎮。建國後,1952~1954年,先後分配來6名助產士和1名藥劑士,是郎溪縣建國後最早有正式中專學歷的衛生技術人員。1957年以後,大、中專畢業生逐漸增多。1958年浙江醫學院分來的姚玉麟是衛生系統第一位大學生。1965年底,全縣有280多名醫務人員,其中大、中專畢業生80多人。1987年底,全縣中西醫藥衛生人員共有536人,其中西藥461人,有技術職稱396人,為全縣人口的1.62‰。知名西醫副主任醫師有岑紹鼎、孫開達、唐慕賢等。岑紹鼎專治腫瘤,孫開達善診治內科疾病,唐慕賢主治外科疾患,尤擅手術。
2010年開展“人口計生工作提升年”活動,全面提高村兩委幹部和計生專乾待遇保障水平;新改建完成凌笪、東夏、飛里、建平、姚村等5個鄉鎮計生服務所,計生基層基礎工作進一步夯實。
2013年10月,當年縣級公立醫院綜合改革補助資金實際使用327.68萬元,醫院招標目錄內藥品全部集中網上採購,醫院所有藥品(除中藥飲片)實行零差率銷售。城鄉居民健康檔案規範建檔率93.25%;當年預防接種率119.14%;0-6歲兒童保健服務管理復蓋率99.77%;衛生監督協管9個鄉鎮全復蓋。
教育
2010年,郎溪縣高考應屆本科總達線631人,總達線率44.03%,居全市第一;中國小校舍安全工程78個加固項目、32個新建項目按期完成;接送學生車輛整治和校園人防技防建設成效顯著。
2012年,普通高考本科達線831人,達線率49%, 4名考生進入全市文理科前十名,均創歷史新高;首次榮獲“全市高中教學質量優秀縣”稱號,郎溪中學被評為全市“2012屆高中教學質量優秀學校”。學生上下學交通安全和預防青少年溺水工作得到國務院督查組和省政府充分肯定。職教中心、實驗學校、特教學校開工建設。縣技工學校獲批掛牌;“三萬工程”有力實施,共培訓、回流、引進各類人員4.9萬人。
文化
2010年,郎溪縣體育總會正式成立,郎川人文大講壇影響力不斷擴大,首屆合唱節和男子籃球聯賽等文體活動蓬勃開展;郎溪籍選手參加省十二屆運動會獲得3金3銀1銅,打破一項省運會紀錄。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實地調查階段通過省驗收,民間音樂《大小鑼鼓》、舞蹈《小馬燈》、民間技藝《古南豐徽派本坊小缸釀造技藝》入選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梅渚鎮、姚村鄉姚村村分別被命名為“安徽省歷史文化名鎮、名村”。
2012年,郎溪縣新增鴉山古道、建平土墩墓群、有斐堂和磨盤山遺址等4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郎溪縣內民間文化活動豐富多彩,有小馬燈、 雲舞、南門村的老龍燈、 舞獅子、 玩旱船、 踩高蹺、 賽龍舟、 打蠻船、推旱車、拉犟驢子、馬燈戲、十二番鑼鼓等。尤以定埠的跳“五猖”、小馬燈、姚村的雲舞及南門村的老龍燈地方特色最濃。
跳五猖
跳“五猖” ,表演時,身著古裝的村民按各自角色挑籃、扛旗、敲鑼、打鼓,鞭炮齊鳴,一派歡騰景象。出場
由5個手持華蓋的壯漢入場站定,接著四名衣著袍服、頭戴面具,步態不一的表演者排成一字上場。他們分別代表道士、土地爺、和尚、判官等4位為民請命的當方“地神”。而隨後入場的身穿鎧甲、肩插金翎、手持雙刀的5位才是真正的主角--“五猖者”,眾多表演者在場上或行、或舞、或趴、或躍,跳著各種寓意的舞蹈,其中有祈求吉祥 和平的排字“天下太平”等陣式,最多時上場表演者達100餘人。
