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殖民八大偉人傳

中國殖民八大偉人傳

《中國殖民八大偉人傳》為清末著名學者梁啓超在著《祖國大航海家鄭和傳》、《張博望班定遠合傳》、《趙武靈王傳》等文同時期所撰寫。在中國面臨西方列強侵略和壓迫的危機時代,極力宣揚中國歷史上對外交往中創造輝煌的歷史事件和人物,寓意振奮民族精神,激勵國人弘揚開拓進取的優良傳統,振興國家。

基本信息

作者簡介

梁啓超(1873年2月23日—1929年1月19日),字卓如,一字任甫,號任公,又號飲冰室主人、飲冰子、哀時客、中國之新民、自由齋主人。清朝光緒年間舉人,中國近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史學家、文學家。戊戌變法(百日維新)領袖之一、中國近代維新派、新法家代表人物。
幼年時從師學習,八歲學為文,九歲能綴千言,17歲中舉。後從師於康有為,成為資產階級改良派的宣傳家。維新變法前,與康有為一起聯合各省舉人發動“公車上書”運動,此後先後領導北京和上海的強學會,又與黃遵憲一起辦《時務報》,任長沙時務學堂的主講,並著《變法通議》為變法做宣傳。
戊戌變法失敗後,與康有為一起流亡日本,政治思想上逐漸走向保守,但是他是近代文學革命運動的理論倡導者。逃亡日本後,梁啓超在《飲冰室合集》、《夏威夷遊記》中繼續推廣“詩界革命”,批判了以往那種詩中運用新名詞以表新意的做法。在海外推動君主立憲。辛亥革命之後一度入袁世凱政府,擔任司法總長;之後對袁世凱稱帝、張勛復辟等嚴詞抨擊,並加入段祺瑞政府。他倡導新文化運動,支持五四運動。其著作合編為《飲冰室合集》。

內容詳情

近數百年來,泰西各國競言闢地殖民,阿利安種之國旗輝映全球,以中國方之誠遠不如也。泰西之殖民皆以國力盾其後而中國無此者,所恃者我民族之天然膨脹力而已。宣統元年我政府擬設殖民專部,事未果行。夫吾今日國力孱弱,如是其甚縱有專部果能擴張殖民事業於他國與否,不敢斷也。然而我民族固有一非常之特色,為泰西所不如者。泰西豪傑若摩西之君猶太、哥倫布之開美洲、克雷飛之並印度,其人大都曠世不一遇,而中國乃時時有焉。吾征諸往籍,其在北徼則有昌意少子之王鮮卑、商時夏後氏裔淳維之王匈奴,其在東方則有周初箕子之王朝鮮、漢初燕人衛滿之王朝鮮,其在西域則有北魏時金城人鞠嘉之王高昌,嘉次子之王焉耆。梁勤之王宕昌,五代晉時唐宗屬李聖天之王于闐。是皆以華人而君他國闢地於中國本部以外,史冊具在鑿然不誣,至如國初泉州大英雄鄭成功於順治十七年奪台灣於荷蘭人手,尢為震古爍今赫赫在人耳目。而嘉慶間漳州吳沙以匹夫崛起開台北噶瑪蘭聽練勇,開路以捍生番,貿遷有無,以招流寓,耕丁至六萬口,拓地至五百里,連敗海寇蔡牽朱賁,為國捍患,鏇其地升為屬版籍。(事詳魏源聖武記亦絕世人豪也。)夫華族起自黃河流域,故自宋以前華人所至之鮮卑匈奴朝鮮高昌焉耆宕昌于闐等國皆近北方。時代較遠不復立傳。其在南方者如黃帝時量尤以姜姓而君九黎,唐堯時饕餮以姜姓而君三苗,夏後少康子無餘之君于越,商末泰伯虞仲之君勾吳,周初熊繹之君荊蠻。戰國時莊踵之君滇池,莊豪之君夜郎,皆在今中國本部。漢初趙佗王南越兼有交趾,後漢末區連王林邑,宋初丁部領王安南,則不過據前人已開之地以自擅,不足語於殖民。且時代亦遠矣。獨鄭吳二氏時近而事尢奇偉,顧台灣當嘗隸中國版籍,仍與外國稍殊,特取前明至本朝殖民外國諸偉人行事於蘇門答臘菲律賓島爪哇島婆羅島緬甸越南暹羅馬來半島等處者合為一傳,用以發揚我國光,喚起同胞開闢新地之觀念,詩曰雖無老成人,尚有典型,表彰幽潛,震動耳目,我華人所應永永不忘也。世之君子,以觀覽焉。
殖民蘇門答臘島者開闢舊港首領梁道明,廣東南海縣人。
蘇門答臘島與馬來半島隔一海峽。元時海外入貢諸國,有蘇木都剌,亦作須門達那。明初入貢,謂之蘇門答剌,音轉為蘇門答臘,為蘇門答剌,為須文達那。永樂間,鄭和至其地,前王弟來襲,和勒兵擒之,俘以歸。萬曆後改國名亞齊,今又譯為亞珍,實皆一國。在本島西北境,土地較大,故世以蘇門答臘國名為全島總名。島之東南,為舊港,今亦名巨港。即六朝宋武帝、梁武帝時屢通中國之乾佗利國。唐以後改為三佛齊。天佑元年,復貢方物,至宋世,仍修貢不絕。洪武三年,遣使詔諭其國,嗣是,屢入貢。時爪哇方強,威服三佛齊而役屬之。九年,三佛齊王卒,爪哇邀殺朝使,鏇破三佛齊,據其國。三佛齊故都名渤淋邦,即今之巴鄰傍。自為爪哇所破,改名舊港,以別於爪哇之新村。當時俗稱吉邦者是也。三佛齊既亡,國中大亂,爪哇亦不能盡有其地。華人流寓者,住往起而據之。梁道明久寓其國,閩粵軍民泛海從之者數千家,推道明為首,雄視一方,爪哇終無如之何。華僑得安居無恐,道明之力也。會指揮孫鉉使海外,遇道明子與之俱來。永樂三年,成祖以行人譚勝受與道明同邑,命偕千戶楊信等,賚詔招之。道明與其黨鄭伯可入朝貢方物。受賜而還。四年遣從子解政來朝,蓋南洋華僑能以匹夫崛起而得眾心,握外國君主之權,使祖國增一殖民地者,自道明始。據明史所載,道明雖未稱王,實與王無異,今謂之首領,乃紀其實雲。
