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遼流域河流

松遼流域河流

松遼流域泛指東北地區,行政區劃包括遼寧、吉林、黑龍江三省和內蒙古自治區東部的四盟(市)及河北省承德。松遼流域河流市的一部分。松遼流域總面積123.80萬平方公里。西、北、東三面環山,南部瀕臨渤海和黃海,中、南部形成寬闊的遼河平原、松嫩平原,東北部為三江平原。

松遼流域泛指東北地區,行政區劃包括遼寧吉林黑龍江三省和內蒙古自治區東部的四盟(市)及河北省承德

松遼流域河流松遼流域河流
市的一部分。松遼流域總面積123.80萬平方公里。西、北、東三面環山,南部瀕臨渤海和黃海,中、南部形成寬闊的遼河平原松嫩平原東北部為三江平原。松遼流域處於北緯高空盛行西風帶,具有較多的西風帶天氣和氣候特色,東北地區有明顯的大陸性氣候特點,為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區。冬季嚴寒漫長,夏季溫濕而多雨,部分地區屬寒溫帶氣候。松遼流域主要河流有遼河松花江黑龍江烏蘇里江綏芬河圖們江鴨綠江以及獨流入海河流等。其中黑龍江、烏蘇里江、綏芬河、圖們江、鴨綠江為國際河流。松遼流域水資源總量1888.21億立方米,其中:地表水1612.04億立方米,地下水625.53億立方米,地表水與地下水重複量349.36億立方米。地表水與地下水可開採總量1837.45億立方米,其中:地表水1612.04億立方米,地下水可開採量225.41億立方米。世界矚目的黑土帶分布在東北大平原,三江平原、松嫩平原和遼河平原地勢平坦,土質肥沃,雨量充沛,氣候適宜,光照充足,具有良好的農業開發條件。松遼流域已探明礦產資源近百種,其中石油油頁岩硼砂滑石占全國一半以上。松遼流域石油和油頁岩蘊藏量很豐富,已探明的石油儲量占全國石油儲量一半以上,除著名的大慶油田外,吉林的扶餘,前郭一帶盛產石油和天然氣。遼河油田是渤海灣油氣區的重要組成部分,面積約1.24萬平方公里。松遼流域煤炭儲量豐富,約占全國儲量的十分之一。松遼流域既有北國冰城哈爾濱長春瀋陽大連等現代化的大都市;還有成吉思汗陵瀋陽故宮等歷史文化古蹟;更有鏡泊湖松花湖吉林霧凇五大連池長白山天池千山呼倫貝爾大草原等著名風景名勝區和扎龍向海莫莫格等動植物自然保護區。松遼流域屬多民族聚居地區。流域內人口主要以漢族為主,少數民族有滿蒙古朝鮮錫伯等43個民族。其中,赫哲族鄂倫春族達翰爾族柯爾克孜族最為古樸獨特;滿族朝鮮族蒙古族回族亦極有地方風韻。

重要河流

遼河流域河流

遼河渾河太子河大遼河西遼河東遼河

松花江流域河流

嫩江第二松花江松花江幹流

遼河流域

1遼河

松遼流域河流松遼流域河流

遼河是我國七大江河之一,發源於河北省承德地區七老圖山脈的光頭山(海拔1490m),流經河北、內蒙古、吉林、遼寧四省區,在遼寧省盤錦市入渤海,全長1345km。

遼河源頭在老哈河上,老哈河由西南向東北流,在西安村水文站上游與左側支流西拉木倫河匯合後,稱西遼河,西遼河由西向東流至科爾沁左翼中旗白音他拉納右側支流教來河繼續東流,在小瓦房匯入北來的烏力吉木倫河後折向東南,流至福德店水文站上游匯入左側支流東遼河後始稱遼河。遼河幹流繼續南流,分別納入左側支流招蘇台河、清河、柴河、泛河和右側的秀水河、養息牧河、柳河等支流後,曾在六間房水文站附近分成兩股,一股西行稱雙台子河,在盤山納繞陽河後入渤海,另一股南行,稱外遼河,在三岔河水文站與渾河、太子河匯合後稱大遼河,於營口入渤海。自1958年外遼河於六間房截斷後,渾、太兩河匯成大遼河成為獨立水系。據2000年統計,遼河全流域有地、市、盟20個,總人口3404萬人,耕地面積476萬公頃,國內生產總值3063億元。是我國重要的鋼鐵、機械、建材、化工基地,糧食生產基地和畜牧業基地。遼河中、下游地區是東北乃至全國工業經濟最發達的地區之一。

2渾河

渾河在漢唐以前稱遼水、小遼水,遼代以後稱渾河,因水流湍急,水色混濁而得名,是遼寧省的主要河流之一,

松遼流域河流松遼流域河流
也是遼寧省的精華地區,流域內有瀋陽、撫順等著名大城市。渾河上源又名納嚕水,或稱紅河,瀋陽市附近河段又名瀋水,下游蒲河匯入後又稱蛤蜊河。

渾河發源於撫順市清原縣灣甸子鎮長白山支脈的滾馬嶺西側。源頭區山高林密,水清見底。渾河流經清原、新賓、撫順、瀋陽、遼中、遼陽、海城、台安等市縣。在三岔河與太子河匯流入大遼河。全長415公里,流域面積1.15萬平方公里。山丘區占總流域面積的65%,平原占35%。主要支流右岸有英額河、章黨河、萬泉河、細河和蒲河等;左岸有蘇子河、薩爾滸河、社河、東洲河、古城子河、拉古河、白塔堡河等,一般支流多集中在瀋陽以上的中上遊河段,其中流域面積大於100平方公里的支流有31條。而以東洲河、古城子河、章黨河和蒲河等支流較大。

3太子河

松遼流域河流松遼流域河流

太子河漢朝以前稱“衍水”,遼、金時代又稱“梁水”或“大梁水”、“東梁水”,明代稱“代子河”或“太資河”,相傳戰國時燕太子丹逃匿與此河而得名。

太子河是遼寧省南部的主要河流之一,流域內工農業比較發達。境內有本溪市、鞍山市和遼陽市等大城市。太子河上游分南北兩支,以北支為最長,發源於新賓縣平頂山鄉紅石粒子,向西流經平頂山、葦子峪、二道河子等村;南支發源於本溪縣東營坊鄉羊湖溝草帽頂子山麓,向西北流經鹼廠、南甸子和北甸子等村鎮,南北兩支在本溪縣下崴子匯合後始稱太子河幹流。匯流後的太子河流經本溪縣、本溪市區、燈塔縣、遼陽市、鞍山市和海城縣,在三岔河附近與渾河匯合,河流全場413公里,流域面積1.39萬平方公里,其中山丘區面積占74%。太子河大小支流較多,較大的支流有細河、蘭河、湯河、北沙河、柳壕河、南沙河、運糧河、楊柳河和海城河等。