皖南花鼓戲
皖南花鼓戲原為花鼓調,為安徽5大劇種之一,流行於皖南與蘇南、浙江相毗鄰地區,而以宣州、郎溪、廣德、寧國一帶最為盛行。它是百年前湖北東路花鼓調與河南的燈曲隨移民流入皖南,先與皖南地區的民間歌舞合流演唱,後又接受了徽劇、京劇等兄弟劇種的藝術影響,逐漸發展演化而成長的一人富有鄉土氣息的劇種。花鼓戲又名挑香擔,屬小戲,因其題材來源於農村生活,劇情簡潔明快,曲調活潑流暢,又是用當地方言演唱,具有濃郁的地方特色,深受農民喜愛。傳統劇目有《還披風》、《庵堂相會》、《賣草囤》、《秋香送茶》、《紅玉》、《烏鎮北柵頭》、《陸雅臣賣妻》、 作為民間藝術的鳳陽花鼓也曾登上大雅之堂。
錫劇
錫劇,俗稱“無錫灘簧”,(據文學記載:清代乾隆至嘉慶年間(1736-1820),無錫、江陰、武進等地城鄉已盛行灘簧。)在蘇南地區極為流行。解放後,從原有的太湖地區逐漸流傳至長江三角洲。五、六十年代,是錫劇“黃金時代”,上海的嘉定、金山、青浦、奉賢等縣及浙江的嘉興、安徽的郎溪等地,有錫劇團四十餘個。躍為華東三大劇種之一,列為江蘇主要地方戲曲劇種之一。(江蘇省內有錫劇團十多個)錫劇在民國時期稱“新戲”,抗戰時期稱“文戲”,建國前後稱“常錫劇”,至1954年“華東區戲曲觀摩演出大會”後,始統稱“錫劇”。
皮影戲
皮影戲,舊稱“影子戲”或“燈影戲”,是一種用燈光照射獸皮或紙板做成的人物剪影以表演故事的民間戲劇。
風景名勝
郎溪,綠水青山。 “山石郎川秀、茶稱瑞草魁”。自古以來,郎溪就有石佛撐雲、伍牙飛翠、濤山遠望巒等八大景觀。石佛山—天子湖、高井廟森林公園、伍員山、南漪湖福壽島等景區相繼開發,眾多的人文景點交相輝映。十字、梅渚鎮等多地生態農業觀光園的建設豐富了郎溪縣的旅遊資源。
截至2014年,郎溪縣有3A級旅遊景區2處(觀天下景區、古南豐徽派黃酒文化園),旅行社5家(鳳凰旅行社、藍天旅行社、馳中旅行社、鑫輝旅行社、康輝旅行社),四星級旅遊飯店1家(瀚海國際大酒店),三星級旅遊飯店1家(郎溪乾坤大酒店),最佳旅遊鄉鎮2個(梅渚鎮、姚村鄉),優秀旅遊鄉鎮3個(十字鎮、飛鯉鎮、凌笪鄉),安徽省首批知名旅遊商品1家(古南豐黃酒),市級旅遊商品17家(古南豐黃酒,傅家老屋悶醬,“南漪湖”牌紅心多油鹹鴨蛋,白陽崗瑞草魁,上野忠艾系列產品,天子冬粉,姚村悶醬,“金錢橋”牌吊瓜籽系列產品,綠頭野鴨,候村蜜棗,雲崗白魁,新天絲襪 ,東海火機,麗仁牌山茶油,郎川牌系列酒,白茅嶺山泉水,黃魁茶),省級五星級農家樂3家(十字鋪金港灣生態園園、紫薇山莊、伍員山生態農業示範園),省級四星級農家樂3家(建平鎮龍鬚園農莊、建平鎮土餚農家樂、濤城鎮景來農家樂),省級特色景觀旅遊名村1個(梅渚鎮定埠村)。市級鄉村旅遊示範村7家(濤城鎮鳳河村吳邊、濤城鎮梅村、梅渚鎮高塘村、新發鎮北山村東堰頭、十字鎮上東山、畢橋鎮長河新村、姚村鄉黃家灣)。
高井廟森林公園
高井廟森林公園座落在風景秀麗的“中國綠茶之鄉”——郎溪縣城東南方
,距縣城10公里,面積近2萬畝,周圍與南豐、十字及國營十字鋪茶場為鄰,此地因有一古井和古廟而得名。古井水質清冽,水位高,天旱不退;古廟三間,建於康熙年間。景區內樹高林密,遮天蔽日。林場最高處有一重陽木,屬珍稀樹木。林場桐子山春夏季節,更有“蟬噪林逾靜,鳥鳴山更幽”的美妙意境。境內樹木品種多樣、環境優美,為白鷺、揚子鱷等珍稀野生動物繁衍生息提供了理想場所。
