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城

賀城

賀城也稱淳安古城,始建於公元208年。不僅有1000多年縣城歷史,也有400多年郡城歷史。東漢的新都郡、西晉的新安郡、隋代的遂安郡,郡治都在賀城。賀城自古以來就是浙西重鎮,為浙皖交界的戰略用地,水路交通便捷。舊時賀城經濟富強,文化鼎盛,民族民間藝術資源豐富。1955年,由於興建新安江水電站,全縣開始移民他鄉。1959年9月21日新安江截流,庫區開始蓄水。全城連同27個鄉鎮、1000多個村莊、30萬畝良田和數千間民房,悄然沉入湖底。

基本信息

建城史

賀城賀城
賀城原淳安縣城,賀城古城的歷史可追溯到1800年前。
史書記載:東漢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東吳大將賀齊討伐山越,平定黟、歙兩地,將黟、歙從丹陽郡(今安徽宣城)劃出,建立新都郡。在歙縣東面的葉鄉設始新縣(淳安最早縣名),在歙縣南面的武強鄉設新定縣(遂安最早縣名)。孫權令賀齊為新都郡太守。

建安十四年(公元209年),賀齊即在靈岩山(今龍山)之麓興建新都郡城(始新縣城)。所以,淳安古城又稱賀城。開始,範圍較小,僅在天鏡山一帶,賀城周圍二里二百二十五步,有城廓,分建內城和外城。內城為郡府,外城為市井和兵營。因齊是具有文韜武略的將軍,在當時的條件下,僅花了一年多時間,郡城就初具規模,成為當時六縣之冠。

政治地位

賀城賀城
賀城不僅有1000多年縣城歷史,也有400多年郡城歷史。東漢的新都郡、西晉的新安郡、隋代的遂安郡,郡治都在賀城。
賀城自古以來就是浙西重鎮,為浙皖交界的戰略用地,水路交通便捷。水運依託新安江上溯屯溪,下達杭州;陸路,古有驛站,民國時有公路三條:一至街口,通屯溪;二至芹坎,通建德杭州;三至界首,通遂安,開化

舊時賀城經濟富強,文化鼎盛,民族民間藝術資源豐富。古往今來,許多文人碩儒都曾到過這裡,並留下膾炙人口的名篇佳作及人文古蹟。南朝文學家沈約,唐朝詩人李白、王維,北宋文學家范仲淹,南宋理學家朱熹、詩人陸游等,都與該縣山水結下不解之緣。“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等名句,至今還在傳頌。

城內建設

據傳說,當時賀齊興建的新都郡城,分為內城和外城。內城沿天鏡山墩的東南西三面用大塊石砌成一丈五尺高的石磅,猶如城牆,並砌有三條石級階梯為通道;外城沿新安江岸用大松木釘成木柵,周圍約五華里,人稱木柵城。內城住官府人員及眷屬;外城東邊為兵營,建有營門;西邊為市井,設商貨市場。城之周圍建立許多村坊,為從事耕作農業的庶民居住。各操本行,安居樂業。
為了解決城內人們的飲水、用水,賀齊還組織兵營軍士開通邁山源頭的西坑,經西門村坊(西坑橋)流入西水塘(後人改名西湖),塘水滿溢時,由橫貫外城的水渠流入東水塘(後人名東湖),並開通龍山後珍塢源頭的東渠,經星橋流入東湖。東湖水滿溢時,可經布袋沙流主新安江,達到旱時不缺水,澇時無水患。
當時,郡城一帶庶民,大都是“山越”遺民,“山越”人的特點是“斷髮文身,刀耕火種,住乾欄居茅草棚)。”賀齊又從會稽一帶移來庶民百姓,教會當地人農耕稻作,發展農業生產。山越人住的是草棚,時常發生火災,賀齊又發動他們就地取材改建成泥牆石瓦房等等。
賀齊任新都郡守僅三、四年,給淳安老百姓做了許多好事,淳安百姓愛戴他,稱他為“賀老爺”。立廟祀奉他,編成民間故事歌頌他,真是家喻戶曉,婦幼皆知。據明《嘉靖淳安縣誌·秩官條》,首篇記載有:“歷代職官,善政善教卓著者,惟賀齊太守,立功斯土,實淳之有淳所由始,邦人至今戴其德異於他守,故特書於名宦之首。”其實,賀齊任郡守時間不長,《三國志》中有記載:建安“十六年(公元211),吳郡餘杭民郎稚起賊,聚集數千人,孫叔令齊出討之,即破稚。十八年,征豫章,討賊平之。二十年征合肥……”但淳安民間傳說中卻說:“當時民間失火,火勢甚大。賀齊身先士卒,帶領官兵救火被火燒焦臉面,火毒攻心而亡。淳安百姓為了紀念這位為民救火犧牲的好官,就在城東城西建了兩座賀老爺廟,塑了賀老爺的神像,特意將臉塗成黑的……”(摘自《中國民間文學集成·淳安縣卷》336頁)。

