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辦院校
北京
外交學院
北京物資學院
對外經濟貿易大學 北京語言大學
華北電力大學(北京) 國際關係學院 北京大學 北京師範大學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 中國人民大學 中國農業大學 北京理工大學
北京科技大學 北京工業大學 北京化工大學 北京郵電大學
北京林業大學 首都師範大學 中央民族大學 中國傳媒大學
北京工商大學 北京聯合大學
中央財經大學 北京外國語大學 中國石油大學(北京)
首都經濟貿易大學 北方工業大學 北京石油化工學院
北京物資學院 北京服裝學院首鋼工學院 北京農學院
安徽
安徽大學
合肥工業大學(HeFei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安徽財經大學
滁州學院
淮北師範大學
河海大學文天學院
天津
南開大學 南開大學濱海學院 天津師範大學 天津工業大學 天津科技大學
天津財經大學 天津商學院 天津外國語學院 天津農學院
上海
復旦大學 上海交通大學 同濟大學
華東師範大學 華東理工大學 上海大學東華大學 上海立信會計學院
上海金融學院 上海財經大學 上海理工大學 上海外國語大學 上海海洋大學 上海商學院
華東政法學院 上海海事大學 上海政法學院
上海工程技術大學 上海電力學院
上海對外貿易學院 上海杉達學院 上海套用技術學院 上海電機學院
江蘇
南京大學南京財經大學江蘇師範大學【原徐州師範大學(對俄)】常州大學 南通大學 南京中醫藥大學
浙江
浙江大學 浙江工商大學 寧波大學杭州電子科技大學 浙江財經學院浙江工業大學 寧波諾丁漢大學
河北
燕山大學
河北經貿大學
河北金融學院
石家莊鐵道大學四方學院
東北大學秦皇島分校
山西
山西大學 山西大學商務學院 山西財經大學中北大學 太原科技大學 太原工業大學 山西農業大學
黑龍江
哈爾濱工程大學 黑龍江大學哈爾濱工業大學 哈爾濱商業大學黑河學院 東北農業大學
吉林
吉林大學 東北師範大學 長春大學長春工業大學 長春理工大學 吉林華橋外國語學院 延邊大學
北華大學
吉林財經大學
吉林工商學院東北電力大學吉林師範大學
吉林工程師範學院
吉林化工學院
東北師範大學人文學院吉林農業科技學院
遼寧
東北大學 瀋陽航空航天大學 瀋陽師範大學 大連理工大學 瀋陽大學 遼寧大學 大連民族學院 瀋陽理工大學 東北財經大學遼寧石油化工大學
河南
鄭州大學河南大學 鄭州輕工業學院 河南農業大學 河南財經政法大學河南工業大學 中原工學院華北水利水電學院 南陽師範學院 黃淮學院河南科技大學 河南理工大學河南科技學院
山東
中國石油大學(華東)青島大學 山東經濟學院山東理工大學 山東財政學院哈爾濱工業大學威海校區 中國海洋大學青島科技大學 青島理工大學魯東大學山東師範大學 臨沂大學山東輕工業學院 山東工商學院
湖北
中南財經政法大學 華中農業大學長江大學 湖北工業大學 武漢大學武漢理工大學 湖北經濟學院華中科技大學三峽大學中南民族大學 湖北師範學院武漢工程大學湖北大學襄樊學院理工學院
湖南
長沙理工大學、中南林業科技大學、 湖南大學、中南大學、湖南師範大學、湘潭大學、湖南財政經濟學院、湖南科技大學、湖南涉外經濟學院、南華大學、湖南商學院、湖南文理學院、岳陽師範學院
廣東
中山大學、暨南大學、華南理工大學、華南師範大學、華南農業大學、廣東金融學院、廣東工業大學、汕頭大學、廣東海洋大學、深圳大學、廣東外語外貿大學、廣東商學院、北京理工大學珠海學院、佛山科學技術學院、仲愷農業工程學院、嘉應學院、廣東技術師範學院、廣州大學、五邑大學、肇慶學院、韶關學院、廣東商學院華商學院、華南理工大學廣州學院、中山大學南方學院、廣州大學華軟軟體學院、華南農業大學珠江學院、廣州科技貿易職業學院。
廣西
廣西大學、廣西民族大學、廣西工學院、 桂林電子科技大學、廣西財經學院、欽州學院、桂林理工大學、廣西師範學院師園學院
海南
海南大學
重慶
西南大學、重慶大學、西南政法大學、重慶工商大學、重慶工學院、重慶三峽學院、四川外語學院
四川
四川大學、電子科技大學、西南交通大學、西南財經大學、成都理工大學、西南石油大學、四川農業大學、西南科技大學,西華大學、成都大學、成都信息工程學院、宜賓學院商學院 成都農業科技技術職業學院、樂山師範學院旅遊與經濟管理學院、四川師範大學、西南民族大學
雲南
雲南財經大學、雲南大學、昆明理工大學
陝西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西安交通大學、西北大學、西北工業大學、西安建築科技大學、長安大學、陝西科技大學、西安外國語大學、西安工程大學、西北政法大學、陝西紡織服裝職業技術學院、西安培華學院
西安外事學院.西安翻譯學院、西安工業大學、
甘肅
蘭州大學、蘭州鐵道學院、西北民族大學、蘭州商學院、甘肅政法學院
青海
青海大學
江西
南昌大學,江西財經大學、華東交通大學 、江西農業大學,江西師範大學,東華理工大學、江西科技師範大學、贛南師範學院、南昌工程學院、九江學院
新疆
新疆大學、新疆財經學院
內蒙古
內蒙古大學 內蒙古財經學院 內蒙古工業大學
寧夏
寧夏理工學院(四年畢業之後獲取經濟學學士學位。學院以培養套用型人才為主,“理論能夠懂,技術能夠用”,在“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的校訓下,畢業生離校之後有很強的自學能力。目前學院正在建設一批具有優勢特色的研究生專業。報考該專業需要有很好的英語功底(寫做、口語),學院目前為寧夏地區培養出的外貿人才得到寧夏當地的一致好評!michael)
貴州
貴州大學、貴州財經學院
福建
福州大學福建師範大學 福建農林大學 廈門大學廈門大學嘉庚學院 華僑大學 集美大學誠毅學院福建江夏學院、閩江學院、福建農林大學東方學院、福建師範大學閩南科技學院,廈門南洋職業學院 武夷學院
專業設定
高職專科
專業名稱:國際經濟與貿易
專業代碼:620303
專業培養目標:培養具有較強國際貿易實際能力,從事進出口業務、外貿企業管理、國際經濟技術合作、跨國經營等對外經濟和對外貿易活動的高級技術套用性專門人才。
專業核心能力:國際貿易的經營與管理能力。
專業核心課程與主要實踐環節:外貿英語、西方經濟學、管理學、國際貿易地理、國際貿易、國際貿易實務、國際金融、國際市場行銷、外貿會計、電子商務概論、中國對外貿易政策法規、國際貿易規則與慣例、模擬實訓、畢業實習、畢業論文等,以及各校的主要特色課程和實踐環節。
就業面向:涉外經濟貿易部門及外貿企業的經營與管理崗位。
其他:本專業可獲取國家商務部和人事部聯合認證的外銷員職業資格證書。
本科專業
培養目標
本專業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較系統地掌握馬克思主義經濟學基本原理和國際經濟、國際貿易的基本理論,掌握國際貿易的基本知識與基本技能,了解當代國際經濟貿易的發展現狀,熟悉通行的國際貿易規則和慣例以及中國對外貿易的政策法規,了解主要國家與地區的社會經濟情況,具有國際貿易業務操作能力,能在涉外經濟貿易部門、外資企業及政府機構從事實際業務、管理、調研和宣傳策劃工作的高素質複合型涉外經貿人才。
培養規格與要求
本專業學生主要學習馬克思主義經濟學和國際經濟、國際貿易的基本理論和基本知識,受到經濟學、管理學的基本訓練,具有理論分析和實務操作的基本能力,具備較強的外語能力。
畢業生應具備以下幾方面的知識、能力和素養:
1. 正確理解並執行黨和國家的基本路線、方針、政策,遵紀守法,有為國家富強、民族振興而奮鬥的理想和為人民服務、勇於開拓、艱苦創業的事業心與責任感;
2. 掌握經濟學基本理論和方法,掌握國際經濟與貿易的基本原理和設計方法;
3. 具有經濟管理、經濟貿易、市場行銷、進出口貿易國際經濟法的基本知識;
4. 能運用計量、統計、會計方法進行分析和研究;
5. 了解中國的經濟政策和法規,了解主要國家和地區的經濟發展狀況及其貿易政策;
6. 了解國際經濟、國際貿易的發展動態;
7. 能夠熟練地掌握英語,具有較強的英語聽、說、讀、寫能力,能利用計算機從事涉外經濟工作;
8. 具有健康的體魄、良好的心理素質和健全的人格。
學制學位與主幹課程
基本學制4年,本科一般實行3~7年彈性修業年限。
四、主幹學科
經濟學、統計學
五、主要課程
政治經濟學、個體經濟學、總量經濟學、國際經濟學、計量經濟學、世界經濟概論、國際金融、國際貿易、國際貿易理論與政策、國際貿易實務、財務管理、國際結算、國際商務英語、國際市場行銷、微積分、線性代數、機率論與數理統計、貨幣銀行學、財政學、會計學、統計學、管理學原理。