同時廣東人陳祖義亦分據舊港之地為頭目,永樂四年,遣子士良來朝,祖義才德皆不如道明,雖朝貢而為盜海上。貢使往來者苦之。五年,鄭和自好望角還。遣人招諭,祖義偽應而潛邀襲,有施進卿者告於和,祖義來襲,被擒獻於明伏誅。
時進卿適遣婿丘念誠朝貢,命設舊港宣慰司,以進卿為使。錫誥印及冠帶。自是屢入貢。二十二年,進卿子告父訃。乞嗣職。許之。洪熙元年,遣使入貢,訴舊印為火毀。帝命重給,其後朝貢漸稀。進卿亦一豪傑,然地小力弱,服屬爪哇,僅能自保,遠遜道明,故今僅附道明傳後。據明史瀛涯勝覽東西洋考。
舊港番舶長張璉。廣東潮州饒平縣人。張本大盜,明嘉靖末作亂,擾廣東江西福建三省。西籍言嘉靖間有海寇張士流奪據葡人之澳門。殆即璉也。中國人之勝西人,自是始。璉後為官軍剿平。已報克獲,萬曆五年,商人詣舊港者,見璉列肆為番舶長。漳泉人多附之。猶中國市舶官。蓋璉雖不稱王,實握王權矣。
三佛齊舊俗,下稱其上曰詹卑,猶國君也。自明初為爪哇所破,大酋移居他境,號詹卑國。其故都舊港分轄於梁道明施進卿。張璉據梁施二氏二百餘年,中間事跡無考。不知舊港主權,果奪自土酋,抑奪自二氏之裔焉。據明史通鑑及西史
殖民菲律賓者
開闢呂宋西境首領西馬奔。李,福建泉州人也。中國人民能以一私人之力與歐洲強國為勁敵者,後有順治鄭成功之與荷蘭,前有嘉靖時張璉之於葡萄牙,介其間者,則萬曆時李馬奔之於西班牙及葡萄牙也。馬奔固海盜巨魁,從海上掠午帆船之來自馬尼剌者。詢悉其形勢,因以捕虜為嚮導,率師船員六十二艘,水陸兵各二千,婦女有五百,進征菲律賓。
菲律賓本群群島,在台灣島西南,其最大之主島名呂宋,洪武五年正月遣使偕瑣里諸國來貢,永樂三年十月,遣官賚詔撫諭其國。八年復入貢。自後久不至。會西班牙入人墨瓦蠟(按即麥折倫)率艦隊航行全球至其地,西班牙王查理第一因以太子非利布之名名此群島。故謂之菲律賓。嘉靖四十四年,即西曆一千五百五十六年。西班牙王菲律布第二遣將勒迦斯比率兵占領菲律賓,以呂宋島之馬尼剌為群島都會華人以其地近且饒富多往貿易。故馬尼剌以繁盛著名。萬曆二年第六李馬奔師船抵馬尼剌灣,是為西曆一千五百七十四年十一月二十九日事。馬奔使部將日本人莊公以余兵薄馬尼剌城外,進刈西班牙副將,西軍走保桑地亞哥,會援軍一隊至,莊公以為大軍也,稍引退。西軍乘勢追擊。血戰亘數時,莊公收敗卒退合李馬奔本營。時西帥勒迦斯比已死,其孫溫薩爾塞特方經略呂宋北部及中國兵迫馬尼拉,急歸防禦。西十二月三日,兩軍戰備已就,馬奔集部將下令進擊,莊公引兵千五百登岸,縱火市街,圍其堡壘,而師船自港外發炮助攻,莊公遂以所部入城,與西軍殊死戰,莊公陣沒。馬奔復發兵五百繼之。終無功而退。乃收餘眾航呂宋島西岸數日。至亞格諾河口,降服土人。得河上四里地,築城居焉。溫薩爾塞特間之。復大舉來襲,馬奔知不敵,乃留兵城中,牽制敵軍,而乘間出海遁。其留者走匿深山間,至今菲律賓有伊哥眾德支那人種者,蓋其遺裔雲。
方馬奔據亞格諾河口,福建總督聞其勢盛,發艦隊偵之。西班牙人聞中國艦隊至邀其使者至馬尼剌,議通商事。鏇遣僧侶馬丁拉達附閩艦內渡,求結商約,時萬曆三年,即西曆一千五百七十五年。是為西班牙遣使中國之始。
馬奔自菲律賓還,未有根據,當是時廣東之濠境,已久為葡萄牙人留居地,易名澳門。馬奔率眾敗葡軍。奪據澳門,久之葡遣重兵進攻,馬奔兵敗,不知所終,或云為葡兵所殺,莫知然否。
蓋自鄭延平取台灣,於荷蘭以前,已有絕世人豪張璉攻據葡萄牙之澳門,再有李馬奔征西班牙之菲律賓攘其邊地,以居作眾,復奪還澳門而據之。縱未能終為已有,事亦偉矣。馬奔雖海盜,然其氣魄雄傑足以震耀千古,而中國舊史失載,今刺取西籍,為之立傳,庶使大英雄之行事,與其精神復光於世。據明史及西史
原註:葡人門他圖芝些士曾著歷史上之澳門一書,其中有可證李馬奔事者,今復節錄之,據云朱安康攝臣,西班牙之著述家也。著書頗多。素有才名,其所述葡人到澳門之原始,亦謂當時有流寇李馬康者張士流之餘黨也。由菲律賓群島率眾攻入澳門,久據不去。迨葡兵進剿,獲李馬康而殺之。所有脅從,盡行驅逐出境雲。按譯無定字,其所稱李馬康即李馬奔,且言由菲律賓群島來攻,則為馬奔事無疑矣。又據此書附錄度柯地所者之支那紀事,云:明嘉靖間有海寇名張士流,出沒於廣州海面,據守澳門,圖取省城,大吏求助於歐人。葡商允為出力,蒐集商船圍攻賊艦,賊勢不支,轉舵駛奔。葡舶緊追將及。賊黨棄船登岸,典型人亦登入追擊,至澳門地面,獲張士流而刈之。大吏具奏報捷。表揭葡商之功雲。此事西人形諸記載,非么麽小寇可知也。流璉為雙聲。士流合音實近璉,殆即張璉也。明史載張璉作亂,在嘉靖末與此書所載時代正合。又據明史嘉靖間廣東巡撫林富奏請以香山澳濠境為外國互市地,嘉靖十四年,指揮黃慶納賄於上官,移高州電白縣各國互市市舶司於濠境,各國畏避蒲都麗家(即葡萄牙之對音)。遂專為所據。築室外建城,雄據海畔,高棟飛甍,櫛比相望。然則張士流之據有澳門乃取自葡人之手,實我廣東一重要歷史,必疏通證明而後知其價值也。張璉擾粵,在嘉靖末,李馬奔入菲律賓在萬曆初,二人本同一黨,及張璉由澳門圖取省城,事敗出海,往據三佛齊之舊港,因為之主。李馬奔則攻菲律賓之馬尼剌,而無成,還據澳門耳。葡萄牙在明世最強,明史亦稱濠境儼如一國,勢力可想。而張李如取如攜,先後兩奪之。豈不異哉。當張璉敗時,官軍已報克獲,而不如萬曆時張璉尚為舊港番舶長,以明史所載為證,則葡人著歷史上之澳門所稱獲張士流而刈之,殆系當日官吏粉飾之詞,所稱區李馬康而刈之。當同此例。是李馬奔未嘗被戮於葡人也。張李皆絕世偉人,而出身海盜,或原政治黑暗使然。今為參考中外典籍,證明其偉跡以補前史之缺。亦欲我同胞永為大紀念焉。
