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覺寂塔](/img/4/279/nBnauM3X0ADNygjMwATOwQDNyITM1ITN0QjMwADMwAzMxAzLwkzL2UzLt92YucmbvRWdo5Cd0FmL0E2LvoDc0RHa.jpg)
基本概況
覺寂塔,亦稱“三祖塔”,在三祖寺塔院中央。唐玄宗天寶四載(公元745年)舒州別駕李常捐建,代宗大曆七年(公元772年)賜名“覺寂塔”。會昌五年(公元845年)武宗滅佛時與三祖寺同時遭毀,宣宗大中初(公元847年),舒州刺史張彥遠重修。南宋乾道八年(公元1172年)舒州懷邑黃氏三娘合家捐資鑄造相輪一座置於塔頂。宋末寺毀,唯塔獨存。明嘉靖四十三年(公元1564年),院僧了瑩重新修繕。自後直到1946年400年間,屢壞屢修,使之保存迄今。今之覺寂塔,實為唐代塔基,明代塔身,宋代相輪。1979年以後,國家文物部門撥款予以修繕。1981年9月,安徽省人民政府公布覺寂塔為全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並立碑以示。宋《太平寰宇記》載:“三祖塔在舒州山谷寺……削壁間有杜牧詩”。
結構簡介
![覺寂塔](/img/f/40c/nBnauM3XyETNxcTO2kzNwQDNyITM1ITN0QjMwADMwAzMxAzL5czLyYzLt92YucmbvRWdo5Cd0FmLwE2LvoDc0RHa.jpg)
頂層鐵鑄塔剎,上為葫蘆形鐵圈,下為寶瓶,瓶頸鐫佛家鎮塔四行咒語,中為鏤有幾何形花紋相輪五節,下又設室瓶,承輪而立。底層佛缽,鑄170字銘文,記述鑄造者姓名及祝願。頂懸8條鎖鏈,斜伸八方,上綴風鈴51隻,風動鈴響,悠揚悅耳,正如詩人所贊:“風送鈴聲山雲林,雲隨梵音上山巔”。
三祖寺全景
![覺寂塔](/img/2/672/nBnauM3X3QTO2ITN4cDM3EDNyITM1ITN0QjMwADMwAzMxAzL3AzL4MzLt92YucmbvRWdo5Cd0FmLxE2LvoDc0RHa.jpg)
三祖禪寺位於安徽省安慶市潛山縣境內天柱山上,南朝時屬廬江郡。魏晉南北朝是佛教在中國的一個大發展時期,尤以梁武帝時期為最盛。梁武帝對佛教信仰甚篤,影響所及,沿江各地皆盛行佛教,僧寺眾多。杜牧詩“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台煙雨中”,所詠的就是這時的盛況。三祖禪寺即在此時開山建剎。
歷代皇封
菩提庵自寶志開山建剎,香火旺盛,聲振朝野。梁武帝蕭衍聞奏,於大同三年(536)賜名“山谷寺”。唐乾元元年(758),肅宗李亨御賜山谷寺為“三祖山谷乾元禪寺”。大曆七年(772),代宗李豫又謚僧璨號“鑒智禪師”,賜塔名為“覺寂塔”。宋太平興國七年(982),邑民柯萼於玉鏡山古松樹下掘一石刻,上鐫釋寶志手書“聖祚綿遠”四字,進獻朝廷,太宗趙匡義取名“瑞石”,遣使來三祖寺致謝,謚寶志名“寶公”,賜名“道林真覺禪師”。天聖六年(1028),章獻皇太后降旨,為仁宗趙禎增壽,選天柱山山谷寺為道場,降賜佛牙舍利,建資壽寶塔。這些皇封和御賜,不僅充分肯定了三祖寺的歷史地位,而且為振興佛教,提供了發展的良機。
歷史回顧
