貿易保護主義

貿易保護主義

貿易保護主義(trade protectionism)這是一個經濟專業術語,是指在對外貿易中實行限制進口以保護本國商品在國內市場免受外國商品競爭,並向本國商品提供各種優惠以增強其國際競爭力的主張和政策。貿易保護主義是一種不公平的競爭行為,目前全世界都在抵制這種行為。

特點

貿易保護主義貿易保護主義

①主要保護手段由關稅轉到非關稅措施。一系列的國際貿易與關稅談判中形成的決議,大大降低了關稅總水平,於是各國轉而採取非關稅措施來推行保護主義政策。這些措施靈活、隱蔽、限制性強,世界貿易總額一半以上受到各種非關稅限制。

②保護政策對產品的針對性越來越強,如對工業品限制減少和降低,但對農產品的保護卻極少鬆動,對工業品中不同商品的限制也有很大差別。

③實行保護政策所針對的國家和地區的區分加強了。一般地說一國總是針對自己直接、強勁的競爭對手加強保護主義政策,而對其他國家則適當放鬆。世界多數國家都是根據自己的國情和競爭對手的狀況,分別採用自由貿易和保護主義政策,以期保護本國經濟的持續發展,增強其在國際中的競爭力。

主要手段

在限制進口方面,主要是採取關稅壁壘和非關稅壁壘兩種措施。前者主要是通過徵收高額進口關稅阻止外國商品的大量進口;後者則包括採取進口許可證制進口配額制等一系列非關稅措施來限制外國商品自由進口。這些措施也是經濟不已開發國家保護民族工業、發展國民經濟的一項重要手段。對已開發國家來說則是調整國際收支、糾正貿易逆差的一個重要工具。

內容

貿易保護主義貿易保護主義的形式
貿易保護主義是一種為了保護本國製造業免受國外競爭壓力而對進口產品設定極高關稅、限定進口配額或其它減少進口額的經濟政策。它與自由貿易模式正好相反,後者使進口產品免除關稅,讓外國的產品可以與國內市場接軌,而不使它們負擔國內製造廠商背負的重稅。

貿易保護主義經常被人們與重商主義進口替代聯繫起來。重商主義認為保持一個可觀的貿易順差對一個國家是很有利的。

在對外貿易中實行限制進口以保護本國商品在國內市場免受外國商品競爭,並向本國商品提供各種優惠以增強其國際競爭力的主張和政策。在限制進口方面,主要是採取關稅壁壘和非關稅壁壘兩種措施。前者主要是通過徵收高額進口關稅阻止外國商品的大量進口;後者則包括採取進口許可證制、進口配額制等一系列非關稅措施來限制外國商品自由進口。這些措施也是經濟不已開發國家保護民族工業、發展國民經濟的一項重要手段。對已開發國家來說則是調整國際收支、糾正貿易逆差的一個重要工具。

在自由競爭資本主義時期,較晚發展的資本主義國家,常常推行貿易保護主義政策。已開發國家則多提倡自由貿易,貿易保護主義只是用來作對付危機的臨時措施。到了壟斷階段,壟斷資本主義國家推行的貿易保護主義,已不僅僅是抵制外國商品進口的手段,更成為對外擴張、爭奪世界市場的手段。

取決於是否徵收關稅,貿易保護主義有兩個分支:

(1)傳統貿易保護主義(有意徵收關稅)

(2)現代貿易保護主義(無意徵收關稅)


發展歷史

貿易保護主義的經濟學理論的發展經歷了五個基本階段:重商主義階段、幼稚工業保護階段、凱恩斯主義階段、戰略性政策階段和新保護主義階段。

重商主義

“重商主義”(Mercantilism)產生於 16 世紀中葉,盛行於 17-18 世紀中葉,它是歷史上第一種比較有系統的經濟思想。這種思想的要點是,相信貨幣的重要,把貴金屬看作財富的標誌,因為金銀(特別是黃金)可以交換各物,為人所普遍接受與重視。重商主義者認為,一個國家擁有金銀越多,這個國家便越富,因而千方百計要求獲致金銀,所以重商主義亦稱“重金主義”。