六、畢業與學位
修完培養方案規定的最低學分並達到畢業條件者準予畢業,符合學位授予條件者授予經濟學學士學位。
學時分配比例及畢業要求
課程分類 | 理論課內學時 | 畢業要求 | |||
學時 | 學分 | 比例 | |||
必修 | 公共基礎課 | 502 | 28.5 | 28.0% | 133學分(含課外7學分) |
學科基礎和專業課 | 884 | 52 | 49.4% | ||
選修 | 專業限選課 | 128 | 8 | 7.2% | |
專業任選課 | 150 | 7.5 | 8.4% | ||
公共任選課 | 126 | 7 | 7.0% | ||
理論合計 | 1790 | 103 | 100% | ||
集中進行的實踐環節 | 23周 | 23 | |
教學環節時間分配表(周數)
學期 | 理論教學 | 複習考試機動 | 軍訓 | 專項業務實訓1 | 專項業務實訓2 | 外貿業務綜合實訓 | 畢業實踐 | 畢業教育 | 合計 |
1 | 15 | 2 | 2 | | | | | | 19 |
2 | 18 | 2 | | | | | | | 20 |
3 | 16 | 2 | | 2 | | | | | 20 |
4 | 16 | 2 | | | 2 | | | | 20 |
5 | 16 | 2 | | | | 2 | | | 20 |
6 | | 2 | | | | 2 | 12 | 1 | 17 |
合計 | 81 | 16 | 2 | 2 | 2 | 4 | 12 | 1 | 116 |
人才培養方案總表
課程類別 | 課程編碼 | 課 程 名 稱 | 學 分 | 課內學時分配 | 各學期周學時分配 | ||||||||
總計 | 講課 | 實驗 | 考試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六 | ||||
公共必修課 | 1301001 | 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 | 2 | 36 | 36 | 18 | | 2 | | | | | |
1901001 | 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概論 | 3 | 54 | 54 | 18 | | | | | 3 | | | |
1111001 | 大學英語(一) | 3.5 | 64 | 64 | | √ | 4 | | | | | | |
1111002 | 大學英語(二) | 4 | 72 | 72 | | √ | | 4 | | | | | |
1111003 | 大學英語(三) | 4 | 72 | 72 | | √ | | | 4 | | | | |
1601001 | 體育(一) | 2 | 30 | | | | 2 | | | | | | |
1601002 | 體育(二) | 2 | 32 | | | | | 2 | | | | | |
1601003 | 體育(三) | 2 | 32 | | | | | | 2 | | | | |
2011001 | 大學IT | 3 | 56 | 28 | 28 | √ | | 3 | | | | | |
2011003 | FoxPro語言程式設計 | 3 | 54 | 36 | 18 | √ | | | 3 | | | | |
學科基礎及專業必修課 | 0512509 | 經濟數學A(一) | 5 | 90 | 90 | | √ | 6 | | | | | |
0512510 | 經濟數學A(二) | 2 | 36 | 36 | | √ | | 2 | | | | | |
0512511 | 經濟數學A(三) | 3 | 54 | 54 | | √ | | | 3 | | | | |
0412001 | 經濟管理基礎 | 3 | 52 | 52 | | √ | 4 | | | | | | |
0412002 | 個體經濟學 | 3 | 54 | 54 | | √ | | 3 | | | | | |
0412003 | 總量經濟學 | 3 | 48 | 48 | | √ | | | 3 | | | | |
0412004 | 會計學 | 3 | 54 | 54 | | √ | | 4 | | | | | |
0412005 | 國際貿易 | 3 | 48 | 48 | | √ | | | 3 | | | | |
0412006 | 統計學 | 2.5 | 48 | 48 | | √ | | | | 3 | | | |
0412009 | 國際貿易實務A | 3 | 48 | 48 | | √ | | | 3 | | | | |
0412010 | 金融學 | 2.5 | 48 | 48 | | √ | | | | 3 | | | |
0412012 | 國際商法 | 2 | 32 | 32 | | √ | | | | | 2 | | |
0412015 | 外貿英文函電 | 3 | 48 | 36 | 12 | √ | | | | | 3 | | |
0412017 | 電子商務 | 3 | 48 | 48 | | √ | | | | | 3 | | |
0412018 | 外貿英語 | 3 | 48 | 48 | | √ | | | | 3 | | | |
0412019 | 國際市場行銷 | 2 | 32 | 20 | 12 | √ | | | | 2 | | | |
0402001 | 經濟地理 | 2 | 32 | 32 | | | | | 2 | | | | |
0402002 | 外貿英語聽說(上) | 2 | 32 | 32 | | | | | | 2 | | | |
0402003 | 外貿英語聽說(下) | 2 | 32 | 32 | | | | | | | 2 | | |
專業限選課(統計) | 8 | 128 | 80 | 48 | | | | | 2 | 6 | | ||
專業任選課(統計) | 7.5 | 150 | 150 | | | 2 | | 2 | 4 | 2 | | ||
公共選修課(統計) | 7 | 126 | 126 | | | | √ | √ | √ | √ | | ||
實踐教學環節(統計周數) | 23 | | | | | 2 | 0 | 2 | 2 | 2 | 15 | ||
總 計 | 126 | 1790 | 1578 | 118 | | 20 | 20 | 27 | 24 | 21 | |
專業選修課表
限選課 | 課 程編 號 | 課 程 名 稱 | 學分 | 課 內 學 時 | 開設學期 | 考試 | |||
總計 | 講課 | 實驗 | 上機 | ||||||
0403002 | 國際商務談判 | 2 | 32 | 20 | 12 | | 4 | | |
0403003 | 外貿業務單證 | 3 | 48 | 24 | 24 | | 5 | | |
0403010 | 國際貨物運輸與保險 | 3 | 48 | 36 | 12 | | 5 | | |
小 計 | 8 | 128 | 80 | 48 | | | | ||
任選課(修滿7.5學分) | 1004501 | 大學語文 | 1.5 | 30 | 30 | | | 1 | |
1004502 | 演講與口才 | 1.5 | 30 | 30 | | | 1 | | |
1004503 | 套用文寫作 | 1.5 | 30 | 30 | | | 1 | | |
0404001 | 商品學 | 1.5 | 30 | 30 | | | 2 | | |
0404002 | 公共關係 | 1.5 | 30 | 30 | | | 2 | | |
0404003 | 經濟法B | 1.5 | 30 | 30 | | | 3 | | |
0404004 | 世界市場行情 | 1.5 | 30 | 30 | | | 3 | | |
0404005 | 市場調查與預測 | 1.5 | 30 | 30 | | | 4 | | |
0404007 | 跨國經營 | 1.5 | 30 | 30 | | | 4 | | |
0404008 | 國際技術貿易 | 1.5 | 30 | 30 | | | 4 | | |
1104501 | 第二外語(日語) | 1.5 | 30 | 30 | | | 4 | | |
0404009 | 產業經濟學 | 1.5 | 30 | 30 | | | 4 | | |
