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門答臘地震

蘇門答臘地震

印度尼西亞蘇門答臘島附近海域當地時間05年3月28日23時9分(台北時間29日零時9分)發生芮氏8.7級強烈地震,印度洋沿岸國家隨即發出了海嘯警報。印尼副總統卡拉透露,本次強烈地震可能已經造成近2000人死亡。泰國有關當局因此發布了海嘯警報。馬來西亞半島西岸有震感,數千居民逃離高層公寓樓房。

主要數值

(圖)蘇門答臘地震蘇門答臘地震

發震時刻
當地時間 2005年3月28日23時15分

震中位置
印度尼西亞蘇門答臘群島以及附近海域

震級
芮氏8.7級

經緯度
北緯2.2度,東經97.0度

震感半徑
6827公里

破壞半徑
544公里

震源深度
海底30公里

死亡人數
約2000人

地震描述

(圖)印尼地震災情嚴重印尼地震災情嚴重

所有政府官員跑上山“避海嘯”

在靠近震中的印尼尼亞斯島的古農西托利鎮是受害最嚴重的地區,地震造成數百幢房屋倒塌。“從窗戶望出去,我看見非常高的火焰。”住在距該鎮3公里處的神父雷蒙德·萊亞說,“這個鎮已經完全被摧毀了。”

出於對海嘯的恐懼,數千尼亞斯居民跑到附近山上避難,直到29日早晨,仍不敢下山。總統特使T·B·西拉拉希說:“很難得到信息,所有政府官員都跑上山去了,因為他們害怕海嘯。”

古農西托利鎮副鎮長阿古斯·門德羅法說,大約有1萬多居民已經離開城鎮去了附近地勢比較高的地方。但很多人沒來得及跑出家門,因為當時正是睡覺時間。

“數百幢建築已經遭到破壞,或者已經倒塌。站著的人都跌倒了。至少數十人被埋在下邊,”門德羅法說,“古農西托利現在像一座死城,這裡的情況極端恐慌。也許還有人埋在瓦礫底下。”一名警官則說,全城大約有70%的房屋倒塌。

3米巨浪襲擊碼頭機場

印尼軍方在亞齊省的指揮官恩當·蘇瓦拉亞29日說,他接到報告稱,3米高的巨浪襲擊了尼亞斯島附近的錫默盧島,摧毀了碼頭,並對島上的機場造成了破壞。他沒有說明是否有人員受傷。

恐懼心理讓居民一片混亂

在距離尼亞斯島比較近的班達亞齊市,由於地震造成當地電力中斷,時間又在午夜,因此,當地居民陷入一片混亂,有些人隨便抓了一些衣服就衝出家門,有些人站在大街上哭泣,還有一些人則趕緊開上各種車輛,帶領一家老小沖向地勢稍高的地方。當地一名志願者說:“人們還沒有從去年12月的噩夢中驚醒過來,他們的恐懼心理還很嚴重。”當地的災後重建工作尚未最後完成,一些人剛剛搬進建成的新家,卻沒想到又遭此災難。

海嘯虛驚幾乎繃斷神經

馬來西亞首都吉隆坡居民傑西·鍾說:“當時我正要睡覺,突然房子晃了起來。我開始以為自己出現了幻覺,但接著就聽到鄰居的尖叫,跑了出來。”檳榔嶼居民阿魯姆加姆·戈帕爾說:“這次感覺比去年12月26日那次更厲害。”印尼蘇門答臘島棉蘭市一個電話接線員說:“震動非常強烈,我們都從樓里跑出去了。”泰國普吉島當電視和電台中突然傳出海嘯警報的時候,泰國普吉島著名的巴東海灘正是一天中最熱鬧的時候,海灘邊的公路一下變得異常擁擠,四處都是尖叫聲。店主們忙著收拾他們的貨物,而遊客們則擠進皮卡車或跨上轟鳴的機車,只想離海灘越遠越好。斯里蘭卡、印度、馬爾地夫等國在斯里蘭卡印度馬爾地夫等國,當地政府也都採取了類似的疏散方式。概括起來就是一句話:離開海邊往高處跑。

波及範圍

(圖)蘇門答臘地震蘇門答臘地震

新加坡
新加坡一些地方在凌晨零時15分左右也有震感。據新加坡亞洲新聞電視頻道報導,新加坡國家環境局已表示,除了出現震感之外,此次地震不太可能對新加坡造成破壞性影響。新加坡警方告誡公眾要保持鎮靜,不要因此而驚慌。與此同時,新加坡民防部隊則建議公眾在有震感的時候採取諸如躲在桌子下面或不要使用電梯等自我保護措施。

