貝特蘭羅素

貝特蘭羅素

伯特蘭·羅素(Bertrand Russell,1872-1970),二十世紀英國哲學家、數理邏輯學家、歷史學家,無神論者,也是上世紀西方最著名、影響最大的學者和和平主義社會活動家之一。 羅素也被認為是與弗雷格、維根斯坦和懷特海一同創建了分析哲學。他與懷特海合著的《數學原理》對邏輯學、數學、集合論、語言學和分析哲學有著巨大影響。1950年,羅素獲得諾貝爾文學獎,以表彰其“多樣且重要的作品,持續不斷的追求人道主義理想和思想自由”。他的代表作品有《幸福之路》、《西方哲學史》、《數學原理》、《物的分析》等。

基本信息

貝特蘭·羅素
貝特蘭·阿瑟·威廉·羅素(Bertrand Arthur William Russell, 3rd Earl Russell,1872年5月18日1970年2月2日

羅素的生平和著作

羅素1872年5月18日生於英國威爾斯輝格黨貴族世家。其祖父約翰·羅素勳爵在維多利亞時代兩度出任首相。其父安伯力·羅素是一位激進的自由主義者。熱衷於社會改革,因為鼓吹節育而失去國會的議席。羅素4歲時失去雙親,在雙親去世後,羅素和他的哥哥富蘭克·羅素(未來的第二代羅素勳爵)就由祖父母撫養長大。他的祖母在道德方面要求極為嚴格,精神上無所畏懼,敢於蔑視習俗,曾以經文“勿隨從人作惡題贈給羅素,這句話成為羅素一生的座右銘。
羅素的童年是孤獨的。祖母沒有讓他上一般貴族子弟上的公學,而是讓他在家接受保姆和家庭教師的教育。羅素在青少年時期先後對數學,歷史和文學感興趣。11歲時他的哥哥教給他歐氏幾何學,從此數學成為他一生的愛好。他的叔叔零碎地給他講過一些科學知識。他很快發現科學和宗教是有矛盾的。他在祖父的書房裡閱讀了大量歷史和文學著作,這對他今後的著述有很大影響。
1890年,羅素考入劍橋大學三一學院,學習數學,哲學和經濟學。他的數學老師懷特海非常賞識他的才能,介紹他與時任劍橋大學哲學講師麥克塔戈和後來成為大哲學家的穆爾相識。羅素於1893年獲得數學學位,而後在第四年轉學哲學,並獲得倫理科學學位。他對選擇以哲學還是經濟學為職業猶豫不決但最終還是選擇了前者,撰寫了一篇論述非歐氏幾何學研究員資格論文,這篇成功的論文使他在三一學院獲得為期六年的的研究員資格。至少在1930年代早期之前,他努力跟蹤新物理學的發展。
1894年,羅素不顧家人反對,與比他年長五歲的美國姑娘阿露絲·波爾薩斯·史密斯結婚。婚後第三年,他和妻子一道去柏林,在那裡研究經濟學和政治學,仔細閱讀馬克思的《資本論》,與德國工人運動領袖倍倍爾和李卜克內西等來往,還參加工人的集會。羅素這些活動的成果,表現在1896年出版的《德國的社會民主》這本著作中。第二年,他又出版了《論幾何學的基礎》,這是在他研究員資格論文的基礎上整理而成的。
1900年7月,羅素在巴黎國際哲學會議上遇到了義大利邏輯學家皮亞諾,在皮亞諾的數學邏輯系統中找到他多年來所尋求的“用於邏輯分析的工具”,從而使他在實現把數學還原為邏輯的技術可能性上打開了眼界。羅素對皮亞諾的技術進行改進,而後轉到分析數學基本概念工作上。在幾個月里,它處於智力上的巔峰狀態,靈感有如泉涌,每天都有新的發現和新的收穫。羅素於該年底完成《數學的原理》(The Principies of Mathematics)的初稿,經過仔細修改於1903年出版,這部著作至今依然是數學基礎研究發展史上的一個里程碑。