4大遼河

松遼流域河流松遼流域河流

大遼河系指渾河、太子河合流後由三岔河至營口入海口的河段。1958年前大遼河是遼河幹流下游的入海水道,1958年春在外遼河上口進行堵截後,僅宣洩渾河、太子河水,從此,大遼河單獨作為渾河、太子河的入海水道。河道全場94公里,流域面積1926平方公里。

大遼河地處遼河下游沖積平原,兩岸土質為壤土和亞粘土沉積,地勢平坦,河道蜿蜒曲折多變,屬彎曲形河道。遇洪水沖刷易造成塌岸,遇特大洪水,河流常發生改道。歷史上大遼河有多處自然裁彎的河段,所以舊河道和河汊較多,1888年洪水前,大遼河本與營口縣賞軍台村東向南流,洪水後改道到賞軍台村西,原河道淤塞逐漸墾為農田。1958年外遼河堵截後,遼河泥沙不再輸入,河道泄洪斷面所增大,主槽泄洪能力達1000~2500立方米每秒。全河為感潮河段,大潮可上溯至三岔河以上。整個大遼河的流向是向西南,有三岔河經下坎子、石佛、賞軍台、田莊台、水源、至榮興農場附近,流向折向東南,經鴨島進入營口市。

大遼河的支流,左岸僅有一級支流勞動和一條,右岸有一級支流南河沿排水總乾、新開河、外遼河等3條。

5西遼河

松遼流域河流松遼流域河流

老哈河與西拉木倫河在海流圖相匯後稱西遼河,又稱西遼河幹流。在歷史文獻中曾與西拉木倫河合稱潢水、遼水或大遼河。

西遼河從海流圖起,流經開魯、通遼、鄭家屯至遼寧省昌圖縣福德店附近與東遼河匯合止,全長403公里,流域面積13.6萬平方公里,河道平均比降1/2500,落差186米。其中上中段大部分在內蒙古哲里木盟境內。河流整個流向是由西向東,沿河兩岸地勢平坦,廣泛分布著山丘草原和黃土丘陵地貌,氣候乾旱,暴雨集中,植被不良,水土流失嚴重,河流含沙量較大。由於在大地構造上西遼河是出於松遼凹陷的下降區,自第四紀以來,因長期的下沉,加之河流的搬運,堆積了很厚的沉積層。西遼河最大的特點是主流擺動不定,流向多變,主流來回滾動。

6東遼河

松遼流域河流松遼流域河流

東遼河是遼河幹流上游地區東側的大支流,發源於吉林省東遼縣的薩哈陵五座廟福安屯附近,源區的海拔高程360米。自河源向西,河流穿過深谷,經楊木咀子轉向西北流,再經二龍山穿越中長鐵路河流逐漸流入平原。過城子尚河道流向逐漸轉西南,並在此形成一弓形彎曲,過三江口河道向南瀉而下,最終在遼寧省昌圖縣的福德店與西遼河匯合。

東遼河流經吉林省遼源市、東遼縣、一同縣、懷德縣、梨樹縣、長嶺縣、雙遼縣和遼寧省西豐、昌圖、康平等縣以及內蒙古科爾沁左翼後旗,包括1市10旗縣的全部和部分土地。幹流全長360公里,其中在吉林省的河長占總河長的百分之八十以上,流域面積1.15萬平方公里。東遼河流域匯合的支流較多,大小支流共有88條,其中較大支流有23條(一級支流16條,二級支流7條)以卡倫河和小遼河為最大。

松花江流域

1嫩江

松遼流域河流松遼流域河流

嫩江發源於大興安嶺伊勒呼里山的中段南側,正源稱南瓮河(又稱南北河)。

嫩江幹流流經黑龍江省的嫩江鎮、齊齊哈爾市、內蒙古自治區的莫力達瓦旗與吉林省的大賚鎮,最後在吉林省扶餘縣三岔河與第二松花江匯合,嫩江全長1370公里,流域面積為29.7萬平方公里。流域內包括內蒙古自治區的呼倫貝爾盟、興安盟,黑龍江省的大興安嶺、黑河、嫩江、綏化等地區和齊齊哈爾市以及吉林省的白城地區。

嫩江支流包括:甘河、訥謨爾河、諾敏河、烏裕爾河、雅魯河、綽爾河、洮兒河、霍林河。

2第二松花江

松遼流域河流松遼流域河流

第二松花江在下兩江口以上也分為二支,一條叫頭道松花江(簡稱頭道江),一條叫二道松花江(簡稱二道江),歷史上以河流的長度及流域面積的大小確定以二道松花江為第二松花江上游的幹流。

第二松花江發源於長白山脈的主峰白頭山天池。流域在行政區劃上分屬吉林省延邊、通話、吉林、四平、長春、白城6個地區,包括2個市和22個縣,是吉林省人口集中、工農業較發達,交通方便的地區。第二松花江為東北地區主要河流之一。較大的支流有輝發河、飲馬河等。流域面積為7.34萬平方公里,河流總長為958公里。

3松花江幹流

松遼流域河流松遼流域河流

松花江是指嫩江和第二松花江在三岔河匯合後,折向東流至同江鎮河口這段河道,亦稱松花江幹流。全長939公里。

松花江幹流右岸有拉林河、螞蟻河、牡丹江、倭肯河等主要支流注入。左岸匯入的支流有呼蘭河、湯旺河、梧桐河、都魯河等。

水利工程

遼河流域水利工程

紅山水庫清河水庫柴河水庫大夥房水庫觀音閣水庫參窩水庫湯河水庫

松花江流域水利工程

察爾森水庫月亮泡水庫山口水電站白山水電站豐滿水電站

海龍水庫石頭口門水庫新立城水庫鏡泊湖水電站蓮花水庫

遼河流域水利工程

1紅山水庫

松遼流域河流松遼流域河流

紅山水庫是根治西遼河的重點工程之一,位於內蒙古自治區瓮牛特旗烏敦套海鎮附近的老哈河幹流上,控制流域面積24486平方公里,占老哈河流域面積的74%,基本上控制了老哈河上、中游的乾支流來水。

紅山水庫是以防洪為主,兼顧灌溉、季節性發電和養魚的綜合利用大型水利工程。樞紐包括主壩、副壩、溢洪道、泄洪洞、輸水洞和水電站。總庫容16.19億立方米。

水庫工程始建於1958年,1960年大壩合龍,1962年遭遇歷史上罕見的大洪水,當年水庫發揮了很好的防洪作用。1963年水庫進行擴建,大壩加高,增設一條泄洪洞,1965年主體工程竣工,開始蓄水運用,1966年交付管理單位。1975年,水庫進行了安全加固覆核,大壩加高0.5米,於1982年4~6月完成。

2清河水庫

松遼流域河流松遼流域河流

清河水庫位於遼寧省開元縣境內,距長大鐵路清河橋12公里,在遼河中游左側支流清河幹流上。壩址以上流域面積2376平方公里,占清河流域總面積的42.2%,是以防洪、灌溉、工業用水為主,兼顧漁業、林業等綜合利用的水利樞紐工程,是清河流域的一座控制性工程。總庫容9.71立方米。