再註:按李馬奔之名,他書未見。惟明史載林道乾為當時海盜,於萬曆二年率戰艦六十二男丁三千自彭湖入馬尼拉事。與此相類,按萬曆二年,即西曆一五七四年,而西人記林道乾事,亦有日本人SIOCO為林部將雲。與此相合。林道乾之名,西人作LIMAHONG,與李馬奔這音相近。然則林李殆一人歟。而觀《開闢勃泥邊地首領林道乾》事,文中另有李馬奔之名,似林馬為兩人矣。此中必有一誤也。又檢日人田中萃一郎之東邦近世史第一章記李馬奔事,李之英譯作LIMAHONG按LI讀作李,如與M相連則即可讀作林,大約日人根據西班牙文而誤林為李也。又本書同章李馬奔部將莊公云云,而西籍亦有林道乾部將SIOCO其譯音全同,更可證林李為一人也(宗山)
殖民爪哇島者
新村主某,逸其姓名。亦廣東人也,爪哇島與蘇門答臘島隔巽他海峽。島之北境以西有地名巴達維亞,亦稱葛剌巴,向為爪哇大都會。元史世祖遣史弼征爪哇有葛郎鄰國來拒,即此。爪哇國在元明時,雄於諸番,久握南洋霸權,其北濱海有地名杜板,即古者婆國,亦名杜薄曰杜婆,又名訶陵,劉宋元嘉時始通中國,唐宋皆嘗入貢。明太祖時爪哇者婆並時入貢,蓋本二國也。者婆亦名莆家龍,又曰下港曰順塔,流寓多廣東及漳泉人。
自杜板東行半日至斯村,中國人客於此成聚落,遂名新村。當明世號為最饒富。各國商舶輻輳,寶貨填溢。而主之者則廣東人。永樂九年,自遣使表貢方物,蓋與舊港首領梁道明施進卿同時也。是時鄭和數使爪哇,嗣後華人來往愈眾,萬曆間荷蘭人占領爪哇以葛剌巴為都會,三寶壟等地亞焉。兼任華人為官屬名甲必丹。
朝乾隆間,有陳豹卿名歷,漳州石美人,往三寶壟記其堂兄甲必丹陳映。映使佐領其事。映卒遂襲職。王大海游三寶壟,嘗見土番貴官淡板公往候豹卿,隊馬數百,整肅而來,至柵門外,則下騎,入門則膝行而前。豹卿危坐,俟其至乃少欠身。荷蘭待爪哇人嚴厲至此。亡國遣黎,亦可哀也。豹卿富甲一方,置大地一區於葛剌巴,名三寶壟土庫,華船廠初到,客有欲往三寶壟者,則進其土庫,並有船護送至壟,悉皆收錄。用才委任,各得其宜,華夷均領,彼本經商,賈帆數十,發販州府,其豪俠仗義,可為華僑典型。
又明代荷蘭之取台灣,本以爪哇為根據,及國初台灣奪於鄭氏,其守將敗歸巴城。荷蘭王怒,將其致死巴城樓上。王氏海島逸志所述如此。鄭延平之威靈赫然猶在。可與新村主同萬古矣。
殖民婆羅島者
開闢勃泥邊者首領林道乾,林福建人也,明嘉靖間為海盜,先是明初倭寇橫於日本朝鮮間,後遂擾及中國沿海。中國海盜多與之通,張璉李馬奔及道乾皆然。嘉靖末倭寇擾閩,大將戚繼光敗之。倭寇遁居於雞籠,即今台灣之基隆也。道乾勢孤從焉。已懼為倭所並,又懼官軍追擊,揚帆抵勃泥,攘其邊地以居,號道乾港。
勃泥即六朝時之婆利。梁天監間始通中國。唐時稱婆羅,宋稱勃泥。皆通貢。勃泥實婆羅尼轉音。明初入貢諸國,有婆羅、有勃泥,故明史分兩傳。蓋其部落分合不常。或各自入貢故耶。其國在島之北境。通中國較早,世因以其國名為全島總名,與蘇門答臘同例。今人稱此島或曰婆羅洲,或曰勃泥,或曰婆羅尼,又轉為般島,原其先特一國之名而已。
道乾僅據有邊地,非略定全國,然成以一私人之力,亦足豪也。明史呂宋傳言萬曆四年,官軍追林道乾至其國,國人助討有功。(按菲律賓群島中最大之主島本名呂宋,洪武永樂間入貢。即稱此名。據明史可證,是時歐人尚未到此島無菲律賓之名也。嘉靖時西班牙占據此群島,始易名菲律賓。詳上文李馬奔傳。今人或疑明史有誤,述呂襟事悉改作菲律賓,以為更正明史者。蓋失考也。附識於此)是時正當西班牙人與李馬奔劇戰之後,然則助討林道乾者亦當屬西班牙人而非呂宋島土番。此中外人種爭殖民之一要事,惜史文簡略,未加分別。蓋道乾由台灣雞籠南下,近道先抵呂宋,進取無成,乃折而西往勃泥,其航路尚可推見。
道乾之作亂,與張璉李馬奔同時,及事敗,張璉占蘇門答臘島之舊港,李馬奔攻菲律賓主島之馬尼剌,道乾則由菲律賓進據勃泥,三人各欲取一大島為根據,必有殖民思想,視其他海盜,窮蹙遠奔棲居島嶼,以了殘生者,意識判若宵壤。英雄心事,比類以觀而後見,故合論之。發潛闡幽,史家之貢。嗚呼,其可誣也哉。(據明史)