重商主義者認為,一個國家本土或殖民地如果沒有金銀礦可開採,就得循其他途徑獲致金銀,這主要是靠對外貿易,因為國內貿易無法使國外金銀流入,只有從事對外貿易,爭取貿易的有利差額,國外金銀才能源源而來。而要維持貿易出超,就得獎勵輸出限制輸入,前者采發給出口補助金的辦法,後者采提高關稅的辦法。重商主義的發展有兩個歷史階段,一是早期的”貨幣差額論”;二是晚期的“貿易差額論”。無論是早期還是晚期的重商主義,它們都強調貨幣是財富的唯一表現形式,一國可以從對外貿易差額中獲得貨幣財富,而且對於國內的保護政策也一直沒有改變。

2.幼稚工業保護論

幼稚工業保護理論是由亞歷山大·漢密爾頓提出的,後來由德國經濟學家弗里德里希·李斯特進行了系統地闡述。漢密爾頓明確提出了徵收保護關稅的重要性,目的是保護本國處在成長過程中的產業。在漢密爾頓看來,製造業對國民經濟的發展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它不僅能夠使特定的生產部門發展起來,還會產生連帶效應,使相關部門也得到發展,從而給一個國家帶來生產力,或生產能力和生產技術水平的提高。但是,保護不僅是有產業選擇的,還有時間的限制。他認為,當某一特定的工業成長起來以後,就需要拆掉貿易保護的壁壘。

3.凱恩斯主義的貿易保護論

凱恩斯的貿易保護是一種完全不同於處在經濟發展過程中的國家建立在走向工業化基礎上的貿易保護論,而是建立在已經實現了工業化的國家試圖尋求經濟穩定增長基礎上的貿易保護理論。

凱恩斯認為,一國的國民收入水平決定於需求水平。然而私人的消費需求、私人的投資需求不足以維持經濟資源的充分就業。邊際消費傾向、資本之邊際效率和貨幣的靈活偏好使需求不能達到充分就業的狀態。基於這個出發點,凱恩斯認為政府不僅要利用巨觀經濟政策干預國內的經濟,實現內部平衡,還要干預對外貿易,以便使進出口有利於國民收入水平的穩定提高。凱恩斯認為重商主義有其合理性,在於重商主義認為一國可以通過保護貿易增加國內的就業。

在凱恩斯的世界裡,關稅能使進口品相對於國內產品更為昂貴,從而引導人們的需求從進口轉向國內產品,這樣在收入水平一定的條件下,收入將更多地花費在國內產品上。關稅通過對外國產品的需求向國內產品的轉移,使進口曲線向下移動,這樣接著就能刺激對國內產品的需求,增加國內的國民收入。可見,在凱恩斯經濟中,關稅變成了調解總需求的一個工具:關稅增加,刺激經濟;而關稅的削減,會抑制經濟;關稅趨於增加國內收入與就業,而降低外國的收入與就業的水平。

4.戰略性貿易保護理論

在正統貿易理論描述的完全競爭世界中,行為主體多而各自的規模小,因此無法決定經濟的結果。在這種市場上,經濟決策主要依據商品價格、質量和特點等變數。而在戰略環境僅由少數幾個大行為主體組成的賣方寡頭(即不完全)的市場上,強有力的行為主體可以對市場結果產生重大的影響。只有幾個重要參與者構成的戰略環境,要求每一方十分重視其他各方的政策和反應。

戰略性貿易理論向傳統自由貿易理論發出了挑戰,因為它斷言:“積極貿易政策”比自由貿易政策更有益於國家。首先,積極的國家政策可以攫取賣方寡頭環境產生的“租金”,國家可以幫助本國公司獲得規模效益或其他類似利益。