Principia Mathematica

在這之後,羅素和懷特海合作撰寫《數學原理》(Principia Mathematica)。羅素主要負責哲學方面內容,懷特海主要負責數學方面內容,他們相互交換草稿,共同訂正。其工作的巨大成果分為三大卷分別於1910、1912和1913年出版。這部著作是20世紀科學的重大成果,被譽為是“人類心靈的最高成就之一”,為羅素引得了學術上的崇高地位和榮譽。
在此期間,羅素並沒有忽視哲學的其他方面。他於1905年在《心靈》雜質上發表了《論指謂》這一名文,該文確實出自他對邏輯學的研究並奠定了他著名的摹狀詞理論基礎。他於1911年發表的《親知的知識和摹狀的知識》首次闡明了這兩種知識間的重要區別。1912年,他在“家庭大學叢書”中出版了《哲學問題》一書,他對這部篇幅不大的著作感到滿意,因為它包含了他的許多基本哲學觀點。1914年3月,羅素赴美國,在哈佛大學開課,為諾威爾講座作系列講演。他的講演受到了樂烈歡迎,講演稿以《我們關於外間世界的知識》為題於1914年8月出版。該書所採取的是徹底的經驗主義立場,它把羅素置於約翰·洛克貝克萊大衛·休謨和穆勒的繼承者的行列。
隨著一戰的爆發,羅素對哲學的興趣減弱,而作為和平主義者投身到寫作、演說和組織活動中去。1915年初,他寫了一本反戰的小冊子《戰爭恐懼之源》,頗有影響。1916年,他出版了一本重要的政治著作《社會重建原則》,該書對、婚姻教育、教會等重大問題提出了與流行看法相左的觀點,引起了英國各界人士的廣泛關注。自1914年英國參戰到1917年底,他還一直為反戰活動而奔波。他組織了“拒服兵役委員會”,並因一張傳單而被法院判為有罪,並因此被三一學院解職。1918年,他因撰寫一篇反戰文章而被判刑入獄,他在獄中完成《數學哲學導論》,並開始撰寫《心的分析》。自1916年後,羅素只有相對短期的大學職業,主要依賴寫作謀生。這是他以後著述多產的部分原因。
1920年5月,羅素以非正式成員身份歲工黨代表團訪問蘇維埃共和國,考察布爾什維克政府的工作。他對列寧樸素可親的形象印象深刻,但對蘇俄政府的統治感到失望。他的看法在《布爾什維克主義的理論和實踐》一書得到闡述。同年8月,羅素應邀到中國講學。他對古老悠久的中國文化極為敬佩,對中國人的教養和幽默感十分欣賞。1921年羅素回到英國,與多拉·布萊克結婚。生有一男一女。父親的角色使他對教育發生了興趣,和妻子一道創立了一所實驗學校。在羅素看來,這所學校並不成功,而且運轉費用昂貴,使他有必要去美國講學,籌集錢款。1932年,他與多拉離婚,不再參與學校事務,多拉則自己獨自經營,直到1943年。
從1920s到1930s,羅素撰寫了大量有關俄國、中國、相對論、歷史、教育、性道德、國際關係、宗教和未來社會的著作,其中較重要的有《心的分析》(1921)、《論教育,尤其是幼兒的教育》(1926)、《物的分析》(1927)、《哲學大綱》(1927)、《懷疑論文集》(1928)、《道德與婚姻》(1929)、《教育與社會秩序》(1932》、《自由和組織》(1934)、《宗教和科學》(1935)、《權力:一個新的社會分析》(1938)。儘管這個活動的許多部分是為了掙錢維持生計,但羅素仍然是經不是也得孜孜不倦的支持者。1930s中期,由於厭倦這種生活和需要支撐兩個家庭(他於1936年在次結婚,次年得子),他希望重歸大學生活。這並不容易,因為大學職位稀缺,而羅素又是一位有爭議的人物。1938年,他在牛津大學演講,而後又在芝加哥大學和洛杉磯州大學獲得訪問職位,最後紐約市立學院給他提供了一個永久職位。然而,這個聘任引起了紐約天主教社團的反對,在一場著名的訴訟中被推翻。幸好,哈佛大學仍然堅持原來的邀請,讓羅素去作詹姆斯講座的演講,為期一年,演講稿於1940年以《意義和真理的探究》為書名出版。
由於保守勢力猖獗,羅素的其它講學和旅行計畫紛紛告吹,各家報紙也不感向他約稿,這使羅素差不多完全失去維持生計的手段,處於孤立無援的境地。這時,費城的百萬富翁巴恩斯博士把羅素從困境中解救出來,邀請羅素在邀請羅素在費城的巴恩斯藝術基金會講授西方哲學史(為期5年).儘管巴恩斯於1942年解僱了羅素,但他永遠解決了羅素的財務問題,因為羅素得到了一筆數目可觀的違約金,而他的演講成為他獲得巨大成功的《西方哲學史》(1945)的基礎。
《人類的知識》

