膝關節損傷和疾患比較多見,但對一些沒有肯定症狀和體徵的臨床診斷常遇到困難。單靠臨床檢查診斷也往往不夠正確。採用膝關節造影可以提高其診斷準確率。
造影可用氣體或碘液,但目前多用二者並用的關節雙重對比造影,具有反差大、對比度強,容易顯示關節內的病損變化。
適應證和禁忌證
2對已經確定膝關節內病損,其性質或確切部位不夠明確者,宜施行造影作進一步研究。
凡關節感染性疾患,關節內新鮮骨折和出血者不能做造影。膝關節造影的適應證選擇和術中操作應十分注意無菌技術,由造影引起膝關節感染乃至病變時有所聞。
造影技術
1.術前準備普魯卡因、碘過敏試驗,皮膚及有關器械之準備。關節穿刺過程按無菌操作要求。
2.穿刺和造影平臥位,常現消毒,鋪無菌巾,選好穿刺點(一般在髕骨中點平面的髕側緣),皮內注射少量l%普魯卡因後直接穿刺入關節腔內,如有積液則儘量抽盡(關節腔內可注入1%普魯卡因lml),然後注入60%康銳(Conray)或異泛影葡胺4~5ml,再注入氧氣30~50ml(以膝關節膨脹起為度)。注射完畢拔外。消毒紗布覆蓋穿刺孔。伸屈膝關節活動7~8次。
3.攝片按照各種觀察目的,採用一定體位和X線投照角攝片。如作股脛關節造影,則觀察側在上,膝伸直約170度,先於皮膚畫出脛骨平台上緣關節間隙。踝部加壓牽引,固定好膝部,X線從水平方切過關節間隙攝片。每側一般取中立位,內旋45度位及外旋45度位攝片。必要時加攝其他需觀察部位的相應體位特殊系列X線片。
4、造影徵象正常的膝關節造影片上,清楚地顯示內、外側半月板,關節軟骨,滑液囊,髕下脂肪墊和交叉韌帶等結構。半月板損傷可在損傷處表現為充盈缺損,呈線狀或碎裂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