0403005 | 外貿英文契約 | 2 | 32 | 32 | | | 4 | | |
0403006 | 外貿談判口語 | 2 | 32 | 32 | | | 4 | | |
0404010 | 商務禮儀 | 1.5 | 30 | 30 | | | 4 | | |
0404011 | 關稅與報關實務 | 1.5 | 30 | 30 | | | 5 | | |
0404015 | 證券投資專題 | 0.5 | 12 | 12 | | | 5 | | |
0404017 | 國際經貿案例分析 | 0.5 | 12 | 12 | | | 5 | | |
小 計 | 26 | 508 | 508 | | | | |
專業設定網路教育
高升專
入學科目:語文 數學 英語
學分:80
時間:2.5年-4.5年
主幹課程:畢業實踐報告(專)、初級個體經濟學、大學英語(二)、大學英語(一)、大學語文、管理經濟學(二)、管理經濟學(一)、國際金融(專)、國際貿易、國際貿易實務(專)、海關報關實務、會計學基礎、計算機套用基礎、經濟法概論、馬克思主義哲學原理、世界經濟概論、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外貿函電、現代遠程學習概論、政治經濟學、中國對外貿易概論等。
專起本
入學科目:大學語文 計算機基礎 大學英語
學分:80
時間:2.5年-4.5年
主幹課程:WTO專題、畢業實踐報告(本)(不申請學位者選此課程)、財務分析概論、大學英語(三)、大學英語(統考)、對外貿易談判、國際服務貿易、國際結算、國際金融、國際經濟學、國際貿易實務(本)、國際貿易政策、國際商法、國際市場行銷學、貨幣銀行學、計算機套用基礎(統考)、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概論、商務禮儀、外貿單證實務、西方經濟學(巨觀)、西方經濟學(微觀)、現代遠程學習概論、學位論文(申請學位者選此課程)、學位英語、職業生涯管理等。
研究領域
專業研究內容
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是從經濟學中分化出來的套用經濟學科。學生主要學習馬克思主義經濟學和國際經濟、國際貿易的基本理論和基本知識,受到經濟學、管理學的基本訓練,具有理論分析和較強的實務操作能力,具備較強的外語能力。
經濟學院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培養目標:
本專業培養的學生應系統地掌握國際經濟、國際貿易的基本理論與基本技能,專業理論基礎知識紮實、具有良好的英語和計算機套用能力、有較強的從事外貿實際工作能力的高級套用型專門人才。
主要課程及說明
1,微積分
課程類別:專業必修課
教學目的:使學生系統地獲得微積分、常微分方程和級數等基礎理論,培養學生的基本運算能力以及初步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使當代大學生掌握經濟數學基礎這一現代科學工具,而且通過學習該課程,使學生的抽象思維能力、邏輯推理能力和自學讀書能力得以提高;通過本課程的系統教學,特別是講授如何提出新問題、如何思考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逐漸培養學生科學的思維方法和創新思維能力
授課內容:函式、極限與連續,導數與微分,中值定理與導數的套用,不定積分,定積分及其套用,多元函式微積分等。
授課方式:課堂講授+練習
參考教材:《微積分》,吳傳生,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學時學分:每周3學時,總計93學時,6學分
開課學期:第1、2學期
考核方式:考試
2,機率統計
課程類別:專業必修課
教學目的:通過本課程的教學,使學生掌握機率論與數理統計的基本概念,了解它的基本理論和方法,從而使學生初步掌握處理隨機事件的基本思想和方法,培養學生運用機率統計方法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授課內容:本課程由機率論與數理統計兩部分組成。機率論部分側重於理論探討,介紹機率論的基本概念,建立一系列定理和公式,尋求解決統計和隨機過程問題的方法。其中包括隨機事件和機率、隨機變數及其分布、隨機變數的數字特徵、大數定律和中心極限定理等內容;數理統計部分則是以機率論作為理論基礎,研究如何對試驗結果進行統計推斷。包括數理統計的基本概念、參數統計、假設檢驗等。
授課方式:課堂講授與練習相結合
參考教材:待定
學時學分:每周3學時,共54個學時,3學分
開課學期:第3學期
考核方式:考試
3,線性代數
課程類別:專業必修課
教學目的:通過教學,使學生了解線性代數的基本概念、基本性質;理解和掌握矩陣運算,矩陣的初等變換;會求逆矩陣和矩陣的秩;會判斷線性方程組的解,會解線性方程組,並能用向量形式表示解。通過高等數學的教學,擴大學生的知識面,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為學生將來工作和進一步深造奠定基礎。
授課內容:矩陣、行列式的運算,向量的線性方程組,線性方程組基本理論及解法,特徵值與特徵向量的概念與計算,矩陣的相似對角陣及用正交變換化對稱矩陣為對角矩陣的方法,化二次型為標準型,線性空間與線性變換。
授課方式:課堂講授與練習相結合
參考教材:待定
學時學分:每周2學時,共36個學時,2學分
開課學期:第4學期
考核方式:考試
4,政治經濟學
課程類別:專業必修課
教學目的:通過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教學,使學生了解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基本原理,提高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授課內容:資本主義部分主要講授價值、資本及其運動規律和其在自由資本主義、一般壟斷資本主義與國家壟斷資本主義階段的運動形式;社會主義部分主要講授宏、微觀經濟運行及調控模式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運行規律以及價值、勞動的二重性、價值規律、社會總資本的運行及平衡機制、壟斷資本主義的經濟特徵及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運行的矛盾與規律。
授課方式:課堂教學及練習相結合
參考教材:《政治經濟學》,張維達編,高等教育出版社,最新版
學時學分:每周2學時,共62學時,4學分
開課學期:第1、2學期
考核方式:考試
5,個體經濟學
課程類別:專業必修課
教學目的:學生通過對個體經濟學的學習,要求掌握個體經濟學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研究方法,熟悉市場經濟中常見的經濟現象,了解經濟政策及其產生的影響,並能運用所學的基本理論分析微觀經濟領域內有關的經濟問題,預測微觀經濟主體的經濟行為等。
授課內容:個體經濟學的內容主要包括經濟學的基本概念,經濟學發展簡史及經濟學的研究方法,供求原理及需求彈性理論,供求理論的實際套用,消費者行為理論,生產者行為理論,市場結構與企業行為,要素報酬及收入分配,一般均衡,市場失靈及政府的作用等。
參考教材:《個體經濟學》(黃亞鈞主編、高等教育出版社、第二版)
授課方式:課堂講授
學時學分:每周3學時,共54學時,3學分
開課學期:第2學期
考試方式:考試
6,總量經濟學
課程類別:專業必修課
教學目的:總量經濟學是一門以國民經濟運行規律為研究對象的學科。本門課程旨在講授總量經濟學的基本理論和基礎知識,使學生能夠掌握總量經濟學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分析方法,學會運用所學的基本理論分析有關經濟現象和經濟問題,理解常用的巨觀經濟政策。
授課內容:總量經濟學以凱恩斯經濟理論為主線,闡述國民生產總值、就業和物價水平等基本概念,探討整個社會的總產量、就業水平、物價水平以及其它經濟總量是如何決定的,分析失業、通貨膨脹、經濟周期等主要經濟問題,介紹巨觀經濟政策的內容、特點及作用。
參考教材:《總量經濟學》(高鴻業主編,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授課方式:課堂講授
