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州

登州

登州是我國歷史上山東地區重要的行政區劃,地處山東半島一帶。唐武則天時置,治牟平(今屬山東),神龍年間遷蓬萊。明清登州府亦治蓬萊。據檔案文獻記載,登州行政區始建於621年,廢止於1913年,歷時1200餘年。登州行政區的設定並非一成不變的,而是經歷了一個產生、發展和消亡的曲折沿革過程,這一過程與我國社會歷史的發展緊密聯繫在一起,在山東歷史發展進程中占有特殊位置。

基本信息

歷史沿革

作為古代山東地方行政體制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一千二百餘年發展歷程中,登州政區的歷史沿革主要經歷了四個時期:

唐朝

登州登州

唐朝沿襲隋朝地方行政區劃,實行州縣二級制。五代因之。這一時期,除了唐玄宗天寶元年(742年)至肅宗乾元元年(758年)的十幾年時間裡實行郡、縣二級制外,其他大部分時間皆實行州、縣二級制。唐朝初期,全國設有州360個、縣1557個。唐朝鼎盛時期,山東地區至少劃分為14個州,80多個縣,總體上構成了現代山東行政區域的框架。

武德4年(621年),唐高祖在我國歷史上首次設立登州行政區劃,領文登、觀陽2縣,以文登為治所。起初,登州行政區的名稱、管轄範圍和治所並不固定。武德6年(623年),割觀陽屬牟州,置清陽、廓定兩縣屬登州。貞觀元年(627年),廢登州和清陽、廓定兩縣。如意元年(692年),復置登州,轄黃縣、文登、牟平等3縣,以牟平為治所。神龍三年(707年),改黃縣為蓬萊縣,登州治所移至蓬萊。先天元年(712年),又割蓬萊縣置黃縣。天寶元年(742年),改登州為東牟郡。乾元元年(758年),復為登州,領蓬萊、黃縣、文登、牟平等4縣,治所蓬萊。從此,登州行政區的名稱、治所得以正式確立。

宋金元

宋朝改革唐朝地方行政制度,確立了中央政府領導下的路、州(府、軍、監)、縣三級政區制。據史籍記載,政和元年(1111年),山東大部分地區劃歸京東東路、京東西路,僅有少數州、縣屬於河北東路,合計26州(府、軍),89縣。登州、萊州、青州、淄州、密州、沂州、濰州等7州屬於京東東路,登州轄蓬萊、黃縣、牟平、文登等4縣,治所蓬萊。

明清

明朝實行的省、府、州、縣制,登州歸屬山東省(後改為山東布政使司)下的萊州府,1376設府,治所蓬萊。管轄寧海州、蓬萊縣、黃縣、福山縣、棲霞縣、招遠縣、萊陽縣和文登縣。清延明制,登州府轄區基本無變化。第二次鴉片戰爭後,登州被開放為通商口岸,1862年治所由蓬萊遷往煙臺。

民國

1911年11月12日,山東巡撫孫寶琦宣布取消山東獨立,逮捕屠殺革命黨人。1912年1月15日,蓬萊同盟會會員孫丹林等人組成的敢死隊與山東支部負責人徐鏡心組織的起義部隊一舉攻占了蓬萊城,登州府和蓬萊縣的文武官員全部投降。當天下午,山東(登州)軍政府在登州府衙宣告成立,辦事機構設在登州考院。

1914年5月,北洋政府置膠東道,治所煙臺,登州作為行政區劃劃上了句號。

1858年,中英不平等《中英天津條約》,把登州闢為通商口岸。1861年,清政府派人督辦開闢"登州"等通商口岸事宜,英方勘察代表認為登州"灘薄水淺",看中煙臺芝罘灣這一天然良港,清政府便下令煙臺為通商口岸。同年,8月22日,煙臺正式開埠,1862年在煙臺設立"東海關",這是近代山東第一個對外開放口岸。英國、美國、日本、德國等17個國家先後在煙臺設立領事館,洋學堂、洋行、洋醫院相繼在煙臺建立,洋貨洋品也相繼由煙臺上岸。中國的花生、大豆、絲綢、礦產等土特產也由煙臺出口海外。上世紀初年,煙臺先後鋪設至上海、大沽、大連的水下電纜,成為中國最早設水纜電報的商埠。

明代名宦祠

明太祖洪武四年,詔天下學校各建先賢祠,左祀賢牧守(後稱名宦),右祀鄉賢。此二祠為附於學宮之始。凡入兩祠人等,皆由各省學臣及採訪使審定。清代入祠人物,則須經部議批覆。“明:登州知府周斌、林弼、畢汝周、朱希顏、徐問、劉鏞(參政,管府事)、馮昆、鄭漳、劉涇、李承選、魯廷彥、同知李鉞(前蓬萊知縣)、張學、弋正(見舊志,今增入)、登萊巡撫袁可立、登萊道周之訓、蓬萊知縣邢琦、登州副總兵沉有容。”《登州府志·卷十學校·祀典附》)