婆羅國王某某,福建人,佚其姓名,明萬曆間主此國,今婆羅島北境也。在島中諸國為最大,自古著名或言鄭和使婆羅,有閩人從之。因留居其地,後人遂據其國而王焉。邸旁有中國碑,今不可考,王有金印,篆文,上作獸形,言永樂朝所賜。民間嫁娶必請此印,印背上有為榮。後西班牙舉兵來擊,王率國人走入山谷中,放藥水流出,毒殺其人無算。王得返國。西班牙遂犯呂宋。自中葉以後,歐人占據南洋群島,所至如拉朽摧枯。王獨能以毒流退師。促使故地。可謂人豪。野蠻時代之戰爭,何所不有,出狠辣之手段,制噬人之虎狼,事非得已。不能以今日人道主義責之耳。
王之君婆羅也,正當林道乾入勃泥之時,勃泥即婆羅,本一國而明世分為二部。洪武永樂時,勃泥王皆嘗入朝。萬曆中勃泥王卒,無嗣,族人爭立,國大亂,林道乾之攘其地,或乘是隙也。後乃立前王之女為王。
漳州人張姓者,初為其國那督,華言尊官也。因亂出奔,女主立,迎還之。其女出入王宮,得心疾,言父有反謀,女主懼,遣人按其家,那督自殺,國人為訟冤,女主悔,絞殺其女,授其子官。張姓以中國人顯於勃泥,雖死後而兩面三刀國商人猶往來不絕,以不知其名故附於婆羅王傳後。古今豪傑,姓名湮沒不彰者,何可勝道,殊足慨也。(據明史)
戴燕國王吳元盛,廣東人,國朝乾隆末流寓婆羅島中,戴燕國其國近坤甸,由昆甸南河帆船向東南溯洄而上,約七八日至雙文社,即戴燕所轄地,又行數日至國都。時國王暴亂,吳元盛因民怨而殺之,國人奉以為主,華夷皆取決焉。元盛死,子幼,妻襲位,謝清高游南洋時,女王猶存。元盛為民復仇,手誅暴主,受國民推戴,而正君位,視彼籍強力而奪人國者,順逆殊軌。以中國士民為海外湯武,而又起自匹夫,謂非曠世人傑也哉。(據謝清高海錄,又按近人或以吳元盛為嘉應州人,蓋據口碑附識之)
昆甸國客長羅芳伯
羅廣東人,乾隆中經商昆甸,其國在婆羅島西部,隸荷蘭,海口為荷蘭所設商市,以荷蘭兵駐守。由此買小舟入內港,行五里許,分為南北二河,國王都其中。由此河東北行,約一日至萬喇港口,萬喇水自東南來會。又行一日至東萬喇,其東北數十里,為沙喇蠻,皆華人淘金之所。羅芳伯貿易於此,豪傑善技擊,得眾心。時土蠻竊發,商賈不安,芳伯屢率眾平之。又鱷魚為害,芳伯為壇于海旁,陳列犧牲,取韓昌黎文宣讀而焚之。魚遁去,華人敬畏,尊為客長,死而祭之,至今血食不衰。謝清高所記如此,清高去芳伯時未遠,又親歷南洋,見聞較真,至可信也。
嗚呼,羅芳伯御大災捍大患,可謂有大功德於民者也。歲時享祀,以留紀念,於崇報之典,固宜。惟韓文驅鱷事,涉迂怪,或藉此以震懾土番,亦未可知。然芳伯能利用神權,智略亦絕人矣。
近人著述,或言嘉應州人羅大,乾嘉間與昆甸土蠻戰,破之,遂王其國。乃據口碑,疑因羅芳伯事而傳訛,抑別有羅大其人耶?以謝氏所記為證,則芳伯固未稱王也。要之屢平土寇,使昆甸華僑得安厥居,以補我政府所不逮,實於我中國殖民事業,有莫大之關係,豈以王不王為輕重哉。(據謝清高海錄)
昆甸國王陳蘭芳,廣東人,乾嘉間經商昆甸,才武有大略。是時,昆甸雖屬荷蘭,但以兵駐守海口商市,而山內地尚轄於土酋。會國中大亂,蘭芳倡義率眾平之。土番及華僑共推為主。軍服儀飾,略仿中國。有華人游其地,遇王於途,訝其不類土番,詢諸人乃知為陳蘭芳雲。余曩覽某日報,見其載陳蘭芳事,今猶記其概於此。按西人所撰萬國地理全圖集言嘉應州人,往婆羅開礦,穿山開道,自立國家,擇其長老者稱為公司,限一年二年辦國政,又每月統紀傳言婆羅為諸島之至大者,其山內有大湖,廣東數萬人住此湖之阿納地方,開金山探金沙,因恐土番之狠,設族黨頭目,如土酋管治其民。又外國史略言,婆羅島內地多高山,每年掘金沙者甚眾,其中漢人自立長領,不服他國。此皆道光時人之書,並雲該島內地,漢人能自立國。陳蘭芳則勢力尤大而特著者也。
夫我華僑流寓異域,能組織有秩序之團體,開拓土地,比諸英人克雷飛治印度,夫何讓焉。而不免以領土主權俯首屬人。今且多被荷蘭人迫入彼籍,則以無國力為之後盾也,嗚呼,可深慨也。(據近人筆記)
宗山按:陳蘭芳之名,不見於他書,而本文事實,概與梅縣余瀾馨所著羅芳伯傳全相符合,余傳載:芳伯設蘭芳公司開採金沙云云。則蘭芳或即芳伯之名也。玩本文中“余曩視某報,見其載陳蘭芳事,今猶記其概於此”云云,可知其來歷不甚可靠。參閱余著羅芳伯傳自明。
殖民緬甸者
波童廠主桂家宮裡雁,雁隨桂王入緬之官族也。順治間桂王入緬,時其遺臣散入各國。有馬九功者為古剌招明潰兵三千,有江國泰者暹羅妻以女,各遣使約李定國於孟良,將犄角夾攻緬。而吳三桂已檄緬人劫取桂王於緬都阿瓦,李定國發憤死。古剌暹羅之師失望而返。桂王既被劫,隨從諸人分散駐沙洲,蠻不之逐。謂水至盡漂矣。已而水至,洲不沒,蠻共神之。百餘年,生聚日盛,不忘桂王,自稱桂家。或作貴家。據緬甸北境木邦土司之波童山設廠采銀。兵力強。群蠻畏之,時華人多出邊入緬開礦,各廠不能支蠻者,丐請桂家即往。乾隆中,宮裡雁主波童廠,貌怪偉,滿面皆須。每戰鬥,未嘗受傷,故為緬所畏。緬於漢曰朱波,於唐曰驃國。宋始稱緬。元征之不克。明初立車裡寮國八百孟養木邦緬甸為宣慰司。是謂滇南六慰。又立大小古剌宣慰司即今緬甸南境白古地。勢力各相敵也。萬曆間緬王莽瑞體崛起稱霸。侵併鄰地。遂寇中國。後莽瑞應里為劉某、鄧子龍所破。始不敢復犯邊。清乾隆十八年,茂隆廠主吳尚賢說緬入貢。時緬與桂家有隙,開戰,吳尚賢勸和不聽,雍牙籍者,緬屬木疏部土酋也,是年九月,戰勝桂家,遂敗敏家。