學時學分:每周3學時,共54學時,3學分
開課學期:第3學期
考試方式:考試
7,世界經濟概論
課程類別:專業必修
教學目的:圍繞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世界經濟的發展變化這一中心線索,適當結合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基本原理,深入探討不同經濟類型的國家在經濟現代化過程中面臨的特殊問題和經濟現代化政策,以及作為一個有機整體的世界經濟發展、演變的歷史過程,以此培養學生分析世界經濟領域中的特殊矛盾和特有規律的能力,使學生能夠對世界經濟發展變化中出現的新問題、新現象,從理論上給予正確的回答和科學的說明。
授課內容:世界經濟概論及其研究方法;市場經濟的特徵與運行;世界經濟運行機制;世界經濟協調機制;世界經濟格局。
授課方式:課堂講授為主。教學過程中,配合世界經濟領域中的熱點問題,適當開設專題講座。
參考教材:待定
學時學分:每周3學時,共54學時,3 學分
開課學期:第3學期
考核方式:考試
8,統計學
課程類別:專業必修課
教學目的:通過本課程的學習使學生能掌握統計學的基本知識和技能,能運用所學的統計理論對社會經濟現象進行調查研究,並能運用統計方法分析、處理有關經濟問題,為國民經濟的管理提供真實可靠的數字資料,提高經濟管理水平。
授課內容:它是研究如何用科學的方法去蒐集、整理、分析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實際數據,並通過所特有的統計指標和指標體系,反映所研究的社會經濟現象的規模、水平、速度、比例和效益,以揭示社會經濟現象發展規律在一定時間、地點、條件下的具體表現,描述社會經濟現象之間的數量特徵、數量關係和變化規律,同時,它也是進一步學習其他相關學科的基礎。
參考教材:待定
授課方式:課堂講授
學時學分:每周3學時,共54學時,3學分
開課學期:第4學期
考試方式:考試
9,會計學
課程類別:專業必修課
教學目的:本課程主要目的是讓學生掌握會計學的最基本的理論和方法,為後續會計課程的學習奠定紮實的基礎。
授課內容:本課程的主要內容是系統介紹會計學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方法,具體包括會計概念、會計原則、會計科目和帳戶、借貸記帳法、帳戶分類、會計憑證與帳簿、帳務處理程式、財產清查、會計報表等基礎內容。
授課方式:課堂講授與討論相結合
參考教材:待定
學時學分:每周3學時,共54學時,3學分
開課學期:第4學期
考核方式:考試
10,財務管理
課程類別:專業必修課
教學目的:通過本課程的教學,培養學生的財務意識,掌握財務管理的基本理論、基本技能,明確不同層級理財主體財務管理的基本內容、手段;掌握企業不同類型的財務決策的基本方法,了解財務控制體系的構成和設計原則、方法;掌握財務分析的基本方法。
授課內容:財務管理的基本理論、籌資管理、資產管理、投資管理、成本費用管理、收益利潤管理,財務預測、決策、計畫、控制與分析等方法的運用。
授課方式:課堂講授與練習相結合
參考教材:待定
學時學分:每周3學時,共54個學時,3學分
開課學期:第5學期
考核方式:考試
11,國際貿易
課程類別:專業必修課
教學目的:是使學生掌握國際貿易的基本理論、基本政策和基本知識,提高分析與解決問題的能力,為今後從事外貿業務與科研工作打下良好基礎。
授課內容:該課程是高等院校對外經濟貿易專業的基礎理論課,與其他對外經濟貿易專業課有密切的關係,它是一門先行課程,為學生學習其他專業課,打下初步的理論基礎與基本知識。本課程主要介紹、研究國際貿易產生、發展和貿易利益,揭示其中的特點與運動規律。其具體的研究對象主要包括以下四方面:各個歷史發展階段,特別是資本主義階段國際商品流通的一般規律性;國際貿易理論與學說;對外貿易政策與措施;各種類型國家對外貿易發展的主要特點與政策。
授課方式:課堂教學為主。
授課專家:崔俊超
參考教材:《國際貿易》 陳同仇、薛榮久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出版社,新編本
學時學分:每周3學時,共54學時,3學分
開課學期:第5學期
考核方式:考試
12,國際貿易
課程類別:專業必修課
教學目的:使學生對貨幣銀行方面的基本理論有較全面的理解和較深刻的認識,對貨幣、信用、銀行、金融市場、國際金融、金融巨觀調控等基本範疇有較系統的掌握;掌握觀察和分析金融問題的正確方法,培養辨析金融理論和解決金融實際問題的能力;提高學生在社會科學方面的素養,為進一步學習其他專業課程打下必要的基礎。
授課內容:以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為指導,系統闡述貨幣銀行的基本理論及其運動規律;客觀介紹世界上貨幣銀行理論的最新研究成果和實務運作機制的最新發展;立足中國實際,努力反映金融體制改革的實踐進展和理論研究成果,實事求是地探討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中的貨幣銀行問題。
授課方式:課堂教學為主。
參考教材:《貨幣銀行學》,姚遂、李健編著,中國金融出版社
學時學分:每周2學時,共36學時,2學分
開課學期:第5學期
考核方式:考試
13,商務英語
課程類別:專業必修課
教學目的:通過商務閱讀教學,培養學生基本商務語言技能以及英語商務知識與商務英語技能,使學生了解相關的背景信息和常識,同時擴大知識面和辭彙量。要求學生能夠正確理解所讀各類文章(特別是商務英語文章)的內容和主題思想,切實掌握其中的重要辭彙和商務術語、重要語法、語言技巧、修辭特點以及寫作特點,從而提高學生的基本語言素質和語篇閱讀能力。本課程要求學生通過商務英語知識的學習與基礎商務實踐活動,逐漸掌握較系統的商務英語知識與技能。為學生學習商務專業方向類課程打下良好的語言基礎和商務知識與技能基礎。
授課內容:國際金融和貿易方面基本商務知識,通用商務術語介紹以及基本的語言能力訓練
授課方式:課堂講授
參考教材:《新編商務英語》,同濟大學出版社出版,最新版
學時學分:每周2時,共36時,2學分
開課學期:第5學期
考核方式:考試
14,國際金融
課程類別:專業必修課
教學目的:在於使學生了解和掌握國際金融的基本原理和理論及進行國際金融管理的基本技能,培養學生正確把握時代脈搏、鞏固專業所學、並運用所學知識進行分析和解決相關經濟問題的能力,能夠運用匯率理論和方法進行具體外匯交易和風險管理的操作。
授課內容:本課程介紹國際貨幣流通,包括外匯與匯率、匯率決定的理論、外匯市場與外匯交易、匯率制度、外匯風險及其管理、外匯管制等;國際貨幣制度及其改革,包括布雷頓森林體系、歐洲貨幣體系及歐洲統一貨幣——歐元、國際貨幣制度的內容、演變、改革及發展趨勢;國際資金融通和國際資本流動,包括國際金融市場、國際商業銀行信貸、對外貿易信貸、國際租賃、國際金融機構(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世界銀行等);國際收支理論與實務,包括國際收支的統計與分析、變動與調節、西方經濟學界有關國際收支調節的理論。
授課方式:課堂教學為主,理論與實踐相結合
參考教材:《國際金融》,陳雨露編,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最新版
學時學分:每周3學時,共54學時,3 學分
開課學期:第6學期
考核方式:考試
15,計量經濟學
課程類別:專業必修課
教學目的:讓學生掌握基礎計量經濟學的基本原理、方法、模型及其套用,掌握運用基本的計量經濟分析方法進行經濟學定量實證分析的能力。掌握基礎計量經濟學的基本思想方法、基本概念,掌握用單方程和聯立方程組經濟模型進行基本的計量經濟分析的能力
授課內容:計量經濟學是經濟學研究中重要的理論和套用分析工具。本課程主要內容是以線性回歸分析為核心的基礎計量經濟學。
授課方式:課堂講授為主
參考教材:《計量經濟學》,謝識予,高教(滬)出版社
學時學分:每周3學時,總計54學時,3學分
開課學期:第6學期
考核方式:考試
16,國際經濟學
課程類別:專業必修課
教學目的:設定本課程的目的就是要通過對國際經濟理論和政策的學習,要求學生掌握稀缺的經濟資源在全球範圍內實現最有效分配的理論,以及各國由此發生的經濟關係中應該採取的政策,掌握分析國際經濟現實問題的方法和基本思路。
