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知[科學術語]

認知[科學術語]
認知[科學術語]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認知,是指人們獲得知識或套用知識的過程,或信息加工的過程,這是人的最基本的心理過程。它包括感覺、知覺、記憶、思維、想像和語言等。人腦接受外界輸入的信息,經過頭腦的加工處理,轉換成內在的心理活動,進而支配人的行為,這個過程就是信息加工的過程,也就是認知過程。 人的認知能力與人的認識過程是密切相關的,可以說認知是人的認識過程的一種產物。一般說來,人們對客觀事物的感知(感覺、知覺)、思維(想像、聯想、思考)等都是認識活動。認識過程是主觀客觀化的過程,即主觀反映客觀,使客觀表現在主觀中。

基本信息

概念解釋

認知包括感覺、知覺、記憶、思維、想像和語言等。

具體來說,人們獲得知識或套用知識的過程開始於感覺與知覺。感覺是對事物個別屬性和特性的認識,如感覺到顏色、明暗、聲調、香臭、粗細、軟硬等。而知覺是對事物的整體及其聯繫與關係的認識,如看到一面紅旗、聽到一陣嘈雜的人聲、摸到一件輕柔的毛衣等。

人們通過感知覺所獲得的知識經驗,在刺激物停止作用之後,並沒有馬上消失,它還保留在人們的頭腦中,並在需要時能再現出來。這種積累和保存個體經驗的心理過程,就叫記憶。

人不僅能直接感知個別、具體的事物,認識事物的表面聯繫和關係,還能運用頭腦中已有的知識和經驗去間接、概括地認識事物,揭露事物的本質及其內在的聯繫和規律,形成對事物的概念,進行推理和判斷,解決面臨的各種各樣的問題,這就是思維。

人們還能利用語言把自己思維活動的結果、認識活動的成果與別人進行交流,接受別人的經驗,這就是語言活動。

人們還具有想像的活動,這是憑藉在頭腦中保存的具體形象來進行的。

相關科學表述

認知過程

亦稱“認知歷程”。(1)傳統上指認識過程,指人腦以感知、記憶、思維等形式反映客觀事物特性及其關係的心理過程。(2)皮亞傑學派用語,指通過對原有的認知結構(圖式)對刺激物進行同化和順應達到平衡的過程。這是結構主義認知心理學的觀點。(3)信息加工認知心理學的用語,指個體接受、編碼、貯存、提取和使用信息的過程。它通常由感知系統(接受信息)、記憶系統(信息編碼、貯存和提取)、控制系統(監督執行決定)、反應系統(控制信息輸出)等4種成分構成的模式。

H.西蒙認為,人類認知有3種基本過程: (1)問題解決。採用啟發式、手段-目的分析和計畫過程法。(2)模式識別能力。人要建立事物的模式,就必須認識各元素之間的關係。如等同關係、連續關係等。根據元素之間的關係,就可構成模式。(3)學習。學習就是獲取信息並將其貯存起來,便於以後使用。學習有不同的形式,如辨別學習、閱讀、理解、範例學習等。

認知風格

認知風格是指個人所偏愛使用的信息加工方式,也叫認知方式。例如:有人喜歡與別人討論問題,從別人那裡得到啟發;有人則喜歡自己獨立思考。個體在認知風格上的差異具有一定的穩定性,兒童時期所表現出來的某種認知風格可能會保持到成年。認知加工方式有許多種,主要有:場獨立性和場依存性、衝動和沉思、同時性和繼時性。

認知能力

認知能力是指人腦加工、存儲和提取信息的能力,即我們一般所講的智力,如觀察力、記憶力、想像力等。人們認識客觀世界,獲得各種各樣的知識,主要依賴於人的認知能力。

認知策略

認知策略是指導認知活動的計畫、方案、技巧或竅門。人腦的信息加工能力是有限的,不可能在瞬間進行多種操作,為了順利地加工大量的信息,人只能按照一定的策略在每一時刻選擇特定的信息進行操作,並將整個認知過程的大量操作組織起來。因此,認知策略對認知活動的有效進行是十分重要的。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