1944年,羅素回到英國,繼續三一學院的研究員職位,並在那裡完成了最後一部重要的哲學著作《人類的知識》(1948)。他的返回不僅標誌著他與三一學院關係的改善,而且標誌著他與英國行政機關關係的改善。他對一般的共產主義尤其是蘇式共產主義的持續譴責很適合於冷戰時期,因此羅素享受了一段不尋常的聲譽。1949他被選為英國科學院榮譽院士,1950年英王喬治五世向他頒發“功勳獎章”,這是英國的最高榮譽。
1950年,羅素應邀去澳大利亞作巡迴講演,他除了在各地講演,還在電視台發表演說,到大學開設課程,並給報紙撰稿。他的講演稿後來編成《變化中的世界的新希望》一書。接著,他應邀到美國講授哲學。再去普林斯頓大學作講演的途中,傳來諾貝爾獎金委員會向他頒發文學獎的訊息,發獎的原因是羅素的“哲學作品對人類道德文化做出了貢獻”。羅素飛抵瑞典受獎,發表獲獎演說《政治上的重要願望》,他借這個重要講壇呼籲世界和平。
史達林逝世後,羅素對蘇聯政府的態度趨於緩和,而核戰爭的威脅開始支配他的思想。他晚年最為關心的,就是在這個擁有核武器的世界中人類的前途。在1950s,它廣泛撰寫有關戰爭危險的文字,但越來越感到需要行動。他於1955年爭取到愛
羅素—愛因斯坦宣言
因斯坦的支持,發表了著名的《羅素—愛因斯坦宣言。他還向各國著名科學家徵集簽名,召開了一次世界性會議,商討採取什麼實際步驟來應對由原子武器出現面臨的危機。由於簽名的著名科學家很多是諾貝爾獎獲得者,該宣言造成了很大影響。
羅素於1958年促進創立核裁軍活動,而後創立非暴力反抗運動百人委員會。1961年,他因煽動非暴力反抗運動再次入獄。對羅素來說,1960年代是政治上忙亂的年代,他對許多事業給予支持,反對越南戰爭,1964年,他建立了“羅素和平基金會”,為籌集基金而拍賣了他的部分文獻檔案。他於1967年出版了他的最後一部著作《在越南的戰爭罪行》。他的最後政治聲明是有關中東的,譴責以色列襲擊埃及和巴勒斯坦難民營。這個聲明寫於他逝世(1970年2月2日)的前兩天,這說明羅素在生命的最後時刻還在為世界和平事業和人類的前途操勞。