授課內容:需要掌握的基本理論分為國際微觀經濟(國際貿易)和國際巨觀經濟(國際金融)兩大部分,主要包括古典的國際貿易理論、新古典貿易理論、現代國際貿易理論、生產要素國際流動的理論、匯率決定理論、國際收支調整理論。
授課方式:課堂教學為主
參考教材:《國際經濟學》,袁志剛主編,高教(滬)出版社,最新版
學時學分:每周2學時,共36學時,2學分
開課學期:第6學期
考核方式:考試
17,國際結算
課程類別:專業必修課
教學目的:通過本課程的教學,使學生能夠掌握國際結算的基本理論、基本知識和基本方法。要求學生在學習中注意理論聯繫實際,結合實例加深理解。通過本課程的學習,要達到能較為完整地掌握國際結算的基本理論框架,並能將之運用於實踐的目的
授課內容:國際結算概述,國際結算中的票據,匯款方式,托收方式,信用證概述,信用證的種類,國際結算中的單據,信用證處理實務。
授課方式:課堂教學為主。
參考教材:《國際結算》,姚莉、王學龍編著,中國金融出版社
學時學分:每周2學時,共36學時,2學分
開課學期:第7學期
考核方式:考試
18,現代國際投資
課程類別:專業限選課
教學目的:使學生對二戰結束以來國際直接投資的特點、內容、發展情況和趨勢,以及國際直接投資對世界經濟的影響作用有一個比較全面的了解;同時,也應該能使學生較為系統地掌握關於投資的基礎理論和當前有關國際直接投資的理論框架及其原理內容,並結合實例掌握國際直接投資實踐內容及其原理,啟發學生用已經學到的理論和分析工具對當前現實國際投資活動進行分析、思考,以滿足日後工作實踐工作的需要。
授課內容:投資與經濟成長、投資項目決策與風險分析、國際直接投資理論、國際投資環境的基本因素、國際直接投資環境評價、國際投資政策管理、國際投資法規管理、國際投資風險管理、國際投資中的公司併購、國際投資項目可行性研究與招投標、國際投資項目融資、國際風險投資、中國利用外資與對外直接投資等。
授課方式:課堂講授為主
參考教材:《現代國際投資》,陳玲主編 廈門大學出版社
學時學分:每周3學時,共54學時,3學分
開課學期:第4學期
考核方式:考試
19,管理學
課程類別:專業限選課
教學目的:通過本課程的教學,使學生理解管理學在現代社會中的地位和作用,了解管理學的歷史發展和基本理論,掌握管理的基本理論、基本原理及方法,提高學生的理論素質和實踐能力,為將來從事管理工作奠定堅實基礎。
授課內容:管理學的形成和發展;現代管理理論的特點和主要內容;計畫決策的原理、程式和方法;組織理論和組織工作的基本原理、程式和方法;領導工作的原理和要求;領導方式和領導藝術;控制的原理和方法。
授課方式:課堂講授與討論相結合
授課專家:崔俊超
參考教材:《管理學》(周三多主編,高等教育出版社)
學時學分:每周2學時,共36學時,2學分
開課學期:第5學期
考核方式:考試
20,市場行銷學
課程類別:專業限選課
教學目的:通過本課程的教學,使學生掌握現代市場行銷學的基本規律、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提高分析市場購買、市場行銷環境變化的能力;理解行銷組合因素的有機搭配、統籌協調和靈活套用,了解行銷計畫、行銷執行、行銷組織和行銷控制的具體方法。
授課內容:市場行銷環境、顧客購買行為分析、市場信息研究、目標市場策略、產品策略、價格策略、分銷策略、促銷策略、旅遊市場行銷管理。
授課方式:課堂講授與討論相結合
授課專家:崔俊超
參考教材:待定
學時學分:每周3學時,共54學時,3學分
開課學期:第5學期
考核方式:考試
21,國際商法
課程類別:專業限選課
教學目的:通過本課程的學習,使學生了解西方兩大法律體系的特點、法規;了解和掌握國際貨物買賣契約公約的法律規定;產品責任法和國際商事組織法。培養學生運用國際商法的基本理論和法律規定、具有處理國際貿易糾紛的能力,以確保貿易雙方的利益。
授課內容:國際商事契約法、貨物買賣法、代理法、商事組織法、票據法、國際運輸法、海上保險法、國際商事仲裁法。
授課方式:課堂講授與練習相結合
參考教材:《國際商法》,馮大同主編, 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開課學期:第5學期
學時學分:每周2學時,共36學時,2學分
考核方式:考試
22,契約法(雙語)
課程類別:專業限選課
教學目的:使學生掌握契約法的有關概念、理論和法律規定,樹立經濟法規意識,提高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授課內容:公司的概念、特徵及分類,有關公司的立法及原則,並重點掌握有限責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的設立和組織機構,股份的發行和轉讓,公司債券的發行和轉讓以及公司財務會計的有關法律規定。契約的一般規定、契約的訂立、契約的效力、契約的履行、契約的變更和轉讓、契約的權利義務終止、違約責任及15種有名契約的基本內容和基本原理。
授課方式:課堂講授與案例討論相結合
參考教材:《契約法》,張長青、王霞,清華大學出版社,北京交通大學出版社,2005
學時學分:每周2學時,共36學時,2學分
開課學期:第5學期
考核方式:考試
23,國際稅收
課程類別:專業限選課
教學目的:使學生能夠充分認識到國際稅收在當今世界經濟貿易關係和財政關係中的重要性,以及在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建設和稅務工作中的地位和作用,在全面掌握國際稅收基本理論和方法的基礎上,進一步提高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更好地為我國對外開放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服務,促進對外經濟交往,妥善處理我國與其他國家之間的稅收分配關係。
授課內容:國際稅收的概念和研究對象、國際稅收的形成和發展、稅收管轄權、國際重複徵稅及其免除、國際稅收抵免、國際避稅、避稅港及其避稅模式、防範國際避稅的措施、涉外稅收負擔原則、國際稅收協定等。
授課方式:課堂講授與練習相結合
參考教材:《國際稅收教程》,楊志清編著,經濟科學出版社
學時學分:每周2學時,共36學時,2學分
開課學期:第6學期
考核方式:考試
24,財政學
課程類別:專業限選課
教學目的:使學生認識財政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加強財政管理工作對經濟管理的重要性;弄清財政學的基本理論內容和基本政策制度,並且懂得運用這些理論和政策制度分析、認識經濟財政中的現實問題;熟悉財政的基本業務知識和技能。
授課內容:財政概念和財政職能,財政支出基本理論,財政支出規模與結構,購買性支出,轉移性支出,財政收入規模、結構,稅收原理,稅收制度,國債,財政政策,開放經濟下的財政。
授課方式:課堂教學為主,理論與實踐相結合。
參考教材:《財政學》,孫健夫,,河北人民出版社,最新版
學時學分:每周2學時,共36學時,2學分
開課學期:第6學期
考核方式:考試
25,國際運輸與保險
課程類別:專業限選課
教學目的:了解和掌握各種運輸方式的特點,運輸單證的製作與流轉、運費計算等工作環節;分析各種運輸方式利弊,力求使各種運輸方式得到合理組合;了解和掌握保險理論的基礎知識,完整、準確、合理地辦理具體的投保事宜;有效預防貨物的運輸風險,增進企業的經濟效益。
授課內容:分上下兩篇,上篇為國際貨物運輸,主要講授國際貨物運輸的相關知識和技能技巧,包括國際貨物海洋運輸,鐵路運輸及國際多式聯運等運輸方式的原理和業務程式;下篇為國際貨物保險,講授外貿保險的基本知識,著重講述國際貿易中貨物運輸保險保障的範圍,特別是海上貨物運輸保險保障的風險種類、損失、費用以及我國關於海運保險的險別與條款。
授課方式:課堂教學及練習相結合
參考教材:《國際貿易運輸與保險》,姚新超編著,對外經貿大學出版社
學時學分:每周2學時,共36學時,2學分
開課學期:第6學期
考核方式:考試
26,國際貿易實務
課程類別:專業限選課
教學目的:通過本課程學習,掌握進出口業務的基本流程、交易磋商與契約簽訂的技巧、契約履行的過程。為從事對外貿易工作積累一定的實際經驗。
授課內容:國際貿易術語、國際貨物買賣契約條款、國際貨物買賣契約的商訂與履行、國際貿易方式。
授課方式:課堂講授與課堂討論、案例分析以及上機實際模擬操作相結合
參考教材:《國際貿易理論與實務》(英文) 張素芳. 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出版社.
