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尼大地震為何沒引發大海嘯?

美專家分析得出:發生深度不同海底和海水運動不同
新華社電當地時間3月28日晚在印度尼西亞蘇門答臘島附近海域發生的大地震,據美國有關部門觀測強度高達里氏8.7級,是最近一個世紀來最強的5次地震之一。然而地震卻沒有引發可能的最壞結果——海嘯。

設在夏威夷的美國太平洋海嘯預警中心在探測到地震時就發出了海嘯預警,但3個多小時之後,只監測到澳大利亞以西海面有20厘米左右的海浪,該中心隨後解除警報。

美國科學家說,這次地震與去年12月26日引發印度洋大海嘯的地震相比,在性質上是一致的,從強度上看也完全足夠引發一次大海嘯。美國伍茲霍爾海洋學研究所華人科學家林踐3月28日對新華社記者解釋說,這兩次地震都是俯衝斷層地震,也就是印度洋板塊向太平洋板塊下面“鑽”所導致的。而如果是兩個板塊平行滑動導致的平移斷層地震,其強度就小得多,根本不可能引起海嘯。

但是專家們說,兩個不同的特性使3月28日的大地震沒有引發預期中的大海嘯。

一是這次地震發生的深度不同。專門研究海底地震的林踐說,發生在較淺海水下的大地震更可能引起海水的“攪動效應”,如果地震發生在深海下,就有更多的海水可以“緩衝”,相對危險性也小一些。去年引發大海嘯的地震的震中在海面下10公里左右,而這次大地震的震中可能在海面下30公里左右,即使引發海水波動也不明顯。實際上海水的波動還是存在的,也可以稱為一場“微型海嘯”。

二是這次地震海底和海水的運動不同。加州理工學院地震學家蘇珊·豪格3月28日說,在某些海底地震中,海底形成巨大的凹陷或裂縫,導致大量海水湧入並形成漩渦,就會引發海嘯。去年引發大海嘯的那次地震屬於這種類型。而此次地震的震中儘管離上次大地震不遠,但科學家已監測到海水是向外湧出的,這就使海嘯的風險減少了許多。科學家猜測,海底可能是在地震中產生凸起,或者即使有凹陷也不大。

多數科學家認為,3月28日的這次地震是去年12月26日引發大海嘯的地震的“後遺症”。在俯衝斷層地震中,斷層一側板塊應力的釋放,會引起另一側板塊應力和能量的積累,到一定程度就會釋放並引起新一輪地震。這也可以解釋,為什麼近期位於兩大地質板塊交界處的蘇門答臘島附近地區地震不斷。實際上,一些科學家早在3月17日出版的英國《自然》雜誌上就發表論文預言,該地區還會發生大地震。

但也有一部分科學家說,這次地震的強度不是一般餘震可以比擬的,因而有可能是新一輪板塊“大衝撞”的表現。加州理工學院資深地質學教授凱利·西說,無論如何,這表明兩大板塊的衝撞仍然有足夠的能量引起大地震甚至大海嘯,加強預警才是應對之道。

他認為,印度尼西亞、斯里蘭卡、泰國等國家這次及時發出了預警,即便大海嘯沒有發生也是有益的,因為及時發出預警避免了許多潛在的損失。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