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稱
kāihé開河
簡介
來源
整理人:房體良,梁山縣開河村人開河村雖然是明代永樂年間得名,但是元代運河曾置閘於此,稱開河閘,明代重浚運河時元運河在東平湖一帶可以利用的節制閘,但當時已沒有村莊。在閘東北二里處有一名叫“莊戶頂”的村子,正處在原設計的河道中心,村民為村莊不受搬遷之苦,乘夜把標牌向西偷移了二里。後來村民怕“移標”事發,便紛紛遷到節制閘附近定居,這是開河村除了閘管人員以外的第一批村民;開河閘南二里處,重浚的運河設計了一個“s”型灣道,叫“老乾巷”,說是為了減慢水速便於行船而設計的,誰知就是這個灣造成附近河道淤積過快而需年年清淤,周圍便漸漸形成山一樣的土堆,給原在這段運河兩岸居住的村民帶來很大不便,所以,村民便陸續遷移到閘周圍定居;加上運河往來船隻常在閘上下“堵車”,船上人等多在閘處登岸,閘口兩岸飯館、店鋪日益增多,便初具了集鎮雛形。
後來山東巡撫張躍為維護治安在山東境內設四大鎮派兵駐守,其中就有開河鎮。清朝時開河區,開河署,開河鎮,政府駐地開河村,開河村設有東村,西村,南村,北村和中村五個行政村村子築有圍牆,設四門,又在“丁”字形大街的三面建了三個哨門,哨門飛檐高聳、氣勢宏偉,閣樓下門洞深廣、鐵門啟閉有時、堅固異常。因此,周圍村莊民眾因兵荒馬亂而時常躲進開河鎮,為了生計有的就在街兩旁做起買賣,致使這裡百業懼興,經濟日漸繁榮,而自然發展成為遠近聞名的大鎮。 一九五八年,設立開河東村、西村、南村、北村。後改為開河人民公社,同樣設有四個行政村。乾隆每次下江南都在開河停靠上岸駐留,據說當地曾有乾隆親筆題寫的字匾。
明清時期
開河鎮設有較大規模的糧行、油坊、當鋪、藥鋪、旅店、酒店、茶館、餐館等二十餘家,榮氏家族創辦的“德興”銀號,其銀標(紙幣)可在周圍六個縣及濟寧州等地流通。也造就了昌盛的運河文化帶,形成了融合中國南北各地的風情民俗、飲食服飾、宗教信仰、文學藝術、官民禮儀等獨特的運河風情和民俗文化。商貿經濟的發展還帶動了運河兩岸村鎮建設,尤其是廟宇建設,開河古鎮有“百步一廟”之美譽,並形成了香火旺盛的廟會、交易會。同時,也繁榮了民間文化,棗梆、琴書、柳子戲、高蹺等文藝節目,至今仍流行於沿運村鎮。開河鎮市面店鋪林立,有名堂號就有“萬金堂”、“同樣號”、“益壽堂”、“四海居”、“福興源”、“范家店”、“韓家店”、“高升”“義和”等幾十個,鐵匠鋪、銀匠鋪、染坊、茶館、醬油鋪、造酒坊、油坊、飯館等數不勝數,這都不必說。
寺廟
開河鎮歷來以廟多而著稱,有“百步一廟”之說,到底有多少廟,即使本村古稀老人也算不清,光關公廟就有五所,現今古廟址就有二十餘座。這些廟宇大體有以下幾個類型:1、佛教寺廟。有南海大寺廟(又稱玻璃廟),供奉的是觀音菩薩;佛爺廟,供奉的是如來佛;北大寺,供奉千手千眼佛和觀世音。
2、道教廟觀。有泰山老奶奶行宮廟,供奉泰山神;真武廟,供奉的是真武老爺;三清廟,供奉老子等三清教主。
3、聖賢廟。有孔子廟、關公廟等,
4、風俗和傳說廟。有火神廟、送子娘娘廟、財神廟、閻王廟、龍王廟、土地廟等。
5、行業始祖廟宇。有東方朔廟,俗稱瞎子廟,是殘疾人和窮藝人和乞丐們的始祖廟;魯班廟,是木工、建築行始祖廟;華佗廟,是醫生們的始祖廟。
