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策略性知識又叫學習策略,或者簡稱策略。策略性知識就是學習者用以支配自己的心智加工過程的程式性知識。是指如何學習、記憶或解決問題的一般方法、包括套用策略進行自我監控的方法。策略性知識也是一種程式性知識,策略知識所處理的對象是個人自身的認知活動;是對內的。它體現著學習者處理內部世界的能力,體現著個體自我控制與調節的能力。
策略性知識是個人調控自己的認識活動以提高認知操作水平的能力,是關於如何運用陳述性知識和程式性知識去學習、記憶或解決問題的一般方法的知識。如學習時如何有效記憶,上課時如何集中注意力。傳統教學重視陳述性知識和程式性知識的教學,當代教育的發展趨勢則表現為更加重視策略性知識的教學。教師要不斷探索學生學習策略性知識的內在規律,有意識地通過策略性知識的教學,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以及創造力。
包括
策略性知識包括認知策略、調控策略和資源管理策略三部分。認知策略是加工信息的一些方法和技術,有助於有效地從記憶中提取信息。一般而言,認知策略因所學知識的類型而有所不同,複述、精細加工和組織策略主要是針對陳述性知識的,針對程式性知識則有模式再認策略和動作系列學習策略等。
元認知策略是學生對自己認知過程的認知策略,包括對自己認知過程的了解和控制策略。資源管理策略是輔助管理可用環境和資源的策略,有助於適應環境並調節環境以適應自己的需要,對動機具有重要的作用。
學習階段
掌握分三個階段。
一是了解階段。在這個階段,策略性知識以陳述性知識的形式被學生學習,其過程與陳述性知識的學習過程相同。
二是轉化階段。這一階段通過套用有關策略性知識,使策略的陳述形式向策略的程式形式轉化。
三是策略熟練套用階段。策略性知識完全支配人的學習活動,可以達到自動化的水平。
實施注意
1.專門教學與滲透教學相結合。策略不應作為孤立的課程來學,而是要作為實際學習任務的一部分來學。策略學習離不開具體的學科內容。策略性知識教學的最好辦法是將單獨開設學習策略課與學科知識的教學過程中直接傳授學習策略相結合,這樣既有利於提高學科內容的學習效率,又有利於學生在學習學科內容過程中掌握策略性知識。
2、選擇合適的教學內容。研究發現,同樣一個策略性知識,年長的和年幼的、成績好的和成績差的,其效果是不一樣。閱讀時寫提要對於成年人來說可能是一種有效的學習策略,但對兒童則可能很困難。同時,策略性知識本身也有層次差別,不僅有一般的策略性知識,還有非常具體的策略性知識。每一個人策略性知識的構成也不盡相同,這必然會導致學習效果的差異。策略性知識的教學要考慮學生年齡特徵,要因人而異,精心選擇適合學生的知識基礎、發展水平的內容。
3.引導學生生成適合自己的新策略。策略性知識的教學離不開學習者自身的自主建構。學生在策略性知識學習過程中要能領悟到什麼是策略、策略運用的有效性,能有意識地去發現策略、總結策略,從而生成適合自己的策略。學生自己如能生成策略,也就標誌著他們真正掌握了策略性知識──知道何時、何地使用什麼樣的策略性知識。學生在套用學習策略時,要自覺對認知進行反省,它對策略的概括和保持是非常關鍵的。
4、加強監控訓練,保證新學策略的運用為了確保所學的策略成為一種容易隨時加以運用的真正有效的東西,在策略傳授之後,必須緊跟著進行策略使用的監控訓練。訓練的方法很多,教師提醒法、學生相互提醒監督法、學生自檢法,最常使用的方法是學生自我提問法。
5、鼓勵學生在不同的情景中運用策略。策略性知識學習的最好方法是在情境中運用策略。任何一個策略性知識的套用和展開都離不開具體的情境。策略性知識的教學要注意為學生提供運用與深化的情境。
6、正確測量和評價學習效果。 、
運用過程