其次,由於技術創新成為國際競爭的主要因素,比較利益基本上是人為的,以及從一個工業到另一個工業的外溢效應已經存在;同時,一個部門創造的知識可以使其他部門受益,並提高整個國家的技術水平,所以政府應當支持和保護這些產生租金、並被認為對國際競爭具有戰略價值的工業部門。

戰略性關稅政策有兩個基本模型:

(1)“奪取進口商壟斷利潤的關稅政策模型”,該模型由布蘭德(Brander)和斯賓塞(Spencer)於 1981 年提出。他們認為,當本國市場由外國壟斷廠商控制時,一國可以用關稅政策限制外國廠商銷售的壟斷高價,迫使其自動吸收部分壓低下來的價格;同時關稅還可以激勵本國潛在生產者進入已被占領的市場,打破外國壟斷局面。此外運用關稅還可起到從外國壟斷者手中提取壟斷利潤或租金,防止租金流失的作用。

(2)“以進口保護促進出口的關稅政策”模型,由克魯格曼(Krugman)提出,他認為在寡頭壟斷和規模經濟條件下,利用關稅和其它貿易政策對市場的保護,不但可以奪取壟斷租金,還可以充分發揮國內企業的“邊乾邊學效應”,促進產業發展和壯大,最終“國內產品可潮水般湧向國外市場。”

貿易保護主義新貿易保護主義下的經濟體發展
5.新貿易保護主義

20 世紀 70 和 80 年代,國際貿易體制的結構性變化導致了新的保護主義的出現,貿易管理在一個前所未有的增長和穩定中進行。從對象上看,傳統貿易保護主義保護的是幼稚的工業或弱小的新興工業,而新貿易保護主義還保護陷入結構性危機的產業部門,如農業紡織服裝鋼鐵汽車造船家電等行業。保護的另一個重點是尖端技術。

新保護主義最重要表現是,政府利用自願出口限制和有秩序的銷售安排。自願出口限制通常集中在幾個關鍵部門,例如紡織、電子皮革品、鋼鐵、特別是汽車工業部門,這些受控制的部門一般以全球生產能力過剩為特點,通常也是工會組織強大,藍領工人就業的主要部門。這些勞動力密集部門的比較利益,過去曾是已開發國家經濟成長的源泉,現在迅速轉移到新興工業化國家去了,在那裡,這些部門提供了重要的出口機會。新保護主義還蔓延到服務業和高技術產業中。

新保護主義另一個重要方面是它對國際貿易結構和世界工業分布的影響。非關稅壁壘和自願出口限制的主要目標,是日本和亞洲新興工業化國家。反過來,這些限制對市場結構、貿易和國際工業分布,已經產生三個多少有點相互矛盾的影響:①它們促使了買方寡頭市場,市場卡特爾化阻止了新公司進入市場;②目標國被迫提高某條生產線的技術水平,以便製造出附加價值更高的出口商品;③使工業部門擴散,特別是通過跨國公司直接投資,把工業擴散到尚未受到自願出口限制或有秩序地銷售協定限制的開發中國家去。具有諷刺意味的是,這種變動結果在於,自願出口限制往往擴大到技術水平更高的部門以及更多的出口國,並且促使各種阻止轉運的條例增加。結果,越來越多的工業部門出現了全球性生產能力過剩,新保護主義繼續向更多的產品領域和出口國家侵入。

新保護主義的另一個影響,是改變貿易談判機制,並增加歧視的範圍,這是違背無條件最惠國待遇原則的。進入90年代隨著 WTO 對自願出口限制和有秩序的銷售安排的限制,保護主義轉向更多地使用反傾銷、反補貼和技術壁壘等措施。從性質上講,它是一種短視政策,對國際貿易和世界經濟危害甚大,最終也將損害實行這些政策國家的自身經濟發展。