觀天下
該景區2008年被評為國家級AAA景區,位於郎溪縣城以南35公里姚村鄉境內,屬黃山余脈。這裡山勢峻峭、竹木蔥茂,是以石佛山和天子湖為中心,以宗教文化、湖光山色為特色的風景名勝區,景區內有皖南地區最長的索道。 湖畔的天子包、天子門、古棧道、狀元凹、曬經台、鬼門關、螃蟹嶺等各有典故。
這裡怪石嶙峋,千姿百態,著名的有:撐雲石、和尚石、風動石、蟾鳴石、蟠桃石、金龜石、臥牛石、照壁石、試劍石等,特別是“風動石”,此石重達三十餘噸,堪稱“天下一絕”,絕在乍推即動,再推不移。區內慧明禪寺在皖東南知名度很高,地藏殿、盤龍寺、大悲樓、祖師殿等寺廟氣勢恢宏,素有“小九華”之稱。郎溪縣姚村鄉是安徽優秀旅遊鄉鎮之一,318國道、214省道、宣杭鐵路從境旁穿過,景區距南京140多公里,距碌口國際機場100公里,鄰近蕪湖、合肥、蘇錫常、上海、杭州等大中城市。石佛山一天子湖旅遊風景區主要由石佛山和天子湖兩個獨立的風景區組成,兩者又渾然一體,構成了山水相依的獨特格局。石佛山海拔353米,素稱“小九華”,為皖東南佛教名山之一,佛事活動昌盛不衰。寺廟建築雕樑畫棟,飛檐拱壁,山上終日香菸繚繞,遊人如織。石佛山不僅佛事活動昌盛,奇特的自然景觀眾多,可概括為“石奇、水秀、石怪、林幽”,山頂“風動石”高有餘文,重達百噸,頗有名氣,心誠遊人輕輕一推,便晃動不已,又稱“活佛石”,為中國石景一絕。另有“石佛撐雲石”、“七丈石”、“蟾鳴石”、“蟠桃石”、“和尚石”、“金龜石”、“試劍石”等大小石景百餘處。登上山頂,環顧四周,石佛山竹徑通幽,雲海浮動,勝似仙境。天子潮風景區位於石佛山景區東側,面積3.5平方公里,水清如鏡,野鴨成群,大小島嶼星羅棋布,自然植被保護完好,氣候宜人。泛舟湖上,置身其中,聽晨鐘暮鼓,賞湖光山色,猶如仙境,起近年來開發的水上遊樂活動中心。連線石佛山一天子湖景區的有一條索道凌空而架,氣勢蔚蔚壯觀。順索道而下,潘村的“農家樂”及“民族風情園”更為引人注目,各種濃郁的民族表演更是遊客的一道精美絕能的文化大餐。距景區不遠的鴉山古棧道、青山嶺寺院、天泉庵、狀元墳、瑞草魁茶園、大林原始紙作坊、蘇維埃遺址等多處景點更值得一游。
龍鬚湖
龍鬚湖風景區位於郎溪縣城關東北部5公里,距南京市、溧陽市天目湖景區僅1小時路程。龍鬚湖水庫豐水期水面面積可達266.8萬平方米,水庫總庫容325萬立方米,是一座具防洪、供水、灌溉、養殖、旅遊等綜合效益於一體的中型水庫。龍鬚湖風景區是以龍鬚湖水庫為中心、四周丘嶺環繞的景區。湖中心有600平方米飛來島。
南漪湖
南漪湖地跨郎溪縣飛里鄉和幸福鄉,湖泊豐水期水域面為33萬畝,是皖南第一淡水湖,其流域是長江經濟帶的
重要組成部分。湖底平坦,水草繁茂,湖灘濕地面廣,生活著國家重點保護珍稀野生動物12種。湖區周邊,丘陵森木蔥茂,古樹名木眾多,沿湖河網交錯,自然、人文景點密布,連片茶園,圩畈相連,九嘴十三灣,尤以福壽島最為突出,由北岸延伸湖心,構成舌形半島,酷似鷹嘴,又名鷹嘴島。有千年古寺黃鄉殿、齋公墓、百步梯等景觀。
伍員山
楚尾吳頭第一山--伍員山又稱伍牙山,系天目山余脈,位於郎