上述廟宇規模大小不一。大者如創建於明代嘉靖年間的海南大寺廟占地二十餘畝,三進院落。進大門(山門)是前殿,往後便是正殿,稱大雄寶殿,東西各有配殿,並有鐘鼓亭;再往後便是僧房。香火鼎盛時常住僧人達一百餘人,擁有廟地二百餘畝,並飼養著騾馬等大牲畜。也有些廟宇規模比較小,如南街的三清廟占地僅4平方米,別看規模小,樣式卻飛檐斗拱,內裝精雕細刻的透花木欞隔屏,壁畫精緻美觀,神像栩栩如生。其餘廟宇有的只有三間屋,有的有獨立院落。這些廟宇分布也沒有嚴格規律,大體是以橫貫鎮中東西大街為中軸,街道兩旁分布較多,其餘則分散四方。
值得一體的是開河鎮海南大寺廟有一鐵質大鐘,高約兩米,重達數噸,鑄造於明弘治年間。據說此鍾鑄成後匠人臨走囑咐,千萬在他走後三天再撞響。誰知老匠人剛走了半天,人們出於好奇便迫不及待地把鐘敲響了,老匠人遺憾地匆匆趕回來,說明了原委。原來,鍾鑄成後他走多遠,第一次撞響的鐘聲就能聽多遠。本來他預計三天可走三百里,這鐘聲以後就能傳三百里。這下砸了,他半天只走了四十五里,結果,這個鐘聲音也只能傳四十五里了。
廟會
廟多會就多。每逢廟會,遠近前來交易的客商雲集,貨攤一個接一個,小吃棚遮天避日,連蒙古的馬幫也趕來作牲畜交易。由此也可見古開河鎮規模之一斑。侵華日軍於1937年底曾攜大清地圖到此尋找過開河鎮,是看重此地的地理位置,欲安扎據點。因見此處今非昔比遂作罷。倒是漢奸吳希斌在老君堂東曲堤上安放了一土圍據點,號稱營部。對外勾結日本人,對內殘酷鎮壓魚肉鄉民多年。
歷史淵源
闞城
闞城,一名闞鄉城,闞城邑,為舊時汶上縣境內古城之一,位於縣城西南15公里老運河岸西,開河鎮以南,橫堤頭以北。春秋時,闞城為魯國下邑(小市鎮)。已為許多人遺忘的魯九公墓,就座落在其西南方2.5公里的鳳凰嶺南面。古闞城原立於大野澤之中。宋金以至明清,其附近曾有“西湖闞鄉澤”之稱《西湖,即汶上的南旺湖》;故濟水支流北經城西,風景秀麗,氣勢磅礴,且“晨起者常於煙霧交加之會,見城堞宮室之狀”(此即海市蜃樓景象。引見〈姬氏志·闞城志〉)。桓公十年(前702),魯桓公曾游於此地,觀其所象,占卜吉凶,大為感嘆,告訴左右,他想死後就葬在這裡。次年冬十二月,他又約宋國國君馬馮在闞城舉行了會談。魯桓公之前的魏、厲、獻、真、武、懿、孝、惠、隱九位國君,均葬於曲阜城東的防山之麓。桓公死後,魯國大夫(輔臣)們便遵照他的遺願,將他埋葬於闞城西南的鳳凰嶺南坡。其後,魯國的莊、閔、僖、文、宣、成、襄、昭八公也多依照周代埋葬天子的禮儀埋葬於桓公墓以南。又因此陵墓此桓莊二公居上,所以也叫“桓莊陵”。鳳凰嶺東北側原建有更衣樓(一名更新樓),為魯國國君、大夫們前往祭祀時的更衣憩息之所。
魯昭公死在被逼逃亡之地——晉國邊邑乾侯。之後,被擅權的季氏大夫埋在了魯諸公墓道之南(外),以示死後不得意進祖塋之意。據載,對這種違反禮儀法規的葬法,當時魯大夫駕鵝曾苦苦加以諫止。後孔子就任魯大司寇(相當最高法院院長),主持在昭公墓南面及墓地東西兩側開掘了一條“┕┛”形溝塹,意在聚合昭公遺散在外的魂靈,使與以上諸公墓神靈相溝通。這條溝,後人命名為“孔子溝”,又名“講溝”(寓孔子曾於此地講學之意)。
魯九公墓和孔子溝