學時學分:每周2學時,共36學時,2學分
開課學期:第6學期
考核方式:考試
27,國際商務談判
課程類別:專業限選課
教學目的:旨在傳授學生從事國際商務談判所須具備的專業英語基本理論常識和基本技能。通過學習本課程,學生應能在未來國際商務常見的談判場景中胸有成竹而且熟練地進行交流,並能熟練地運用一些基本技巧應付和解決未來國際商務談判主要環節中可能出現的問題
授課內容:談判的本質與原則、國際談判研究的基本理論、國際談判的倫理原則、國際談判的準備、國際談判的有效策略、國際談判中的溝通、個體差異與國際談判、協定的簽定與履行、國際商務談判的跨文化問題、國際商務談判中的第三方介入、國際商務談判的社會結構、 國際談判的總結和評估等。
授課方式:講授為主,討論為輔
參考教材:《國際商務談判英語》,吳雲娣,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2002年4月第1版
學時學分:每周2學時,共36學時,2學分
開課學期:第7學期
考核方式:考試
28,模擬操作
課程類別:專業限選課
教學目的:使學生在仿真業務操作的實踐過程中熟悉國際貿易流程並熟練掌握從事國際貨物買賣的基本操作技能。
授課內容:英文函電草擬、出口價格核算、交易條件磋商、商務契約簽訂、信用證審核修改、貨物訂艙託運、出口報關投保、出口單據製作、銀行審單結匯、業務檔案管理等。涉及國際貨物買賣的全過程。
授課方式:課堂講授與上機操作相結合
參考教材:《出口貿易模擬操作教程》,祝衛,上海人民出版社
學時學分:每周2學時,共36學時,2學分
開課學期:第7學期
考核方式:考試
29,跨國經營
課程類別:專業任選課
教學目的:通過此課程的學習了解跨國公司的產生和發展,當前跨國公司的特點。深入了解跨國公司的經營之道。
授課內容:了解跨國公司的界定,跨國經營的特點;跨國公司的產生和發展;經濟一體化條件下的地位和作用;跨國公司經營管理的方式方法,跨國的戰略管理、組織管理;人力資源管理和作為對外直接投資基礎上建立起來的跨國公司;中國跨國公司發展的進程等內容。
授課方式:課堂講授為主
參考教材:《跨國經營與管理》,李爾華,首都經貿大學出版社
學時學分:每周2學時,共36學時,2 學分
開課學期:第5學期
考核方式:考查
30,電子商務
課程類別:專業任選課
教學目的:通過本課程的教學,使學生掌握電子商務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重視培養學生的套用能力。掌握本課程的專業知識體系結構和整體概貌。使學生能夠綜合運用所學的電子商務專業理論和知識,從事網頁設計、信息收集、網路使用、電子交易的操作性工作,並了解電子商務法律法規常識。
授課內容:電子商務的基本概念和原理,電子商務的現狀和發展,電子商務的特點、電子商務的類型、電子商務模型、計算機技術、程式設計、作業系統、編譯系統、資料庫系統、通信技術、網路技術、Internet、EDI技術、電子支付技術、安全等技術的概述,電子商務系統的構成及其開發工具、電子商務整體解決方案與案例介紹。
授課方式:課堂講授與上機操作相結合。
授課專家:崔俊超
參考教材:《電子商務――管理新視角》,特伯恩,電子工業出版社,最新版。
學時學分:每周2學時,共36學時,2學分
開課學期:第5學期
考核方式:考查
31,公共關係學
課程類別:專業任選課
教學目的:通過本課程的教學,使學生初步掌握公共關係的基本原理,樹立形象的觀念。掌握公共關係管理過程的基本步驟,了解公共關係策劃、實施、調查、評估的基本方法和技巧。熟悉公共關係的一些基本業務,能理論聯繫實際,比較熟練的運用公共關係的理論和方法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
授課內容:公共關係概述,公共關係的主體(社會組織)、客體(公眾)、手段(傳播與溝通),公共關係的組織機構、模式、工作程式,公共關係人員、禮儀、實用技巧和專題活動、文書寫作,內部和外部公共關係,政府公關和國際公關等。
授課方式:課堂講授與練習相結合
參考教材:待定
學時學分:每周2學時,共36個學時,2學分
開課學期:第6學期
考核方式:考查
32,對外貿易概論
課程類別:專業任選課
教學目的:通過該課程的學習,要求學生能對我國對外貿易的理論、體制、政策有一個全面的了解,並加強學生在實際工作中理解和運用政策的能力。
授課內容:主要講授中國對外貿易的發展、現狀、問題、總體格局以及基本理論與政策。
授課方式:課堂教學及案例分析
授課專家:崔俊超
參考教材:《中國對外貿易概論》,首都經貿大學出版社,最新版
學時學分:每周2學時,共36學時,2學分
開課學期:第6學期
考核方式:考查
33,外匯業務
課程類別:專業任選課
教學目的:通過本課程的教學,要求學生了解、熟悉和掌握國際外匯市場的規則,外匯業務操作手段與技巧,預測外匯走勢,進行外匯風險管理。
授課內容:介紹國際上主要的外匯業務操作方法,分析預測匯率走勢的基本因素和技術圖形,論述防範外匯風險的措施。
授課方式:課堂教學為主
參考教材:《外匯業務操作與風險管理》
學時學分:每周2學時,共36學時,2學分
開課學期:第7學期
考核方式:考查
34,報關業務
課程類別:專業任選課
教學目的:通過本課程的學習,要使學生了解我國海關和報關制度,掌握企業進出口貨物報關的一般程式,熟悉進出口貨物報關單和有關單證的填制和關稅等稅費的計算。
授課內容:海關及報關制度簡介、進出口貨物的國家管制、進出口貨物報關單及有關單證的填制、一般貿易進出口貨物報關程式、關稅及其他稅費的計算、其他貿易方式和特殊進出口貨物的報關、無紙化與報關自動化。
授課方式:課堂教學及案例分析
參考教材:海關報關實務(第三版) 謝國娥華東理工大學出版社
學時學分:每周2學時,共36學時,2學分
開課學期:第7學期
考核方式:考查
主要課程說明
1.“七”中的名單僅為較早開辦該專業的高校,並非全部開設該專業的本科高校。
2.截至2008年底,全國共有509所院校開設了名為“國際經濟與貿易”的本科專業。另有瀋陽藥科大學開設“國際經濟與貿易(醫藥)”專業;上海大學悉尼工商學院開設的專業名為“國際經濟與貿易(文)”;東北電力大學開設“經濟學類(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上海外國語大學賢達經濟人文學院開設“國際經濟與貿易(英語)”專業;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武漢學院開設的專業名為“國際經濟與貿易(物流管理方向)”和“國際經濟與貿易(經濟新聞方向)”。
3.瀋陽藥科大學開設“國際經濟與貿易(醫藥)”專業為理學類,畢業授予理學學士學位,與其他本科院校開設的該專業(或該專業方向)授予經濟學學士學位不同。
4.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英文名一般譯作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and Trade,但也可用 International Business and Trade 。前者著重於該專業要學習經濟學專業理論知識、為開展國際貿易實務或從事研究奠定基礎;後者實為“國際商務與貿易”,名稱上著重於該專業主要學習開展商務、國際貿易實務知識。因此,建議本科層次的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譯為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and Trade,專科層次的該專業用 International Business and Trade 或者直接用International Business似更為貼切。
發展歷史
從經濟學說史上看,國際貿易理論可追溯到十五世紀末十六世紀初的重商主義學說。斯密和李嘉圖的貿易理論中,勞動是唯一的生產要素,生產技術是給定的外生變數,生產規模報酬不變。斯密與李嘉圖的貿易理論是古典經濟學理論體系的一部分,被稱為“古典貿易理論”。二十世紀初,瑞典經濟學家赫克歇爾和俄林提出了“資源配置”或“資源稟賦”的貿易學說。在赫克歇爾和俄林的模型中,勞動不再是唯一的投入,但生產的規模報酬仍然不變。他們的理論被稱為“新古典貿易理論”。
到了二十世紀七十年代後期,隨著國際貿易的迅速發展和結構變化,在赫克歇爾—俄林體系中徘徊多年的國際貿易理論又活躍起來,一部分經濟學家開始用新的方法來研究貿易的原因和結果,研究新的貿易結構與貿易政策,創立了一系列新的學說。經過十多年的發展,這些學說已逐漸成熟。其中一部分已被編入教科書,另外部分仍在繼續討論之中,仍是貿易的前沿論題。
學說理論
為貿易原因提出新解釋的主要是從七十年代末發展起來的“規模經濟貿易學說”,主要的貢獻者是美國經濟學家保羅·克魯格曼(PaulKrugman)。這一理論以企業生產中的規模經濟和世界市場的不完全競爭為基礎解釋戰後增長迅速的工業國之間的和相同產業之間的貿易。
規模經濟貿易理論[(1)a]的發展是建立在兩個與以往理論不同的假設上:(1)企業生產具有規模經濟;(2)國際市場的競爭是不完全的。
具體講在“規模經濟”和“壟斷競爭”的條件下,企業的長期平均成本隨著產量增加而下降,企業面對的是市場需求曲線,市場需求量會隨著價格的下跌而增加。在參與國際貿易以前,企業所面向的只是國內的需求。由於國內市場需求有限,企業不能生產太多,從而使生產成本和產品價格不得不保持在較高的水平上。
如果企業參與國際貿易,產品所面臨的市場就會擴大,國內需求加上國外需求,企業生產就可以增加。由於生產處於規模經濟階段,產量的增加反而使產品的平均成本降低,從而在國際市場上增加了競爭能力。
由於工業產品的多樣性,任何一國都不可能囊括一行業的全部產品,從而使國際分工和貿易成為必然。但具體哪一國集中生產哪一種產品,則沒有固定的模式,既可以自然(競爭)產生,也可以協定分工。但這種已開發國家之間工業產品“雙向貿易”的基礎是規模經濟,而不是技術不同或資源配置不同所產生的比較優勢。
經濟成長
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以來,國際貿易理論的研究主要是圍繞國際貿易與技術進步、經濟成長的關係來進行。在經濟學文獻中,雖然已有許多理論闡述了技術在貿易和經濟成長中的作用,但是最新一系列的研究則把技術作為一種內生變數,不僅討論技術對貿易的影響,也分析國際貿易、經濟成長在技術進步中的作用。把技術變動、不完全競爭、規模經濟和經濟成長等結合起來研究,是國際貿易理論的最新發展和前沿課題。
國際貿易理論的這一新發展的背景也與戰後國際貿易格局變化有關。在用規模經濟與不完全競爭的理論說明了當前“北北貿易”和同類產品之間貿易的原因之後,人們自然就會進一步探討。為什麼會有規模經濟?產業的規模經濟和國際分工是怎樣形成的?如果說技術的差異與發展是重要的原因之一,那么,技術又是怎樣產生、發展、傳遞的?技術的發展與國際貿易、經濟成長的關係又是如何?這些問題引起了國際經濟學家的極大興趣。學者們將國際貿易理論與增長理論結合起來,提出了許多新的觀點。
近年來,在國際經濟學的研究中,關於國際貿易、技術變動與經濟成長的文章很多。從其理論淵源來說可以分為兩個部分,一部分是沿著李嘉圖的模型,仍把技術作為一種外生變數,但從動態角度分析技術變動對貿易模式和各國福利水平的影響,另一部分則把技術作為一種內生變數,不僅研究技術怎樣影響貿易和增長,同時把技術發展作為科研、投資、貿易和經濟成長的一種結果,研究技術變動、國際貿易與經濟成長相互間的關係。
(1)技術差異所形成的貿易模式
除了“規模經濟與不完全競爭”的貿易學說外,技術作為外生變數上的差異亦被用來說明發達工業國家之間和同類產品之間的貿易,馬庫森和斯文森(MakusenandSvenson,1985)在他們的研究中假設兩國的資源配置比例和需求偏好都是相同的。產品生產需用兩種以上的要素投入,但不具有規模經濟。但如果兩國在生產技術上有某種細微的差別,勞動生產率就會略有不同。在兩國的貿易中,各國都會出口其要素生產率相對高的產品。
戴維斯(Davis)在他1994年的研究中也假設兩個國家兩種產業。其中第一種產業只生產一種產品,而第二種產業生產兩種不可完全替代的產品。假設其中一國在第二種產業的生產中與國外略有技術上的不同,在其中一種產品的生產技術上比別國略勝一籌。在自由貿易條件下,要素價格的相等會使該國生產和出口這種產品,而別國則會生產出口另一種產品。
馬庫森、斯文森和戴維斯的研究說明,即使在規模報酬不變和完全競爭的市場上,技術上的差異亦可引起同行業產品之間(intra—industry)的貿易。
(2)技術變動對貿易模式和福利的影響
克魯格曼1986年研究了技術進步對已開發國家和開發中國家福利的影響。在他的模型中,他假設有兩類國家:技術較先進的國家(已開發國家)和技術相對落後的國家(開發中國家),產品亦分為兩類:技術密集型產品與非技術密集型產品。這些假設與赫克歇爾—俄林模型有些相似,它的發展在於:假如技術變動了(而不管為什麼會變動),會對各國的貿易模式和福利產生什麼影響?