澳大利亞
澳大利亞當局說,3月29日凌晨,該國科科斯島在印度尼西亞附近海域發生地震以後產生了10厘米高的海嘯。澳大利亞的政府機構澳大利亞地球科學組織(GeoscienceAustralia)說:“氣象局報告稱,科科斯島潮汐測量器測到了10厘米高的海嘯。”據估計,這個小型海嘯將在當地時間凌晨4點左右抵達澳大利亞西海岸。

泰國
泰國要求居住在西部海岸的居民,包括在度假地普可島的旅遊者疏散。

斯里蘭卡
斯里蘭卡政府29日凌晨解除了28日晚發出的海嘯警報,從海岸地區撤退的居民開始返回家中。

地震成因

(圖)蘇門答臘地震蘇門答臘地震災民

印度尼西亞蘇門答臘島附近海域3月28日晚發生里氏八點七級強烈地震之後,多個國家的地震專家認為,此次地震的發生是預料之中,並表示印尼還將發生第三次強震。至於蘇門答臘是次強震是餘震或新震尚有待考證。英國《自然》雜誌在三月十七日發表英國地震學家的報告指出,印尼蘇門答臘島的地殼斷層壓力正在增加,很有可能再次發生大地震,並引發另一場致命的海嘯。

28日晚,蘇門答臘附近海域再度發生里氏八點七強震,印證了英國科學家兩周前的預測。當時的預測指出,去年底南亞強震後,蘇門答臘海域附近的斷層累積能量顯著增加,估計短期內會再有規模七級以上的強震。

報告中說,由於去年底南亞大海嘯,印度板塊和緬甸板塊擠壓,造成蘇門答臘斷層破裂,連帶影響到鄰近的巽他海溝,這種發生在板塊隱沒帶的強震,引發共震效應的可能性很大,因此在文章中大膽預言當地可能再度發生強震,規模可能有七到八點五級。

由於有這個預警,因此此次地震發生不到一小時,美國國家海洋與大氣管理局設在夏威夷太平洋海嘯預警中心就發出了警告,並提醒地震附近國家的政府“馬上採取行動”。

另外,澳大利亞的地震學家二十九日在蘇門答臘島發生里氏八點七級地震之後,警告說,印尼蘇門答臘島附近海域還將發生第三次強烈地震。

澳大利亞地震學家庫明斯說:“看起來地震發生於同一板塊的邊界,澳大利亞板塊正向蘇門答臘板塊的下方滑落。由於二十八日晚的地震使地質壓力進一步增大,這一地區預計還將發生第三次地震。

他說:“東南方向的板塊發生斷裂的時間可能會比我們預想的還要早。但是我們不能預測出斷裂的時間。它不會是一百年,但它可能是二十年或是五十年。它也有可能在未來三個月內發生。”

日本專家則認為,這次地震到底是三個月前地震的餘震,還是在附近發生的新的地震,還有待進一步分析研究。

東京大學地震研究所阿部勝征教授認為,這次地震釋放的能量只有上次地震的六分之一,由於上次地震強烈程度驚人,這次地震可能是上次地震的餘震,也有可能是在上次地震破裂斷層的南側發生的新的地震。

像蘇門答臘地震這樣發生在板塊接合部的海溝型地震,有時可以引起相鄰地區的連鎖地震。比如日本歷史上從四國衝到東海沖,曾經同時或連續發生過南海東南海東海地震。

日本東京大學名譽教授溝上惠認為,這次地震是去年年末地震的餘震,上次破裂斷層的南側斷層又一次破裂。大地震後多個斷層發生咬合,破裂的斷層過一段時間以後在咬合時會出現新的破裂,引起餘震,同時也可能會出現餘震的餘震。另外,大地震之後的數年時間內,附近斷層都處於不安定的狀態。比如,一九二三年日本發生里氏七點九級關東地震,第二年發生里氏七點三級的丹澤餘震,一九三0年又發生里氏七點三級的北伊豆餘震。

頻發地帶

(圖)蘇門答臘地震蘇門答臘地震波及範圍

公元358年至今全球發生的近5,000次破壞性地震海嘯的統計,約有85%的地震海嘯分布在太平洋中的島弧━海溝地帶;其他15%主要分布在大西洋的加勒比海,印度洋中的阿拉伯海以及地中海等地。