清河水庫由遼寧省清河水庫工程局負責施工,1958年5月開工興建,1959年4月合龍,7月攔洪,1960年6月土壩工程竣工,水庫投入運行,以後進行溢洪道工程改建,1966年9月工程全部竣工。

清河水庫具有防洪、灌溉、供給工業用水以及養魚等多方面的綜合效益。

3柴河水庫

松遼流域河流松遼流域河流

柴河水庫位於遼寧省鐵嶺市東12公里處的熊官屯鄉大白梨溝村,是在遼河支流柴河下游修建的一座大型水庫,是以防洪、灌溉為主,結合發電和養魚等綜合利用的大型水利樞紐工程。總庫容6.36立方米。

柴河水庫是根治遼河的基本工程之一,水庫承擔遼河幹流百年一遇洪水錯峰,近期與清河、南城子、榛子嶺大型水庫和堤防配合,可使石佛寺以下組合流量不超過堤防所允許的安全泄量5500立方米每秒,使遼河幹流防洪標準達到20年一遇。自水庫投入運行以來,溢洪道一直未泄洪,只有1975年洪水較大,經水庫調蓄後,使洪峰流量850立方米每秒削減為216立方米每秒,免除了水庫下游柴河兩岸的災害。

4大夥房水庫

松遼流域河流松遼流域河流

大夥房水庫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第一個五年計畫中的重點建設項目之一,是東北地區一座大型土壩工程。總庫容21.87立方米。

水庫位於渾河上游遼寧省撫順市章黨鄉,是一座以防洪、灌溉為主,兼顧城市用水、發電、養魚等綜合利用的大型水利樞紐工程。

大夥房水庫壩址以上流域面積5347平方公里,占渾河流域總面積11481平方公里的46.6%。水庫工程設計由水庫工程局設計科承擔,水電站設計由電力工業部北京水電設計院負責。

5觀音閣水庫

松遼流域河流松遼流域河流

觀音閣水庫工程為遼寧省“七五”、“八五”期間重點工程,是使用日本政府貸款和採用碾壓混凝土築壩技術的中日合作項目。

現音閣水庫位乾遼寧省太子河幹流上、距本溪市上游40km處,壩址控制流域面積2795km2,水庫總庫容2l.68億m3。觀音閣水庫是以城市、工業供水和防洪為主,兼有灌溉、發電、養殖等效益為大型控制性水利樞紐工程。

觀音閣水庫大壩樞紐由擋水壩段,溢流壩段和電站壩段組成。水庫攔河壩為碾壓混凝土重力壩,壩頂長l040m。壩頂寬l0m,共分65個壩段。擋水壩段48個,最大壩高82m;溢流壩段設有l2個溢流孔,每孔淨寬l2m,電站壩段設3條直徑為2.2m、間距為8m的引水鋼管,電站廠房設在壩後,主廠房尺寸為36.74m×l2.12m。

觀音閣水庫大壩採用碾壓混凝土(RCD)築壩技術,壩體剖面採用“金包銀”形式,即上游3m防滲層、下游2.5m保護層和2m基礎墊層為常態混凝土,廊道周圍採用lm厚鋼筋混凝土。其餘為含粉煤灰30%的低貧碾壓混凝土。

工程初設概算總投資15.93億元(l989年)。經批准調整概算總投資22.5億元。其中引用日本海外經濟協力基金(OECF)貸款l82.25億日元。總工期為6年。水庫建成後可使流域內的防洪標準大大提高(本溪市從50年一遇提高到500年一遇,遼陽市從百年一遇提高到500一遇,農田防洪標準也將由5年一遇提高到50年一遇),它在建設期間就成功地攔蓄了遼寧省“95.7”,大洪水.為下游減災8.6億元;水庫多年平均年調節水量9.47億m3,與下游參窩、湯河水庫聯合運用可增加供水量l1.73億m3,使本溪、遼陽、鞍山、營口供水緊張狀況得以緩解;可改良鹽鹼地發展水田2.67萬hm2發電裝機2.075萬kw。利用水庫水面養殖。每年可向社會提供商品魚71萬kg。

6參窩水庫

松遼流域河流松遼流域河流

參窩水庫位於遼寧省遼陽市弓長嶺區境內,在太子河幹流上,壩址距上游本溪市42公里,下游距遼陽市45公里。

參窩水庫總庫容7.91立方米,工程由遼水院設計,電站部分由東北院設計。壩型為混凝土重力壩,溢洪道型為實用斷面溢流堰,水電站為壩後式。

7湯河水庫

松遼流域河流松遼流域河流

湯河水庫位於遼陽、鞍山、本溪3市之間,距遼陽市39公里,是太子河支流湯河幹流上的大型水庫。湯河水庫以防洪、工業用水及灌溉為主,兼顧發電、養魚等綜合利用。按百年一遇洪水設計,按可能最大洪水進行覆核,總庫容7.07億立方米,其中興利庫容2.58億立方米,調洪庫容3.68億立方米。樞紐建築物由土壩、輸水道、溢洪道、電站組成。

壩址以上流域面積1228平方公里,占湯河流域面積的84%,占太子河流域面積的9%。壩址以上為長白山脈的延續,水庫周圍被海拔300~500米山嶽所圍繞。

壩址地段河谷寬約320米,河道由南向北,比降1/600~1/700,兩岸山頂高程160~170米,右岸較陡,平均坡度1:1.4;左岸較緩,平均坡度1:1.8。壩址區地貌較簡單,無階地分布,河漫灘分布於河床兩側,高出河床2~5米,地表為沙卵石。

湯河流域多年平均降水量786毫米,降水年內分布不均,多集中在7~8月,約占全年降水量的50%,7月最高氣溫30攝氏度,冬季一月份平均最低氣溫零下17.1攝氏度。

松花江流域水利工程

1察爾森水庫:

松遼流域河流松遼流域河流

位於內蒙科右前旗,在嫩江洮兒河上。總庫容12.53億立方米,興利庫容10.33億立方米,死庫容0.340立方米。

2月亮泡水庫

松遼流域河流松遼流域河流

位於吉林省大安市月亮泡鎮,嫩江洮兒河上。總庫容11.99億立方米,興利庫容4.59億立方米,死庫容0.25億立方米。

3山口水電站

松遼流域河流松遼流域河流

位於黑龍江省五大連池市德都縣,嫩江訥漠爾河上,總庫容9.95億立方米,興利庫容4.3億立方米,死庫容3.1億立方米。

4白山水電站:

松遼流域河流松遼流域河流

白山水電站位於吉林省樺甸與靖宇兩縣交界的第二松花江上,壩型為混凝土重力拱壩,最大壩高149.5米。電站一期工程:右岸引水隧洞,地下廠房;二期工程:左岸引水隧道、地麵廠方。總庫容59.1億立方米,興利庫容29.43億立方米,死庫容20.24億立方米。

5豐滿水電站:

松遼流域河流松遼流域河流

豐滿水電站是東北地區最早修建的第一座大型水電站,位於第二松花江距吉林市上游24公里處。電站樞紐由混凝土重力壩、壩後式廠房和泄洪洞組成。壩頂全長1080米,高90.5米。總庫容109.88億立方米,興利庫容61.64億立方米,死庫容26.85億立方米。