新特點

貿易保護主義區域化集團化的貿易保護主義的影響

①貿易壁壘相關事件大幅增加,上世紀90年代以來平均每年都達到260件左右。

②貿易壁壘成為全球性的普遍現象,不僅已開發國家,開發中國家和地區也頻頻使用反傾銷措施來保護本國的企業。

③貿易壁壘的門檻越來越高,各國不斷提高進口產品的質量指標和要求。

④貿易壁壘被一些國家肆意濫用,案件的複雜性增加。

1. 主要保護手段由關稅轉到非關稅措施

傳統貿易保護主義主要是通過限制進口來保護國內工業,其手段是構築高關稅壁壘,跟傳統的貿易保護主義相比,新的貿易保護更側重非關稅壁壘。在傳統的關稅和非關稅措施不斷被削減的同時,西方已開發國家紛紛採取隱蔽性更強、透明度更低、更不易監督和預測的非關稅保護措施,如綠色環保標準、苛刻的技術標準、衛生檢疫規定、反傾銷、反補貼、智慧財產權、勞工標準、歧視性的政府採購、差異性的國內消費政策、匯率變動、進口限制、反傾銷和反補貼措施、自動出口限制、報關手續干擾、技術和衛生標準等形式。一些非關稅壁壘目前已經成為各國政府干預外貿、限制進出口的主要政策措施。據統計,現在各國實行的非關稅壁壘手段上千種。有些非關稅壁壘如“技術標準法規繁多,讓出口國防不勝防,有些技術標準要求嚴格,使其他國家尤其是開發中國家很難達到。”一些已開發國家順應國際經濟發展的潮流,開始使用綠色貿易壁壘進行保護。

一系列的國際貿易與關稅談判中形成的決議,大大降低了關稅總水平,於是各國轉而採取非關稅措施來推行保護主義政策。這些措施靈活、隱蔽、限制性強,世界貿易總額一半以上受到各種非關稅限制。

2.實施主體是以美國、歐盟、日本為主的已開發國家

這和以往情況有所不同,傳統貿易保護主義的實施主體主要是經濟欠已開發國家,這些國家由於選擇進口替代經濟發展戰略,為了保護國內剛剛起步的幼稚工業、儘快獨立自主的發展本國的工業經濟體系,不得不實施有選擇的保護貿易政策。而當前新一輪貿易保護主義的實施主體主要是以美國、歐盟、日本為主的經濟已開發國家,從國際貿易地理方向來看,上述幾個國家的對外貿易額占世界貿易總額的40%以上,所以這些國家採取怎樣的對外貿易政策對世界各國尤其是以實施出口導向為主經濟發展戰略的國家影響巨大。

3.保護目的多樣化

傳統貿易保護政策主要以保護本國剛剛起步、處於弱勢競爭地位的幼稚工業為主,等這些產業發展成熟後便取消保護,這是符合WTO的基本原則的。而新一輪貿易保護主義的保護目的趨於多樣化,有保護國內夕陽產業、促進國內就業、牽制競爭對手等。

4. 保護政策對產品的針對性越來越強

如對工業品限制減少和降低,但對農產品的保護卻極少鬆動,對工業品中不同商品的限制也有很大差別。

5.從嚴厲限制進口轉向積極鼓勵出口

由於限制進口的貿易保護措施是一把雙刃劍,容易引起對方國家採取同樣的措施來實施報復。在WTO規則的約束下,各國將保護貿易政策的重點轉移到鼓勵出口上,如大量實施出口補貼、生產補貼、價格支持和消費稅等,通過增加出口來獲得交易利潤。

貿易保護主義受掩蓋的貿易保護主義
6. 實行保護政策所針對的國家和地區的區分加強了

貿易保護越來越表現為集團化與區域化。一般地說一國總是針對自己直接、強勁的競爭對手加強保護主義政策,而對其他國家則適當放鬆。世界多數國家都是根據自己的國情和競爭對手的狀況,分別採用自由貿易和保護主義政策,以期保護本國經濟的持續發展,增強其在國際中的競爭力。