![覺寂塔](/img/4/ca7/nBnauM3XycDN5kDN3ATOwQDNyITM1ITN0QjMwADMwAzMxAzLwkzLygzLt92YucmbvRWdo5Cd0FmLxE2LvoDc0RHa.jpg)
塔頂有一相輪高達1丈5尺,全以生鐵鑄成,既壯觀,又可起避雷針作用。輪分9節,上為葫蘆鐵圈,下為壺形寶瓶,中間5節如輪,輪上有一個寶瓶,承輪而立。底下還有個相輪反扣於塔頂之上,大大增強了相輪的穩定性,是藝術和建築的巧妙結合。為了使相輪和寶塔連成一體,有力地抗擊風雪,古人還以一根斗粗的木柱穿立於塔的上部,以8根鐵鏈拉向八方,掛上51個風鈴。微風吹來,叮噹作響。這種奇特的造型和科學的安排方法,不管是從藝術家的角度,還是從建築家的角度來看,都是獨具匠心,別具一格。
齊梁之交,達摩法師渡海將禪法帶到中國,被譽為中國禪宗初祖。達摩與梁武帝蕭衍應對不契,於是一葦渡江,來到北魏少室山五乳峰石洞面壁9年,參禪打坐、伺機傳法。後遇慧可“斷臂求法”,達摩將“教外別傳,不立文字”的禪法、衣缽傳給慧可,慧可因此被尊為中國禪宗二祖。
![覺寂塔](/img/c/0ae/nBnauM3X0gDN5QjNwgDM3EDNyITM1ITN0QjMwADMwAzMxAzL4AzL0czLt92YucmbvRWdo5Cd0FmLxE2LvoDc0RHa.jpg)
![覺寂塔](/img/3/9c3/nBnauM3X0IDO3EDM5gDM3EDNyITM1ITN0QjMwADMwAzMxAzL4AzL1AzLt92YucmbvRWdo5Cd0FmL0E2LvoDc0RHa.jpg)
《信心銘》以詩體寫成,146句,四字一句,584字,從歷史與現實,祖師與信徒、教義與修持的結合上,闡明義理,大開方便,應機施教。有人稱《信心銘》是中國禪宗史上第一部經典,為禪宗以文字總結其修習經驗開創了理論先河。禪宗作為佛教的一個支派,自達摩西土東來,二祖慧可斷臂求法,傳至僧璨,方使之中國化,暢行於世,成為漢傳佛教中最具中國特色的宗派之一。
三祖得名
![覺寂塔](/img/3/254/nBnauM3XyAzNwMzM4kTNyQDNyITM1ITN0QjMwADMwAzMxAzL5UzLwQzLt92YucmbvRWdo5Cd0FmL0E2LvoDc0RHa.jpg)
隋煬帝大業二年(公元606年),三祖大師說法時合掌立化。唐天寶四年(公元745年),舒州別駕李常取僧璨的遺骨火化,得到五色舍利300粒,用其中100粒塑造三祖像,又拿出自己的俸祿,為其建造一座三祖舍利塔,把三祖的塑像放置唐乾元元年(758年,)肅宗李亨賜山谷寺名“三祖山谷乾元禪寺”。
公元772年,唐代宗李豫謚僧璨名“鑒智禪師”,賜三祖舍利塔名“覺寂塔。”後來,寺院和塔多次被毀和重修。現在的塔,塔宮裡珍藏有三祖百顆舍利子,唐代的塔基、宋代的塔剎、明代的塔身。寶塔為樓閣式塔體,磚木結構,飛檐翹角,斗拱相乘。塔為5層,外鏇中空,螺鏇而上。每層4門相對,兩虛兩實。遊人登塔,常被虛實所迷。塔頂置有相輪,由8條碗口粗的鐵鏈牽制,鏈上系有400餘只風鈴。風吹鈴動,叮噹悅耳。
地址變遷
![覺寂塔](/img/6/9ca/nBnauM3X3gjNyEDN2gDM3EDNyITM1ITN0QjMwADMwAzMxAzL4AzL1YzLt92YucmbvRWdo5Cd0FmLyE2LvoDc0RHa.jpg)