6海龍水庫:

松遼流域河流松遼流域河流

海龍水庫(原名磨盤山水庫)位於梅河口市大柳河支流楊樹河中游,控制流域面積548平方公里,總庫容3.16億立方米,是一座以防洪、灌溉為主,結合養魚、發電等綜合利用的大型水庫,灌溉效益尤為顯著。

7石頭口門水庫:

松遼流域河流松遼流域河流

石頭口門水庫位於吉林省飲馬河中游,水庫壩址在九台市西營城子鄉石頭口門村西南500米處。工程建設目的是以防洪除澇、城市供水、農田灌溉為主,並結合發電、養魚等。1958年6月開工,1959年蓄水,1965年10月竣工。工程按200年一遇洪水設計,1000年一遇洪水校核。總庫容12.64億立方米。

8新立城水庫:

松遼流域河流松遼流域河流

新立城水庫位於吉林省長春市南20公里,在松花江流域飲馬河支流伊通河上。水庫總容量5.92億平方米,其中防洪庫容3.02億平方米,興利庫容2.73億平方米。新立城水庫是一座以供給長春市工業和生活用水為主,同時結合下游防洪、防澇、發電和養魚等綜合利用的大型水庫。工程樞紐於1958年7月20日動工,1962年11月竣工。1965年11月~1967年6月為增強水庫調洪能力,將原溢洪道自由式溢流堰改造為3孔泄洪閘。1976年6~11月間為確保3日降水400毫米不潰壩,在原溢洪道西側開挖款50米的溢洪道作為度汛保壩方案。1983年3月以防禦可能最大洪水為標準的保壩工程全面開工。

9鏡泊湖水電站:

松遼流域河流松遼流域河流

鏡泊湖水電站位於黑龍江省寧安縣境內的牡丹江中遊河段上。電站有新老兩廠,老廠系日偽時期修建,樞紐工程有引水隧洞、壓力管道(明管)、調壓塔、地麵廠房及混凝土溢流壩與堆石堰堤等。新廠為水電站擴建工程,據老廠約3公里,樞紐工程有引水隧洞、首部地下廠房、尾水洞等。總庫容18.24億立方米。

10蓮花水庫:

松遼流域河流松遼流域河流

位於黑龍江省林口縣,牡丹江上。總庫容41.8億立方米,興利庫容15.9億立方米,死庫容14.6億立方米。

洪澇災害

歷史上的水旱災害
隨著人類的繁衍生息,資源的開發利用,經濟和社會的發展,人類在不斷地向自然界索取的同時,也經常受到自然規律的懲罰。遼寧省水旱災害頻繁發生,總結和分析歷史上發生的水旱災害,把握規律,有利於全面提高水患意識,為今後除水害、興水利提供借鑑。由於歷史條件所限,關於遼寧歷史上的水旱災害,過去只有零星的記載,從晚清開始才逐步全面。

一、洪災

查閱史料,最早的洪災記載為魏明帝景初元年(237年),據《三國志·魏志》記載:“秋七月,連雨十天,遼水(今遼河)大漲。”其後,北文宣帝天保八年(557年),又有“管州(今朝陽市)滯損田,雨水傷稼”的記載。遼太平十一年(1031年),“遼東大雨水,諸河橫流,皆失故道。”元代以後,農業生產有了發展,洪災損失增多,災情記載相應增加。《明災錄》、《清災錄》以及各地方志中記載洪災的文字較元代有所增加,如明嘉慶三十六年(1557年),“遼東淫雨連月,禾盡沒,城垣傾記,是歲,遼東大飢,人相食;大疫,有闔門死者。”嘉慶三十七年(1558年),“遼東大水,城垣倒坍,總督薊遼侍郎王抒秦稱:‘遼東斗米價銀八錢,民飢死者十八九’”。嘉慶三十八年(1559年),“秋,遼東又降大雨,夏生黑鼠遍地,傷稼殆盡”。以上只是零星的記載。到晚清時期,隨著人類文化的發展,關於洪災的記載也漸趨全面、詳細。新中國成立後,黨和人民政府對防洪減災十分重視,把防洪事業作為治國安邦的大事來抓,洪災的記載也做到了全面詳實。為此,本文中的歷史洪水災害僅追朔到清代。

(一)清朝時期(1791年—1911年)

清朝從順治元年(1644年)到中華民國前(1911年)共268年,其中前147年(1644年—1790年)幾乎無記載。1791年以後才連續記載。據記載資料統計分析,1791年—1911年的121年間,共發生水災78次。其中,特大洪水4次,局部大洪水24次,一般洪水50次。在78個水災年中,連續3年發生水災有3次,連續4年發生水災有1次,連續5年發生水災有5次,連續6年發生水災有2次,連續7年發生水災有1次,連續9年發生水災有1次。在水災年中,間隔1年發生的11次,間隔2年發生的4次,間隔3年發生的4次,間隔5年發生的1次。據史料記載,清光緒十四年(1888年)的特大洪災,無論從暴雨洪水的範圍、強度、量級,還是災害損失的嚴重程度,在這個時期都是最大的。這年五月,降雨甚多,常呈淫雨狀態。七月初至八月上旬,全省連降大雨。八月初,遼河以東、以南近8萬平方公里的廣大地區,“大雨滂沱,奔騰暴注,七個晝夜不停”。渾河、太子河、大洋河、碧流河、大清河等先後暴漲,遼寧中部幾百里汪洋一片。瀋陽、撫順、新民、遼陽、海城、台安、盤山及營口、牛莊等地水勢橫流,田地被淹,房屋倒塌,莊稼絕產,人口溺斃不計其數。據載:“八月初的一天夜裡,興京(今新賓)瞬間天昏地暗,山水驟注,大水衝進民房,財物一掃而光,永陵街尤甚”。“承德(今瀋陽)大堤被沖毀,城東南一帶水深數丈,火藥局、庫全部漂沒;城外漫堤決口甚多,眾多村屯被吞沒。李官堡附近水面甚寬,沿河一帶水深四五尺之多”。太子河遼陽高麗門外城牆磚淹沒十三層,“洪水破大東門而入,聲如牛吼,浸沒半城”。大連地區的莊河、碧流河漲水,普蘭店、金州、復州均遭水災,碧流河沿岸禾稍行船。鴨綠江水猛漲,“安東(今丹東)街巷平地水深二三丈,安東縣衙署被淹,官民均避於元寶山上。”“蓋平河雨狂流急,沖塌城牆數處。岫巖、寬甸、鳳城同時遭受水淹,本溪、桓仁水患亦甚。錦州地區先旱後澇,八月上旬大雨滂沱連綿,大、小凌河及各河水暴漲,沿河盡成澤國。”1958年,遼寧省水利電力局水文總站對這次洪水進行調查,推算各河洪峰流量分別為:太子河參窩站10282立方米每秒,遼陽站10800立方米每秒,湯河湯河沿站4580立方米每秒,海城河海城站2480立方米每秒;渾河撫順站11300立方米每秒,瀋陽站11900立方米每秒;鴨綠江荒溝站44800立方米每秒,艾河梨樹溝站17600立方米每秒,蒲石河小黑溝站7400立方米每秒;大洋河沙里寨站15600立方米每秒,哨子河趙家堡子站10900立方米每秒。以上所列均為各河有記載以來的首位大洪水。據載,這年全省農田成災面積360萬畝,災民85萬人,淹死785人。