在太平洋中,平均10年發生一次4級(最大涌高20米左右)地震海嘯,平均每3年發 生一次3級(最大涌高10米左右)地震海嘯。平均每年發生一次2級(最大涌高5米左右)地震海嘯,零級(最大涌高1米左右)地震海嘯平均每年4次。

縱觀海洋全貌及地震海嘯的孕育條件,顯而易見,地震海嘯多發生在海溝、島弧和年輕的褶皺帶等地區。這些地區構造差異運動大,如沿智利海岸的安第斯山,日本島弧山系高達千米以上,瀕臨的海溝深達萬米,高差達幾公里至十幾公里:新構造運動強烈,地震斷層傾滑可能性大……,所以人們視海溝為海嘯的“潛伏所”。

地震疑問

(圖)蘇門答臘地震蘇門答臘地震災情

此次地震與2004年12月26日引發印度洋大海嘯的地震相比,在性質上是一致的,都是俯衝斷層地震,從強度上看也完全足夠引發一次大海嘯,為什麼這樣的最壞結果沒有發生?美國伍茲霍爾海洋學研究所華人科學家林踐分析說,三個不同的特性,使3月28日的大地震沒有引發預期中的大海嘯。

一是這次地震發生的深度不同。專門研究海底地震的林踐說,發生在較淺海水下的大地震更可能引起海水的“攪動效應”,如果地震發生在深海下,就有更多的海水可以“緩衝”,相對危險性也小一些。去年引發大海嘯的地震的震中在海面下10公里左右,而這次大地震的震中可能在海面下30公里左右,即使引發海水波動也不明顯。實際上海水的波動還是存在的,也可以稱為一場“微型海嘯”。

二是這次地震海底和海水的運動不同。加州理工學院地震學家蘇珊·豪格解釋說,在某些海底地震中,海底形成巨大的凹陷或裂縫,導致大量海水湧入並形成漩渦,就會引發海嘯。去年引發大海嘯的那次地震屬於這種類型。而此次地震的震中儘管離上次大地震不遠,但科學家已監測到海水是向外湧出的,這就使海嘯的風險減少了許多。科學家猜測,海底可能是在地震中產生凸起,或者即使有凹陷也不大。

三是地震釋放的能量下降,去年12月地震釋放的能量相當於1億噸TNT炸藥爆炸的威力,相比之下,28日的地震震級不小,能量相當於3000顆核子彈爆炸。

餘震

(圖)餘震餘震

05年3月30日的新聞報導如下:

美國地質勘探局30日宣布,印尼蘇門答臘島西海岸31公里處當天又發生芮氏6.3級的地震,這是在過去24小時裡發生的4次較強餘震中最強的一次。

與此同時,印尼科學家30日警告說,印尼蘇門答臘島附近區域還有可能發生高達芮氏9.0級的地震,並再次引發巨大海嘯。面對科學家的警告,人們再不敢掉以輕心。

地震增加壓力 可能還有大地震發生

印尼官方安塔拉通訊社30日援引印尼科學院地震學家穆爾蒂·馬托約的話說,“每一次地震都會增加附近區域的地震壓力……由於最近頻繁大地震,蘇門答臘以西還有可能發生大地震。”

馬托約相信,位於尼亞斯島東南方向的明打威群島發生大地震的風險最高,尼亞斯島在28日的大地震中受災最嚴重。

馬托約的說法與另外一些專家的說法不謀而合。斯特拉斯堡地質物理研究所的地震學家穆斯塔法·梅格拉奧在接受法新社採訪時說,最近蘇門答臘的兩次大地震是該區域“連串”地震的開始。

北愛爾蘭大學的地震學家約翰·麥克洛斯基兩周前就已預言說,去年12月的大地震增加了蘇門答臘斷裂帶和與之相關的桑達海溝的壓力,這使地殼板塊沿蘇門答臘斷裂帶和桑達海溝運動的幾率大幅增加,很可能引發大地震。

“我們結論很明確,蘇門答臘地區真的存在危險,”麥克洛斯基說,“我們都聽說過‘閃電不會在同一個地方出現兩次’的說法,但地震會。地震學上最顯然的觀察結果之一就是,地震總是在同一時間、同一地點‘扎堆’出現。”

