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態特徵
理論一、多年生草本,高14-42厘米。根狀莖細,常有匍匐枝。莖直立與蓮座狀葉叢生,不分枝或有一至數個分枝,有疏或密長毛。基部葉矩圓狀匙形或匙形,長4-12厘米,寬0.5-1.8厘米,頂端鈍或圓形,基部漸狹或急狹成具翅半抱莖的柄,全緣或上半部有淺齒;上部葉漸小,頂端稍尖;兩面被長粗毛。頭狀花序直徑3-5(-6.5)厘米;總苞半球形,寬0.8-1.2厘米;總苞片2-3層,近等長,頂端尖,上部草質,下部革質,有密粗毛;舌狀花30-60個,藍色或淺紅色;筒狀花黃色。理論二、多年生草本,高1~1.5m。莖直立,上部疏生短毛,基生葉叢生,長橢圓形,基部漸狹成翼狀柄,邊緣具鋸齒,兩面疏生糙毛,葉柄長,花期枯萎;莖生葉互生,卵形或長橢圓形,漸上無柄。頭狀花序排成傘房狀,有長梗,密被短毛;總苞半球形,總苞片3層,邊緣紫紅色;舌狀花藍紫色,筒狀花黃色。瘦果有短毛,冠毛灰白色或帶紅色。花期7~8月,果期8~10月。
理論三、多年生草本,高達150厘米。根狀莖粗短,簇生多數細長根,外皮灰褐色。莖直立單生,表面有淺溝,上部有分枝,疏生短毛,下部無毛。基生葉叢生,開花時漸枯落,葉片蓖狀長橢圓形至橢圓狀披針形,長20~40厘米,寬6~12厘米,基部漸窄,下延長成翼狀葉柄,邊緣有銳鋸齒,兩面疏生小剛毛;莖生葉互生,漸無柄,葉片披針形,長18~35厘米,寬5~10厘米。夏秋季開花,頭狀花序多數,傘房狀排列,有長梗,密破短毛。總苞半球形,綠色微帶紫;邊緣舌狀花藍紫色,雌性;中央管狀花黃色,兩性。瘦果扁平,一側彎凸,一側平直,破短毛,冠毛白色或淡褐色,較瘦果長3-4倍。
簡介
學 名 Aster tongolensis Franch.科 屬 菊科Compositae,Asteraceae、紫菀屬 Aster Linn.
拍攝地 青海大通東峽林場、瑪可河依浪溝
生 境 海拔3700-4300m的林緣、柏林下和田邊。
分 布 甘肅、四川、雲南、青海
【藥 名】:東俄洛紫菀
【拼 音】:DONGELUOZIWAN
【來 源】:為雙子葉植物藥菊科東俄洛紫菀的根、花。
【功 效】:清熱利膽、消腫解毒。
【主 治】:用於濕熱黃疸及疫毒黃疸,瘡瘍癰腫者。潤肺下氣,消痰止咳。用於痰多喘咳、新久咳嗽、勞嗽咳血。
【性味歸經】:苦,寒。入胃、肝、脾三經。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6-9克。外用:適量。
【別 名】:紫菀(四川甘孜)、小辮兒、夾板菜、驢耳朵菜、軟紫菀。
【動植物資源分布】:分布甘肅、四川、雲南。
【拉丁名】:Aster tonpolensis Franch
【考 證】:始載於《中國高等植物圖鑑》。
中文名:紫菀(zǐ wǎn)
(英) Tatarian Aster Root 。
紫菀又名青菀, 原產於我國, 日本和俄羅斯.喜溫暖濕潤和陽光充足環境,既耐寒又耐熱,耐半陰,耐瘠薄土壤,宜肥沃和排水良好的沙壤土。
產地:俄羅斯東部、主產河北、安徽、東北及內蒙古。
生於陰坡、草地、河邊。
採制 春、秋季採挖,洗淨曬乾,或將根編成辮形後曬乾。生用或密炙用。
性狀 根莖不規則塊狀,大小不一,頂端有莖、葉的殘基,下端偶有末除盡的母根,質梢硬。根莖簇生多數細根,長3~15cm,直徑0.1~0.3cm,多編成辮狀;表面紫紅色或灰紅色,有縱皺紋;質較柔韌。氣微香,味甜、微苦。
習性
紫菀為多年生宿根花卉。分布於東北、華北及甘肅、安徽等地。性喜溫暖濕潤的氣候,怕乾旱,耐澇,耐寒力強,哈爾濱地區不防寒亦可露地過冬。對土壤要求不嚴,除過度鹼性土與乾燥沙土外均可栽植,但最適宜肥沃的沙質壤土。紫苑根狀莖短,生有多數細根,莖直立,上部多分枝,高一米以上,基生葉大,叢生,匙形,莖生葉較小,披針形;邊緣有銳齒,兩面疏生小剛毛;頭狀花序排列成復傘房狀,邊緣舌狀花、淡紫色,中間管狀花,黃色;瘦果扁平,冠毛灰白色或淡褐色;花期8—9月,果成熟期9—10月。