(二)中華民國時期(1912年—1948年)

1912-1948年共37年,發生水災年27次。其中,特大洪水6次,局部大洪水8次,一般洪水13次。這期間,水災頻繁且連續性強。連續水災年,間隔1年的2次,間隔2年的2次,間隔3年的1次。連續8年發生水災1次(1912年—1919年),連續6年發生水災1次(1926年—1931年),連續5年發生水災1次(1934年—1938年),連續4年發生水災1次(1921年—1924年),連續2年發生水災的2次。1923年、1930年是這一期間兩次典型的特大洪災。民國12年(1923年)7月28日,全省普遍降雨,以渾河、太子河、鴨綠江洪災為重,其它主要江河均有洪災,被稱為“自光緒十四年(1888年)以來未曾有過的水災”,“報災達十六、七縣,損失生命不下數萬人”。7月以來,渾河上游新賓、清原連雨40天,8月15日大雨如注,山水橫溢,渾河撫順站洪峰流量7860立方米每秒,撫順南關一帶平地水深數尺,交通通訊中斷。瀋陽東陵洪峰流量8250立方米每秒,瀋陽境內城南、城北“平地水深二三尺”,沖毀瀋撫公路,房屋倒塌,田地被淹。台安、遼中、海城均有多處堤防決口。本溪暴雨導致山洪暴發,河水陡漲,淹死百餘人。遼陽、海城等地堤防決口多處,村莊土地被淹。營口市區受水淹,沿海地區受海潮影響,“平地水深七八尺不等”。東部安東(今丹東)地區,8月13日大雨,又值大潮狂風海嘯,江水暴漲。8月18日,鴨綠江荒溝站洪峰流量21800立方米每秒,為有記載以來第二位大洪水。艾河梨樹溝洪峰達10700立方米每秒。安東市內行舟,安奉(今沈丹)鐵路被毀。安東、岫巖以及莊河、瓦房店等地農田均被水淹。西部、北部的綏中、錦縣(今凌海)、義縣、昌圖、開原、彰武、新民等縣均連降大雨,六股河、大凌河、小凌河、繞陽河、柳河等河流均漲大水,沿岸成災。民國19年(1930年)的暴雨洪水主要集中在遼西靠近遼寧中部的地區。8月上旬,大凌河、小凌河、繞陽河以及六股河等都出現了有記載以來第一位歷史大洪水。暴雨中心在大凌河支流細河義縣復興堡一帶。經調查,一次降雨量達1500—1700毫米,最大24小時降雨量900—1000毫米,細河洪峰流量16200立方米每秒,均為有記載以來最大的。小凌河錦州洪峰流量11700立方米每秒,六股河興城東辛莊洪峰流量7930立方米每秒,繞陽河韓家杖子、東白城子兩站洪峰流量分別為3220立方米每秒、5370立方米每秒。遼西地區的綏中、錦縣(今凌海)、義縣、北鎮(今北寧)、黑山、阜新、彰武、新民、台安、遼中、盤山等縣,長300—350公里、寬100—150公里的範圍盡成澤國,淹死3568人,難民45萬人。綏中縣連續降雨三晝夜,六股河、王寶河泛濫,綏中縣城區及附近地區一片汪洋。據載,綏中、興城、義縣、北鎮、錦縣、黑山六縣沖毀耕地165萬畝,房屋1.32萬間,死亡1109人。同年7月中旬,撫順連降3日大雨,河水泛濫;8月初,遼河及支流洪水成災,康平、鐵嶺、瀋陽農田被淹;安東(今丹東)地區受颱風影響,沿江一帶鐵路橋樑被沖毀,沿海至大孤山航線上沉船60艘,200人失蹤。

(三)新中國時期(1949年—1998年)