溪縣凌笪鄉與江蘇溧陽市天目湖鎮、社渚鎮以及廣德縣丘村鎮交界。春秋時期,她是吳、楚、越三國之界山,享有“吳頭楚尾第一山”的稱譽,從有史記載的公元前500多年至今,伍員山已愈2500多年的歷史。伍員山名勝古蹟甚多,主峰東北,西南兩側各有一塊2—3畝見方的地面被卵石復蓋,俗稱“山門”。千年西樹蒼勁挺拔。綿延數公里的九道河,曲徑通幽,據史載,春秋時期名將伍子胥亡命藏身,助吳制楚,建牙設防於此,現今一些古蹟遺址依稀可辨:古戰場、點將台、上馬石、跑馬道、小白廟、子胥廟、伍相祠、古井等。佇立山頂,可遠眺江蘇天目湖勝景,近觀數十里山水風光。
特產
中國綠茶之鄉
山實東吳秀,茶稱瑞草魁。
剖符雖俗史,修貢亦仙才”。
——杜牧《題茶山》
瑞草魁產於安徽南部的鴉山,又名鴉山茶,屬歷史名茶。早在唐朝,郎溪縣就是貢茶故里,唐朝貢茶“瑞草魁”就生長在安徽省郎溪的崇山峻岭之中。
瑞草魁產於安徽省郎溪縣姚村鄉廟泉村(姚家塔村)南部的白陽崗,屬歷史名茶。因其茶樹品種主側脈交角偏大,形似橫向紋理,故名橫紋茶。早在千年前就名噪中國。
“山實東吳秀,茶稱瑞草魁,剖符雖俗史,修貢亦仙才”。這是唐代詩人杜牧《題茶山》詩中的精萃名句,以讚譽茶之佳品——瑞草魁。
郎溪境內有八萬多廟茶園,是中國最大的綠茶生產基地,全國平均每10斤茶葉就有1斤產自於郎溪,1996年,郎溪縣被國家農業部授予“中國綠茶之鄉”,歷史名茶“瑞草魁”就產自於郎溪姚村鄉鴉山。
鴉山陽坡白陽崗海拔高度487米,古樹參天、林蒼竹翠、溪水叮咚、雲霧繚繞,茶地黑色礫砂土,特別適宜茶生長,茶樹為自然野生,十分獨特,可采鮮葉面積8千餘畝,成品茶形射扁挺直如雀舌,大小勻齊、色澤翠綠、白毫隱現、香氣高長、清香持久、湯色淡黃綠、清澈明亮、滋味鮮醇爽口、回味雋厚、實為名茶中精品,自唐至宋、明、清“瑞草魁”史料記載詳實。
唐代著名詩人杜牧在《題茶山》詩中,對瑞草魁倍加讚賞。古宣州鴉山產茶,唐代陸羽《茶經》中就有記載。五代蜀毛文錫《茶譜》記載:“宣城縣有丫山(即鴉山),小方餅橫鋪茗牙裝面。其山東為朝日所燭,號曰陽坡,其茶最勝,太守嘗薦於京洛人士,題曰丫山陽坡橫紋茶。”北宋梅堯臣《答宣城張主簿遺鴉山茶次其韻》詩云:昔觀唐人詩,茶韻鴉山嘉。鴉銜茶子生,遂同山名鴉。重以初槍旗,采之穿煙霞。江南雖盛產,處處無此茶。纖嫩如雀舌,煎烹比露芽。竟收青蒻焙,不重灑酒紗。瑞草魁,品質優異,名噪全國,是具有千年以上悠久歷史的古代名茶。郎溪這片中國最大的綠茶生產基地,舉目一望無際的茶海,鬱鬱蔥蔥,襯托著江南茶海的壯觀、美麗;每年清明節前後,茶園裡剛冒出綠油油的茶尖,採茶的姑娘們哼唱著動聽的皖南民歌,採摘青嫩的茶葉,與茶園相連的是碧波蕩漾的湖水,水天一色的景色陪襯著青山綠茶,在晚霞的照射下,透視出一幅美麗的江南山水畫卷。清晨行走在清新空氣和充滿一片清香的茶園裡,一眼望不到邊的彼此起伏的綠茶,盡情的享受大自然的美妙風光,沁人肺腑的茶香讓人覺得精神抖擻,這塊茶鄉福地無不透露出這江南水鄉的物華天寶和靈傑之氣。
古南豐黃酒
郎溪縣古南豐黃酒廠生產的系列黃酒,以糯米、香米、黑糯米為原料,用傳統工藝精心釀製而成。酒味醇和,鮮甜爽口。有陳年花雕、加飯酒、保健黃酒等系
列。加飯酒又有元紅、加飯、善釀、香雪等品種;保健黃酒有迎賓陳釀、烏米貢酒、參芪大補酒、男兒壯等。迎賓陳釀在中國黃酒質量檢評中獲“優質產品”大獎。
佛山酥
姚村石佛山慧明禪寺老僧創製。既不同於一般酥糖,又不同於花生酥。系以熟花生仁碾碎成粉,加上芝麻粉、糯米粉和白糖、飴糖等製成。形似酥糖,又不是酥糖。香甜鬆軟,酥不沾牙,甜不膩口。
悶醬
