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枯痔法肇始於南宋•魏峴,他在《魏氏家藏方》中比較詳細地闡述了枯痔療法,其藥物為砒、礬以及硃砂,隨後歷代在此基礎上都有發展,方劑繁多,不勝枚舉。但大都仍以砒、礬為主,佐以硃砂、硫磺、月石、乳香、沒藥,輕粉等藥物。到了明代,枯痔法有了進一步的套用,不斷得到完善,如陳實功《外科正宗》中記載:“凡療內痔者,先用通利藥蕩滌臟腑,然後用喚痔散塗之肛門內,片時自然泛出,即用蔥湯洗淨,搽枯痔散,早午晚每日三次,俱用溫湯洗淨,然後搽藥。輕者七日,重者十一日,其痔自然枯黑於硬,停止枯藥。其時痔邊裂縫流膿,換用起痔湯日洗一次,待痔落之後,換搽生肌散或風皺膏等藥生肌斂口,虛者煎服補藥,其口半月自可完矣”。近代所用之枯痔法即由此演變而來。為了減少毒性,近人在施術前2天先注射10%氯化鈣溶液,使痔靜脈血管凝固性壞死,以減少吸收砒毒,故稱其為氯化鈣加枯痔療法或改進枯痔療法。
操作方法
一、術前準備
1.用生理鹽水或1%肥皂水1000ml作清潔灌腸。如在門診手術者,囑先排空大便即可。
2.病人取側臥位(患側在下),兩膝向胸前屈曲,儘量暴露臀部。
3.肛周剃毛。
4.用1:1000新潔爾滅溶液消毒手術野,同時鋪消毒巾。
二、操作法
1.病人取側臥位,暴露痔核,醫生以lOml注射器,25號針頭,將10%氯化鈣溶液注於痔核中,每個痔核約可注1~3ml。外用枯礬粉消毒棉花包裹,並以丁字帶固定,勿使移動,以免擦傷出血。維持48小時。
2.48小時後,痔核表面呈紫黑色,但痔核中部及根部呈紫紅色,此時可以開始敷枯痔散,用骨簽將枯痔散均勻的塗於痔核中部及根部,每日換藥1~2次,視痔核的大小來決定上枯痔散的劑量,每次至少0.1g,最多不超過0.8g,一般以小劑量開始(O.2~0.3g),而後逐日遞增(最高0.8g),直至痔核枯黑為止(一般需敷5~6次)。如在敷枯痔散期間,肛緣正常表皮破壞,而痔核尚未全黑時,可用乳香粉保護之,仍須用枯痔散。
3.痔核枯黑後,用適量的枯礬粉撒布於痔核的壞死部分1~2天,再吸收痔核中流出的液體,以促進痔核的乾枯壞死。痔核全部乾枯後,可用Jk---丹少許,塗於痔核壞死部分,同時可用紅油膏塗於痔核部,直至壞死組織全部脫落。再改用生肌散、白玉膏,直至瘡口癒合為止,整個療程約需3周。
主治病症
1.灰皂散(經驗方)新出窯石灰、楠皂自然水(石鹼)。黃丹。楠皂不拘量,放在房內通風的地方,使其自行吸收空氣中的水分,慢慢溶化出液體,叫做自然水,溶多少,取多少,用玻璃瓶裝好備用。用時先取石灰粉(不拘量)放於小杯中,加上黃丹少許,調勻後,加入楠皂自然水,調成糊狀,不宜過硬,也不宜過稀,調成後稍等幾秒鐘,將藥塗於痔核面上。因此藥調成糊狀後,會很快變乾硬,如發現過於乾硬時,可立即加入一些楠皂水調勻,使保持一定的稀度,所以必須隨調隨用。如果調好後超過10分鐘以上,便會失去效力。功能腐蝕枯死痔核。主治因年老或血壓稍高或有輕度貧血的二、三期脫出的內痔、絞窄性內痔。
2.枯痔散(經驗方)白砒6g,白礬60g,月石6g,雄黃6g,硫磺6g。先將上列各藥分別研成細末,除硫磺外,其它各藥混合,裝入砂罐內,將罐用紙封閉,中間剪一直徑1.5cm大的小孔。將砂罐置於炭火上煅制,不久即有黃煙從小孔中冒出,罐內也發出大小不均的響聲。待黃煙變為青煙,煙量較少,罐中聲響均勻後(即罐中藥物全部溶化),再從小孔中放入硫磺粉末,並將火力略為減小。待罐中聲響消逝,青煙出盡後,將砂罐取下,冷卻,倒出,置陰涼處退盡火毒,約2個月後 ,研成粉末,即可套用。將藥粉摻塗痔核。功能與主治同灰皂散。
注意事項
1.一期內痔和外痔;肛周有急性膿腫或濕疹或泄痢者;兼有腹腔腫瘤或有嚴重的肺結核、高血壓、肝臟病、腎臟病或有血液病的患者均禁用枯痔法。
2.在注射是必須嚴格消毒,每次注射前都須以O.1%的新潔爾滅消毒進針處。必須用25號針頭進行注射(針孔細小,不易出血),進針後應先抽回血,注射時宜緩慢進行,注射進針必須深淺適度,太淺則痔核不易腐蝕,太深近前陰易傷尿道。故在注射截石位12點時,尤應注意進針不宜太深,藥液亦不宜太多,以防傷及尿道,亦可減少排尿困難的反應。進針針頭不可向痔內各方亂刺,以免過多地損傷內痔血管,引起出血,致使痔核腫大,增加局部的液體滲出,延長痔核乾枯的時間。
盤點自然療法主題
自然療法:即運用各種自然的手段來預防和治療疾病,具體而言,自然療法是套用與人類生活有直接關係的物質與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