底層向南斷裂 餘震的餘震會沒完沒了

斯特恩和奧卡爾這篇寫於28日蘇門答臘地震之前的論文也預言說,“一場可能引起大海嘯的大地震”依然在去年大地震震中以南構成威脅,這一說法已由28日的地震證實。

大部分科學家認為,28日地震是去年蘇門答臘地震的餘震,是上次斷裂帶的南部又一次斷裂。日本東京大學名譽教授溝上惠認為,大地震後斷裂帶多處發生咬合,斷裂的部分經過一段時間以後在咬合時又會出現新的斷裂,從而引起餘震,同時也可能會出現餘震的餘震。因此,大地震之後的數年時間內,附近斷層都處於不安定的狀態。

由此可見,今後這一地區,特別是上次斷裂帶南部還存在發生較強餘震的可能性,許多地震學家都把目光對準了桑達海溝南部。

地震耗盡能量 下次大震再等幾百年

美國西北大學科學家的最新研究報告可能少許減輕人們的憂慮。

31日出版的英國《自然》月刊刊載了美國科學家塞特·斯特恩和埃米利·奧卡爾的報告。他們宣稱,通過短波測震儀測量,去年12月26日那場大地震的震級並非美國地質勘探局測量的芮氏9.0級,而是芮氏9.3級。由於芮氏規模是個對數,因此芮氏9.3級和芮氏9.0的差別是2.5倍。

如果這一說法被證實,那么去年蘇門答臘地震就是史上測到的第2強烈地震,人類測到最強烈地震是1960年的智利大地震,震級為芮氏9.5級。

在同一期的《自然》雜誌上,還有中國科學家對去年蘇門答臘地震的研究報告。報告稱,那場地震產生的高頻震顫長達500秒,比智利大地震的340秒還多,高頻能量波向北沿一個弧形傳導了1200公里,比原先估計長1倍。從印尼到緬甸南部,海底以每秒2.5公里的速度斷裂。

斯特恩和奧卡爾也同意上述看法,指出上次地震的斷裂帶長1200公里,寬200公里,深11米,當時斷裂雖然延伸地很快,卻分裂很慢,這樣就為形成海嘯創造了最良好的條件。

去年蘇門答臘大地震後先後發生了7.5級和7.0級餘震,震區斷層呈現向北破裂的趨勢。而這次蘇門答臘地震後發生了5至6級的餘震,當地的斷層有向南破裂之勢。

一些專家認為,震級增大和斷裂帶增強,這些數字的增加對印尼和附近區域可能是好訊息,因為從理論上說,一次地震釋放的能量越多,那么下次沿這個斷裂帶再發生同樣悲劇的危險就越小,也許需要再“積攢”數百年。

歷次世界大地震

發生時間地震名稱發生時間地震名稱
1985年9月19日墨西哥城大地震1990年7月16日碧瑤大地震
1755年11月1日里斯本地震2001年1月26日印度新德里地震
1906年8月17日瓦爾帕萊索地震2005年3月28日印度尼西亞地震
1908年12月28日墨西拿地震1995年5月28日庫頁島大地震
1915年1月13日阿韋扎諾地震2002年3月26日阿富汗大地震
1923年9月1日關東大地震1999年8月17日土耳其大地震
1960年5月21日智利大地震1906年4月18日舊金山大地震
1897年6月12日阿薩姆邦地震2004年2月24日摩洛哥地震
2001年6月22日秘魯大地震2005年3月28日蘇門答臘地震
2009年3月9日瓜地馬拉地震1700年1月26日卡斯卡迪亞地震
1978年9月16日伊朗塔巴斯大地震1906年8月17日瓦爾帕萊索大地震
1988年12月7日亞美尼亞地震1906年8月17日古浪大地震
2005年2月22日伊朗大地震1994年1月17日北嶺大地震
2006年4月21日堪察加大地震1995年1月17日阪神大地震
2005年10月8日克什米爾大地震2004年12月26日印度洋大地震
2006年5月27日爪哇地震1959年8月15日恆春地震
2007年3月25日能登半島地震2007年7月16日越沖地震
1976年7月28日唐山大地震2008年5月12日汶川大地震
2010年1月12日2010年海地地震2010年2月27日2010年康塞普西翁地震
2011年3月11日3·11日本宮城縣海域地震1995年1月17日日本阪神大地震
1989年10月17日美國舊金山大地震1989年10月17日美國洛馬·普雷塔大地震
1994年1月17日美國洛杉磯北嶺大地震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