1949年至1998年的50年間,共發生水災年30次。其中,特大洪水9次,局部大洪水7次,一般洪水14次。這一時期,間隔1年發生洪水的有12次;間隔2年發生洪水的有3次。洪水常是連續發生,連續4年發生洪水的有1次,連續3年發生洪水的有4次,連續2年發生洪水的有1次。在水災年中,特大洪水基本上是10年左右發生1次,且常是連續2年均有發生。新中國成立後,50年代初期至60年代中期,遼寧處於豐水期,有70%的年份發生水災,發生特大洪水6次;60年代中期至80年代初期,遼寧經歷了長達18年的枯水期,雖然發生洪水8次,但多數都是一般洪水,無特大洪水,局部大洪水也僅有3次;80年代初期開始,遼寧開始轉入豐水期,水災年數增多,約占這期間年數的40%,而且特大洪水發生3次。特別值得提出的是,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穩步發展,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洪災所造成的損失越來越大,1985年特大洪水,全省直接經濟損失47.1億元,1994年特大洪水,全省直接經濟損失151億元,1995年特大洪水,全省直接經濟損失達347.2億元。新中國成立後,典型特大洪水有1951年、1960年、1995年3次。1、1951年特大洪水。1951年7月下旬至8月中旬,全省大部分地區先後降大暴雨、特大暴雨。8月14日,暴雨中心位於開原一帶,老城14個小時降雨273毫米。遼河、清河、渾河、太子河水勢猛漲。8月14日,清河開原老城站洪峰流量12300立方米每秒,8月15日,遼河鐵嶺站洪峰流量14200立方米每秒,均為有記載以來歷史最大洪水。渾河、太子河上游也普降大雨,撫順、新賓、清原等縣各河洪水陡漲,渾河、太子河在支流多處決口情況下,出現大洪水。據記載,這一年,中部地區大小河流決口達570多處。其中,遼河180處,清河81處,太子河8處,渾河23處,蒲河38處,遼河、渾河、太子河中下游地區一片汪洋。據當時的遼東、遼西、熱河、瀋陽四個省、市(現遼寧省部分)統計,受災人口94萬人,死亡6000多人,受災面積739.5萬畝,成災面積660萬畝,倒塌房屋14.45萬間,沖毀公路400公里,沈山、長大鐵路中斷行車40—50天。2、1960年特大洪水。1960年6月下旬至7月上旬,遼西的大小凌河下游及東部的新賓等地降雨在100毫米以上,新賓達200毫米,釀成局部災害。7月末到8月初,受持續少動的西太平洋副熱帶高壓偏北及兩次颱風侵襲的影響,全省連續降雨。7月28日起,受颱風影響,全省開始降雨,最大降雨區在遼東半島的莊河、新金一帶。8月初,東亞上空為平直的西風環流,連續有三個小低壓槽影響遼寧,使渾河、太子河全流域及遼河部分地區出現了數次暴雨到特大暴雨。8月1日夜,遼北遼東地區普遍降雨,暴雨中心在撫順,日降雨量達186毫米。8月2日夜至3日晨,遼河、渾河流域出現大暴雨,暴雨中心有2處,一處在太子河下游牛莊一帶,一處在撫順附近,中心最大雨量140毫米。8月3日夜至4日晨,渾河、太子河及渾江廣大流域普遍降大暴雨、特大暴雨,暴雨中心在本溪、遼陽、海城一帶,本溪最大日降雨量達303毫米,這次特大暴雨,使渾河、太子河、渾江等東部主要江河出現了歷史罕見的特大洪水。8月4日至5日,遼寧省又受到颱風影響,雖然颱風進入渤海灣後消失,但對鴨綠江下游及遼東半島南部影響較大,暴雨中心在丹東市,日雨量達219毫米。1960年汛期發生的大洪水,由於大夥房水庫充分發揮攔洪調洪作用,使瀋陽、撫順兩座大城市免遭滅頂之災,有效地減輕了渾河下游災害。但仍然造成極其嚴重的災害損失。本溪市內淹沒面積達7.9平方公里,低洼處全部被淹,最大水深3米。遼陽市太子河水位超過高麗門堤頂0.8米,普遍漫堤,全市停電、停水,處於危急之中。渾河、太子河及其支流決口多處,洪泛區涉及太子河、渾河及遼河下游,遼寧中部平原區一片汪洋。鴨綠江沿江一帶水深1.0—1.5米,大洋河兩岸水深2—4米。寬甸縣發生山洪土石流1萬多處。大連市沿海一帶風大浪涌,最大風力10級,海水上岸淹沒村莊農田,海上漁船碰損、下沉、翻沒。據統計,全省受災農田712萬畝,受災人口156萬,死亡2190人,倒塌房屋17萬間,堤防決口1067處,損壞船隻529艘,瀋吉、長大、沈丹及遼溪、溪田等鐵路先後斷道停運。3、1995年特大洪水。1995年汛期,遼寧省遭受歷史罕見的特大暴雨襲擊。暴雨範圍廣、來勢猛、強度大,導致河流洪水猛增,水庫水位陡漲。遼河、渾河、太子河三條大河百年來第一次同時發生大洪水;渾河出現有記載以來歷史第一位大洪水;鴨綠江發生建國以來第一位大洪水;大夥房水庫第一非常溢洪道、清河和柴河水庫溢洪道建成幾十年來第一次泄洪;遼河盤山閘、渾河渾河閘首次通過或超過設計泄洪流量;許多中小河流發生超標準洪水,漫堤決口。6月份進入汛期後,全省陰雨連綿。6—8月份,全省降雨日數達82天,其中7、8兩月達57天。據水文資料統計,6月1日至8月10日,全省平均降雨508毫米,比同期多年平均降雨量多43.1%。其中,鐵嶺地區平均降雨量508毫米,比多年均值高52%;瀋陽地區平均降雨量549毫米,比多年均值多64%;撫順地區平均降雨量793毫米,是多年均值的2.2倍;遼陽地區平均降雨量741毫米,比多年均值多73%;鞍山地區平均降雨量478毫米,比多年均值多42%;本溪地區平均降雨量771毫米,比多年均值多91%;丹東地區平均降雨量697毫米,比多年均值多73%;葫蘆島地區平均降雨量456毫米,比多年均值多56%。最大點雨量:渾河流域救兵站24小時475毫米,太子河流域歪頭山站24小時393毫米,。7月下旬至8月上旬,連續出現3個大的降雨過程。7月25日—26日,全省普降中到大雨,部分地區降暴雨,各地土壤基本飽和,大部分水庫達到或接近汛限水位。7月28日—30日,全省絕大部分地區降大到暴雨,鐵嶺、瀋陽、撫順、遼陽、鞍山、葫蘆島等市全部或局部降大暴雨或特大暴雨。8月5日—7日,全省再次降中到大雨,東部山區降暴雨、大暴雨。連續降雨,造成渾河、遼河、太子河、鴨綠江流域先後發生大洪水。渾河流域發生超過1888年的特大洪水,為有記載以來第一位大洪水。支流東洲河洪峰流量4210立方米每秒,幹流大夥房水庫最大入庫流量10700立方米每秒,7日入庫洪水總量17.13億立方米。經大夥房水庫調洪,瀋陽站在左岸堤防決口情況下,測得洪峰流量5010立方米每秒,黃臘坨站洪峰流量4680立方米每秒,邢家窩堡站洪峰流量4360立方米每秒。如無大夥房水庫調洪,撫順站、瀋陽站還原洪峰流量可達12700立方米每秒、13100立方米每秒,超過1888年的洪峰流量11300立方米每秒、11900立方米每秒。遼河發生僅次於1951年、1953年的大洪水,經支流清河水庫、柴河水庫調蓄,幹流鐵嶺水文站洪峰流量4420立方米每秒,如無清河、柴河兩座水庫,還原流量可達7670立方米每秒,馬虎山站洪峰流量4950立方米每秒,巨流河站洪峰流量4670立方米每秒,遼中站洪峰流量4600立方米每秒,六間房站洪峰流量4300立方米每秒,盤山閘洪峰流量4050立方米每秒。1951年、1953年遼河堤防到處漫決,因此,1995年巨流河站以下遼河幹流洪峰為建國以來第一位大洪水。太子河流域也發生了大洪水,支流北沙河大東山堡洪峰流量1500立方米每秒,接近300年一遇標準。雖然尚未竣工的觀音閣水庫提前攔蓄洪水,加上參窩水庫調蓄,但幹流小林子站和唐馬寨站洪峰流量仍達2800立方米每秒、2620立方米每秒。鴨綠江也發生了建國以來最大洪水。8月8日,幹流水豐水庫最大泄量18700立方米每秒,加上區間徑流,荒溝站洪峰流量28500立方米每秒,僅次於1888年、1935年的洪水,為歷史上第三位大洪水。丹東潮位站洪峰流量33200立方米每秒,最高水位8.25米,遠遠超過1960年大洪水。由於渾河、鴨綠江幹流及大量中小河流發生超過堤防保證流量的特大洪水,多處漫堤決口,泛濫成災,渾河、北沙河之間,渾河、蒲河之間,渾河、太子河之間以及鴨綠江沿江一帶的洪泛區汪洋一片,最大淹沒水深達5米,給全省造成了重大的災害損失。據汛後核實統計,全省有73個縣(市、區)、798個鄉鎮、7474個村、672.24萬人受災,98.5萬人被洪水圍困,緊急轉移138.4萬人,損壞房屋57.8萬間,倒塌房屋33.6萬間,死亡116人;受災農田1624.5萬畝,成災1221萬畝,絕收577.5萬畝,毀壞耕地100.5萬畝;全停產工礦企業11947個,部分停產工礦企業13289個;水淹油氣井948口;鐵路中斷11條次、2840小時,公路中斷1006條次;沖毀鐵路橋涵49座,公路橋涵3979座;毀壞鐵路路基3.44公里,公路路基4500公里;中斷供電線路491條次,損壞輸電線路2.55萬桿、1954公里,損壞通訊線路3.22萬桿、2048公里;損壞大中小水庫338座,其中大中型水庫41座,小(一)型水庫72座,小(二)型水庫225座;損壞堤防4325公里、護岸3278處、水閘1102座、渡槽567座、橋涵6585座、機電井8405眼、水文設施16個、機電泵站1234座、小水電站42座;堤防決口4037處、2385公里,渠堤決口3146公里,沖毀塘壩1342座;教育、醫療衛生等其它行業也遭受嚴重損失。全省洪澇災害直接經濟損失達347.2億元。