敏家為汶萊轉聲,亦作巫來由,乃白古部民族之名。先於乾隆十七年,攻據阿瓦,緬王麻哈祖走莽達剌。十九年,白古酋撒翁合得楞錫薄諸部,擒緬王沉江。撒翁據阿瓦,五年雍牙籍起兵破之。自立於木疏,繼徙阿瓦。以力脅服諸土司而桂家宮裡雁及木邦土司罕莽底不甘屬雍籍牙。合兵拒之。反為所破。時乾隆二十三年也。二十五年,雍籍牙死。子孟絡嗣,構兵如故。二十七年,宮裡雁謀內附。未果。會石牛廠主周彥表青相招宮裡雁,乃置妻曩占及男婦千餘人於我孟連土司,而自赴大金沙江上流之孟坑,宮裡雁既去,孟連土司刁派春乃分散其人於各寨,而置曩占及二女於城中。曩占知入牢籠,潛約部下望城中起火來接應。已而刁派春索其婦女資財殆盡。乃索曩占,曩占趁夜入其家,襲殺刁派春遂縱火,其徒見火光盡集。偕走孟養,宮裡雁不知也。我永昌守楊重谷欲以宮裡雁為功誘置之法。宮裡雁將行,妾勸勿往,不聽,因泣從之。既至,坐以擾邊罪,肆諸市。妾亦殉焉。
木邦本與桂家相依倚,宮裡雁既死,木邦遂降緬。擾邊。而曩占亦怨中國。嗾孟良酋內犯。我車裡土司遂大亂作矣。當時時,茂隆廠主吳尚賢與桂家宮裡雁皆為滇邊保障。威攝諸蠻,形禁勢格。實有大功於中國。及二人相繼冤死。緬益無忌。大舉內犯。我是以有徵緬之役雲。(據劉健庭聞錄,師範緬事述略,趙翼平定緬甸述略,王昶征緬紀略,又按宮裡雁亦作古利宴,見魏源聖武記)
茂隆廠主吳尚賢,雲南石屏州人。家貧走徼外之胡蘆國。其酋大山王蜂築信任之。與開茂山銀廠。廠例無尊卑,皆以兄弟稱,一人主廠,次一人統眾,次一人出兵。尚賢為廠主,時華人赴緬者極眾。廠既旺,聚至數十萬人。有警則兄弟全出。尚賢身自臨陣,每戰則先。須雖少皆擢起,蠻人見者,則驚走。廠徒多財力。為連弩,共以手挽而發之。凡在緬開廠者,互相聯絡,有蠻眾欲攻某廠,而憚茂隆阻。用重幣假道,尚賢陽許之而陰告某廠使備之。蠻大敗歸。回過茂隆,截之。無一脫者。所獲不可勝記。眾大歡。飲宴間尚賢大哭不止,眾驚請故。曰吾與眾兄弟忍饑寒開此廠今一旦有此無妄財。懷父母妻子,我一人能支乎。為蠻有矣。諸人各被酒為豪舉,探懷中所掠者棄之淵。其操縱人皆類此。乾隆十年,尚賢說胡蘆王蜂築,以茂隆廠獻中國。抽課報解作貢。又自以銀介我耿馬宣撫司獻之。且言茂隆山銀廠自前明開採至今興旺不一云云。未幾尚賢之黨黃耀祖襲據胡蘆國,與尚賢分雄邊外,語具下文耀祖傳。而茂隆出銀不可思議,公私大充。當時時群蠻最畏者茂隆吳尚賢,及桂家宮裡雁。桂家與緬構戰,尚賢欲和解之。不聽,十八年,尚賢說緬入貢。貢馴象塗金塔,尚賢亦來滇,謀取請命中國給以胡蘆王答付,不能得。已辭大吏返廠矣。忽追回餓死之。群蠻自是輕漢人矣。及兵興滇人每言吳尚賢宮裡雁若在豈有是邊禍。則尚賢之價值為如何哉。據師範緬事述略,皇朝通考,及乾隆十年御史彭肇洙請靖遐荒疏。
胡蘆國王黃耀祖本吳尚賢之黨。為茂隆銀廠主兵。因事與尚賢不洽,乃請假徒往山獵。尚賢許之。遂以其徒入葫蘆。獵所得禽時以遺其王蜂築。蜂築不之虞也。一夜襲破葫蘆而有之。尚賢召其歸,不從。竟王胡蘆。其國一名卡瓦。北接耿馬宣撫司,東接孟定土府,南接學卡瓦,西接木邦。距永昌府十八程。自古未通中國。亦不屬緬。世或稱為大山土司。雲。滇南徼外附近薩爾溫江一帶,其中部落甚多,即古謂撣人種類。後漢時已能西通大秦。即羅馬。民智有足稱者。胡蘆殆其一國也。乾隆中黃耀祖則以華人而君撣人也。據師範緬事述略皇朝通考。
殖民越南者
廣南國王阮潢,中國人。前明時廣南開國之王。亦越南阮朝太祖也。本朝乾隆嘉慶間新阮舊阮先後王越。皆潢後裔。世多知今暹羅王家其母統為中國人。若今越南王家,其父統亦中國人。則知之者罕,不可不立傳以發明之。
越南即唐虞之南交,其太古土著為雕題交趾民族。(彼國人所撰越南國史考雲史記黎李時軍士悉黥其額曰天子軍,此雕題之證。交趾兩大趾開折,兩足相交也。予少年時見有遺老一二人,兩大趾分開平立,則相交穿履不入。此又為交趾之證。今日通國中尚有交趾人,不能及國人百分之一。然皆甚蠢鈍無識,似太古時人,其餘伶利巧慧,皆北國漢人混化之種族也。此書考據詳核,議論明通,惟作者隱其姓名,蓋亡國遺民,欲籍此鼓吹國民光復之想其情可哀。其志尤可敬也。書中甚推崇吳權黎桓黎利阮惠,皆以其能拒外兵,保全國之土,然阮惠及今舊阮王家,其先本中國人,作者尚未知之。)
南境古稱越裳國,北境古稱駱國,並百粵種與兩廣古民族同源(中國五領以南太古土著有甌有駱廣東古稱陸梁,即駱之轉音)秦並其地,置象郡華人漸移居焉。水經注引林邑記曰秦余徙民染同夷化,日南舊風,變化俱盡。是其證矣。秦亡,南越王趙佗擊並之。漢置交趾九真日南等郡,徙罪人於交趾。事見後漢書。東漢時馬援平女子征側征貳之亂。於日南郡象林縣即秦林邑縣南境,置兩銅柱以表漢界。晉書日南有西卷縣夷帥。梁書林邑有西屠夷王,乃馬援置銅柱處,疑即今之西貢堤岸地也。馬援北還,留十餘戶於銅柱處,至隋有三百餘戶,悉姓馬,土人以為流寓,號曰馬流人。銅柱尋沒。馬流人常識其處雲。事見通典邊防典林邑條注。他書馬流或作馬留,吾粵珠江口外有小島曰馬騮洲,疑其命名與民族遷徙有關。後漢末,林邑自立為國。唐時更號環王。又改占城,惟交趾仍隸中國。唐於其地置安南都護府。安南之名始此。五代時,安南人始有據地自擅者,宋初別立為安南國。於是全境不屬中國。
