藥捻法

藥捻法

藥捻法是將腐蝕藥加賦形劑製成線香狀的藥捻,插入細小的瘡口中或瘺管、竇道內,以引流祛腐,促其瘡口癒合的方法,是外科透膿祛腐法的一種。藥捻,又稱藥線、捻子、拈子、紙捻、藥條,古代醫籍中更有稱之為經者。

介紹

藥捻(也叫藥條)藥捻(也叫藥條)

桑皮紙絲棉紙拷貝紙蘸藥或內裹藥物搓成藥捻後,插入病變部位,用以治療癰疽瘡瘍的方法。又稱紙捻療法、藥線療法。在外科臨床治療中套用甚廣,多用來引流與祛腐,以治療病變部位較深、排膿困難的瘡瘍及瘺管等。其作用機理是,通過紙捻的物理作用,將藥末插入潰瘍深處,引膿腐外出;利用藥線自身之螺鏇狀擰絞形,能使壞死組織附著於藥線,而使之外出。藥線還可探查瘡孔之深淺長短,以及有否死骨之存在。該療法對於潰瘍瘡口小、膿水不易排出,或已形成竇道瘺管者,具有換藥方便、痛苦較小、病人能自行更換等優點。乳房後位膿腫、較大之蜂窩組織炎,骨髓炎、骨結核等病,常用此法。使用此法必須注意放置藥捻的深淺度、藥線外口位置及製作藥線的一些技術問題。

歷史記載

我國晉末就已將紙捻用於膿腫引流。隋唐時期,紙捻引流擴大套用於瘺管治療。至宋代,藥線引流已廣泛用於外科臨床,《太平聖惠方》中就詳細記載了紙捻引流祛腐的方藥、適應證及用法。如“治諸癰腫,破成瘡口,膿帶清薄……,右件藥細研如粉,貼之。如瘡口深,作紙紝子,引散入瘡口裡面候肉生,即合瘡口。” 《衛濟寶書》則首先提出了在瘡口中“以油捻子塞之”的方法,即在藥捻子上潤以油類的使用方法。之後,藥捻法代有發展,藥捻所用方藥也層出不窮。解放後,醫務人員在吸收前人經驗的基礎卜。又不斷加以創新,摸索出更有效的方藥及更安全的使用方法。如徐州市採用天龍散(天龍、冰片、煅珍珠)引流條代替升丹藥捻,治療結核性竇道,大大提高了療效。此外,將捻製成線經高壓蒸氣消毒後套用,也使其法更臻完善。

操作方法

藥捻(也叫藥條)藥捻(也叫藥條)

1.外粘藥物法

有兩種,一種是將搓成的紙線,臨用時放在油或水中潤濕,蘸藥插入瘡口;另一種是預先用白芨汁與藥和勻,粘附在紙線上,候乾貯存,隨時取用。目前大多採用前法。外粘藥物,一般多用含有升丹成分的方劑或黑虎丹等,因它有提膿祛腐的作用,故適用於潰瘍瘡口過深過小、膿水不易排出者。

2.內裹藥物法

是將藥物預先放在紙內,裹好搓成線狀備用。內裹藥物,一般多用白降丹、枯痔散等,因這些藥有腐蝕化管的作用,故適用於潰瘍已成瘺管或竇道者。

3.具體使用

應順著瘡口方向插入藥線,插到口道底部後再抽出少許,外留0.5cm,便於換藥時取出。

主治病症

一、瘰癧

1.白降丹(經驗方)水銀30g,火硝30g,白礬30g,硼砂9g,青鹽9g,硇砂9g。將諸藥研末入罐內,文火上加熱熔化,以不見水銀星為度。待白煙盡,離火稍冷,緩轉罐子,使藥物附著罐底,文火烤乾,冷凝倒瓷盤中,用濕桑皮紙及熟石膏封嚴四周,再用文火加熱。全部過程3~4小時。待火冷卻拆除煉丹裝置,將盆內白色針狀結晶物取出,裝瓶備用。用消毒白布做捻條插入管內,2日1次,3次為1療程。功能祛腐生肌。主治頸淋巴結核破潰期已形成瘺管者。
2.蟾酥捻子(《醫宗金鑒》)蟾酥、寒水石各黃豆大1塊,白丁香15粒,巴豆10粒(去殼)。上藥共研細末,混合再研勻,煉蜜搓成捻子。用時,先以針將瘰癧當頂刺一孔,插捻於孔內,用綠玉膏蓋貼,連插3日後單換膏藥。功能軟堅散結。主治瘰癧。

二、骨結核

藥捻(也叫藥條)藥捻(也叫藥條)

硇砂藥捻(中醫雜誌1957;(12):638)紫硇砂12g,煅蜣螂15g,紅升丹12g,冰片12g。上述藥物研成極細製成藥捻,用時插入竇道,2天換1次,7次為1療程。功能祛腐生肌。主治骨結核形成的竇道。 

