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舊本韓文後

記舊本韓文後,作者為歐陽修,主要寫了歐陽修得到《昌黎先生文集》後發憤圖強,功成名就後十分感激這本文集的事。

原文

記舊本韓文後

予少家漢東,漢東僻陋無學者,吾家又貧無藏書。州南有大姓李氏者,其子堯輔頗好學。予為兒童時,多游其家。見其弊筐貯故書在壁間,發而視之,得唐《昌黎先生文集》六卷,脫落顛倒,無次序;因乞李氏以歸。讀之,見其言深厚而雄博,然予猶少,未能悉究其義,徒見其浩然無涯,若可愛。

時文

是時天下學者,楊、劉之作,號為“時文”,能者取科第,擅名聲,以夸榮當世,未嘗有道韓文者。予亦方舉進士,以禮部詩賦為事。年十有七,試於州,為有司所黜。因取所藏韓氏之文複閱之,則喟然嘆曰:“學者當至於是而止爾!”固怪時人之不道,而顧己亦未暇學,徒時時獨念於予心,以謂方從進士乾祿以養親。苟得祿矣,當盡力於斯文,以償其素志。
後七年,舉進士及第,官於洛陽。而尹師魯之徒皆在,遂相與作為古文,因出所藏《昌黎集》而補綴之。求人家所有舊本而校定之。其後天下學者,亦漸趨於古,而韓文遂行於世,至於今蓋三十餘年矣。學者非韓不學也,可謂盛矣!
嗚呼!道固有行於遠而止於近,有忽於往而貴於今者。非惟世俗好惡之使然,亦其理有當然者。故孔、孟惶惶於一時,而師法於千萬世。韓氏之文,沒而不見者二百年,而後大施於今。此又非特好惡之所上下,蓋其久而愈明,不可磨滅,雖蔽於暫,而終耀於無窮者,其道當然也。
予之始得於韓也,當其沉沒棄廢之時。予固知其不足以追時好而取勢利,於是就而學之,則予之所為者,豈所以急名譽而乾勢利之用哉?亦志乎久而已矣!故予之仕,於進不為喜,退不為懼者,蓋其志先定,而所學者宜然也。

主要價值

集本出於蜀,文字刻畫,頗精於今世俗本,而脫繆尤多。凡三十年間,聞人有善本者,必求而改正之。其最後卷帙不足,今不復補者,重增其故也。予家藏書萬卷,獨《昌黎先生集》為舊物也。嗚呼!韓氏之文之道,萬世所共尊,天下所共傳而有也。予於此本,特以其舊物而尤惜之

譯文

幼年時期

記舊本韓文後(參考譯文)
我年幼時家住漢東,漢東地處偏僻閉塞沒有什麼求學的人,我家裡又貧窮沒有藏書。(只是)州郡南邊有一大戶人家姓李,他的兒子叫李堯輔,十分愛好學習。我在兒童時期,常常到他家遊玩,看見他家牆壁中一隻破爛的竹筐里貯藏著一些舊書,我打開它來看,得到《昌黎先生文集》共六卷,它們已經亂七八糟沒有次序。於是向李氏求取這部書回家,(認真仔細地)閱讀它們。發現該書見解深刻而且雄奇博大,但是,我因年紀還小,不能窮究它的意義,只是看見它浩然無邊,很是可愛。