整體布局

賀城賀城
賀城,經過1800年滄桑變化和歷代牧民官吏、有識之士的建設,至解放初期,已成為淳安縣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被譽為“錦山繡水,文獻名邦”浙西大邑。
賀城十一條街、七條巷、八條弄、四條嶺、四條路,簡要敘述如下:
十一條街:東門街、橫街、下直街、縣前街、上直街、西門街、上馮公街、下馮公街、察院前街、縣后街、北門街。商店店面全都集中在前面六條街上,而大商號又都集中在上直街和下直街,市面非常繁華熱鬧。上、下馮公街的路面好而寬,均用茶園青石板橫鋪成道,街上僅幾家裁縫店和手工作坊外,沒有商店。察院前街和縣后街、北門街,根本沒有商店,只因路面寬闊,是人們從市面到淳安中學以及從北門出城必走之路,因行人多,俗名也叫街。
七條巷:上官賢巷、下官賢巷、邵家祠堂巷、葉家巷、應家巷、鐵井巷、府前巷。七條巷中要數上、下官賢巷最長,幾乎與上、下直街差不多長。根據賀城百姓的叫法,巷的路面較闊、較平,一般在一丈左右,兩邊皆有住房,且屋宇高大,一般是大戶人家居住。如上官賢巷,傳說明代工部尚書胡拱宸曾在這裡住過。下官賢巷也是宋朝一個姓鄭的官家住過,那裡還有古建築“鄭氏宗祠”。解放初期縣文化館曾一度設在這所祠堂里。
九條弄:利泰弄、鹽店弄、恆達弄、怡豐弄、許家弄、鄭家弄、方家弄、轎行弄、繡衣弄。
按賀城人的叫法,弄比巷短,路面較平,但比巷狹,一般七、八尺左右,弄的取名,一般皆以誰建的取誰的名。如:利泰弄就是上直街百年老店章利泰號出資興建的,它為了人們去鐵井挑水而興建,做了好事,所以人們取“利泰弄”之名作為紀念。鹽店弄也是清朝徽商恆和官鹽棧出資興建的,所以稱“鹽店弄”。其他如許家弄是集居許姓人家、方家弄集居方姓、鄭家弄集居鄭姓。怡豐弄和章恆達自建去曬坦的弄堂。轎行弄里原有幾家轎行而得名,解放後已沒有轎行了。繡衣弄是宋代幾位民女曾為宋寧宗皇帝繡過錦袍而得名。

四條嶺:鐵井嶺、中山公園嶺、城皇廟前嶺等。因為賀城的地形是前低後高,前臨新安江,後靠縣後山,高低差距二十多米。新安江水電站建設時,測量隊曾對賀城海拔高程進行測量,前面上、下直街為海拔70高程,後面方儲墓平台為海拔90高程。四條嶺中數鐵井嶺最長約七十多級石階,中山公園嶺為六十多級,城皇廟前嶺最短,只有二十多級石階。

四條路:湖濱路、西郭路、橫路、高坊路。顧名思義是比街不闊的道路。如湖濱路,即人通安門到應家祠堂門口的一段公路(即淳街公路);西郭路即出西門通往西鄉的大路。高坊路是出東門,經過星橋上通往東源港(即北鄉臨岐)的大路。最短的路是西湖邊的橫路,不到300米,但寬達30—40米,抗日戰爭時專門用來停放汽車的。

另外,還有西湖睦上,鐵井邊、東井邊、豪坑上、文廟前、武廟前、鄭家墳上等等小的巷弄很多,也很短小,這裡就不多述了。
馮公街:賀城鎮的馮公街,是賀城城內五橫兩縱的七條主要街道之一,即上直街、下直街、馮公街、東門街、縣前街、橫街、西門街,它也是賀城最整潔、最平坦寬闊的一條街。雖然它的建設時間很短,是1928—1929年興建的,但賀城居民都很喜愛它。
1928年以前,馮公街原來是一條臭水溝,它將賀城的前半城與後半城隔成兩半,其中只有三座橋,即白塔橋、太平橋、星橋,居民過往十分不便。