產於姚村姚家塔,是新開發的品種。其製法是以新鮮黃豆為原料,用山泉水浸泡,蒸熟後霉籠發酵,待霉變成熟,形成“金底銀面”,經兩次曝曬,加上當地產的紅辣椒、生薑、大蒜和鹽放進缸中,密封放置半月,不用日光曝曬,即可成醬,故稱“悶醬”。這樣製作的醬既清潔衛生,又保證了質量。開缸時醬香濃郁,風味獨特,勝於曬醬。
侯村蜜棗
在很久很久以前,江南一帶乾旱無雨,河湖乾涸,一條烏龍被困在高草湖上。一日,水母娘娘從此路過,烏龍奄奄一息地祈求她發發善心,救它一命。水母娘娘見狀頓起憐憫之心,答應擺水龍陣救烏龍回歸東海。
水母娘娘一抖水袖拋出潔白的薄紗混天綾,搭起了一丈多高的法台,雙手一合腳下五彩祥雲將她輕輕送上了高台。左手一抖點燃了一炷通天香,對東方拜了三拜,只見高草湖底頓時彌霧翻滾。
就在此時,雷火星君孫伍子因事領著兒媳路過此地,他見水母娘娘肩披薄紗,袒胸露背,正在作法,頓起好奇之心, 搖身變了只老鼠鑽進了法台下面向上偷看水母娘娘作法。天條規定,偷看仙家作法,犯的是五雷轟頂之罪。孫伍子想只要不被發現就沒事。水母娘娘又一抖右手的水袖,手中出現了一缽仙水,向台下一潑,象瀑布一樣,白浪滾滾地向高草湖中涌去。這時只聽台下“啊呀!”一聲, 一隻大老鼠在水浪中翻滾著顯出了原形,水母娘娘驚愕地一看是孫伍子。這時法已被破,水也不流了,只裝了半湖水。這水順著湖下方的小溪往外淌,水到之處,乾枯了的草就變綠了,河溝里曬乾了的小魚小蝦也漸漸地復活了。烏龍正準備藉助水頭騰起,可是斷水了,訇然倒下,頭變成了伍牙山頂峰,尾在高草湖。 留下了“開天在龍源、地變湖水乾”的傳說。水母娘娘收起了法具,忿怒地回天宮告狀去了。
這時孫伍子知道大事不好, 已犯天條,必遭五雷轟頂之災。心急如焚地把兒媳苗天香招來說道:“你公爹我已犯了五雷轟頂之罪,難逃一死, 現在只有你能救我。”“我怎么救你呀?”“犯天條的是我,雷公不會打你,我馬上變一粒棗子,你將我含在口中,待雷公走了,你再將我吐出來,我就可以逃過此劫了。”說罷就變成了一粒碩大的青棗,苗天香立刻撿起剛含進口中,東方天空上電閃雷鳴,烏雲滾滾而至,“咔嚓”一聲巨響,嚇得苗天香張口一驚,不好!將這“公爹”吞下了肚子裡。
一陣電閃雷鳴過後,又恢復了平靜。這時苗天香正惶恐不安,順著高草湖往下走沒多遠,忽想到公爹在她肚裡時間久了要悶死的,趕快要讓公爹出來,於是張口一吐,吐出的竟是一粒棗核。心想這肯定就是我的公爹,他的肉已被我消化,只剩下這骨頭了。
她又悲傷又害怕,就在水溝旁用手刨了個坑,將棗核埋下後,趴在地上磕了三個響頭。說也奇怪,這棗核竟然冒出了樹苗,轉眼間長成了一棵大棗樹,開花就結果。這果子長的跟公爹變成的果子一模一樣又大又亮。
苗天香心想,這棗子定是我公爹托的生,我就要為他盡孝。於是就在這棗樹旁搭了間小茅屋,開始守護這棵“神樹”。渴了就喝小溪里的仙水,餓了就采幾粒這棗子充飢,她每吃一粒棗子後都要將棗核埋在土裡,又長出新的棗樹。年復一年,這裡已成了棗樹林。
苗天香的丈夫孫蘇掌管玉帝的後花園,聽說他的爹爹和妻子好像出了什麼事, 已有十幾天未見到妻子和爹爹了,心中非常擔憂,便出來尋找。孫蘇在電母那裡打聽到他的爹爹和媳婦在凡間高草湖一帶,於是就急忙向玉帝告假來到高草湖,看見苗天香正在摘棗子, 上前抱頭痛哭,知道了爹爹的不幸,孫蘇要求妻子同自己一起回天宮,苗天香苦笑道: “我不能回去, 我要守護這片棗樹林,直到有接替的人來。”孫蘇無奈地說道:“好吧!我也陪你一起守護吧!”說罷就變成了一隻蜜蜂,在棗樹丫下方做了個大蜂巢。