然自古以來,華人多移居其地者,日久與土著混合,故越民語言多中國音。其有國者,亦多中國姓。如林邑之區連范熊範文諸葛地,安南之趙光復曲承裕楊廷藝吳權,丁部領黎桓李公蘊陳日炬黎利皆是也。但無由證明其為中國人。至如胡季莫登庸雖能證明其為中國人,而以篡得國,無足稱道,且與祖國殖民事業亦罕關係,故今紀中國殖民越南之偉人,獨舉阮潢,其後裔阮光平,阮福映不別立傳。以孫從祖也。阮氏立國廣南始末,諸書多能言之。顧不言為中國人惟皇朝通考四裔考雲廣南國王,中國人阮姓此書成於乾隆四十五年間,適當廣南與安南構怨,中越交涉正繁時,見聞較真,實中國殖民史及越南國史一重要之案據矣。
初明嘉靖中安南為莫登庸所篡,國王黎維惠走保清華,至萬曆中,黎維潭起兵破莫復國,實其臣鄭氏阮氏之力,世為左右輔,總理國事,後阮輔政年老子幼,臨終以左輔政執事,托其婿鄭松代理(張奕東西洋考作鄭松,師範征南紀略作鄭阿保,實一人也)松利之,不念還。松妻乃阮輔政長女,窺松意,密白國王黎維新,言吾弟已長,乞以輔政還之。時黎王偏信松言,反盡以輔政事權與松,封為平安王。而出松妻及其弟於廣南。弟即阮輔政幼子,太傅端郡公阮潢也。(按張奕東西洋考廣南有太傅阮某,國相鄭松之舅也。松即執國政,阮不能平,擁兵出據於此。今據師範征安南紀略則阮出居廣南,實鄭松之謀也。此說出自乾隆時安南人來奔者之口,當可信據。又越南國史考稱黎景興三十八年,詔開順化鄉試云云。順化即廣南王所都也。黎景興王在位,正當中國乾隆時。是時廣南尚奉安南號令,則阮氏非叛黎王可知也。其世以為仇者,輔政鄭氏而已,近人著述,僅據張奕東西洋考,直謂阮潢反,稍失實矣。)廣南全境皆占城故壤,元明間先後併入安南,然猶以土人與安南人分理其事。至阮潢出鎮,始盡握其政權,官吏悉用安南人及中國人。時宋山鄉曲清化又安義勇,多契著從潢者,其扣屢移又安,河靜居民住廣南各地,從事墾拓,於是人口繁茲,田土大辟,蔚然成一新國矣。阮潢居順化,號廣南王。亦稱順化王,威行旁郡,號令諸夷,將於東京,安南舊轄之新州提夷兩商港,皆屬焉。凡賈舶在新州提夷者,必走數日程,詣廣南入貢。廣南遙給以木牌,民過木牌,必致敬乃行。木牌者聽民貿易之號令。本安南故俗,是時中國賈舶,多至廣南貿易,其非赴廣南之舶,誤入其境,稅物加倍,若他國賈舶犯此則悉沒入其而焚其舶。歐洲人最畏之,蓋阮氏以中國人而王廣南,故待中國人較他國人為優雲。
萬曆四十一年,阮潢卒,子福源立。始修貢於東京。後沿為故事。清朝康熙八年,廣東都司劉世虎等遇風漂泊其地。廣南王遣臣趙文柄送歸。文柄本中國人,而官於廣南者也。部議欲留之。聖祖命給以照驗,遣歸。雍正時陳倫炯著海國見聞錄,言廣南阮王南轄祿賴高棉昆大鳴(祿賴,海錄作龍奈,聖武記作農耐。阮福映起兵,取為根據之地也。高棉即後漢書南蠻傳之究不事。又元周達觀真臘風土記謂之甘勃智,又引西番經謂之澉浦,越南國史考謂之高棉。又謂之高蠻,皆聲轉。隋以後各史並稱真臘,亦南方名國也。昆大鳴,即皇朝四裔考之尹代馬國也)聲威視安南尤盛也。
初越南本分三國。在北圻者古為鴻龐氏雄王地,號文郎國。即駱國。(按文郎與汶萊馬來巫來皆一聲之轉,如南洋婆羅島北境之婆羅國或稱汶萊又稱文郎此島南境之馬辰國或稱文郎馬辰,皆馬來人也,亞洲南境各國,多馬來種。安南古名文郎國疑亦此種人也。)漢為交趾郡,唐為交州都護府,宋以後自立為安南國。在中圻者古為越裳國,漢為九真日南郡,後漢末自立為林邑國。唐以後為占城國。在南圻者為水真臘國,其西高棉,即陸真臘國也。安南黎李陳黎諸朝表蠶食占城,據其北境,以北圻之河內為東京,以中圻之順化為西京,而西京形勢尤盛,故阮氏據此,資之以兼併鄰邦也。孝哲孝明兩王時,廣南連破占城,取其全國,會水真臘與陸真臘爭求援於廣南,孝明王以兵赴援,攻退陸真臘,因以保護水真臘為名,駐兵於此,遂據而有之。其地穀米魚利甲全國。自古有富貴真臘之名。是為南圻,蓋自阮潢創立廣南國。至是凡百餘年,而國力日強,潢之威靈獨赫然矣。傳至乾隆時,阮福順為廣南王,而有阮光平之事。
阮光平本名惠,亦阮潢之後,驍勇善戰,分鎮西山,以廣南民心不附,乃與兄阮岳弟阮惠起兵攻阮福順。破順化。略定廣南全境。是為新阮。乾隆五十一年,率兵入東京。滅鄭氏。為阮潢復仇。鏇取象載珍寶歸廣南。安南臣貢整謀取扶黎拒阮,阮惠遣將阮任率兵數萬攻滅貢整,阮任據東京,亦欲自王。惠復以兵誅任。時乾隆五十三年也。安南王黎維祁乞救於中國,明年朝廷命孫士毅出師。破阮惠兵克復東京。是冬,阮惠集廣南之眾,傾巢來襲。孫士毅潰走還。黎維祁來投,阮惠亦改名阮光平,叩關謝罪乞降。並請五十五年來祝八旬萬壽。尋入朝。受封安南國王而歸。是為阮氏王安南之始。五十七年,光平卒,子弘瑞立。即光纘。嘉慶七年,為阮福映所破,被執。安南遂歸舊阮。