羅素與政治

羅素有時堅持說,他的哲學觀點和政治觀點毫無聯繫,但他的傳記作家艾倫·伍德認為這不是真的。伍德認為,羅素的哲學觀點和其他方面的觀點之間存在著極為明顯的聯繫。如羅素在哲學上傾注的全部心血就在於試圖擯棄先驗的觀念而注重經驗性,他的政治思想也具有這個傾向。正因為羅素對政治問題的看法所依據的是當時的實際情況而不是先驗的原則,因而他的政治見解具有經驗性和現實性,隨著實際情況的變化而變化。
羅素是一個自由主義者,但他反對一切反抗行為所懷有的那種天生的激進態度和同志感情,卻使他對社會主義者反抗貧困的鬥爭深表同情,因而他的自由主義並不是古典自由主義,而是具有濃厚社會主義傾向的自由主義。作為一名自由主義者,羅素堅持個人的基本自由不應受到侵犯。他認為,實踐中的個人學說包括兩個方面:一方面,個人除了經過應有的法律程式以外,不應接受處罰;另一方面,應當有一個範圍,在這中間個人的活動不受政府控制。這個範圍包括言論自由、出版自由和宗教自由,它通常還包括經濟上的經營自由。羅素承認這些自由是有限制的,即便是非常重要的表達意見的自由也以不危及國家安全為先決條件。至於經濟上的經營自由,羅素是在一定範圍內贊成的,他反對經濟權利的集中——不管是集中在國家手裡(史達林模式)還是集中在卡特爾手裡(帝國主義),同時,他希望對私人財產的所有和使用實行嚴格的限制。他不是不同意一個人應該享有他自己的成果這一原則,但他認為繼承財產是沒有道理的,甚至在不依賴繼承的財產這種罕見的情況下,他也反對大企業的私人所有制和土地的私人所有制。
正是由於羅素的主張對自由的限制,他甚至把自己說成是社會主義者。他早期的兩部嚴肅的政治理論著作分別於1916年和1918年出版的《社會重建原則》和《自由之路》。在這些書中,羅素提倡一種基爾特社會主義,這種體系有一個要求,即工人管理工業,而不是由政府管理。羅素認為,國家權力是一種勢在必行的惡,應該被限制,他還把“國家權力過大”看作“現代世界不幸的根源”。《社會重建原則》是羅素為反對第一次世界大戰、宣傳和平而撰寫的政治理論著作。他在該書中企圖創立一種政治哲學,以提供一種比較好的政治模型。在《自由之路》中,羅素則綱要似地論述了他所主張的基爾特社會主義制度。他相信“這是目前為止最好的建議,而且是一種能得到自由的制度,但又沒有在完全無政府主義政體下所最可怕的經常訴諸暴力的現象”。《自由之路》中對無政府主義等方面的描述卻有其獨到之處,至今仍然值得一讀。

羅素與女權主義

一戰後,羅素日漸表現出對道德和社會問題的極大興趣。儘管他論述性關係和“女性解放”的著作只占他作品的一小部分

《婚姻與道德》
,但恰恰就是這些著作比他的其它所有著作都更強烈地引起社會的普遍關注,並且產生了更直接的影響。沒有一個人像他那樣改變了整個新的一代人對性道德的看法,而且,在他的有生之年,他看到一度被視為一場狂熱者捲起的旋風的女權主義運動這一事業大功告成,成為國家法律和人人接受的行為準則的一部分。
羅素認為清教徒對待性的態度是人類不幸的根源。他在1929年出版的《道德與婚姻》一書中,他倡導試婚和離婚從簡,對婚外性行為和同性戀現象持一種寬容的態度。這很快招致宗教界人士的激烈反對,而且於1940s初受到法庭審判,他被禁止入紐約市立學院任教。然而,戲劇性的是,羅素於1950年因該書或諾貝爾文學獎。

羅素與歷史

絕大多數分析哲學家缺乏歷史感,忽視歷史問題和歷史研究,而羅素卻對歷史和歷史理論終生嗜之不倦。他寫過幾十篇歷史論文和散布歷史專著,這三部是:《自由和組織》、《1902-1914年協約國政策》和《西方哲學史》。其中,《西方哲學史》是一部膾炙人口的哲學史著

