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家秤

江家秤

江家秤是指武漢新洲區邾城街的一戶江姓人家所製作的秤,江家在當地做秤已有200多年。秤,作為衡器,量的雖是斤兩,稱的更是良心。由於多年來秉承“分毫不差”的標準,江家的秤早已名聲在外,被當地居民稱為“良心秤”。

基本信息

歷史沿革

江遠斌在校準秤星江遠斌在校準秤星
武漢新洲邾城東關路66號的江家人五代做秤,已有200多年歷史。

江家做秤有一條原則,不做計量有偏差的劣秤,更不做人為缺斤少兩的“短秤”。在江家人手上,一桿秤要經過十多道工序,五六個小時才能完成。

在電子秤還沒有普及的年代,江家的秤成為武漢新洲、黃岡等地小商販的必備品。在菜市場稱重,賣方說句“這是江家的秤”,買者一般都會放心。遇到稱量偏差,人們往往會用江家的秤解決爭端。

做了幾代良心秤,江家秤鋪一直沒有招牌。2014年初,新洲區委副書記沈濤向江家贈送了一塊寫著“江正興良心秤鋪”的招牌,並將它列為新洲區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

製作過程

做一桿秤,從挑木材、刨木、制粗坯開始,再經過打磨、包銅管、定刀口、定星位……十多道工序一樣不能省,一樣不能馬虎。對於這些工序,江家姐弟早已爛熟於心,但相比手藝,他們更銘記在心的是“準確公道、分毫不差”的祖訓。

遵循原則

200餘年來,江家人謹遵祖訓,不為利益所動,不賺昧心錢,誠信做秤,終至美名遠播。

“‘正興’就是‘心正則興旺’,只要堅持公平公正,就會生意興隆、家庭興旺。”江玉珍如此解釋秤鋪的名字。

“心正則興旺,不講規矩就是砸自己的飯碗。”談到曾經無數次拒絕客戶的“無理要求”,江遠斌說,手藝人有手藝人的本分,做一桿“黑心秤”,一輩子心裡都不安生。

“江家秤”稱出了斤兩,也稱出了公道人心。過去,“江正興”是商販和居民心裡的“大品牌”,代表著公正公道,童叟無欺

相關故事

“祖傳的規矩,一要結實耐用,二要計量準確,計量偏差的‘劣秤’不能做,缺斤少兩的‘短秤’更不能做。”談到做秤的規矩,61歲的江遠斌非常認真,“刀口距離偏差兩毫米,50公斤的重量就相差三四公斤。”

手藝人的規矩是手把手傳下來的。江玉珍回憶,做秤本來傳男不傳女,但她12歲那年,哥哥下放,弟弟又太小,做秤的手藝便由剛剛國小畢業的她傳承下來。首先學的,不是技巧,而是做人。“老一輩傳我手藝的時候就講,千萬不能昧良心。昧著良心,落不到好。”江玉珍說。

讓江遠斌記憶深刻的,則是他爺爺江彩芹不昧“黑錢”的故事。

上世紀30年代,一位姓朱的老闆,多次找江彩芹做“短秤”,均遭拒絕。後來江彩芹大病,朱老闆重提舊事,高價做“短秤”。家人心動,不顧江彩芹阻攔,用這筆錢請了郎中來家診病。憂憤之下,江彩芹駕鶴西去,家人將錢退還,江家終是沒做一桿“黑心秤”。發喪那天,朱老闆也來了,他說,江彩芹是他見過最有骨氣的手藝人。

傳承至今,不做“短秤”的規矩成了一條鐵律,哪怕買家買去當作道具或者紀念品,但“只要是江家人做出的秤,就必須分厘不差”。為此,江家姐弟差點失去一筆大生意。

那是去年2月,一家銀行找到江家姐弟,訂購10公斤規格的桿秤800根,要把這些“良心秤”作為禮品掛到各營業網點,時刻提醒工作人員要誠實守信。但由於“江家秤”精確性要求高,手工打造的每桿秤都需要反覆校量,忙活一天最多只能做兩桿秤,一下子要800桿,江家姐弟犯了難。

“反正是禮品秤,管它準不準呢。”“從其他秤鋪買來,貼上江家的標籤不就行了。”……很多人好心出主意。但江玉珍自有主張:能做多少就做多少,圖錢砸招牌,不是江家的人!從去年3月到今年4月,起早貪黑,姐弟倆交了760桿秤,每一桿秤都是親手完成,分毫不差。

文化意義

時至今日,桿秤已經逐漸退出市場,“江家秤”更多作為一種誠實守信的文化符號為世人所敬。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