阮福映本名種,廣南故王阮福順從子也。阮光平破福順時,福映與其遺臣遁于海島,遇法蘭西傳教師阿蘭特,甚相得。於是福遇赴暹羅而遺世子景偕阿蘭特(或作伯多祿)往法蘭西乞師助其復國。會暹王方與新阮爭高棉,乃以女弟妻福映,與之兵。福映亦募兵進復農耐,即王位。越數年,阿蘭特得請於政府,發印度本地治里水軍來援,破新阮軍。未幾阮光平卒,新阮勢日蹙,嘉慶四年,福映破順化。七年破東京,執阮光纘略定全國。是為舊阮遣使入貢。備陳構兵始末。言其舊封農耐本古越裳之地。今兼併安南,不忘世守,乞以越南名國。詔封越南國王。福映在位時,仿造歐洲兵船火器,水陸軍皆按歐洲兵法訓練而成。西人稱為紀律之師。在亞洲各國中罕見匹敵。(見四洲志)由今思昔,益令人不勝盛衰之感矣。
自前明萬曆而後,西班牙法蘭西基督教徒多往安南傳教。及福映乞援於法,許事成割讓沱曩島及富國崑崙等島。以化南島為兩國共有。並許法人通商與居往來自由之權。又感阿蘭特援助。處之西貢,於是傳教之徒益盛,既而悔之。臨卒遺言慎防法人,無割土地。福映固有遠見,而後人卒不克自保其國,洵可哀也。
今越南王位,有同贅疣。然王號固猶未革。且為阮潢之裔。其先實華種也。其民族中歷代多華種混合。而嘉道在彼入籍約四十四萬(見四洲志)。凡經皆神明遺胄。而不免奴隸於法人。是我中國同胞所宜矜念者矣。(據明張奕東西洋考國朝陳倫炯海國見聞錄皇朝通考師範征安南紀略,魏源聖武記,海國圖志近人重譯考訂東洋史要越南人所扎越南國史考)
按黎季莫登庸皆嘗王安南,其先並中國人。黎季本姓胡,篡位後改姓名胡一元,見於明史。又越南國史考雲浙江人胡興逸。五季時來歸。因邑演洲,至四世孫為胡季是書稱黎季皆皆曰胡季。此條可補中國舊籍所未備者也。莫登庸相傳為廣東東莞縣人。今南海境內有莫王墳,土人謂莫登庸先世之墳也。此二人皆篡竊不足道,故僅立阮潢傳,而以阮光平阮福映附焉。
越南國史考引證漢種之混合,其所載有關於殖民故實者數條。摘錄於此。漢武帝誅呂嘉,開九郡設剌史徙中國人雜居其間,李賁其先北人,西漢末避居南土。七世至賁,遂為南人。陳太宗元豐七年,宋土官黃炳挈家詣闕進其女復以屬部千二百人來附。聖宗紹隆十五年,宋人以船三十艘來求附,遂安插於京城外街徇坊。
港口國王鄭天賜。世為港口國王。其傳國世次不可考。雍正七年後與中國通市不絕,乾隆中天賜在位,中國始知其名。所轄地數數百里,以木為城,宮室與中國無異。自王居以下皆用磚瓦。服飾制度仿佛中國。前代王蓄髮戴網巾紗帽,身衣蟒袍,腰圍角帶。所革華為履。民衣長領廣袖,有喪皆白衣。平居以雜色為之。相見以合掌拱上為禮。重文學,好詩書,國中建有孔子廟。王與國人皆敬禮之。設學校,弦誦其中,貧而不能具修脯者,亦收焉。漢人有蹴居其地而能句讀曉文義者則延以為師。子弟皆彬彬如也。
按唐書言占城南抵奔浪陀州。宋史有賓陀羅國。元史言占城有賓多龍舊州。明史有賓童龍國。殆即鄭氏所王之港口國。與高棉相連。當在今越南南圻境內。(南圻本水真臘地。北境地與占城相錯,宋世真臘滅占城,以真臘人王之。為屬國。竊疑賓陀羅分立為國,亦在此時。元史言占城征賓多龍舊州兵。以拒元軍。蓋元世占城已自立,故賓多仍占城謂之舊州者。此地在唐世本占城一州,觀唐書可證也。明世間轉為賓童龍,海舶常至,故國小而名著。本朝又稱港口者,殆出於賈客舟師之傳述也。但知其為商港,不復求其本名耳。近日地理家謂賓童龍在南圻海峽。與皇朝通考所云港口國中多崇山,其說亦適相近也。考前人殖民故事,當知其殖於何地,乃證明之。)
其國民尚漢學,行漢俗,以漢人流寓者為師。則多漢人遺裔可知。其王本漢姓,且能以孔子之道化民,則先代亦必漢人矣雖地小力弱,不以不服屬安南暹羅然南圻一帶自古未聞奉孔教。獨港口國為然,是鄭王對於祖國不特殖民有功,抑亦宣揚聖道之一巨子也。惜前籍缺略,不知其王此國始於何代。開創者何名。今特為天賜立傳,庶幾發潛德之幽光云爾。(據皇朝通考海國圖志)
殖民暹羅者
暹羅國王鄭昭廣東潮州澄海縣人,隨父流寓暹羅。
暹羅者古之扶南也。三國時吳康泰使扶南歸,著扶南土俗傳。是為華人至暹羅見於載籍之始。唐時扶南為真臘所並。宋時復自立。分為羅斛暹二國。元時暹常入貢。後羅斛強,並有暹羅地。明洪武八中入朝。賜印文始稱暹羅國。而其本國人自稱則音近台雲。(台借用原文上從台下從火)華人流寓者皆籍閩粵而粵人尤多。有由海道往者,有由欽州王光十萬山穿越南境往者。明中葉閩之汀州謝文彬以販鹽下海,飄入其國。仕至坤岳,尤中國學士也。成化中充貢使來朝。是為華人官暹羅見於載籍之始。明末桂王遺臣江國泰入暹羅,暹羅妻以女。因遣使約李定國夾攻緬甸。會定國死,不果。語具上文桂家宮裡雁傳。順治九年暹羅請使請貢。並換給印敕勘合,從之。自是入貢不絕,雍正二年,其貢船稍目九十六人本系華人,求免回籍。許之。蓋華人流寓暹羅則長子孫,故其民半華種也。
其地西鄰緬甸,世為仇敵。乾隆三十六年,緬王孟駁攻暹羅滅之。資其財賦,以抗中國。鄭昭故仕暹,位至宰相。時方罷職居於南部。年五十餘。乾隆四十三年,偕國人起義師,與緬一戰大破之。眾戴為王。乘緬抗拒中國,人傷財困之後,盡復舊壤。明年,復興師占緬邊地。緬當兩大敵。力莫能支,乃不敢再犯中國。論者謂乾隆官軍征緬一役,得以竣事者,鄭昭實其犄角之功雲。