策略性知識貫穿於學習過程的始末:(1)學生在學習之前先做好計畫,對學習什麼、如何學習以及學習時間都要進行安排,這時要採用計畫策略;為學習活動做好具體的準備,準備好學習用具,創設好學習環境,調節好情緒與精力,這時要採取環境管理策略和專心策略。(2)在學習過程中,要清楚學習的目標、對象和任務,如上課時要知道老師為什麼講這些內容,這就需要學生對自己的活動進行監控;學習時能夠採取合適的學習方法,如在不懂的地方做記號,聽講時弄清老師講課的思路,採取一些有效方法,如複述、精加工、組織、科學用腦等策略;在學習活動中要控制自我、排除外界干擾,保證學習的順利進行,如堅持完成學習任務後才去做其他的事情,這就要採取監控、調節、時間管理、環境管理等策略。(3)在學習活動之後對自己的學習狀況及效果進行檢查、反饋與評價,這就要採取調節、監控策略,根據反饋結果對自己的學習採取補救措施。如一旦出現某一部分內容學得不好時,就多花時間或想一些辦法學好它,這裡所採取的是調節策略。思考和總結學習的經驗和教訓,如自我反省、借鑑別人或書本上好的學習方法和經驗,不斷提高和完善自己的學習方式方法,這就需要採取調節策略。
在一個完整的學習過程中,處處涉及策略,一個優秀的學生,學習時會處處採用策略性知識指導自己的學習實踐。策略性知識有助於學習者學會學習、記憶和思維,是發展人的智力的核心部分。學習是一種智力活動,期間人們要調動已有的各種知識,參與學習活動。策略性知識的掌握程度決定著一個人的學習效率,還能改變一個人的智慧型狀況。因此,建立認知心理學的知識觀以後,傳統的知識和能力等的矛盾可以統一在一個完整的“知識”概念下予以解決。把策略納入到知識體系中去,而且把它擺在重要位置,這樣知識在學習中的中心地位自然會被確立起來。我們再也不用空喊“培養能力、發展智力”的口號,而是通過策略性知識的學習來培養能力、發展智力,使培養能力、發展智力有可操作性,並為“知識是教與學的中心”這一觀念提供了心理學依據。研究表明,學生在寫作過程中有1/2-1/3的時間用來構思寫作計畫。在構思過程中需要提取與寫作題目有關的內容知識,這些知識屬於陳述性知識。有了這些豐富的知識,寫作者才有可能從中進行篩選、構思及審題,選擇和組織信息,這些活動需要運用策略性知識。心理學家也用三類知識對閱讀能力進行解釋:要讀懂一篇文章,首先必須對文章所涉及的內容有所了解,必須具有某些背景知識;其次,必須有基本的閱讀技能,即具有字、詞、句、篇等文章結構和文字表達方面的技能,才能藉助文字元號,知道文章所寫的內容,這類基本閱讀技能屬於一般程式性知識範疇;最後,閱讀目標的確定、閱讀過程的調節、閱讀障礙的克服需要使用閱讀策略。由此可見,策略性知識不可或缺,而且十分重要。
教學要求
策略性知識的教學沒有一成不變的模式,而且在具體實施時還要受到許多因素的制約,需要教育者在教學過程中予以特別注意。
1.策略性知識與情境
任何一個策略性知識的套用和展開都離不開具體的情境,而策略性知識的展開與組織又是個體行為,具有個別化的特徵。在學習過程中,要由以往對策略性知識的探循向策略性知識的情境化和個性化轉變。只有完成這一轉變,我們才可以稱其為已經掌握了策略性知識。策略性知識的套用是個體對自己內在認知過程的調節活動,具有內隱性,很難從外部直接觀察到。但是它們可以在個體的認知系統中得到反映,從這一角度來說,它又有外顯性。策略性知識的個性化和情境化是將策略性知識轉化為一套具體可操作的程式,這樣會大大促進學生對策略性知識的掌握。特別應該注意的是,策略性知識的學習不能急於求成,不能在短時間內採取大量突擊練習的辦法。比較有效的辦法是,在學習每個策略時,給予充分的消化、理解時間。掌握策略性知識是一個過程,學習者在一定程度上掌握了某種策略性知識之後,要經常使用,使學過的策略不斷得以運用和鞏固。因此,策略性知識的教學要注意為學生提供運用與深化的情境。
2.策略性知識與年齡差異
不同年齡的人使用策略性知識的效果是不同的,不同的學習目的和不同的學生類型需要不同的策略性知識,即通常所說的具體問題具體分析。例如,研究者發現,同樣一個策略性知識,年長的和年幼的、成績好的和成績差的,用起來效果就不一樣。閱讀時寫提要對於成年人來說可能是一種有效的學習策略,但對兒童則可能很困難。另外,策略性知識本身也有層次差別,學生在其成長過程中會接觸到大量的策略性知識,不僅有一般的策略性知識,還有非常具體的策略性知識,每一個人策略性知識的構成也不盡相同,這必然會導致學習效果的差異。因此,策略性知識的教學要考慮到年齡差異,要因人而異。