而隨著國際經濟競爭越來越激烈,一些國家紛紛結成各種各樣的經濟貿易同盟,集團化和區域化趨勢加強。集團和區域內部相互取消關稅,實現商品和生產要素的自由流動。同時,對外推行貿易限制政策。很多集團和區域組織建立的初衷就是為了對付外來競爭,保護成員國的經濟利益。因此,集團和區域化組織具有天然的排外性和貿易保護性。以歐盟為例,從1958年來歐盟不斷排斥成員外的貿易,導致內部相互進口的比重不斷上升:1958年為33.8%,1971年為51.0%,1985年為57.0%,1992年為58.9%,1998年為63.2%,2000年為79.2%。

7.在自由化掩蓋下的貿易保護

為了實現本國的貿易利益最大化,各國政府紛紛藉助於各種非關稅壁壘和其他名義來實現貿易保護,更有甚者高舉自由化的旗幟來達到貿易保護的目的。例如,近幾年歐盟各國借環保為名而頻繁使用的綠色壁壘,一些國家借各種經濟一體化組織實現的各種保護措施等等。給人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世界經濟的發展趨勢是越來越開放,各種貿易組織如GATTWTO,一輪一輪談判不斷地降低關稅,東京回合後,歐共體平均關稅為6.0%,日本為5.4%,美國為4.9%,烏拉圭回合後,已開發國家的平均關稅又進一步降到4%,但非關稅壁壘不斷加強,到烏拉圭回合後,非關稅壁壘已達2700多種,並且藉助於GATT的免除條款、利用公平貿易的藉口,逐步走向雙邊和歧視性貿易,形成了一整套系統保護制度和機制,限制範圍已擴展到勞務和高技術領域,出現了許多經濟集團搞集體貿易保護政策的情況。在自由化的旗幟掩蓋下的各種貿易保護具有很強的隱蔽性、矛盾性和欺騙性,因此也被稱謂“超級保護主義”。

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美國,美國舉雙手贊成貿易自由化和積極參與GATT和WTO的談判,同時又不斷地帶頭實施各種貿易保護。1984年美國國會通過《貿易與關稅法案》,而1988年經里根總統簽署,正式成為美國法律的《1988年綜合貿易與競爭力法案》也有著濃厚的保護主義色彩,而且近年來保護主義議案不斷增加。美國的所謂“301”、超級'301'等條款,都是貿易保護的典型代表。

貿易保護主義利用文化壁壘的貿易保護主義
8.將貿易問題和政治問題掛鈎

新一輪貿易保護主義進一步將貿易問題政治化,即貿易關係不僅受到經濟因素的影響,而且還受到許多非經濟因素的影響。在制定對外貿易政策時,不是把提高社會福利水平放在首位,而是要考慮政治利益的需要。例如,美國將貿易問題與人權問題、政治問題掛鈎。美國國會通過制度手段和發表提案方式表達對美中貿易逆差的關切和不滿。把美國的經濟衰退、高失業率和美國對華貿易政策掛鈎,認為是中國巨大的出口搶占了美國國內市場份額,而中國產品的競爭力是建立在違反人權的基礎上的等等。

9.保護範圍擴大化

新一輪貿易保護主義的保護範圍由傳統的貨物貿易進一步拓展為貨物貿易、服務貿易和智慧財產權貿易的全部內容,更加重視對智慧財產權的保護。如聯想集團的“LEGEND”商標美國已註冊,“同仁堂”成藥、“狗不理”包子在日本被搶注,“鳳凰牌”腳踏車、“蝴蝶牌”縫紉機、“紅塔山”香菸在印尼被搶注,使中國許多名牌產品在在這些地區喪失商標使用權,造成了重大的經濟損失。我國企業走向國際化是一個必然的趨勢,企業應提高智慧財產權保護意識,以免在企業的國際化進程中出現品牌危機。