魯九公墓和孔子溝,直到明萬曆年間(公元1573—1620)還存在,但一般人已不曉其由來。萬曆末年,附近的人從墓地下打官司掘出兩條石柱,石柱上鐫有游龍,並刻描有朱紅對聯一副:“家世西京衍豳、岐、豐、鎬之舊,祚封東魯開邢、衛、曹、滕之宗”。自此,人們始俗呼為“皇林”。不久,有些不軌之人串通起來要掘土盜墓。墓地東側十里閘村一位姓王的農民目睹不忍,提筆書寫了一首鳴不平的打油詩,張貼在附近村頭上。詩云:“十里閘南三保,手持鋼錐緣坡跑,打後林如蒿草”等等。那些不軌之人看了很害怕,遂不敢再行發掘。目前,魯九公墓及鳳凰嶺等尚有跡可尋。1948年汶上解放後,古闞城所在的開河鎮一帶劃入梁山縣界,機時位於其西南3公里許的魯九公墓址,則仍大部分屬汶上縣地。
開河人文
孝子
梁山東南開河村,建有一座高大巍峨的石牌坊,上刻七個大字“明孝子董天知里”,周圍鏤刻著八仙形象。相傳明崇禎年間,開河村有一遠近聞名的孝子董天知,最聽母親的話。其母病危時,董天知的妻子坐在婆母床前垂泣。婆母說:“人的壽命有限,治病治不了命,你不要難過。”兒媳怔了半天,說出自己的耽心:“您老人家知道天知平時好賭博,您老百年之後,誰能管得了他?”婆母聽後點了點頭說:“我死之後,你把我的帽子褂子和拄棍留下,如果他去賭博,你就戴上我的帽子,穿上我的褂子,拄著我的柱棍,去賭場叫他。婆母去世百天之後,董天知果然又去賭博,並且越賭越上癮。妻子去賭場叫他,挨了一頓毒打。妻子想起婆母生前的話,穿上婆母的衣著再去叫他,董天知果然順順噹噹地跟著妻子回家了。
一年夏天,一位押運皇糧的官員從江南經運河北上,過開河鎮,正值狂風大作,暴雨傾盆,卻見河岸不遠處的墓地里,有兩個人趴在一座孤墳前不知做什麼。此官員以為是盜墓惡人,便令隨船兵卒將兩人帶上船來。兩人一男一女,雖身披蓑衣已淋得如同落湯雞。官員問其原因,男人答話說:“我叫董天知,俺娘活著的時候,最怕打雷,每逢打雷下雨,都是俺夫妻陪伴在她身旁。三年前俺娘去世了,她老人家埋在這荒郊野外,下雨打雷更會害怕,所以每逢下雨天,俺夫妻就來和她老人家作伴!”那官員聽了非常感動,回京後奏明皇上,皇上便降旨將其冊封為“孝子”,並撥銀兩在其村外修牌坊一座。本來皇上要建一座攔河大牌坊,橫跨京杭運河,由於各級官員的剋扣,最後只好建了一個小牌坊。
武師
清嘉靖年間,運河之畔有個遠近聞名的武師房玉岡,因其力大無窮人稱“大花牛。“大花牛”雖身懷絕技,膂力驚人,但他一不顯示,二不收徒,開著一家客棧度日。某日,一個外地拳師乘船專程來探“大花牛”絕技,桅桿上掛一幅醒目的對聯“拳打運河兩岸,腳踢南北二京”,橫批是“天下無敵”。那拳師將船泊在碼頭,在運河閘背上弄拳踢腳,故弄姿態,但“大花牛”並不理睬。當地村民氣不過,慫恿“大花牛”與他較量一番,“大花牛”無奈,上前比試,但見拳師左躲右閃,最後跳到閘門死角,只要賺他顯示絕技。“大花”飛起一腳,只聽“咔嚓”一聲,將拉啟閘門的石柱踢斷。那拳師當即拜倒在地,高喊:“多謝師傅賜招!”。至今在開河一帶關於大花牛的傳說很多。據說“大花牛”用過的扁擔。民國年間還被民眾當屋樑。梁山武術源遠流長,與少林、武當、峨嵋並稱中華武術四大流派,民間習武者眾多,其中不乏高手。一九八六年,一大漢在梁山斷金亭石桌前納涼,閒說道:“這桌子怎的耐用?”說罷運氣推掌,一掌拍在石桌上,竟拍下一隻桌角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