如果這種技術進步發生在已開發國家,則結果是沒有壞處。第一,對已開發國家來講,它技術更高了,產品更先進了,由於本來就在技術上領先,更新的技術的產生並不面臨什麼競爭,也不威脅別國,別國也威脅不了它,所以技術進步對它有好處。第二,對落後國家也沒壞處,因為技術差距拉大了,給後進國家更大的空間來發展和趕超。所以技術進步發生在先進國家對這兩類國家均有利。對先進國家唯一的不利之處是對一些本來就有技術優勢的產品,技術進步和生產出口能力的提高,有可能使這些產品的價格下降,貿易條件有可能變得不利。
假如技術進步發生在後進國家呢?克魯格曼認為結果是縮小了兩類國家之間的差距,對原來先進國家是一種競爭,對他們不利。後進國家會因為自己有能力生產這類產品而減少進口,造成兩方面的結果:一是使該類產品價格的下降,對先進國不利,二是如果這種產品需要密集使用後進國本來就稀缺的資源,那么對後進國來說也不利。
技術外溢
貿易理論的另外一方面發展是將技術視為內生變數來分析,研究技術變動的原因,也研究技術的進步作為生產和貿易的結果對貿易模式與社會福利的影響。技術變動有兩種源泉,一種是被動的,不是經過專門研究開發出來的,而是從看中、乾中學會的,是通過經濟行為學來的,這叫“乾中學”(learningbydoing)。這裡所說的技術不光是生產技術,還包括管理知識。另外一種是主動的,是自己創造出來的。這種技術變動是一種革新(innovation)。技術革新一般是研究和發展(ResearchandDevelopment,簡稱R&D)的結果。
所謂技術變動或技術進步並非都是一種前所未有的新發明。在許多情況下,所謂技術進步只是學到了別人已有的先進技術。這種學習過程有時並非是最初的目的,而是在從事生產或其他經濟行為時自然產生的副產品。作為先進技術的擁有者,有時也並非有意轉讓或傳播他們的技術,而是在貿易或其他經濟行為中自然地輸出了技術,被稱為技術“外溢”(Spillovers)。不管什麼技術,都有一個外溢的過程。“乾中學”式的技術進步,大部分是從技術外溢中獲得的。技術外溢,又可分國際、國內、行業間和行業內幾種不同情況。
國際技術外溢指的是技術通過直接或間接(如通過貿易)的途徑傳播到了別的國家,從而使別國的生產者也逐漸掌握了這些技術。
為了說明技術在國際間的外溢,假設有兩個國家:A國和B國,各國分別生產兩種產品,X和Y。在兩國沒有貿易時,各國的生產是由本國的生產技術和資源配置決定的,A國有生產X的比較優勢,B國則有生產Y的比較優勢。如果兩國發生貿易,根據“比較優勢”理論,A國會專門從事X的生產和出口,B國則專門生產和出口產品Y。這是貿易發生後的最初均衡。
現在我們再進一步假設技術是無法壟斷的,可以通過商品貿易“外溢”到別國。貿易的結果,AB兩國的生產者都掌握了彼此的生產技術並有可能對本國的生產進行調整。這種國際範圍內的技術外溢會有各種不同的結果。一種情況是,A國本來有生產商品X的比較優勢,但B國生產X的技術更先進,有絕對優勢。A國引進了B國生產商品X的技術,提高了本來就有比較優勢的生產率。這種結果發揮了本國資源上的比較優勢,有利於A國的長期增長。另外,商品X本來就是B國相對短項,在兩國實行分工和貿易後便不再生產。A國多生產X可以使B國的進口價格下降,也有利於B國。這種技術的外溢使原來由“比較優勢”決定的貿易模式變成了由“絕對優勢”決定。技術外溢的結果,兩國都從中受益。
但是如果B國生產商品Y的技術比A國先進,A國從B國中學到這種技術並用此來改進發展其本來不具有比較優勢的產品Y。對A國來說,這種技術引進的結果是一種進口替代型增長,但對B國來說則是一種威脅和競爭。如果A國生產Y需要密集使用其稀缺的資源,對A國的長期發展也不一定有利。貿易和技術外溢有可能將發展引入“錯誤”方向,使兩國的長期發展速度都受影響。
國內技術外溢指的是技術在本國範圍內的傳播。由於地理、語言、文化等原因,國內技術外溢比學習外國技術更快。
八十年代後期,克魯格曼和盧卡斯(Lucas)分別討論了國內技術外溢的問題。在克魯格曼(1987)的模型中,他假設有兩個國家A和B,生產一系列產品。其中任何一國會在一些產品的生產技術中有最初的領先地位。儘管技術可以在國際間傳播,但本國內的技術外溢會更快。隨著時間的推移和較快的國內技術外溢過程,該國原先的領先的行業會有加速發展的可能,原有的比較優勢會增強,“國內技術外溢”也會使別國在他們原來就有比較優勢的產品更有領先地位,技術的國內傳播使各國的差異擴大。
盧卡斯(1988)的模型與克魯格曼有些相似,只是他假設一系列國家,生產兩種產品:X和Y。各國的勞動力和勞動生產率相同,但對兩種產品的技術知識的最初掌握程度不同。一些國家生產X,另一些國家生產Y,形成最初的國際分工。由於技術在國內的外溢,生產X和生產Y的國家都會在各自的專業生產中不斷提高勞動生產率,從而使各國對兩種產品技術知識掌握程度上的差距越來越大。在一般情況下,各國在國際分工中的地位很難改變,除非產品勞動生產率的增長速度跟不上產品價格下降的速度,改變原先國際分工的地位,從一種產品的生產轉向另一種產品生產的,也只能是那些原來就在邊緣上的國家(marginalcountry)。
克魯格曼和盧卡斯的分析說明:一個國家最初的比較優勢、產業選擇和在國際分工中的地位可能與它本國的技術知識和資源配置有關,也可能是由於偶然的因素,但最初的產業結構一旦形成之後,國內生產技術的外溢使得一國在這些產業中的生產率比別國提高的更快,會使該國在這些產業中的領先地位更加鞏固。這在某種意義上解釋了為什麼一些國家擅長於一些行業,而另外一些國家擅長於另外一些行業,這與國內的技術外溢是有關係的。而且,一旦形成了某種生產格局,改變是不容易的,因為產業規模與國內的技術外溢會不斷提高勞動生產率,只要成本增長的速度低於勞動生產率增長的速度,就會有利可圖而繼續存在。歷史在決定一國長期的生產和貿易模式中起了重要的作用。
技術外溢也可以發生在不同的行業之間(inter—industry)和同行業之內,許多行業雖然產品不同,但所用的資源有許多是相同的,如何提高要素生產率對各行業都是有促進作用的。另外,這裡的“技術”概念,也不僅僅局限於具體的生產方式,也包括管理等方面的技術知識。因此,一個行業擁有的技術優勢也可能外溢到別的行業,使別的行業的生產率也有所提高,並對社會的長期發展產生影響。
同一行業內也可能有不同的產業集團(industryclusters),各集團生產類似產品但生產技術不會完全相同。與國外類似的產業集團相比,生產上也會有不同的優勢。國際貿易以及由此產生的競爭和技術外溢會縮短各產業集團的技術差距。
研究與創新