從此,蜜蜂每天外出採花釀蜜,天香用蜜汁煮棗做成蜜棗。在每次煮棗前,她都要將棗核挖出來再種下,認為棗核就是公爹,不能讓他受開水的煮煎。 去了核的棗子再灌入蜜糖捏扁,晾乾後食用。
不知又過了多少年,又遇大旱,河乾地裂,災民紛紛逃荒,倉頡之後侯珀帶著全家妻兒老小,從河南逃荒來到了此地。侯珀看到其它地方的莊稼草木都已乾枯了,而這條沖里的花草茂盛,綠綠叢叢一片生機 ,心想這裡一定是塊風水寶地。再往前走,發現有一條小溪,潺潺流水。侯珀一家人就打算在此落戶,找了一快平地,一家人開始伐木砍草搭建起了二間茅屋,定居下來。
次日,侯珀為了解一下周圍的環境,順便打點野物,手拿鋼叉,腰系一條布袋,獨自一人順著小溪而上。沒有走出多遠,看見前面一位中年女子坐在石台子旁手中正捏什麼東西,這時飄來一陣撲鼻的香氣深深地吸引住了侯珀,便走近躬身問道:“這位大姐,請問你這捏的是什麼東西?”“蜜棗。”,天香頭也不抬地答應了一聲。侯珀又問道:“你怎么一個人住在這偏僻的山溝里?”“等人。”“我也是剛來這裡,以後我們就是鄰居了,請問你怎么稱呼?”“天香。”中年女子不冷不熱的態度,侯珀也不好再說什麼了,正準備繼續向前行。“站住,把這蜜棗都拿去吧!這都是為你準備的。”
侯珀聽了喜出望外,連聲道謝!他本來就被這赭黃透明香味宜人的蜜棗饞的直咽口水,因初次相遇不好意思討要。他連忙解下小布袋,將石台子上的蜜棗都裝了進去,又再三道謝後跑回了茅屋,他把剛才所遇見的事情向母親和家人述說了一遍後,從口袋裡拿出一把蜜棗要讓母親先嘗,侯母拿著蜜棗捏了捏,軟綿綿的,一嗅,青香撲鼻,放入口中嘗了嘗,香甜酥軟。老太太連聲稱讚道:“好吃!好吃!真是仙果也!”連吃了三粒。說也神奇,老太太的滿頭白髮漸漸地變成了烏黑的青絲,朦朧的雙眼也變明亮了,精神煥發,全家人都驚詫不異。
侯珀恍然大悟地說:“我遇見神仙啦!”侯母說:“兒哪!你還不快去拜謝賜給了我們家仙果的神仙!”侯珀急忙轉身又來到了石台邊,卻不見神仙的蹤影,只好趴在石台前磕了幾個響頭。
原來,苗天香夫婦早已發誓,要守護到有人來到這裡他們才離開此地,侯珀就是這裡的新主人。孫蘇留下了一群小蜜蜂, 帶著苗天香回天宮去了。晚上,苗天香向候珀託了一夢,把些棗樹的管理,做棗的技術都一一交待了。
再說侯珀回屋後就將天香賜給的蜜棗供奉在家中,每天上香叩拜,開始擔負起管理棗園的工作。到了採收季節,妻子兒女一起幫忙采棗,用高草湖裡的仙水洗棗、煮棗,用採集來的蜜糖上漿,侯珀學著天香神仙的樣子教妻子、小孩們捏棗,在神仙石台上晾乾後,儲存起來。家裡人吃不完就拿到集市去賣。侯珀老了,就把手藝傳給了兒子和女兒,他活了105歲,侯母活了99歲。制蜜棗的工藝一代一代地相傳。
棗樹越來越多,村莊越來越大,後來人們就把這個村莊叫“侯村”。侯氏後人為紀念祖輩,將去核填蜜的棗子叫“天香”, 赭黃透明,從外表能看見棗核的棗子叫“琥珀”。棗民們在實踐中又創製了“棗王、大面、蘭花、超蛋”等蜜棗新品種。侯村蜜棗以它獨特的靈氣美名遠揚,許多官員都拿它來作為饋贈和巴結上級的禮品。
到了清朝,乾隆皇帝下江南,一路吹吹打打,載歌載舞地來到了戴埠,貴妃們撒嬌地向皇上要地方特產來解饞。
乾隆問身旁的隨從官員和太監:“都說江南是個山青水秀,人傑地靈的好地方,你們知道這裡有什麼好吃的東西嗎?”李公公忙上前施禮答道:“啟稟萬歲!聽說離這不遠建平縣侯村蜜棗頗佳。”“喔!那還不快去弄點來給朕嘗嘗。”“喳!”