採取標準

這個時候,天下求學的人,以楊憶、劉筠的作品為標準的“時文”,能作好這種文章的人就能科考高中,獲得名聲,並用來誇耀當時,未曾有說起韓愈的文章的。我也是剛剛才考中進士,在禮部以詩賦為職業。十七歲時,參加州試,被有司取消錄取資格。我於是拿出所珍藏的韓愈的文章來重新閱讀,就忍不住喟然長嘆道:“學寫文章的人應當達到這個地步才罷休啊!”就奇怪當時的人不說及韓愈之文,而自己也沒有來得及學習它們,只是時常一個人在心中默念著,認為正好通過考取進士取得俸祿來贍養雙親,如果取得俸祿了,就要盡力於韓愈的這些文章,以便實現自己的夙願。
過了七年,我考中進士及第,在洛陽做官。當時,尹師魯這些人都還在,於是我們就一起寫作古文,就拿出所收藏的《昌黎集》來修補連綴它。又向別人家索取所擁有的舊版本來校對審定它。那以後,天下求學的人,也漸漸地趨向於寫作古文,韓愈的文章就流行於世,到今天大概有三十多年了。求學的人非韓愈不學了,可以說是盛事了啊!
啊!道,本來有流行很遠卻在眼前被限止,也有過去被忽視而在今天被看重的現象。不僅僅是世俗的喜歡或厭惡它讓它這樣的,也有它理當如此的方面。所以,孔子孟子會惶恐不安於一時,卻成為千世萬代學習效法的師表。韓愈的文章,被埋沒不被人看重達二百年之久,但到今天被普遍重視。這又不止是喜好或厭惡所能決定的,也許是它時間久了意義更顯明,不隨著時間的變化而消失,雖然暫時被埋沒,但最終會永遠光耀下去,那“道”也是這樣。

創作之初

我開始得到韓愈的文章,是在它們被埋沒被廢棄的時候。我本來知道它們不能足夠用來追逐時代所喜好的以求取權勢和好處,在這時去學習它,我所做的哪裡是因為急於追名逐利呢?也只是久已有志於此罷了!所以,我為官,晉進時,我不會為之高興;降退時,我也不會為之懼怕,大概是我的志向先已定下了,而所學習的應該這樣啊。
文集的版本出於蜀地,刻畫的文字和現在世俗的版本比起來相當精良,但是脫漏錯誤特別多。前後共三十多年時間,一聽到有善本的人,就一定要求取來改正我收世藏的文集,文集最後冊數不夠,現在不再補充,是因為應該慎重地對待增添文集內容這事。我家藏書萬卷,只有《昌黎先生文集》是舊物啊。唉,韓氏的文章,韓氏的學說,萬世所共同尊敬,天下所共同傳承並享有啊。我對於這套文集,尤其因為這是舊物而特別愛惜。

賞析

本文記述了歐陽修少年時從廢書筐中得到韓愈的文集後是如何補綴校訂、廣為宣傳的。歐陽修平生以韓愈的繼承人自命,當時人們也以此評價他。蘇軾就說過:“歐陽子,今之韓愈也。”(《居士集序》)歐陽修學習韓愈,主要的成就不是在道統上繼承“文以載道”的那—套,而是在散文的創作方面,將思想內容與藝術形式統一起來,強調作品必須有作者個人的特色,藝術風格必須有獨創性,反對因襲模仿。

作者介紹

歐陽修

(1007~1072),字永叔,諡號文忠,自號醉翁,晚年又號六一居士。吉州廬陵(今江西吉安市永豐縣)人。北宋史學家、文學家,“唐宋八大家”(韓愈柳宗元、歐陽修、蘇洵蘇軾蘇轍曾鞏王安石)之一。廬陵(今江西吉安)人。古文革新運動的傑出領袖。仁宗天聖八年(1030年)進士。次年任西京(今洛陽)留守推官,與梅堯臣尹洙結為至交,互相切磋詩文。後因支持范仲淹的政治改革,批評時政,多次遭貶謫,至饒州、夷陵、滁州等地。 宋仁宗嘉祐二年,歐陽修知禮部貢舉,主持進士考試,力倡古文以救時弊,使文風為之一變。英宗時,官至樞密副使、參知政事兵部尚書

主要著作

他寫有大量的散文,還以《六一詩話》開創了文學批評的新形式。他不僅是著名的文學家,還是著名的史學家,曾著有《新唐書》(與宋祁合著)、《新五代史》等史書。此外,他的經學、目錄學著作也給後人留下了珍貴的遺產。

相關題目

問:歐陽修兒時,在李家見到“脫落顛倒,無次序”的書籍,竟然“因乞李氏以歸”。對此你有怎么樣的感受?
答:歐陽修勤奮好學,終有大成。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