發展趨勢

貿易保護主義貿易保護主義下的商業環境排名
1.貿易保護的規律性

(1)它經常出現在這些時候:當一國經濟比較落後或面臨經濟危機的時候;當一國原有的優勢面臨威脅或即將失去的時候;爆發戰爭期間。

(2)貿易保護和自由貿易基本是交替進行的,而且自由主義的歷史非常短暫。19世紀40年代之前西方工業國都在實行貿易保護措施,1846年英國廢除穀物法以後到19世紀70年代各國主要實行自由貿易政策;19世紀70年代各國又開始實行貿易保護政策,二戰以後至60年代末實施自由貿易;70年代以後新的貿易主義政策又被各國逐漸採用。

(3)誰變成強國誰就率先打破貿易保護而提出自由貿易。19世紀40年代的自由貿易政策由當時的強國英國率先提出和實施;20世紀40年代自由貿易政策由當時強大的美國率先提出和實施。

(4)世界經濟處於增長和繁榮階段易實施自由貿易政策,而世界經濟面臨或處於蕭條階段易實施貿易保護措施。

(5)理論上自由主義占據霸主的地位時間較長,在現實中真正的貿易自由發生卻很短暫。自由主義更多時候是宣傳的口號,可用一句形象的話來表達:自由貿易只是高高舉起的旗幟,但在這面旗幟下沒有更多的國家跟從。

2.貿易保護的發展趨勢

(1)在未來很長的時間裡貿易保護仍然是各國貿易政策的支撐點。不僅包括開發中國家,一些已開發國家之間由於競爭的激烈會不斷實施貿易保護。

(2)保護的手段時而透明、極端化(關稅、政治軍事等手段),時而隱蔽化(各種非關稅壁壘)。

(3)新的保護手段不斷應勢而生(各種技術和綠色壁壘)。

(4)整體保護增強(更多貿易組織會不斷出現)。

中國對策

貿易保護主義我國對策
中國經濟的迅速崛起,入世後中國經濟融入世界經濟程度的加深,全球製造業中心逐步轉移到中國,這些因素決定了我國的國際貿易現狀與發展。作為WTO新加入的成員國,中國對於如何利用世貿規則、掌握國際貿易的知識和經驗還很有限,在新一輪貿易保護主義興起的背景下,中國的應對思路與策略可以從以下幾方面著手:

1.從經濟發展趨勢來看,全球製造業中心轉移到中國是客觀趨勢,中國將來會有更多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產品。但同時這個轉移過程也是期限的,因為在勞動力方面比中國更有優勢的國家目前正在奮起追趕,只是現階段其他條件還比較落後,應抓住這個時期積極促進國內產業結構的最佳化升級,爭取上一個新台階。

2.以務實外交為指導思想,加強國際間的溝通和協調,爭取西方國家儘快承認中國的市場經濟地位。解決貿易爭端的方法一般有三種:磋商解決;向WTO提起訴訟;打貿易戰。而真正的貿易戰很難發生,WTO的爭端解決機制也缺乏效力,所以國家之間貿易糾紛和摩擦主要靠雙邊磋商和談判來解決。通過交流和談判,努力打破區域貿易壁壘,營造一個良好的國際貿易環境。

3.積極推進東協自由貿易區APEC等區域經濟組織的一體化進程,調整我國貿易方向,避免貿易進出口過分集中於某個國家的現象,重視區域經濟合作。在世界貿易自由化進程受阻,新貿易保護主義抬頭的情況下,加強推進區域經濟一體化形式的合作,有助於創造一個穩定的國際貿易環境。

4.在貿易主管部門的指導和幫助下,企業主體、行業協會應積極學習國際貿易知識,掌握國際貿易規則,加強國內貿易立法如制定《反傾銷法》等。同時抓住時機中國促進產業結構最佳化升級,提高商品的技術水平,增強商品的國際市場競爭力。

5.作為WTO成員,中國應積極參與正在進行的WTO多哈回合多邊貿易談判,積極參與多邊貿易規則的制訂和修改,利用有效的多邊貿易規則約束和抵制新貿易保護主義行為,逐步推進貿易自由化,爭取一個有利的國際貿易環境。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