二、澇災

建國以後,遼寧澇災頻繁發生,自1950年到1986年的36年中,有22年發生不同程度澇災。大體是“三年兩澇”。較大澇年有1951、1954、1964、1969、1974、1975、1985、1986年,其中1954、1964兩年全省澇災面積都在700萬畝左右,糧食減產幅度大大超過澇年減產15億公斤左右的平均值。分析澇區的氣候、水文、土壤資料,大致可以歸納出五方面澇災成因。一是降雨。遼寧大暴雨多發生在7-8月份,受華北氣鏇影響,降雨強度大、範圍廣。因此,汛期暴雨是造成澇災的主要因素。二是承泄河道水位高,內水排不出去。由於山區水土流失嚴重,大量泥沙下泄,淤積在承泄河道上,造成河床逐年淤高,河道壅塞,汛期水急量大,澇區內水下泄不暢,這在遼河、柳河流域尤其明顯。三是土壤質地粘重,入滲能力低。澇區地勢低平,地下水位高,一遇暴雨漬澇成災。四是工程老化失修,大量排澇工程運用多年,壞損嚴重,出現澇情,很難及時將內水排出。五是部分澇區尚未達到治理標準。全省1501萬畝易澇耕地中,治澇標準達到10年一遇的1118萬畝,5年一遇的272萬畝,低於5年一遇111萬畝,還有26%的易澇面積沒有達到規定標準。

旱災

遼寧省地處溫帶季風型大陸性氣候區。四季氣候差異顯著,受地理位置、自然環境以及大氣環流的影響,全省各地區的降水量在時間上和空間上分布不均,蒸發量也有較大差別,所以各地乾旱程度有所不同。西北地區處於西風帶內,地勢為由蒙古高原傾向遼東灣和松遼平原的斜坡,氣流下坡則易產生下沉運動。較大的降水鋒面和低壓系統經過此地時,降雨會明顯減少或無降水,因此西北部成為全省降水量最少的地區,正常年降水量僅有450毫米,而水面蒸發能力則達1100-1200毫米,朝陽、阜新地區和錦州部分地區常年出現乾旱。而東部山脈呈東北向西南走向,氣流上坡,使帶來的較大降水的鋒面受地形的抬升,產生強大的降雨,使千山東側、鴨綠江下游正常年降水量達1200毫米,而水面蒸發量只有600—700毫米,故丹東、本溪、撫順等地區基本不旱。按照各地乾旱機率,參照氣象、地形地貌、土壤類型及水文地質等條件,結合各地實際出現的旱情,可將全省分為三類旱區。第一類旱區在遼西山丘區、遼南區、遼北低丘平原區,為較重乾旱區,乾旱機率為52—72%;第二類旱區在遼西走廊區、遼河下游及遼南低丘平原區,為一般乾旱區,乾旱機率為15—55%;第三類旱區在遼河下游平原澇窪區、遼東山區,為基本不旱區,乾旱機率為13—22%。

一、歷史發生的旱災次數、頻率及規律

遼寧省的旱災,歷史上早有記載。如魏太和十一年(487年)“義縣春夏大旱,牛疫民死”。金天輔二年(1118年)“錦縣、錦州、興城大旱,大飢,民削榆皮食,繼而人相食”。1280年“遼陽諸州旱。”明正統九年(1444年)“水鎮久旱,遼東大旱”。連續三年出現旱災的有明嘉靖三十五年至三十七年(1556年—1558年),史書記載1556年“遼陽春、夏旱;遼東、瀋陽等地,水旱災。”“錦州各地水、旱、蟲災,免糧。”1558年“綏中、興城大旱,歲欠收,人食樹皮、糠、刮台泥作粉以啖,民多死”。清代自順治以來,較大旱災有:順治三年(1646年)“建昌五月大旱,秋後乃雨”;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盛京等處“自春至夏,五月無雨,尚未播種”;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開原、鐵嶺、廣寧、法庫、新民、黑山、撫順、錦縣、寧遠、義州旱災”;鹹豐五年(1858年)“奉天夏秋大旱。昌圖秋不雨,歲大飢。綏中、建昌旱”;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奉天所屬境內夏秋之交亢旱,凌源、錦縣、義縣旱”。中華民國期間,有1919、1920、1939、1940年4次全省性的大旱。根據《華北、東北五百年旱澇史料》和建國以來各市的資料,對近代208年來(1791-1998年)的旱災進行綜合統計,全省性大旱、部分地區乾旱、局部地方乾旱共94次,其中較大旱災18次。按時代劃分:清朝(1791-1911年)共121年,發生大小旱災30次,其中較大旱年(1807、1852、1858、1863、1885、1902年)6次。中華民國期間(1912-1948年)共37年,發生旱災24次,其中較大旱年(1919、1920、1939、1940年)4次。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以來,發生旱災40次,其中較大旱年(1957、1968、1972、1982、1988、1989、1997、1998年)8次。不同地區出現旱年的次數也不同。建國50年來(1949-1998年)的50年中,朝陽市出現旱年32次,錦州市出現旱年29次,大連市出現旱年33次,丹東、撫順等東部地區平均3年左右出現1次旱年。在年際上,連續乾旱的年份也很突出。建國以來,全省連旱3年(1987-1989年)、連旱6年(1968-1973年)、連旱9年(1957-1965年)和連旱10年(1975-1984年)的各1次。連旱5年(1951-1955年)(1991-1995年)2次。在連續乾旱年中,有的是春旱,有的是春夏旱,有的是春夏秋全年旱。據建國後歷年旱情資料統計,春旱占39.4%,夏旱占30.3%,伏旱占21.2%,秋旱占9.1%。此外,也常出現“西旱東澇”或“先旱後澇”的局面。根據降水量系列資料,結合旱情記載,進行綜合分析,初步認定遼寧省有以下乾旱規律和特點:一是交替性,二是區域性,三是季節性,四是連續性,五是周期性。