第二天一早,建平知縣就帶著最好的“天香”、“琥珀”前來朝貢皇上。皇上看著面前的蜜棗,拿了一粒吃了下去,說道:“你們都說這蜜棗怎么怎么的好吃,我看只是一般嗎!”站在一旁的李公公說道:“皇上,您剛才吃的太快了點,應該慢慢地品嘗才是。”“那是朕吃東西太饞相啦!”“奴才不敢。”
皇上伸了伸腰,又拿了一粒放入口中,細細地嚼起來,“嗯……不錯!不錯!確實好吃,朕吃了不少山珍海味、美食佳肴,唯這蜜棗與眾不同,這是哪兒製做的啊?”盧知縣連忙跪稟:“萬歲!是我建平特產”。“嗯!建平蜜棗尤擅名”。
隨從的記事官馬上把皇上的這句話記了下來。後來,乾隆五十七年,胡文銓修《廣德州志》中將這句話記載了進去:“建平制蜜棗尤擅名,特著之”。
——關於侯村蜜棗的傳說
太子參
太子參,又名孩兒參、童參。為石竹科多年生草本植物異葉假繁縷的塊根,分布於華東、華中、華北、東北和西北等地,藥材主產於福建、貴州、江蘇、山東,安徽等地亦產,目前已被衛生部確定列入“可用於保健食品的中藥材名單”。
崗南板栗
板栗有健脾胃、益氣、補腎、壯腰、強筋、止血和消腫強心的功用,適合於治療腎虛引起的腰膝酸軟、腰腿不利、小便增多,和脾胃虛寒引起的慢性腹瀉,以及外傷後引起的骨折、瘀血腫痛和筋骨疼痛等症。亮油油的栗子還有較高的藥用價值板栗有健脾胃、益氣、補腎、強心的功用,主治反胃、吐血、便血等症,老少鹹宜。栗子富含柔軟的膳食纖維,血糖指數比米飯低,只要加工烹調中沒有加入白糖,糖尿病人也可適量品嘗它。板栗中所含的豐富的不飽和脂肪酸和維生素,能防治高血壓病、冠心病和動脈硬化等疾病。
板栗含有極高的糖、脂肪、蛋白質,還含有鈣、磷、鐵、鉀等礦物質,以及維生素C、B1、B2等,有強身健體的作用。孕婦吃板栗健身壯骨板栗又稱為栗子。它與紅棗、柿子一起被稱為“三大木本糧食”。板栗富含蛋白質、脂肪、碳水化合物、鈣、磷、鐵、鋅、多種維生素等營養成分,有健脾養胃、補腎強筋、活血止血之功效。孕婦常吃板栗不僅可以健身壯骨,而且有利於骨盆的發育成熟,還有消除疲勞的作用。而且炒熟的板栗味道香甜、可口,是一道非常不錯的美食。
郎溪蓮藕
郎溪特產蓮藕:郎溪縣水域面積大,自古以來便是產蓮藕的大縣,蓮藕生食熟食皆宜,營養豐富,且能預防多種疾病,是一保健養生的佳品。它全身是寶,老藕澱粉含量達20%以上,可加工成藕粉、蜜餞;葉柄、蓮、蓬皮、荷花、藕節可入藥;蓮子則是上等補品。近年來,因農業結構的調整,水田植藕的面積日增,目前已達1.1萬畝,年產1.5萬噸鮮藕,遠銷外地市場。蓮藕原產於印度,很早便傳入我國,在南北朝時代,蓮藕的種植就已相當普遍了。蓮藕微甜而脆,可生食也可做菜,而且藥用價值相當高,它的根根葉葉,花須果實,無不為寶,都可滋補入藥。用蓮藕製成粉,能消食止瀉,開胃清熱,滋補養性,預防內出血,是婦孺童嫗、體弱多病者上好的流質食品和滋補佳珍,在清鹹豐年間,就被欽定為御膳貢品了。營養分析1. 清熱涼血:蓮藕生用性寒,有清熱涼血作用,可用來治療熱性病症;蓮藕味甘多液、對熱病口渴、衄血、咯血、下血者尤為有益。2. 通便止瀉、健脾開胃:蓮藕中含有黏液蛋白和膳食纖維,能與人體內膽酸鹽,食物中的膽固醇及甘油三酯結合,使其從糞便中排出,從而減少脂類的吸收。蓮藕散發出一種獨特清香,還含有鞣質,有一定健脾止瀉作用,能增進食慾,促進消化,開胃健中,有益於胃納不佳,食欲不振者恢復健康。3. 益血生肌:藕的營養價值很高,富含鐵、鈣等微量元素,植物蛋白質、維生素以及澱粉含量也很豐富,有明顯的補益氣血,增強人體免疫力作用。故中醫稱其:“主補中養神,益氣力”。4. 止血散瘀:藕含有大量的單寧酸,有收縮血管作用,可用來止血。藕還能涼血,散血,中醫認為其止血而不留瘀,是熱病血症的食療佳品。
歷史名人