就在1928年8月,省里調一位名叫馮世范的大學生到淳安來當縣長。當時馮縣長只有二十多歲,老百姓見到都嘀咕著:“嘴上無毛,做事不牢”。可是這位馮縣長一到任,第一件事就是走訪士紳、百姓,了解到他們的建議,疏理這條臭水溝,興建街道。馮縣長親自登門拜訪士紳、富商,商量辦法,籌集經費。當然省里也支援了一些錢款。馮縣長立即親自主持這項工程。他到西鄉六、七都招來了能工巧匠,到茶園鎮去開採茶園石,再用木船裝運到賀城,當時已是寒冬臘月,馮縣長還親自置酒擔肉到茶園工地慰勞採石工,民工深受其德,日夜開鑿不停,僅歷時一年,就開鑿長一丈多、闊兩尺、厚五寸的石板一千五百多塊,橫鋪在一條疏浚好的濠坑上,成了一條整齊寬闊的石板街道。賀城百姓為了感激馮縣長,便取名為“馮公街”,從此得名,代代相傳。每當夜深人靜時,有人過此街時,叮叮咚咚,發出美妙的聲音,另有一種音樂享受之感。

繡衣第:賀城西門街上,有一幢像古祠堂式樣的古建築,分前後兩廳,前廳畫棟雕梁,飛檐翹角,氣勢宏偉,廳門頂掛有“繡衣第”的匾額。後廳為二層建築,有堂前和兩廂,樓上一排欄雕花窗,像姑娘的繡房。據老輩人談,這幢古建築始建於南宋,是皇帝敕封三個姓應的繡花宮女享福的。

傳說,南宋寧宗皇帝時,來淳安選美,選了四個美女入宮,其中有一個是商家源楊家人,名叫楊桂枝,她才貌雙全,進宮後寫了40首宮詞,寧宗皇帝看了十分稱讚。由宮女升為才人、婕妤,最後封為皇后。其中三人,因繡花繡得好,做了宮中繡花宮女。

有一年,寧宗皇帝為了慶賀太平,下令宮女每三人繡一件繡袍,看誰繡得好,重重有賞。三個姓應的宮女一合計,馬上去告訴楊皇后,要為皇帝繡一件五龍戲珠赭黃袍,得到了楊皇后的照顧和幫助。她們三人精心設計,飛針走線,花了三個月時間。到了中秋節這一天,皇帝吩咐太監將繡衣全部掛在金鑾殿上,命百官進行評選。結果百官一致評定五龍戲珠赭黃袍繡得好,都要求皇帝穿上。寧宗皇帝穿上後一看,又大方、又氣派、又合身,五條金龍活靈活現,珠光寶氣,光芒四射,不覺心中大喜,當即召見三個宮女,要重賞她們。哪知這三個宮女當即跪下,要求回家侍奉老父母,皇帝非常不悅。多虧楊皇后在旁勸說:“也難得她們一片孝心,請陛下開恩,放她們回家吧。”寧宗寵幸楊皇后,就每人發給一百兩黃金安家,並派工部到淳安賀城為她們造一幢享福廳堂,取名“繡衣第”,表示為皇帝繡過衣的門第。

這三個姓應的姑娘回到賀城後,都將年老父母接來一同居住,三人如同親姐妹,仍以繡花為業,因她們曾為皇帝繡過衣,四鄉百舍都過來請她們繡花,都誇她們手藝高超,花繡得精細。因為這三個姑娘當過宮女,而封建時代的一般男人都不敢迎娶,她們後來也沒嫁人。她們死後,她們的弟弟侄輩為了紀念她們的一生清白及冰貞玉潔精神,在繡衣第的天井裡種了一株白梅花,並把她們住的地方叫作“應家勘”,由子侄後輩輪流看管“繡衣第”天井中的那株白梅花,解放時樹幹已有小水桶那么粗了。曾記得,解放前,賀城西門廟邊、西郭村、西洲上一帶,因受“繡衣第”的影響,家家都喜歡種植梅花,入冬以後,馨香四溢,連綿二十里。有位文人曾寫詩頌曰:
當年走馬賀城西,曾為梅花醉如泥。
二十里路香不斷,繡衣第到錦沙溪。