三、化膿性骨髓炎

1.排膿祛腐I號(中西醫結合雜誌1980;4(11):682)紅升丹或黃丹,研細末,調成直徑0.25cm、長lOcm的乾藥捻,按藥捻法常規操作,插入創口引流,2天換1次,4~6次為1療程。功能排膿祛腐。主治骨髓炎竇道。
2.排膿祛腐Ⅱ號(中西醫結合雜誌1980;4(11):682)紅升12g,煅石膏12g,川黃連粉3g,輕粉3g,冰片2g。上藥共研細末,調製成直徑0.25cm,長10cm的乾藥捻,按藥捻法常規操作,插入創口引流,2天換1次,4~6次為1療程。功能去瘀生新。主治骨髓炎竇道。
3.排膿去腐Ⅲ號(中西醫結合雜誌1980;4(11):682)五花龍骨6g,血竭5g,赤石脂5g,煅石膏12g,冰片2g。上藥共研細末,調製成直徑0.25cm,長10cm的乾藥捻,按藥捻法常規操作,插入創口引流,2天換1次,4~6次為1療程。功能祛腐生肌。主治化膿性骨髓炎竇道形成者。

四、耳鳴、耳聾

菖蒲藥捻(《中國民間療法》)巴豆仁、蜀椒、石菖蒲、全蠍、松香各等份。上藥共研細末,裝瓶貯備。用時將黃蠟熔化和諸藥做成藥條,放入耳內,每日換藥1次,7日為1療程,間隔3~5天再使用。功能補腎開竅。主治腎虛耳鳴耳聾。

五、中耳炎

聘耳藥捻(陝西中醫1986;(12):350) 紅升丹60g,冰片3g,麝香1.5g。上藥共研細末,裝瓶密封,消毒備用。用時先清除患側外耳道分泌物(最好用吸引器),再以3%雙氧水擦淨,然後以75%酒精浸濕棉捻(以脫脂棉搓成長2~3cm、直徑lmm的棉捻,消毒備用),在藥末中蘸勻,放置於外耳道底部(應與鼓膜保持約mm距離,以防刺激鼓膜產生不適),每1~2日換藥1次,9~4次後膿止耳乾。功能解毒排膿。主治化膿性中耳炎。

六、鼻疔

九一丹(《醫宗金鑒》) 熟石膏9g,升丹1g。上藥共研極細末,用藥線蘸藥形成藥捻,放入瘡內,行藥線引流。每日1次,直至膿盡腐祛。功能透膿祛腐。主治鼻疔切開排膿後毒邪外出,氣陰不足型。  

七、痔瘺、痔核

1.痔漏內去肉管子方(《外科啟玄》) 輕粉24g,硇砂15g,松香18g,銅綠9g,黃蠟18g,苦參15g。先熔黃蠟、松香,次入細藥末攪勻,冷定取出,手捻如線香狀。先用荸薺苗探測瘺管淺深,再插入大小長短適宜的藥捻,1天1換,待肉管子脫落,肉芽生長為止。功能祛腐脫管。主治痔瘺。

2.枯痔釘(《外科學》) 紅砒、明礬、硃砂、雄黃、沒藥。先取紅砒O.3g、明礬O.6g(搗碎)混勻後置瓦壺內,四周用炭火烘,火力須猛,約燒2~3小時(黑煙消逝,白煙出現即可),將瓦壺取出,待冷卻後,即可得雪白的明礬與砒的化合物。取化合物4份、硃砂1份、雄黃2份、沒藥0.5份,混合,搗碎研成均勻細末,另取米飯(乾米計算)8份,煮成糊狀。再取混合藥末1成,米糊2成,混合調勻,搓成鐵釘狀藥捻,陰乾備用。用時,將枯痔釘沿腸壁縱軸成25~35。角方向鏇轉插入黏膜下痔核中心,一般深約lcm。插釘多少按痔核大小而定,一般每痔插4~6根,間距0.3~0.5cm,應使釘外露lmm,才能保持固定和防止插口出血。功能枯萎痔核。主治痔核。

3.蠟礬針(《外科詁人定本》) 枯礬少許,將黃蠟熔化入枯礬內,製成小長條藥捻,納入瘺管內,膿盡後以生肌散敷之。功能祛腐排膿、生肌。主治痔瘺肌肉不生、膿血淋漓者。

八、乳岩

冰螺捻(《醫宗金鑒》) 硇砂0.6g,冰片0.3g,白砒3.6g,大田螺(去殼線穿曬乾)5枚。將螺肉切開,同白砒研末,再加硇砂、冰片研細,以厚米糊搓成捻子,放在瓷罐內密封。用時,將捻子插入針孔,外用橡皮膏貼封。功能軟堅散結。主治乳岩。

注意事項

1.瘡未熟、膿未成及有出血者不可用藥捻。

2.藥物插入瘡口中,應留出一小部分在瘡口之外,並應將留出的藥線末端,向瘡口側方或下方折放,再以膏藥或油膏蓋貼固定,以利下次換藥時取出。

3.如膿水已盡,流出淡黃色粘稠液體時,即使膿腔尚深,亦不可再插藥線,否則影響收口時間;若竇道清潔,肉芽生長良好,即應停用,以免影響癒合。

4.胸背部疾患慎用藥捻,特別是胸背瘺管,因其接近內臟,稍有不慎就可能損傷臟器而致危症。

5.對含砷、汞成分較多的藥捻,使用過程中應注意其毒副反應,顏面及黏膜等部位一般不用,對砷、汞過敏者禁用。

盤點自然療法主題

自然療法:即運用各種自然的手段來預防和治療疾病,具體而言,自然療法是套用與人類生活有直接關係的物質與方法。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