《西方哲學史》
作,其全名是《西方哲學史及其與古代帶現代的政治社會情況的聯繫》,它在很大程度上力圖從歷史的角度來觀察哲學思想和發展,其引人入勝的原因在於作者的歷史眼光不亞於作者的哲學見解。該書出版後很快成為西方讀書界的暢銷書,確立了羅素作為一位歷史學家在讀者心目中的形象和地位,有許許多多的年輕人,正是被這本書的獨特魅力所吸引而走上了哲學道路。
羅素認為,我們不能忽視歷史知識的價值和意義,其原因在於歷史學能“開闊我們的想像世界,是我們在思想上和情感上成為一個大的宇宙公民,而不僅僅是一個日常生活的公民而已。它以這種方式,不僅有助於知識,而且有助於智慧。”哲學不僅追求知識,而且追求智慧。歷史在這個根本點上與哲學是相通的。
羅素的歷史哲學或他對歷史的解說,既不是思辨的歷史哲學,也不是分析的歷史哲學。一方面,他並不鑿空立論,想要為歷史構造出一套思辨體系來;另一方面,他並不對歷史命題進行邏輯或語言分析,也從不討論歷史認識的性質、可能性和客觀有效性等問題。歷史對於他只是樸素的事實,他經過對這些事實進行反思後,得出自己的理論和理解。像心理分析學家解釋夢一樣,羅素對歷史學所做的工作,就是把錯綜複雜的歷史現象,用人心之中最深邃的欲望作為一把鑰匙來解開。因此,他對歷史的理解,是根據他對人性的理解的一種看法,基本上是常識性的看法。他認為,人類歷史是不斷前進的,由專制而民主、由愚昧而啟蒙、有殘暴而寬容、有迷信而科學,他的這個基調乃是得自反思的信念,而不是從某種思想體系或邏輯分析推導出來的結論。因此,羅素的歷史哲學被悉尼·胡克稱作是“反思的歷史哲學。”
多元的人性論是羅素歷史觀的核心部分。他認為,研究歷史就是研究人性,即人性在不同歷史條件下的具體表現,而歷史作為一門學科,乃是人性動力學或人性發展史。羅素把人類的天性最後分解為三個不可簡約的組成部分:占有欲(物質財富)權力欲(統治權力)和創造欲(智力活動)。在其多元論的歷史觀中,羅素特彆強調權力欲的作用。在《權力:一個新的社會分析》中,他認為,“正統經濟學家假設經濟的利己主義可以當作是社會學的基本動機......這是完全錯誤的”,因為人類不但純是受著物質享受的欲望的驅使的,往往“他們所要追求的是權利,並不是財富”,這時“他們的基本動機不是經濟的”。因此羅素自稱:“我所關心的是要證明,社會科學上的基本概念是權利”,而“權力也想能力一樣,有許多形式”,它們“沒有一樣可視為附屬於其它東西,沒有一種形式是導源於其他形式的”。這就是說。權力欲和占有欲一樣是根本性的,我們不能用其中的一個來解釋另一個。所以,歷史不能看成只是物質財富運動的一個函式。
在羅素看來,歷史生命的內容是如此之豐富,乃至不可能被納入到任何一個人理論框架內。人生的各種因素,如飲食、男女、貪婪、追逐享樂、權力鬥爭、虛榮心、創造欲等,都是本能,都在起作用,所以就都是人的行為的動因,從而也就是歷史的動因。他無異於並且認為也不應該把這些都歸納為一個一元的理論結構。
《西方哲學史》線上閱讀:http://www.tianyabook.com/zhexue/xifang/index.html