栽培紫菜,應選擇地勢平均,澆水方便,土壤肥沃而疏鬆的土地。整地時要施人廄肥或堆肥。秋季用分根法繁殖。9月下旬——10月中間移栽。移栽時將根莖掘出,分根。將根平擺栽人穴內,株距30—50厘米,深度5—7厘米,覆土後澆水,生長期注意澆水,保持土壤濕潤。
紫菀是秋季觀賞花卉。多用於布置花境,花地及庭院。根可人藥,有溫肺下氣,祛痰止咳和利尿的作用。
用途
咳嗽有痰。本品甘潤苦泄,性溫而不熱,質潤而不燥,長於潤肺下氣,開肺郁,化痰濁而止咳。對咳嗽之症,無論外感、內傷,病程長短,寒熱虛實,皆可用之。如風寒犯肺,咳嗽咽癢,咯痰不爽,配荊芥、桔梗、百部等,如止嗽散(《醫學心悟》);若治陰虛勞嗽,痰中帶血,則配阿膠、貝母等以養陰潤肺,化痰止嗽,如王海藏紫菀湯。此外,本品還可用於肺癰、胸痹及小便不通等症,蓋取其開宣肺氣之力。
主治:
1、肺傷咳嗽。用紫菀花25克,加水一碗,煎至七成,溫服。一天服三次。
2、久咳不愈,用紫菀、款冬花各50克,百部25克,搗、篩為末。每服15克,以姜三片、烏梅一個,煎湯調下。一天服兩次。
3、吐血咳嗽。用紫苑、五味子炒過,共研為末,加蜜做成丸子,如芡子大。每次含化一丸。
4、 產後下血。用紫菀末五撮,水沖服。
5、纏喉風痹。用紫菀根一條,洗淨,放入喉部,有涎出,病即漸愈。
花語
ASTER - Symbol of Love, Daintiness紫菀 - 愛的象徵,優美 。
現代研究
主要成分:
紫菀根含紫菀酮(Shionone)、紫菀皂甙(Astersaponin)、表無羈萜醇(Epifriedelinol)、無羈萜(Friedelin)、槲皮素(Quercetin).其揮髮油中含毛葉醇(Lachnophyll- ol)、乙酸毛葉酯(Lachnophyllol acetate)、茴香醚(Anethole).此外, 尚有芳香族酸、脂肪酸、烴等.從紫菀的甲醇提出液中得到兩種螢光物質.一種為藍色螢光物, 另一種為紫色螢光物質.藥理作用:
1. 祛痰、鎮咳作用 實驗證明: 紫菀水煎劑1g/kg給家兔灌胃, 顯著增加氣管分泌量, 祛痰作用持續4小時以上.紫菀濃縮水煎劑10g(生藥)/kg給小鼠灌胃, 有顯著祛痰作用, 而5g(生藥)/kg劑量組祛痰作用不明顯.粗提取物給大鼠灌胃, 氣管分泌物明顯增加.紫菀水煎劑灌胃, 對小鼠咳嗽有鎮咳嗽作用(氨水噴霧法);紫菀乙醇提取物 15g/kg 給小鼠灌胃, 其鎮咳率為53%(二氧化硫刺激法).但是, 煎劑0.9g/kg或1.4g/kg灌服, 對碘液注入貓右肋膜腔引起的咳嗽則無鎮咳作用.
2. 抑菌作用 在試管內, 紫菀煎劑對大腸桿菌、痢疾桿菌、傷寒桿菌、副傷寒桿菌、變形桿菌、綠膿桿菌、霍亂弧菌等均有抑制作用.
3. 對腫瘤的作用 有報告指出, 從紫菀中分離出來的表無羈萜醇對艾氏腹水癌有一定的抗癌作用.
藥材種植
生長特性喜溫暖濕潤氣候,怕乾旱,耐寒性較強,在北方根能在土中越冬,對土壤要求不嚴,除鹽鹼地和沙土地外均可種植。
繁殖
常用播種,扦插繁殖.播種可3月春播,播後12—15天發芽。扦插在春季剪取頂端嫩莖扦插.插後15—20天生根.
栽培
播種苗高10厘米左右移栽.5月可定植或盆栽.生長期每半月施肥1次,並保持土壤濕潤,株高20厘米時進行摘心,促進分枝,7月花前增施磷鉀肥1次.冬季澆1次透水.有利於越冬保苗.
病蟲害
常有葉斑病。霜霉病和白粉病危害.可用10%抗菌劑401醋酸溶液1000倍液噴灑。蚜蟲和盲蝽危害,用10%除蟲搞乳油3000倍液噴殺。
應 用
紫菀開淺藍色小花,開花不斷,適用乾草坪邊緣作地被植物,也可切下花枝作瓶插配花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