二、建國以來典型乾旱年

1、1957年乾旱。主要發生在錦州、朝陽、阜新、大連營口等地區。春旱嚴重,部分地區又發生夏旱。綏中縣5月份僅降雨6.7毫米,6月份興城、烏金塘、錦州分別降雨1.7、4.9和7.6毫米。錦州6月份連續18天滴雨未下,朝陽5月1日至6月20日,僅降雨30.2毫米。大連地區5—6月份連續40天未下雨。熊岳6月21日至7月20日,僅降雨28.5毫米。全省農田受災面積899萬畝,成災面積449萬畝。連同其他自然災害影響,較前兩年糧食平均產量全省減產9.5億公斤,占14%,其中錦州、大連、朝陽和阜新分別減產24%、18%、16.9%和16.7%。2、1968年乾旱。全省除丹東地區外,其他各地都發生了不同程度的夏、伏旱。大部分地區從年初至7月份未下透雨。朝陽5月份連續28天沒有下雨,6月21日至7月20日,降雨53毫米,7月11日至8月10日正是玉米抽穗的關鍵時期,僅降雨7.5毫米。錦州5月1日至6月20日,僅降雨75.3毫米,6月21日至7月20日降雨65.5毫米,7月21日至8月10日只降雨8.3毫米。阜新、瀋陽、台安、熊岳、大連7月21日至8月10日分別降雨10、11.6、10.4、7.4和5.6毫米。7月至8月各地的水面蒸發量超出常年平均值,各河的年徑流小於常年徑流量。大凌河朝陽站年徑流量為常年的38%,小凌河錦州站為23%,繞陽河東白城子站為24%,六股河綏中站為29%,碧流河小宋家屯站為36%。全省農田受災面積652萬畝,成災面積226萬畝。朝陽減產糧食15.6%,阜新減產13.5%,錦州減產17.8%,大連減產3%。3、1972年乾旱。1971年秋季至1972年7月中旬,全省大部分地區雨水稀少。朝陽地區5月1日至7月17日降水量比常年少70%。大凌河朝陽站7月18日幾乎斷流。錦州地區全年降水量346.2毫米,為常年的60%,蒸發量為常年的120%。繞陽河東白城子站汛期河水斷流。大連5月初至6月20日降雨36.4毫米,6月21日至7月20日降雨26.8毫米,登沙河全部斷流。農作物旱死8.6萬畝,果樹旱死8.61萬株,蔬菜旱死1.12萬畝。7月中旬市區有15個工廠、街道因乾旱斷水一周。朝陽、錦州、阜新地區春、夏、伏、秋連旱,大連及營口南部,夏旱嚴重,其他地區也有春旱或夏旱發生。全省農田受災面積2620萬畝,成災面積1516萬畝,糧食總量67億公斤,較前兩年平均產量減產16億公斤,占19.3%。其中,朝陽減產46.5%,錦州減產22.4%,阜新減產19.4%。大連減產16.3%。4、1982年乾旱。全省2月份至4月份基本無雨,大部分地區農田土壤含水量在10%以下。5月初降一場中雨,旱情有所緩解,但出苗後又持續40天無雨。6月中旬以後,連續出現高溫天氣,發生大面積夏旱。8月8日至9月18日,錦州、朝陽、阜新和鐵嶺北部地區40天無雨,發生嚴重秋吊。全省地下水位普遍下降1-2米,朝陽地區下降最多的達4-5米。遼河巨流河站汛期流量0.55立方米每秒,為1934年以來同期最小值。渾河下游7月23日至8月8日斷流。繞陽河中上游6月4日至7月15日乾涸41天。全省有250萬人、61.4萬頭大牲畜飲水困難。盤山縣水田因旱無水沒插秧的8萬畝,插秧後乾死的18.6萬畝。昌圖死苗3萬多畝。全省旱死果樹70萬株,接近乾死的150萬株,旱死棉花5.86萬畝。盤山縣遼河化肥廠,因遼河下游斷流停產兩次,經濟損失達3000萬元。全省農田受災面積2642萬畝,成災面積1856萬畝,減產糧食15億公斤。5、1987年至1989年,連續3年乾旱,1989年發生全省特大幹旱。1987年,發生夏旱和伏旱。7月11日至27日,營口、鞍山、遼陽、阜新、盤錦及鐵嶺西部降雨量11-13毫米,大連市6月7月降雨是正常年的一半。進入8月上旬,降雨量更加減少,遼西、遼北,30厘米的土壤含水量僅10%左右。全省農田受災面積1568萬畝,成災面積1354萬畝,減產糧食13億公斤。1988年,遼西、遼南地區5月份降雨量2-10毫米,朝陽、阜新、大連出現春旱。7、8月份又連續出現無雨日,葉柏壽、錦州41天,後新丘31天,福德店15天。1988年嚴重的伏旱,使全省農田受旱面積達到2241萬畝,成災面積1510萬畝,糧食減產10億公斤。1989年,是連續乾旱的第三個年頭。從1988年11月至1989年2月雨量稀少。遼河以東、以南地區降雨15-40毫米,以北地區降雨2-15毫米。10厘米土壤含水量7-13%,20厘米土壤含水量11-16%。7月份瀋陽、海城、朝陽地區17天沒有下雨,8月份雨量又偏少。全省受災面積4068萬畝,成災3560萬畝,減產糧食37億公斤,水果減產30萬噸,造成農業直接經濟損失30多億元。6、1997年乾旱。全省14個市除盤錦市外,都遭受到不同程度的旱災,其中春、夏、伏旱和秋旱極為嚴重。據統計,從1月初到8月2日,全省平均降水量237.6毫米,比多年平均值387.4毫米少38.7%;5月至7月全省平均降水量222.9毫米,比多年平均值340.7毫米少34.6%,其中西部地區平均降水量156.7毫米,比多年均值291毫米少46.2%;中部和北部地區平均降水量212.7毫米,比多年均值367.5毫米少42.1%。更為嚴重的是,6月中旬以後,全省高溫天氣持續近兩個月,遼西、遼南地區大於30℃的高溫天氣達50多天,最高氣溫達35℃,並伴有3至4次的乾熱風,致使地表水和土壤水份大量喪失,部分河道斷流,水庫乾涸,遼西、遼中、遼北地區地下水位普遍下降1米,嚴重的下降3-5米。朝陽市5月10日測墒,10厘米土壤含水量為4.1-7.1%,10—20厘米土壤含水量為6.8-8.7%,20-30厘米土壤含水量為4.4—10.5%。7月27日測墒,西部地區10厘米土壤含水量為5—8%,10—20厘米土壤含水量8—10%,旱情嚴重的彰武、法庫、康平等縣土壤含水量不到6%。遼河福德店6月28日至7月22日曾4次斷流,巨流河7月15日至17日斷流。繞陽河東白城子7月11日-27日兩次斷流。全省23座大型水庫蓄水41.08億立方米,比1996年同期減少23.08億立方米。擔負中部地區水田供水的七大水庫蓄水量僅25.27億立方米,其中有3座水庫水位低至死水位。5月25日統計,全省春旱耕地面積1648萬畝;6月29日夏旱面積2380萬畝;8月1日伏旱面積2012萬畝;8月11日秋吊面積1084萬畝。全省作物受旱面積2380萬畝,成災1744萬畝,減產糧食40億公斤。全省果樹因旱減產6.8億公斤,直接經濟損失8.46億元。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