發展

賀齊興建郡城初具規模不久,因餘杭民郎稚叛亂,集聚數千人,建安十六年(公元211),齊即奉命出征。續建郡城的任務,就落在後任職官身上。據清《光緒淳安縣誌》載:自建安十三年設新都郡起,歷經晉、南朝宋齊梁陳,至唐武後神功元年(公元697),郡城遷往建德梅城止,賀城為郡址長達489年,曾四易郡名,即三國時為新都郡,晉太康元年改新安郡,隋仁壽三年改睦州郡,隋大業元年改遂安郡,唐武德四年復為睦州郡。在這480多年中,賀齊的後任都為續建郡城出過大力,點綴了新安山水,孕育了新安文化。只是唐以前縣無志書,省圖經又不全載,僅能從《嘉靖淳安縣誌》中只記載晉邵坦、洪纂、唐陳明府三人,且無事跡。只能從“稗官野史”和民間傳說去發現。 比如:民間傳說賀齊是為民救火而死,臨終囑咐後任,一要搞好水利,發展稻作;二要就地取材,改乾欄居為泥牆石瓦屋;三要淳化庶民,知禮循規;四要不移餘力續建郡城。所以才有後來邵坦帶領九子戰洪水,開河築壩,九子被洪水捲走,邵坦也勞累而亡。玉帝封他烏龍王。邵坦創造了利用新安江落差,開河引水灌溉兩岸洲田,惠及鄰郡富春,所以梅城也有烏龍王廟。有的野史說,西晉郡守洪纂,丹陽人,系尚書洪紹之子,在京為官多年,後任新安守,建廟築塔,重視山川治理、人文景觀,至老解職時,因戀新安山水,留居西隅。就連晉昭明太子也在虎石岩隱居,南朝宋宰相齊丘在蔗山建石室讀書。梁天監間,郡守任,山東壽光人,治理山河。名士沈約就有詠新安山水詩句:“洞徹隨深淺,蛟鏡無冬春。千仞瀉喬樹,百丈見游鱗……”年老定居五龍橋任家堪,築昌亭紀念許由,以示清高。
至唐貞觀開元盛世,賀城建設更加瑰麗,新安山水名揚海內,引詩人墨客來游,裴度章八元張旭李賀李白等,李白的“清溪清我心,水色異諸水。借問新安江,見底何如此。人行明鏡中,烏度屏風裡……”就是讚美新安山水的寫照。
宋朝,是賀城建城以來的轉折點。一是郡城遷往梅城,雉山縣從西隅陸家埠遷入賀城;二是經過方臘起義,統治階級感到人文教育更顯重要,為加強治理,縣名曾四次改名;還淳、清溪、淳化、淳安,要求淳樸安寧。皇帝推崇孔子,尊循儒學,並遣有識之士蒞任牧民,培育人才。僅據《嘉靖縣誌》的不完全記載,宋代淳安知縣26人中,就有9人興建重修過孔廟、儒學和書院。至道三年,知縣孫鏜一上任即興建孔廟,諸生漸眾。淳熙五年,知縣陳曄,重修孔廟,擴建大成殿,塑聖人像,建講堂,造尊經閣,建南門浮橋,延聘名儒講學。鹹淳年間知縣曾子良等,續修孔廟,增學田200餘畝,至此“廚房炊煙繞繞,書院誦聲洋洋,教養德行,諸邑莫向焉。”兩宋經過200餘年重視教育,培養人才,淳安考中進士的就達144人。其中寧宗嘉定、理宗的淳 度宗的鹹淳,每科淳安考中進士都有5至7人,最高是鹹淳4年中進士多達13人。其中“百里三狀元”,使淳安成為“兩浙望縣,嚴陵首邑。”
元朝末年,賀城毀於兵燹。明洪武年間重新修築。
明嘉靖三十七年(公元1559年),淳安知縣海瑞為古城修建6座城門,分別是:澄清門、振德門、還淳門、環翠門、孝義門、鞏安門。並建起城樓,以加強遼望。
據清康熙《淳安縣誌》記載賀城“東面濠上,西面臨谷,南枕新安江,北連岡阜。”
但是在1953年的賀城地圖上,已不見賀城的城牆。
1955年10月,當時的電力工業部選址淳安和建德交界的銅官,建設新安江水電站1959年4月30日,兩縣29萬人移民他鄉。9月21日,新安江截流,庫區開始蓄水。賀城(古淳安城),獅城(古遂安城),連同27個鄉鎮、1000多個村莊、30萬畝良田和數千間民房,悄然沉入湖底。
2002年,對淳安古城勘測,由於獅城是在千島湖水下20多米深處,加上又有高高的城牆,所以容易發現,容易找到。中央電視台對淳安另一淹沒的古城———獅城的勘測進行了水下現場直播。而賀城是在水下四五十米深處,據說此處水流也較複雜,這給水下探摸造成了較多的困難。

相關傳記

(建安)十三年,遷威武中郎將,討丹陽黟、歙。時武強、葉鄉、東陽、豐浦四鄉先降,齊表言以葉鄉為始新縣(今淳安)。而歙賊帥金奇萬戶屯安勒山,毛甘萬戶屯烏聊山,黟帥陳仆,祖山等二萬戶屯林歷山。林歷山四面壁立,高數十丈,徑路危狹,不容刀楯,賊臨高下石,不可得攻。軍住經日,將吏患之。齊身出周行,觀視形便,陰募輕捷士,為作鐵弋,密於隱險賊所不備處,以戈拓斬山為緣道,夜令潛上,乃多縣布以援下人,得上百數人,四面流布,俱鳴鼓角,齊勒兵待之。賊夜聞鼓聲四合,謂大軍悉已得上,驚懼惑亂,不知所為,守路備險者,皆走還依眾。大軍因是得上,大破仆等,其餘皆降,凡斬首七千。齊復表分歙為新定;黎陽、休陽。並黟、歙凡六縣。權遂割為新都郡,齊為太守,立府於始新,加偏將軍。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