宋天聖六年(公元1028年)三月,為給仁宗趙禎增壽,朝廷選舒州三祖禪寺為道場,建“資壽寶塔”一座,並賜佛牙舍利,監藏於塔座之下。同期,三祖禪寺也高僧輩出,宗風大振。時有“禪林誰第一,此地冠南州”之譽。 此後,三祖禪寺幾經損毀,歷經滄桑磨難。南宋末年,元兵南侵,寺院被毀,直至明朝中葉,方得以重建,史稱中興。明末再毀,整個清朝時期乃至民國,僅得以維持香燈不滅,呈衰敗狀態。 1979年後,歷經近30年的建設,寺院整體結構得以逐步恢復。
寶志建庵
![覺寂塔](/img/9/a1f/nBnauM3X1AzNzUDN2kjNyQDNyITM1ITN0QjMwADMwAzMxAzL5YzL2AzLt92YucmbvRWdo5Cd0FmLyE2LvoDc0RHa.jpg)
高僧雲集
![覺寂塔](/img/2/87f/ml2ZuM3X0YzN5MDOxEzNyQDNyITM1ITN0QjMwADMwAzMxAzLxczL2czLt92YucmbvRWdo5Cd0FmLzE2LvoDc0RHa.jpg)
湛然,俗姓戚,江蘇常州人,唐代高僧,天台宗九祖。於唐肅宗至德(756-758)年間,入舒州山谷寺,誦經著述於舍利塔下。他深為山谷寺和舍利塔未能及時得到朝廷冊封而不安,便與禪眾寺大律師澄俊、嵩山大比丘惠融、勝業寺大比丘開悟等,同籌振興二祖基業,極力申具州府,經揚州牧御史大夫張延賞奏請朝廷,終於在乾元元年和大曆七年,得到了御賜。除此,還有崇慧、馬祖道一、徹聞、白雲守端、法演、慧勤、清遠、圓智,智海等幾十位有名望的大和尚都與三祖寺有緣,或禮佛,或駐錫,在這裡留下了深深的足印。
住持寬容法師
![覺寂塔](/img/1/b4f/nBnauM3X0YDO2IjNxIzNyQDNyITM1ITN0QjMwADMwAzMxAzLyczLyEzLt92YucmbvRWdo5Cd0FmLxE2LvoDc0RHa.jpg)
隋文帝仁壽元年(601),將衣法傳給了道信,即往廣東博羅縣的羅浮山,兩年後鏇即返回山谷寺,隋煬帝大業二年(606)十月十五日在寺前法會大樹下,為眾說法後合掌立化,葬於寺後,唐玄宗天寶四年(745),舒州別駕李常取僧璨真儀火化,得舍利三百粒,以百粒塑僧璨像,出己俸建塔,置像於塔座南竇,供廣大信眾祀奉。僧璨大師《信心銘》是禪宗祖師的第一部經典,全書一百四十六句,每句四言,計五百四十八個字,字字有聲,句句鏗鏘。宋代大政治家、文學家王安石在《璨公信心銘》一詩中贊曰:“沔被有流,載浮載沉。為文以濟,一壺千全。法譬則水,窮之彌深。璨公所傳,等觀初心。”這是對《信心銘》的肯定與頌揚。
千年冷落
![覺寂塔](/img/d/cba/nBnauM3X1ITM3IjN5UzNyQDNyITM1ITN0QjMwADMwAzMxAzL1czLzIzLt92YucmbvRWdo5Cd0FmLzE2LvoDc0RHa.jpg)
在清代康乾盛世期間,有破闇法師和法嗣智海任三祖寺住持,廣施法雨,普結善緣,四方募化,宗風大振,大雄寶殿等佛事活動場所,重新建立起來。到了文宗鹹豐十年(1860),太平天國農民起義軍進駐潛山,與清軍連續作戰,三祖寺難逃劫難,香火一落千丈。民國初年,時局動盪,三祖寺香火寥落,入不敷出,債台高築,殿宇曾改為學校,住持僧在塔院守住幾間舊房。後來又逢抗日軍興,從一九三八年五月開始,日軍四次洗劫潛山,炮火連天,烽煙四起,三祖寺成為縣政府的臨時所在地。佛事活動,幾乎停止。住寺僧人僅依微薄的寺產維持生存。