清末開埠

1858年,中英不平等《中英天津條約》,把登州闢為通商口岸。
1861年,清政府派人督辦開闢"登州"等通商口岸事宜,英方勘察代表認為登州"灘薄水淺",看中煙臺芝罘灣這一天然良港,清政府便下令煙臺為通商口岸。同年,8月22日,煙臺正式開埠。
1862年在煙臺設立"東海關",這是近代山東第一個對外開放口岸。英國、美國、日本、德國等17個國家先後在煙臺設立領事館,洋學堂、洋行、洋醫院相繼在煙臺建立,洋貨洋品也相繼由煙臺上岸。中國的花生、大豆、絲綢、礦產等土特產也由煙臺出口海外。上世紀初年,煙臺先後鋪設至上海、大沽、大連的水下電纜,成為中國最早設水纜電報的商埠。

史書記載

登州登州
登州,東牟。中。開元戶二萬八千五百三十三。鄉三十六。

《禹貢》青州之域。古萊子之國,《春秋》“齊侯滅萊”。至漢,為東萊郡之地。後魏孝靜帝分東萊於黃縣東一百步中郎故城置東牟郡,高齊廢。隋開皇三年改置牟州,大業三年廢。武德初又置,因文登縣人不從賊黨,遂於縣理置登州。

州境:東西五百六十里。南北一百六十五里。

八到:西南至上都三千里。西南至東都二千一百四十里。北至海三里。西至海四里,當中國往新羅渤海過大路。正北微東至大海北岸都里鎮五百二十里。東至文登縣界大海四百九十里。東南至大海四百六十里。南至萊州昌陽縣二百里。

南至大海六十里。

貢、賦:開元貢:牛黃,水蔥席。賦:麻,布。

管縣四:蓬萊,牟平,文登,黃。

蓬萊縣,中。郭下。本漢黃縣之地,屬東萊郡。昔漢武帝於此望蓬萊山,因築城,以蓬萊為名,在黃縣東北五十里。貞觀八年,於此置蓬萊鎮。神龍三年,析黃縣置蓬萊縣,在鎮南一里,即今登州所理是也。

牟平縣,中。西至州二百里。本漢縣也,屬東萊郡。有鐵官、鹽官。在牟山之陽,其地夷垣,故曰牟平。《漢書》齊悼惠王子將閭為牟平侯。後屬萊州。武德四年於中郎城置牟州,牟平縣屬焉。貞觀元年,牟州及縣俱廢。麟德二年,析文登縣於此重置牟平縣,屬登州。

文登縣,上。西北至州三百二十五里。本漢牟平縣也,屬東萊郡。高齊後帝分牟平縣置文登縣,屬長廣郡,取界縣文登山為名。隋開皇三年廢長廣郡,文登縣屬萊州。武德元年,改屬登州。

之罘山,在縣西北一百九十里。《史記》曰:“始皇二十九年,登之罘,勒石紀功。”《封禪書》曰:“齊有八祀,之罘為陽主。”

成山,在縣東北一百八十里。《史記》曰:“秦始皇二十九年,又東遊,登成山,升之罘,勒石紀功。”《郊祀志》曰:“齊有八祠,成山為日主。”《封禪書》曰:“七曰日主,祠成山。”

文登山,在縣西北九十里。

海,在縣南六十里。縣東一百八十里。三面俱縣於海。縣東北海中有秦始皇石橋,今海中時見有堅石似柱之狀。
東牟故城,在縣西北一百一十里。漢高后二年,封齊悼惠王子興居為侯。

不夜故城,在縣東北八十五里。屬東萊郡。春秋時萊子所置,初築此城,有日夜出,故名之。

黃縣,中。東北至州五十里。本漢舊縣也,屬東萊郡。隋開皇三年罷郡,屬萊州。武德四年屬牟州。神龍三年置登州,黃縣割屬焉。《漢書》曰:“秦欲攻匈奴,運糧,使天下飛芻輓粟,起於黃、?垂、琅邪負海之郡,轉輸北河,率三十鍾而致一石。”黃即今黃縣,?垂即今文登縣,屬東萊郡。?垂,直瑞反。北河,朔方已北。六斛四斗曰鍾。計道路所費,凡用一百九十二斛,乃能致一石。

萊山,在縣東南二十里。《封禪書》曰,齊之八祀,“六曰月主,祠之萊山。”

故黃城,在縣東南二十五里。古萊子之國,《春秋傳》曰“齊侯滅萊”,杜注曰:“今萊黃縣是也。”

大人故城,在縣北二十里。司馬宣王伐遼東,造此城,運糧船從此入,今新羅、百濟往還常由於此。

蓬萊鎮,在縣東北五十里。

海瀆祠,在縣北二十四里大人城上。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