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制沿革
戰國時期,饒陽 屬趙國。
秦朝時期,饒陽屬巨鹿郡。
西漢高祖年間,饒陽始建縣,以縣南有饒河,故名饒陽。曾先後隸屬河間郡、幽州涿郡、博陵郡。
東漢光武帝時期,饒陽屬安平國。延熹元年(158年)廢安平國,饒陽改屬博陵郡。
三國時期,饒陽屬冀州博陵郡。
兩晉時期,饒陽屬博陵園。
北魏時,饒陽屬定州博陵郡。北齊因之。北周時,饒陽縣屬幽州總管府博陵郡。
隋朝開皇三年(583年),罷郡設瀛洲,饒陽屬之。大業三年(607年),恢復郡制,饒陽仍屬河間郡。隋末,以竇建德為首的農民起義軍攻占饒陽,改饒陽為饒州。
唐朝初年,屬瀛州,武德四年(621年)改屬河北道深州。貞觀十七年(643年),廢深州,饒陽仍屬瀛洲。寶應元年(762年),饒陽屬成德軍深州。天佑二年(905年),改成德軍為武順軍,饒陽屬武順軍深州。
五代十國時期,饒陽先後被梁、晉、漢、周所據。梁龍德二年(922年),饒陽屬晉。時饒陽歸成德軍深州。晉天福七年(942年)改屬順國軍。晉天福十二年(947年),仍屬成德軍。
宋朝初年,屬河北道西路深州。
金朝天會四年、宋靖康元年(1126年)饒陽如於金,改屬河北道東路深州。
元朝太祖十九年(1224年)廢深州,先後改屬南平州、河間帥府深州、真定路晉州。
明朝因之。
清朝雍正二年,升深州為直隸州,饒陽屬直隸州。
民國元年(1912年)為直隸省深州,民國二年(1913年)屬直隸省范陽道,後改屬保定道,民國十七年(1928年)6月,改直隸省為河北省,饒陽縣隸屬河北省。
共和國時期1949年,河北省人民政府成立,饒陽縣屬河北省定縣專區,1954年改屬石家莊專區,1958年先後隸屬滄縣專區、天津市,1960年改屬石家莊專區,1962年置衡水專區,饒陽縣改屬衡水專區,1996年,衡水撤地建市,饒陽縣屬衡水市。
行政區劃
2018年,饒陽縣轄5個鎮,2個鄉:饒陽鎮、大尹村鎮、五公鎮、大官亭鎮、王同岳鎮、留楚鄉、東里滿鄉。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饒陽縣位於河北省東南部,地處冀中平原滹沱河畔北距京、津均240公里,東臨秦、唐、滄開發區,西距省會石家莊110公里。饒陽縣北鄰肅寧縣和蠡縣,西聯安平縣和博野縣,東界武強縣和獻縣,南接深州市,東西寬25公里,南北長29公里,總面積573平方公里。
地形地貌
饒陽縣地處冀中平原,地形平坦,縣境內為海河沖積平原區,饒陽縣境內海拔約為25米。
氣候
饒陽縣屬於暖溫帶亞濕潤季風氣候,冬季寒冷降雪少,春季乾旱風沙多,夏季高溫多雨,秋季天氣晴朗,冷暖適中。年平均氣溫12.5℃,年降水總量510毫米左右。
水文
滹沱河自西向東從饒陽縣中部穿過。
自然資源
礦產資源
截至2012年,饒陽縣已探明地下儲有石油和天然氣的鄉村有留楚、合方、北流滿、大尹村、牛村等地。
植物資源
截至2012年,饒陽縣共有林地面積23.8萬畝,森林覆蓋率達30%。
土地資源
截至2012年,饒陽縣有耕地58萬畝,有效灌溉面積38萬畝。
水資源
饒陽縣水資源主要為天然降水形成的地表水、下滲形成的地下水及縣外流入境內的客水,平水年。截至2012年,饒陽縣水資源總量為12853萬立方米,可利用水資源為3757萬立方米。
人口民族
人口
截至2012年,饒陽縣有6.7萬戶,總人口30萬,每平方公里488.65人。其中,農業人口26萬,城鎮人口3萬。
民族
饒陽縣境內居住有漢族、蒙古族、回族、土家族、滿族、壯族等17個民族。
經濟概況
綜述
2011年,饒陽縣地區生產總值完成37.9億元,全部財政收入完成1.52億元,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25.8億元,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12249元,農民人均純收入3327元。
第一產業
截至2011年,饒陽縣蔬菜播種面積38萬畝,其中設施蔬菜達到30萬畝,位居全省前列。全縣共建有無公害、綠色蔬菜生產基地8個,擁有瓜菜批發市場8家。
截至2012年,饒陽縣奶牛養殖小區(場)達到13家,奶牛存欄12400頭,年產鮮奶2.1萬噸。該縣規模以上斯格豬場126個,生豬存欄達到19.28萬頭,規模以上蛋雞養殖場160個,蛋雞常年存欄400多萬隻。全縣建有特種養殖小區20個,貂、狐、貉常年存欄40多萬隻。
截至2012年,饒陽縣用材林主要以楊樹為主,總面積8.2萬畝,饒陽縣農田林網控制面積58萬畝,控制率達100%;經濟林主要以葡萄、蘋果、梨、桃為主,總面積15.6萬畝。饒陽縣設施葡萄種植面積達到5.8萬畝。
第二產業