技術變動的另一個來源是技術創新,它是一種投資、開發與研究的結果。新技術的開發主要表現在:a)提高要素生產率,用有限的資源生產出更多的產品,或保證產量的情況下,使用更少的資源;b)產品質量的提高和新產品的開發。
技術創新或開發型技術進步可以在專業化程度的提高中出現。隨著生產的社會化,分工越來越細,一個最終產品可以由一個企業變成許多個企業來生產。同一企業中也可分為許多部門,每個部門只生產產品的一個零部件。專業化程度的提高使每個部門只集中於一個小範圍的大規模生產,而在這個具體的零部件生產中,企業有可能通過降低成本來獲得利潤。換句話說,專業化程度的提高使利潤不再只是從最終產品中獲得,每個生產環節都獨立出來,都有獲得利潤的可能性。對利潤的追逐使生產的每個環節上都有改進技術的動力。
開發型技術進步也常常是在對新產品的研製中獲得的。市場競爭迫使企業不斷開發新產品或提高產品質量,從而產生出新技術。
與“乾中學”不同,技術創新或開發型技術進步是需要大量投資和研究的,因此,只有在保證這些投資能夠獲利的條件下,企業才會去研製新技術。因此,一國能否獲得大幅度的開發型技術進步,需要兩個必要條件:(1)對智慧財產權的保護,因為沒有保護的話,企業開發新產品所冒的風險與其收益不對稱,也就沒動力去投資、研究。(2)要鼓勵對科研的投資。乾中學雖然也能提高技術,但畢竟有局限性,畢竟只能縮短與先進技術的差距,一個國家要想技術上領先,就必須有開發型的技術進步,但開發型技術進步是需要有法律和投資來保證的。
國際貿易與開發型技術變動有相互促進的關係,貿易對技術創新的影響,不僅通過國際市場的競爭迫使各國努力開發新技術新產品,也通過國際技術外溢給各國互相啟發的機會。新技術的開發不再只是個別國家的行為,而成為各國的共同努力。這裡邊也有一個技術開發的規模經濟問題。在某種意義上說,貿易和技術的國際流動可以使開發研究形成“規模經濟”而降低各國的科研開發成本。一項新技術從一國開始後,另一國可以馬上引進,在此基礎上進一步發展而不應重複同樣一個過程。當然,這樣做需要許多政治條件和技術條件,但從經濟學角度來講,這是一種資源配置的最優方式。
另一方面,技術革新也會影響貿易模式。在技術作為外生變數和“乾中學”的模型中,最初的貿易模式都是給定的,都假定各國在生產技術上有差距但沒有討論為什麼有差距。技術作為內生變數的模型則揭示了產生技術差距的根本原因。綜觀歷史,我們可以看到,儘管技術的國際國內外溢和乾中學的過程有可能縮短各國技術上的差距,本國原有的資源和技術條件對於一國的長期發展和在國際分工中的地位仍起著極其重要的作用。因此,加強對發展研究的投資和不斷開發新的技術,是改善一國的貿易地位和保證經濟長期增長的必要措施。
對中國啟示
過去十五年來,中國雖然在開放上取得了很大成績,但是貿易政策上仍受許多傳統觀念的束縛。在出口方面作了許多努力,但是開放國內市場方面顧慮重重。在申請恢復關貿總協定地位的過程中,把擴大進口和開放市場看作是一種進關貿的代價,是為了獲得某種權利而不得不承擔的“義務”,其想法在很大程度上是來源於“保護幼稚工業”的理論。
中國仍是開發中國家,對某些產業的保護是必要的,可以理解的。問題是,怎樣選擇保護對象?採用什麼方式來保護?保護的前景與代價是什麼?我們必須充分估計為保護所付出的代價,並努力以最小的代價來實現我們發展先進或幼稚工業的目標。
古典和新古典的貿易理論已經分析了保護給消費者和整個國家福利所帶來的損失。關於技術外溢和乾中學的學說又為我們揭示了保護所失去的“外部效應”,尤其是對電腦等高科技產品進口的限制,損失的不只是消費者的利益,更重要的,是拖延了技術外溢和乾中學的過程。電腦等科技知識產品與一般消費品不一樣,電腦的使用和普及包含著科學技術的普及和勞動生產率的提高。電腦迅速普及所能帶來的外部效應,是無法用貨幣來衡量的,況且電腦行業發展的關鍵不是硬體而是軟體,只有在普及的基礎上才能有足夠的人力資本和市場需求來促進軟體的開發。通過貿易壁壘的辦法來保護幼稚產業,其代價和結果都是必須考慮的。
規模經濟的貿易學說還為我們的貿易政策提出了許多新思路,新的貿易理論揭示了當代國際市場的壟斷競爭和工業製成品貿易為主的特徵,工業產品的多樣性使得任何一個國家都不可能有足夠的資源來生產、出口全部的工業產品。國際貿易的空間變得越來越大,即使在同一行業內,也可能既進口又出口。現代的國際競爭並不局限於個別產品的得失,因此,我們沒有必要去限制外國優質產品的進口,不一定非要通過保護來生產國外已占優勢的產品。對外開放某些市場,並不等於國內的同類產業就不能發展了。別人生產了一些種類型號,可以集中資源生產別的或新的種類型號,並通過規模經濟降低成本向國外出口。
怎樣使某些產業形成規模經濟?規模經濟的貿易學說提出了一個“戰略性貿易保護”的問題。由於國際市場上的不完全競爭和現代企業規模經濟的存在,如何擴大國際市場份額以擴大生產降低成本,成為企業能否在國際競爭中取勝的關鍵因素。如果政府能夠正確地選擇某些有發展前途並能充分發揮本國資源優勢的產業,通過政策支持,幫助其達到一定生產規模的話,對本國利益和發展都會有利的。這種貿易保護著眼於一國長期的戰略發展,被稱為“戰略性貿易保護”。
不少國家曾採用過戰略性貿易保護政策,如日本在戰後經濟發展過程中,也對許多產業有過保護。它將一個產業保護一段時期,然後就轉移。保護的目的只是希望在保護期內,讓產業自身產生出一種技術外溢和自行不斷壯大的能力,在短期內提高勞動生產率和競爭力。保護的時間是短暫的,保護的行業是不斷變動的。克魯格曼借用了吉文斯(Givens,1982)的說法,將其稱做“狹窄的、移動的保護帶”(theNarrowMovingBand)。
無論是自由貿易的政策還是“戰略性貿易保護”政策,選擇的依據都是如何使本國的利益最大化。這種利益不僅要從靜態上估計,也要從動態上考慮。對什麼產業採取什麼政策,都要有儘可能精確的利弊分析。國際貿易的新理論並不是應不應該保護的問題,而是為了貿易政策的選擇提供了更多需要考慮的問題。簡單地利用貿易壁壘來保護幼稚工業是一種被動和陳舊的方式,代價是不小的。而從戰略發展的角度對某些產品(不一定是整個行業)實行保護也許會帶來長期的優勢和利益,但是這些產品不一定是幼稚產業,保護的手段也不一定是貿易壁壘,可以是代價較小的產業政策或消費政策,保護的時期應是短暫的,這種保護是一種積極的,有前途的保護。
盤點高職高專熱門專業
由麥可思研究院撰寫、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出版的2010年就業藍皮書《2010年中國大學生就業報告》指出,高職高專就業率最高的是資源開發與測繪大類(89.5%),最低的是法律大類(7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