羅素與哲學

羅素最早對數學產生興趣,然後才逐漸轉向哲學方面,因此他在數學方面也有很多重要的建樹。在數理邏輯方面,羅素提出了羅素悖論。羅素在1900年便認識到,數學是邏輯學的一部分。1910年,他和他的老師阿弗烈·諾夫·懷海德一起發表了三卷本的《數學原理》,在其中對這一概念做了初步的系統整理。
哲學上羅素最大的貢獻是和G•E•摩爾一起創立了分析哲學,此外他還在認識論、形上學、倫理學、政治哲學和哲學史方面做出過貢獻。在劍橋大學時羅素信奉唯心主義新黑格爾主義,但是在1898年在摩爾的影響下羅素放棄了唯心主義,轉而研究現實主義,並很快成為“新現實主義”的倡導者。羅素此後始終強調現代邏輯學和科學的重要性,批判唯心論。
羅素的分析哲學由此誕生:通過將哲學問題轉化為邏輯符號,哲學家們就能夠更容易地推導出結果,而不會被不夠嚴謹的語言所誤導。羅素認為哲學和其他自然科學的不同只是在於其研究的方向(哲學研究更廣泛的內容),但他們的研究方法應該是相同的。哲學和數學一樣,通過套用邏輯學的方法就可以獲得確定的答案,而哲學家的工作就是發現一種能夠解釋世界本質的一種理想的邏輯語言。
但是羅素的努力被哥德爾不完備定理證明是徒勞的。

羅素的貢獻和影響

現代西方哲學界,邏輯學界以及社會政治領域內,羅素都享有崇高聲譽。在學術領域,他不僅是風靡20世紀的分析哲學的主要創始人,而且是對數學邏輯的發展作出過重要貢獻的邏輯學家,他在政治領域所從事的大量活動,在國際舞台上有很大影響。作為分析哲學的主要創始人,羅素對分析哲學的影響不僅僅表現在他所提出的觀點上,而且表現在他對分析哲學的其它兩位創始人穆爾和維根斯坦,對邏輯實證主義主要代表人物卡爾納普,對邏輯實用主義的主要代表硼因等人,都產生了直接的影響。作為一位邏輯學家,羅素甚至被看作是亞里士多德以來最偉大的邏輯學家。他在數學邏輯方面的貢獻是舉世公認的,他和懷特海合作的《數學原理》一書已被公認為現代數理邏輯這門科學的奠基石。他所提出的“羅素悖論”刺激和推動了20世紀邏輯學的發展,他的類型理論為解決這個悖論作出重大貢獻。他所主張的邏輯主義——即認為可以用邏輯概念來定義數學的核心概念也對數學發展產生了一定影響。
作為一位社會活動家和社會思想家,羅素數十年如一日地致力於教育,倫理,婚姻,社會改革,歷史,政治的探討以及女權主義運動與和平運動他的探討和活動改變了人們對生活的態度,使無數人走進哲學,他的知識成果在全世界開花,鬱鬱蔥蔥。