一九四九年全國解放,三祖寺開始復興。不料在一九六六年全國文化大革命中,三祖寺又被列入“四舊”之列,首當其衝地遭到“橫掃”。一些無知者竟然挖開覺寂塔底層僧璨塑像下的地宮,取出一塊黃綾,付之一炬。後來人們傳說這塊黃綾上的字,可能就是僧璨所著的《信心銘》。縱觀三祖寺的歷史,從宋代到“文革”前的千餘年中,多次遭受戰爭禍水洗劫,破壞極為嚴重,其中雖有香火盛代,但時間不長,破壞大於恢復,興少衰多。
盛世寺興
![覺寂塔](/img/a/a28/nBnauM3XwQzM1YTNzMTO2YDNyITM1ITN0QjMwADMwAzMxAzLzkzL2YzLt92YucmbvRWdo5Cd0FmL0E2LvoDc0RHa.jpg)
一九九○年,全國政協副主席、佛教協會會長趙朴初親臨視察,對寺宇建設十分滿意,並囑咐宏行法師:“在你手上要把《三祖寺志》修起來。”朴老對三祖寺深有感情,他的出生地在太湖縣寺前鎮,距三祖寺僅百餘里。對三祖寺的歷史地位和振興佛教禪宗的現實與深遠意義,看得一清二楚。一九八一年朴老重溫宋代政治家、文學家王安石山谷寺詩句:“水泠泠而北出,山靡靡而旁圍。欲窮源而不得,竟悵望以空歸。”興奮不已,揮毫和王安石詩曰:“汲盡泠泠江水,沖開靡靡山圍。三祖道場重現,千花滿載而歸。”宏行法師任住持後,取詩中後兩句書刻成聯,懸掛在千佛殿前兩邊。朴老看後,十分驚嘆。宏行法師為不辜負朴老的關注,經過五年的努力,十八萬字的《三祖寺志》書稿得以完成,朴老得知這一喜訊,立即揮毫題寫“中國禪宗三祖寺志”的書名。
隨著天柱山旅遊業的迅猛發展,三祖寺知名度日益提高。不僅國內許多信眾慕名前來禮佛,一年四季香火旺盛,而且吸引了海內、境外佛教信士專程到此敬香。二○○○年十月,歐洲統一佛教協會會長、法國佛教朝聖團團長志明法師率領法國、德國、挪威、比利時、荷蘭等九個國家佛教人士一行八十四人,來三祖寺觀光、朝聖、禮佛。二○○三年五月台灣佛教界一行五百多人,前來尋根覓祖,禮佛敬香。三祖寺從來沒有像現在這樣香火旺盛。正如宋代詩人張同元在一方石刻中題云:
飛錫梁朝寺,傳衣祖塔丘;
石龕擎古木,山谷臥青牛。
半夜朝風起,長年澗水流;
禪林誰第一,此地冠南州。
相關詞條
相關連線
1、http://www.sanzusi.net/ArticleContent.asp?ID=134&ClassID=17
2、http://www.sanzusi.net/ArticleContent.asp?ID=442&ClassID=14
3、http://www.people.com.cn/GB/shenghuo/80/105/20030224/929536.html
4、http://www.ctrip.com/community/PhotoUpload/ShowPhoto.asp?ID=131486&pID=131486
5、http://www.sanzusi.com/ArticleContent.asp?ID=102&ClassID=6
6、http://www.tzs.cn/NewsPaper_Article.asp?Id=1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