初暹之滅於緬也。前王二子一子奔高棉,一奔廣南國河仙鎮(今越南南圻地)投法國教士。河仙守莫氏,故與暹前王有隙。執王子,時高棉王方避亂出亡在暹。謀復國。鄭昭既王暹,以兵送高棉王,並求前王子。遂入高棉,時陷河仙。虜莫氏戚屬。略昭篤及南旺等地,廣南王阮福順起兵分二路由樂嘉及水道來拒,暹軍失利。尋莫氏勸和,昭乃返其俘與廣南王,專力於緬。乾隆四十六年遣使入貢。奏稱自遭緬甸侵凌,雖復土報仇。紹裔無人。茲群吏推昭為長,遵例貢獻方物。
四十七年,昭卒無子。國亂。其婿華策格里。方率師在柬,聞變歸平亂。遂嗣位。華策格里,本暹羅人士人。昭早年養為子,復妻以女。材武類昭。建國時戰功第一者也。五十一年,遣使入貢。表文稱鄭華,實即華策格里(或作達約德富。亦即此人。其雲昭之弟者,蓋訛傳也。皇朝通考及癸已類稿並稱昭子鄭華實則昭養子也。)詔封華暹羅國王是為今王家始祖。百餘年來,君臨暹羅者,固猶太人是鄭昭之女之遺裔也。
暹羅自古為中國殖民地。明史已載謝文彬為彼國坤岳,是華僑勢力之發展,在前代已然。入清朝而尤盛。雍正間陳倫炯著海國聞見錄,言暹羅尊敬中國。用漢人為官屬。理國政。掌財賦。是其證矣。鄭昭本潮洲人,隨父流寓其地,竟以舊相而王其地。故自乾隆以後,潮人多有受暹羅封爵,而握國權者。(見西人所撰每月統紀傳)其餘閩粵僑民婚土女從土俗者頗多。國王亦擇以為官。其俗小視外國人。有商舶至其地者。則待同蠻夷,以為無能為役而獨尊中國。四洲志所述如此也。則是道光時尚然矣。固緣怵於大國聲威。抑鄭昭原籍中國,其豐功偉烈,足以服其人心耶。
鹹豐以後,中國多故。暹羅始不通貢,然華人移殖彼地者益多。計今暹羅人民約二千萬。華人遺裔居三分之一。其未隸彼國籍才尚未百五六十萬。嗚呼,何其多也。合南洋群島國華僑共六百餘萬。而暹羅獨占四分之一。無一地足與相比若溯其原因。何得斷然謂與彼國王統絕無關乎。嗚呼鄭昭之遺澤長矣。日本山田長政及木谷久衛前明時並為暹羅藩王(山田長政日本駿河人,天啟中客暹羅會六昆來侵長政以策乾暹羅王,王命為將,大破六昆,追擊至六昆國都。暹羅王封長政為六昆王。妻以女。使當國政。尚威猛,眾頗怨怒。後暹王為其下所廢。長政亦尋卒。其女名因,雄武似父,兼王六昆大呢兩國。同時有木谷久右衛者。日本和泉人。亦旅於暹。適緬以兵六萬自阿瓦來攻,久右衛與長政率暹兵迎擊,暹王賞其功,封附庸王,僅足與吾國施進卿相伯仲。)而日本恆誇耀以為國榮。況於鄭昭者收暹羅敗亡之餘燼恢復全國而君之,其雄偉更何如哉。(據皇朝通考,癸已類稿近人重譯之東洋史要日本人所撰暹羅史東洋歷史大辭典)
殖民馬來半島者
開闢柔佛檳榔嶼首領葉來。廣東嘉應州人也。嘉慶間流寓馬來半島之新加坡。馬來半島即梁書南夷傳所稱頓遜。迥入海中千餘進而。漲海無涯岸,船舶未曾得經過是也。此半島南端為柔佛國,有港曰新嘉坡,華人自唐以來已僑寓其地。(顏斯綜南洋蠡測雲星忌利坡按即新加坡對言)。有唐(人按此唐人系中國人,非指唐朝人也)墳墓碑記梁朝年號及宋代鹹淳,乃其證也。英人以貲購新嘉坡於柔佛,在嘉慶二十四年(按來佛士之取新嘉坡系在一八一九年)其在南洋海峽占勢力至此始,然僅列廛海岸,而內地尚轄於柔佛王。我華人往彼地營生者,多從事錫礦,與土蠻恆有齦齬,嘉慶末柔佛王下令逐華人。時葉來同族在柔佛者三百人,決議抗拒,推來為首,率眾與戰勝之。知其必將報復,乃益購軍械,遣子弟歸國,糾嘉應葉族萬餘人渡海助戰。鄰村應者亦多。他邑之流寓者並從焉。血戰八年,卒定柔佛全境。已而檳榔嶼華僑亦與土蠻衝突。求援於來,來復率眾助戰,三年遂家檳榔嶼。皆與英領之新嘉坡不相屬也。然柔佛密邇新嘉坡,而檳榔嶼在麻六甲海峽中。亦占形勢。英國既怵華僑勢力,且欺其不得本國政府之援。乃脅之以威。使舉此二地為彼屬。葉來自度難與強大之英政府為敵,不得已以領土主權歸諸英。而僅自保其土地所有權。納租稅於英雲。柔佛西北有地名麻六甲,即明史之滿剌加國。明末葡萄牙攻並其地,順治門為荷蘭所奪,道光五年英人以蘇門答臘領土易得麻六甲於荷蘭,與新加坡檳榔嶼並稱三埠,所謂海峽殖民地也。滿剌加麻六甲乃馬來轉聲,蓋馬來半島有大山脈亘其中,山脈以東諸國曰斜仔,六昆、宋卡、大呢、吉蘭丹、丁噶奴、彭享、山脈以西諸國曰貴德(即吉打),卑力(今作霹靂)石蘭(今作雪蘭莪)芙蓉滿剌加極(即馬六甲)南則柔佛也。皆馬來種人,故統名馬來半島。滿剌加以種名為國名耳。
嗣後往南洋者日眾,光緒言初石郎國之吉壟埠(即吉隆坡)卑力國之罅律埠(即怡保)采錫礦工十餘萬。石郎王待之尤苛。華僑與戰,破而俘之。倡守者聞亦嘉應州人。其卑力亦因貪詐啟戰爭為華僑所破。削平其地。先是石郎卑力(石郎即沙剌我,又作石蘭莪,卑力即辟力,又作白臘)本自主小部落。至是英人乘我勝後,遽入伐之。設官於二國。盡奪王權,拔山通道,徵收錫菸酒稅,以法部勒華人,華人不能抗,乃勉安焉。今吉壟罅律商務與新加坡麻六甲檳榔嶼三埠相表里,則我僑民創定之功也(據薛福成四國日記及某叢報,即新民叢報,按某叢報皆指新民叢報)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