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
俄羅斯的那乃人即中國的赫哲族。據史料記載,赫哲族可追溯到6000多年前的密山新開流時期,在先秦時稱肅慎、漢魏時稱挹婁,南北朝時稱勿吉,隋唐時稱黑水,元明清時稱女真。赫哲名字的由來首先是在康熙二年(1662年)的《清實錄》上記載並得以傳承。現在,全國共有赫哲族聚居地四處,分別是同江市街津口赫哲族鄉和八岔赫哲族鄉、饒河縣四排赫哲族鄉和佳木斯敖其鎮的敖其村。
由於歷史原因,赫哲族是個跨國民族,在俄羅斯境內有赫哲族人口2萬餘人,當地人稱他們為“那乃人”。他們的民族歷史、民族語言、宗教禮儀、歌曲舞蹈、衣著服飾、民風民俗和中國赫哲族都具有北方內陸漁獵民族生產生活特色。
赫哲族是中國東北地區一個歷史悠久的民族。主要分布在黑龍江省同江縣、饒河縣、撫遠縣。少數人散居在樺川、依蘭、富饒三縣的一些村鎮和佳木斯市。因分布地區不同,從而有不同的自稱。居富錦縣大屯沿松花江上游的稱“那貝”,居嗄爾當屯至津口村的稱“那乃”,居勒得利村沿黑龍江下游至烏蘇里江的稱“那尼傲”。
根據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統計,赫哲族人口數為4640。是中國北方唯一以捕魚為生的民族。使用赫哲語,屬阿爾泰語系滿一通古斯語族滿語支。無文字。早年削木、裂革、結革記事。因長期與漢族交錯雜居,通用漢語文。
俄羅斯聯邦境內的那乃人及中國的赫哲人主要是剃髮黑斤的後裔,烏爾奇人主要是不剃髮黑斤的後裔。烏爾奇人自稱那尼,與那乃人同源。由於當初俄國學者誤將烏爾奇人稱呼奧羅克人的稱呼“烏爾奇”,當作了烏爾奇人的自稱,後來便以訛傳訛,在俄國“十月革命”後定其族稱為“烏爾奇”,成了不同於那乃人的一個新的民族體。
歷史
赫哲族的祖先,自古在黑龍江、松花江、烏蘇里江流域繁衍生息。屬於肅慎系統的挹婁、勿吉、黑水靺鞨、野人女真等古代民族,與赫哲族的祖先有淵源關係。至清初,始以“黑斤”、“黑真”、“赫真”、“奇楞”、“赫哲”等名稱見於官私文獻記載。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統一族名為赫哲。
生活
衣
那乃人穿的衣服也多半是用魚皮、狍皮和鹿皮製成。男子大多穿大襟式狍皮大衣,衣襟上綴兩排用鯰魚骨做的紐扣,女子多穿魚皮或鹿皮長衣,式樣很像旗袍。男女都穿魚皮套褲以及狍皮、鹿皮和魚皮製的鞋子。用魚皮做衣服也是赫哲族婦女的一大特長。故歷史上赫哲人又被稱為“魚皮部”。
食
捕魚和狩獵是那乃人衣食的主要來源。那乃人喜愛吃魚,尤其喜愛吃生魚。這一習俗沿襲至今,顯示了這個民族與其他民族不同的特點。那乃人一向以殺生魚為敬。
住
在居住上,那乃人住永久性房屋木克楞、拉合辮子草正房和臨時的房屋撮羅安口(尖頂窩棚),胡如布(地窖子),闊布如安口(圓頂窩棚)。
行
狗拉雪橇是那乃人主要的交通工具。經過訓練的狗,每隻可拉70公斤左右,日行100至150公里。狗是那乃人的好幫手,它們在運輸、狩獵、看家、保護主人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故歷史上那乃人又被稱為“使犬部”。
時代發展至現代,那乃族人傳統的生產、生活方式也在發生著變化,在街津口鄉,那乃人住進了寬敞的新居,種地、發展旅遊事業,過上幸福生活的那乃人正和其他兄弟民族一樣向著小康邁進。
文化藝術
那乃人有豐富多彩的民間文學。流傳最普遍的“依瑪坎”是一種口頭相傳的民間說唱文學,其故事內容大多能說唱許多天,大部分是歌頌英雄與復仇事跡、民族的興衰,以及純真的愛情等,唱詞押韻合轍。說唱時,須按故事的基本內容和詞句背誦,不能隨意添加。在民間還流傳著“說胡力”,它是寓言、童話、神話、傳說與民間文學的通稱,內容豐富多彩,形式短小活潑,通常是老人對兒童講述,對兒童有啟發教育意義。赫哲族的音樂也很有特點,其特有樂器稱為“空康吉”和“口弦琴”,前者已失傳,後者至今仍有人能演奏。
那乃人的圖案藝術非常發達,他們常常在用魚皮、獸皮製作的衣服、鞋、帽、被褥上,繡制各種雲紋、花草、蝴蝶及幾何形圖案等。在餐具、樺皮製品上雕刻各種二方連續紋樣、雲紋、山水、花朵、鳥獸等,形象生動,造型美觀別致。婦女們在衣襟、披肩、腰搭、帽子、褲腿等處用彩線刺繡的花紋、圖案更為精美。尤其是日用品上的彩繡如“雄雞銜花”、“花籃與蓮藕”等圖案,構圖新穎別致,格外精彩。