羅素年表

1872年5月,羅素生於英國曼摩茲郡的特雷克一個英國輝格黨貴族的家庭。
1880年進劍橋大學三一學院學習。
1890年考入劍橋大學三一學院學數學,後在該學院講邏輯和數學原理。大學前三年,他專攻數學,獲數學榮譽學位考試的第七名。第四年轉攻哲學,獲倫理科學(當時的哲學)榮譽考試第一名。
1893年獲數學榮譽學士學位一級,接著改學哲學。
1894年獲道德哲學榮譽學士學位一級。畢業後曾遊學德國學經濟,受馬克思主義影響,回國後,在倫敦大學政治和經濟學院任講師。
1895年曾兩次訪問德國,研究"德國社會主義運動",同倍倍爾、李卜克內西等人交談過。
1903年發表《數學原理》一書,並以論文《幾何學基礎》獲三一學院研究員職位。
1908年當選為皇家學會會員。
1910年任劍橋大學講師。
1914年又任該校三一學院研究員。同年加入工黨。
1916年重新在三一學院任教。他是亞里士多德學會會員。
1920年來華講學,任北京大學客座教授,時間長達一年之久,其講稿:《羅素五大講演》曾在中國出版。羅素回國後寫了《中國的問題》一書,書中討論了中國將在20世紀歷史中發揮的作用。
1927年,羅素和夫人布拉克在英國彼得斯費爾德市附近創辦一所私立學校,名為前希爾學校,實驗他的教育理論,是當時英國的進步學校之一。
1935年離婚離婚,布拉克獨自辦學到1939年。
1948年11月20日,在對威斯敏斯特學校學生的一篇演說中,羅素令人震驚地指出,美國應該先發制人,用核武器徹底摧毀蘇聯,因為這樣的後果要比蘇聯研製出核武器後爆發核戰爭好得多。但是之後羅素改變了看法,認為核武器裁軍是最好的解決辦法,並從此致力於核裁軍運動
1949年成為英國皇家學會的榮譽研究員。其間,他多次去美國講學、訪問和演講。
1954年4月,針對氫彈爆破成功,羅素進一步意識到核武器將可能給人類帶來的災難,於是發表了著名的《羅素—愛因斯坦宣言》,“號召世界各政府體會並公開宣布它們的目的不能發展成世界大戰,而我們號召它們,因此在解決它們之間的任何爭執應該用和平手段”。除了愛因斯坦在臨終前簽字外,約里奧·居里湯川秀樹和萊納斯·鮑林等多位科學家都在宣言上籤字。
1950年獲諾貝爾文學獎(獲獎作品《婚姻與道德》)。
1961年,89歲高齡的羅素參與一個核裁軍的遊行後被拘禁了7天。他反對越南戰爭,和薩特一起於1967年5月成立了一個民間法庭(後被稱為“羅素法庭”),揭露美國的戰爭罪行。
1964年創立羅素和平基金會。
1966年他與薩特等人組織"國際戰犯審判法庭"。
1968年發表聲明抗議蘇聯入侵捷克。
1970年抗議以色列發動中東戰爭
1970年2月2日卒於梅里奧尼斯郡彭林德拉耶斯。

羅素的名言

1一部分兒童具有思考的習慣,而教育的目的在於剷除他們的這種習慣。
出處:《我的信仰》,1925
2科學使我們為善或為惡的力量都有所提升。(11月20日名言)
出處:《我的信仰》,1925
3廣義地說,最渴望權力之人就是最可能獲得權力之人。
出處:《權力論》,1938
4中國是一切規則的例外。
出處:《懷疑論》,1928
5愛因斯坦的‘相對論’使人覺得懂得之事變少了。
出處:〈現代科學及其將來〉
6乞丐並不會妒忌百萬富翁,但是他肯定會妒忌收入更高的乞丐
出處:《幸福之路》,1930
7青年時期是豁達的時期,應該利用這個時期養成自己豁達的性格。(11月6日名言)
8許多人寧願死,也不願思考,事實上他們也確實至死都沒有思考。
9我的人生正是:使事業成為喜悅,使喜悅成為事業。
10從每天上學的時間看,中國兒童最有思想。
11即使真相併不令人愉快,也一定要做到誠實,因為掩蓋真相往往要費更大力氣。
12不要為自己持獨特看法而感到害怕,因為我們現在所接受的常識都曾是獨特看法。
13不用盲目地崇拜任何權威,因為你總能找到相反的權威。
14凡事不要抱絕對肯定的態度。
15這個世界最大的麻煩,就在傻瓜與狂熱分子對自我總是如此確定,而智者的內心卻總充滿疑惑。
16科學是那些我們已經知道的東西,哲學是那些我們還不知道的東西。哲學是我們可以胡說八道的一種特殊權力。哲學是有道理的猜想。
17愛國就是為一些很無聊的理由去殺人或被殺。
出處: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羅素積極宣傳反戰思想,鼓吹“CO”(以良心為由拒絕從軍);幾次反戰演講時,都遭到英國愛國主義民眾暴力攻擊。劍橋大學要求羅素繳交罰款110英鎊或自願解聘。羅素選擇了解聘,並以這句話諷刺愛國主義。
18美國的民主,沒有生命,也無意義,因為人民無法撤換那些真正統治他們的人。(指擁護總統上台的大資本家)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