截至2011年,饒陽縣規模以上工業企業達到51家。紡織服裝企業200餘家,主要涉及棉紗、棉布、漂染布、服裝等。饒陽縣五金裝備製造產業主要產品有電線電纜、鐵路配件、礦山配件、試壓泵等40多個系列200多個品種。截至2011年,饒陽縣擁有食品加工企業攤點400餘家,主要產品有胡蘿蔔鮮榨汁系列、金絲雜麵、油炸花生、蠶豆等。
第三產業
2011年,饒陽縣全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203583萬元,同2010年相比增長17.2%。饒陽縣共有店鋪4721家。截至2012年,饒陽縣共建設農家店178家,覆蓋全縣103個村。
社會事業
教育事業
截至2010年,饒陽縣有各級各類學校93所,其中國小75所(含民辦2所),國中13所,普通高中3所,職業高中、教師進修學校各1所,幼稚園53所(含民辦4所)。
衛生事業
截至2010年,饒陽縣有醫療機構421個,其中二級乙等綜合醫院一所;二級甲等中醫院1所;婦幼保健院、疾病預防控制中心、衛生監督所各1所,鄉鎮衛生院、醫院16所,社會辦醫、個體醫療機構、村衛生室等其他醫療機構400個。截至2010年,饒陽縣共有在職衛生工作人員680人,其中醫療衛生技術人員651任,全縣每千口人擁有醫療衛生技術人員2.3人。
交通
截至2006年,饒陽瞎按境內有省級公路41公里,鄉級公路300多公里。
歷史文化
重大事件
詩經台
漢初,毛萇在他的家鄉今南師欽村建了一個台,名叫詩經台。毛萇在此台上給學生講授《詩經》。村莊以台得名叫詩經,後世訛傳為師欽,又以方位分為南、北、中師欽3個村莊。
山西移民
明朝時,曾於洪武二年(1369年)從山西榆次、永樂二年(1404年)從山西省洪洞縣兩次遷民至饒陽,建70餘村。山西移民之中,以洪洞與附近地區之民為多。
名優特產
饒陽金絲雜麵
綠豆、小麥、芝麻磨成細粉,用香油、白糖、蛋清和適量的水和成麵團,餳置。將餳好的麵團擀成薄紙一樣的大面片,略涼至不乾不濕,折不斷,卷不沾時,疊起切細絲。
風景名勝
古城遺址
饒邑古城、漢饒陽縣故城、樂鄉故城、光武城、魯口城等。
古墓遺址
紀信墓、漢十八畝冢、劉太守墓、饒陽侯崔君墓、後魏深澤令諸葛潤墓、魏廣陵惠王元羽墓、隋李敬族墓、宋李墓、宋諸葛風舉墓、宋曹墓(國老墳)、樂鄉漢墓、宋李鎮撫墓、明路太常墓、明田尚書墓、商王墓、貝殼墓。
古建築遺址
花台、營台、上方台、詩經台、蕪亭、南宮亭、解讀亭、三良神廟、鐵鼓寺、洪福寺、飛梁寺、木殿寺、福泉寺、頂寧寺、黑山寺、旺泉寺、留眾寺、天寧寺、楞嚴寺、鎮海寺、玉帝閣、北極閣、馮母廟、王氏家譜堂、太平聖惠井等。
饒陽十景(老)
柳堤環翠、沱上拖蘭、上方先春、花台晚照、營丘異跡、洛鄉鐵鼓,故城木棧、泮詔靈源、靈碑透影、浩浦凝波。
著名人物
毛萇
毛萇,生卒年不詳,西漢時饒陽縣南師欽村人。《漢書》儒林傳載:“毛公,趙人。治詩,為河間獻王博士。”《太平寰宇記》載:“萇,饒陽人也。今有存宅。”清乾隆《饒陽縣誌》載:“毛萇宅,在今饒陽縣師欽村。村南有台,名詩經台,相傳是當年毛萇講經之台。”
劉獻之
劉獻之,生卒年不詳,北魏時博陵饒陽(今留吾村)人,經學家,被稱為“儒宗”。《北齊書·儒林傳》稱:“魏齊以來,通毛氏學者,多出獻之之門。”劉獻之著有《三禮大義》4卷、《三傳略例》3卷、《毛詩序義》1卷,這些著作當時頗為流行。當他正注《涅磐經》時,未完成即去世。
李義府
李義府(614-666),唐代饒陽人。後遷永泰(今四川鹽亭)。李義府曾奏請重修《氏族志》,主張不論門第,凡得五品官以上者,皆入士流,並收天下舊志焚之。唐太宗時曾受詔與他人共修《晉書》。唐高宗時,又3次受詔監修國史《唐史》。李義府有文集30卷傳於世,又著《宦遊記》20卷,未完成即亡。唐中宗即位後,封李湛為趙國公。
田唯嘉
田唯嘉(1581-1648),字陸海。明代饒陽人。祖籍口外小興州,明初逃兵荒到北歧河村居住。其父田茂春死後葬於饒陽城東。田唯嘉幼年跟隨父親學習,萬曆年間先後中舉人、進士。初任河南省項城知縣,任職不到一年又調祥符縣。後來歷任江西道御史、山東道御史、監察御史。他“彈劾不避權貴,”因此曾被削職。崇禎初年,又被起用為應天府巡按,後來一直升到吏部右侍郎。在都城戒嚴時,因守正陽門有功,升任吏部尚書,加從一品服色,不久辭官回家。李自成起義軍進京後,曾派兵攻占饒陽,委派了縣令。農民政權在饒陽存在40餘天,縣令便被田唯嘉等人殺害。清朝初年,曾被任命為刑部尚書,但他託病推辭。不久病故,葬於饒陽城東留吾村。
李旭初
李旭初(1898-1940),饒陽縣官佐村人。他長期從事黨的地下工作,歷任饒陽縣委委員、民運部長、縣農會主任等職。民國二十年(1931年)1月,他參加領導了有名的“小堤暴動”(亦稱小堤飛行集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