那乃人在不同製品上刺繡、接拼的各種花紋圖案,以其獨特的形式,從不同角度反映了赫哲族人民的聰明才智和審美的群體意識。赫哲族的圖案藝術吸收了漢族圖案藝術的精華,並不斷創新,既富有本民族氣息,又能反映本民族生產、生活特點,極富民族特色,是中華民族刺繡、圖案藝術寶庫的重要組成部分。
那乃人有語言,無文字。長期以來,只有民間文學。作家文學是解放後才發展起來的。烏·白辛是解放後成就卓著的第一位赫哲族戲劇家。他先後改編創作了20多部歌劇、話劇和電影文學劇本。影響較大的有話劇和電影文學劇本《冰山上的來客》、《赫哲人的婚禮》,歌劇《好班長》、《焦裕祿》、話劇《黃繼光》、《雷鋒》等。其中《赫哲人的婚禮》是赫哲族新文學的代表。
風俗
那乃人在飲第一口酒前,要用筷頭蘸少許酒甩向空中和灑向大地,以示敬祖先和諸神。但不喜歡喝茶,有時也把小米炒焦後沏水喝,或把野玫瑰花和嫩葉以及小柞樹的花苞采來曬乾沏水當茶喝,但大多數一年四季均喜歡喝生涼水。
那乃婦女生小孩時要吃小米粥和大米粥、鯽魚湯、嗄牙魚湯、兔子肉湯以及“莫溫古飯”、面片、麵湯、雞蛋等食品。產後三天內不能吃青菜,以免產婦和嬰兒瀉肚。在坐月子期間均吃滾燙的熱飯,以免受涼,影響身體健康和奶汁。
那乃人死後,必須用麵粉製成油炸薄面塊和各種形狀的薄麵點心,供在桌上,參加悼念活動的人們也食用。
婚俗
在那乃人的男女青年訂婚的過程中,要擺酒宴宴請雙方的長輩和媒人;迎親時,男方的老人要向女方的老人敬三杯酒。婚宴時,新娘要面朝牆“坐福”,直到送親的人散席離去後,才可下地並與新郎一起共吃豬頭豬尾,新郎吃豬頭,新娘吃豬尾,意為夫領婦隨,團結和睦,最後新娘新郎共吃麵條,以表示情意綿綿,白頭到老。
食俗
那乃人喜歡吃“拉拉飯”和“莫溫古飯”。“拉拉飯”是用小米或玉米小渣子做成很稠的軟飯,拌上魚鬆或各種動物油即可食用。“莫溫古飯”是魚或獸肉同小米一起煮熟加鹽而成的稀飯。現在與漢族相同,絕大部分人家均吃饅頭、餅、米飯和各種蔬菜。
熟食如加工好的鱘、鰉、鮭魚子,其營養價值較高。也將魚片和獸肉蒸、烤、煎、燉、煮、炒等技法加工後食用。其中魚鬆每餐必不可少。典型食品有:拌菜生魚,赫哲人叫"他勒卡";魚鬆,赫哲人叫"它斯恨"。
節慶
節日期間,特別是春節,是一年中飲食最豐盛的日子,那乃人的家家要擺魚宴,用當地產的各種魚類製作各式菜餚,以鮮紅、透明的大馬哈魚子製作的菜餚最為鮮美。節日裡還必須吃餃子和菜拌生魚,飲酒,每餐均不能吃剩菜剩飯,把剩飯存起來,待到過完春節後再吃。
宗教信仰
那乃人原信仰薩滿教,相信萬物有靈。其薩滿有河神、獨角龍、江神3派,各派約有6個品級。他們認為有多少種動物、爬蟲就有多少種神,其中最受尊敬的是人面形天神。宗教形式主要表現為祖先崇拜和自然崇拜。那乃人的先民認為,日月山川都有神靈主宰,因而崇拜。
俄羅斯境內的民族和族群(按語言系屬分類)
印歐語系 | 俄羅斯人 | 烏克蘭人 | 亞美尼亞人 | 白俄羅斯人 | 奧塞梯人 | 羅姆人 | 摩爾多瓦人 | 塔吉克人 | 希臘人 | 波蘭人 | 立陶宛人 | 保加利亞人 | 拉脫維亞人 | 塔特人 |
高加索語系 | 車臣人 | 達爾金人 | 印古什人 | 列茲金人 | 喬治亞人 | 拉克人 | 塔巴薩蘭人 | 阿迪格人 | 阿巴扎人 | 魯圖爾人 | 阿古爾人 | 阿布哈茲人 | 查胡爾人 | 切爾克斯人 |
烏拉爾語系 | 摩德汶人 | 烏德穆爾特人 | 馬里人 | 科米人 | 卡累利阿人 | 涅涅茨人 | 漢特人 | 愛沙尼亞人 | 曼西人 | 維普斯人 | 塞爾庫普人 | 薩米人 | 牙納桑人 | 埃內茨人 |
突厥語族 | 韃靼人 | 巴什基爾人 | 楚瓦什人 | 哈薩克人 | 亞塞拜然人 | 雅庫特人 | 庫梅克人 | 圖瓦人 | 卡拉恰伊人 | 烏茲別克人 | 巴爾卡爾人 | 土耳其人 | 諾蓋人 | 哈卡斯人 | 阿爾泰人 | 土庫曼人 | 吉爾吉斯人 | 加告茲人 | 克里米亞韃靼人 |
通古斯語族 | 鄂溫克人 | 埃文人 | 那乃人 | 烏爾奇人 | 烏德蓋人 | 鄂倫春族 | 涅吉達爾人 | 鄂羅克人 |
蒙古語族 | 布里亞特人 | 卡爾梅克人 |
楚科奇- 堪察加語系 | 楚科奇人 | 科里亞克人 | 堪察加人 |
閃米特語族 | 高山猶太人 | 敘利亞人 |
愛斯基摩- 阿留申語系 | 尤皮克人 | 阿留申人 |
其他語系 | 凱特人 | 尼夫赫人 | 朝鮮人 | 尤卡吉爾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