3.策略性知識與自主建構
策略性知識需要學生去自主建構,學生在策略性知識學習過程中要能領悟到什麼是策略、策略運用的有效性,能有意識地去發現策略、總結策略,從而生成適合自己的策略。學生自己如能生成策略,也就標誌著他們真正掌握了策略性知識──知道何時、何地使用什麼樣的策略性知識。學生在套用學習策略時,要自覺對認知進行反省,這樣效果會更好。這種反省認知之所以重要,是因為它對策略的概括和保持是非常關鍵的。策略性知識學習的最好方法是在情境中運用策略。策略不應作為孤立的課程來學,而是要作為實際學習任務的一部分來學。策略學習和套用同樣離不開具體的學科內容。研究表明,越是學生熟悉的內容領域,學生越是能套用高效的策略。如果學生對英文閱讀很熟悉,那么他就能套用閱讀策略,解決閱讀理解中的各種問題。在英語閱讀和寫作過程中,學習者使用閱讀和寫作的策略後如果大大提高了閱讀和寫作水平,這樣就可以激發其學習興趣。如果學生意識到策略確實提高了自己的成績,則可能受到激勵,將更加自覺地套用策略。學生會明白,優秀的成績是套用正確策略的結果。因此,策略性知識的教學離不開學習者自身的自主建構,教學的任務就是促進學生對策略性知識的掌握。
4.策略性知識與評價
學生是否掌握了策略性知識,要通過評價策略性知識掌握程度的標準來了解。是不是一個人知道不少學習策略,甚至可以倒背如流,我們就認為他學習策略的水平就高?當然不是,關鍵是看他是否會套用策略知識解決學習上的問題。從智力測量學的觀點看,不僅要從人們“怎么說”看他們有沒有策略,而且要從人們“怎么做”看他們有沒有策略性知識,其中包括只能意會不能言傳的東西。策略性知識屬於程式性知識的範疇。因此,它是用產生式貯存和表征的。“產生式”這個術語來源於計算機科學。信息加工心理學創始人西蒙和紐厄爾認為,人體和計算機一樣都是“物理符號系統”,其功能都是操作符號。計算機之所以具有智慧型,能完成各種運算並解決問題,是由於它貯存了一系列以“如果──那么”形式編碼的規則的緣故。人經過學習,頭腦中也貯存了一系列以“如果──那么”形式表示的規則,這種規則稱為產生式。產生式由條件和行為兩部分組成,它的基本原則是“如果條件為X,那么實施Y”,即當一個產生式條件得到滿足,則執行該產生式規定的某個行動。許多產生式可組成產生式系統,通常解決一個複雜的問題或作業需要許多產生式,它們構成了產生式系統。策略性知識用產生式的方式貯存,並用其作為表征,我們就可認為他已經獲得了策略性知識。
策略性知識的掌握需要三個階段。一是了解階段。在這個階段,策略性知識以陳述性知識的形式被學生學習,其過程與陳述性知識的學習過程相同。學習者首先需要理解有關的概念、規則、事實和行動步驟等意義,並以命題網路的形式把它們納入到個體的知識結構中。例如,在學習過程中,閱讀一些有關學習策略方面的書籍,全面理解學習策略等。二是轉化階段。這一階段通過套用有關策略性知識,使策略的陳述形式向策略的程式形式轉化。就某一策略來講,學生通過問讀有關學習策略的材料,知道了一些策略性知識,並能陳述這些策略,再通過情境做套用練習,每當遇到相同任務時,就能立即套用策略去解決,此時相應的策略已經開始支配學生,策略性知識開始內化,外在的策略開始向內在的、個性化的、自己的策略性知識轉化。三是策略熟練套用階段。策略性知識完全支配人的學習活動,可以達到自動化的水平。我們看到許多優秀學生,他們的學習已經策略化,在學習的每個階段,對如何學、何時學、學什麼都非常清楚。對學習策略套用得非常自如,對自身學習活動的調節也十分順暢。因此,策略性知識的評價應以知識的套用程度加以評價。
認知心理學的知識觀為學校教學改革帶來了新的理念,它有助於我們統一已有的狹義的“知識”與能力間的矛盾,確立策略性知識在學校教學中的核心地位。這一觀念符合當代教育的發展趨勢,也啟示我們,學校教育要不斷探索學生策略性知識的內在規律,有意識地通過策略性知識的教學,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以及創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