張輝,湖北省黃梅戲劇院院長,國家一級演員。張輝出生於安徽省郎溪縣的一個梨園世家,從小熱愛戲曲藝術。1975年考取了安徽省藝術學校黃梅戲表演專業,主攻黃梅戲小生行當。1980年他以優異的成績畢業後,分配到安徽省黃梅戲劇團工作。曾在黃梅戲電影《孟姜女》中飾演男主角范杞良;黃梅戲電影《血淚恩仇錄》中飾演男主角施子章;黃梅戲電影《龍女》中飾演文哥;黃梅戲音樂電視連續劇《春》、《秋》中飾演高覺民;6集黃梅戲電視連續劇《貂蟬》中擔綱男主角呂布;5集黃梅戲電視連續劇《賒官》中擔綱男主角李可休;4集黃梅戲電視連續劇《青樓記》中擔綱主角梁宗景;4集黃梅戲電視連續劇《這家沒有男人》中飾演鍾星。為了發展湖北的黃梅戲,張輝來到了湖北,得到了著名導演余笑予等藝術家的關愛和培養。在藝術上完成了由單純摹仿到主動塑造,由特徵演員向性格演員的過渡。
夏雨初(1903-1930) ,安徽郎溪人。1918年考入蕪湖萃文書院。在"五四"運 動中, 成為郎溪學運的中堅。1923年,入北京中國大學,在校期間加入中國共社會主義青年團。19 25年暑假返鄉,發動皖南山區聲援"五卅"的運動。1926年轉為中共黨員。1927年3月,北 伐軍第二軍進攻南京途經廣德時,他積極配合北伐軍行動,創立了國共合作的國民黨左派縣 黨部,並積極領導農民運動,組織農民協會,建立了一支500多人的農民自衛軍。1928年去 上海,後任上海市滬西區負責人,領導和組織了日資內外棉紗廠工人同盟大罷工。1930年7 月15日,任南京市行動委員會委員,參與組織南京暴動。7月29日被捕,不久遭敵人殺害。
裴士戎:郎溪縣飛鯉鄉裴村人。1960年從師山東省著名畫家黑白龍。1973年恢復國畫學習。1979年,調廣西柳州市籌備柳州畫院,從事專業創作,1983年,作品《待博圖》入選中
裴士戎作品
國出國藝術品展覽,《紅葉白鳩》入選日本展。1984年作品《鸕鶿》為日本岐阜市博物館收藏。1986年作品《魚樂圖》在日本東京展出,入選中國現代畫家作品集.1988年10月在日本東京舉辦畫展。作品《群鳥》在徐州參加第三屆全國花鳥畫展,為李可染藝術陳列館收藏、入集。1989年作品《荷塘》在貴州參加第四屆全國花鳥畫展,入集。1990年作品五幅在上海《書與畫》雜誌發表。作品《湖天一色》在武漢參加第五屆全國花鳥畫展,入集。1993年,作品參加英國劍橋市畫展,獲市長獎。1994-1995年,作品參加日本《朝日新聞》畫展獲獎。
安徽省縣以上行政區劃
更多安徽百科知識,詳見微百科:安徽百科 | |
地級市 | 市轄區、縣級市、縣 |
合肥市 | 廬陽區 | 瑤海區 | 蜀山區 | 包河區 | 長豐縣 | 肥東縣 | 肥西縣 | 巢湖市 | 廬江縣 |
蕪湖市 | 鏡湖區 | 弋江區 | 鳩江區 | 三山區 | 蕪湖縣 | 南陵縣 | 繁昌縣 | 無為縣 |
蚌埠市 | 蚌山區 | 龍子湖區 | 禹會區 | 淮上區 | 懷遠縣 | 固鎮縣 | 五河縣 |
淮南市 | 田家庵區 | 大通區 | 謝家集區 | 八公山區 | 潘集區 | 鳳台縣 |
馬鞍山市 | 雨山區 | 花山區 | 金家莊區 | 當塗縣 | 含山縣 | 和縣 |
淮北市 | 相山區 | 杜集區 | 烈山區 | 濉溪縣 |
銅陵市 | 銅官山區 | 獅子山區 | 銅陵縣 |
安慶市 | 迎江區 | 大觀區 | 宜秀區 | 桐城市 | 宿松縣 | 樅陽縣 | 太湖縣 | 懷寧縣 | 岳西縣 | 望江縣 | 潛山縣 |
黃山市 | 屯溪區 | 黃山區 | 徽州區 | 休寧縣 | 歙縣 | 祁門縣 | 黟縣 |
滁州市 | 琅琊區 | 南譙區 | 天長市 | 明光市 | 全椒縣 | 來安縣 | 定遠縣 | 鳳陽縣 |
阜陽市 | 潁州區 | 潁東區 | 潁泉區 | 界首市 | 臨泉縣 | 潁上縣 | 阜南縣 | 太和縣 |
宿州市 | 埇橋區 | 蕭縣 | 泗縣 | 碭山縣 | 靈璧縣 |
六安市 | 金安區 | 裕安區 | 壽縣 | 霍山縣 | 霍邱縣 | 舒城縣 | 金寨縣 |
亳州市 | 譙城區 | 利辛縣 | 渦陽縣 | 蒙城縣 |
池州市 | 貴池區 | 東至縣 | 石台縣 | 青陽縣 |
宣城市 | 宣州區 | 寧國市 | 廣德縣 | 郎溪縣 | 涇縣 | 旌德縣 | 績溪縣 |
(參見:安徽省行政區劃、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區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