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根據法律規定,科米共和國的國徽是紅色盾型徽標,徽標上有按照彼爾姆野獸風格繪成的金色猛禽,猛禽胸前有一女人頭像,周圍有六個駝鹿頭像。國徽表現出科米人的歷史,是國家的象徵。
在青銅器時代,特別在鐵器時代,金色猛禽是伏爾加沿岸和烏拉爾地區許多民族的野獸風格藝術的代表。它表明,科米祖先早在公元10世紀之前就在維切格達流域生活。猛禽胸前的駝鹿頭像更進一步說明了科米人的起源。在彼爾姆野獸風格的古蹟中經常可以看到鳥類與駝鹿的圖案。女人頭像作為維切格達科米藝術發展的新階段,與這一民族晚些時候的形成有關,這一階段大致在14世紀前。
猛禽是國家和權力的象徵,它應當保護國家和人民,促進其發展和繁榮。因此這是一個飛翔著的大鳥,展開的翅膀還意味著好客,相邀合作。總之,金色的鳥是人民善良意志和精力充沛的象徵。女人頭像象徵著賦予生命的太陽女神、世界的母親、一切神聖和善良的庇護者。駝鹿是力量、高尚、美麗的象徵。
國徽色彩的運用也相當成功。在科米人的民間創作中金色和紅色的結合代表著春天清晨的暖洋洋的太陽。
1991年11月27日,科米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議會批准了國旗。由於科米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1992年改名為科米共和國,1994年6月6日通過了新的國旗法和國徽法。目前的國旗與1991年通過的國旗是一樣的。國旗法寫道:“科米共和國國旗是長方形的三色旗,藍綠白三色自上而下排列,每個顏色占旗面的三分之一。旗幟的長寬比例為2比”。藍色代表著天空晴朗、思想開闊、情感豐富、國家主權與和平。綠色代表著占共和國面積約了70%的茂密原始森林。它象徵著年輕的社會。綠色往往象徵著富裕、果實纍纍、生命、快樂、自由。白色代表著雪、北方(共和國北方和東北地區都在北極圈內),白色還象徵著道德的純潔、性格的開朗、精神的崇高,它是科米人最喜愛的顏色之一。
瑟克特夫卡爾市的市徽需要修改。俄羅斯總統所屬的徽標委員會發現瑟克特夫卡爾市徽中存在著“徽標上的、歷史上的和法律上的錯誤”,因此無法在國家徽標冊上進行註冊。
原來,作為徽標製作依據的《科米共和國國旗法》規定,徽標上不能有旗幟的圖案。而且市徽的顏色也不符合徽標製作規定:徽標不能用白底色。瑟克特夫卡爾市徽標委員會成員堅持說,地方機構之所以這樣做是因為歷史徽標就是這樣的(目前的徽標是根據葉卡捷琳娜二世批准的徽標設計的)。
本市的知名畫家阿納托利•涅維羅夫向市議會提交了新徽標的4個方案和草圖。徽標委員會已經選出一個最適合的方案:藍色底色、在綠地上有一頭躺在洞穴里的金熊。徽標上有樅樹、裝飾紋、還有銀色北極光。儘管徽標委員會成員希望洞穴最好是銀色的,但大家一直選擇在熊的上方畫一座綠色山丘。得到議員批准的草圖將送交聖彼得堡批准。
地理位置
科米共和國位於東歐平原的東北邊區、烏拉爾山脈的西部。共和國由北至南距離為660公里,由西至東距離為660公里。其南鄰彼爾姆州和科米—彼爾米亞克自治區,東南與斯維爾德洛夫斯克州相鄰,東部與漢特—曼西自治區(秋明州成員)接壤,東北與亞馬爾—涅涅茨自治區(秋明州成員)毗鄰,北部及西北部毗鄰涅涅茨自治區(阿爾漢格爾斯克州成員),西部毗鄰阿爾漢格爾斯克州。科米共和國境內大部分是平原,呈西北至東南走向的切爾內曉夫壟崗(高達5450米)從中將其切分開。東部是極圈烏拉爾山。
其水域極其發達,大河有伯朝拉河及其支流、維切格達河及其支流,還有大量的湖泊,沼澤占領土面積的12%~15%。科米共和國的大部分領土被森林所覆蓋,森林覆蓋面積2900公頃,占領土面積的69%。在北緯66度附近,由森林轉為凍土。
自然資源
科米共和國內礦產資源豐富,有石炭、石油、天然氣、片岩、瀝青石、鈦礦、鋁土礦、礦鹽、石灰岩等。水利資源儲備潛能超過3兆瓦;木材儲備達30億立方米。
此外,共和國還有重要的漁獵資源,有北極狐、貂、鮭魚、秋白鮭,並且這裡是俄聯邦大部分魚種的產卵場所。
科米原始森林
科米原始森林位於俄羅斯烏拉爾山麓,面積32800平方千米,是歐洲現存面積最大的亞寒帶森林。原始森林中,生長著德國松鼠、西伯利亞木松等高大喬木,
科米原始森林 |
有歐洲雷烏、黑雷鳥、斑烏鴉、三趾啄木鳥等204中鳥類和陸地大山貓、狼獾、水獺等43中哺乳類動物生活在這裡。1995年根據自然遺產遴選標準N(II)(III)被列入《世界遺產目錄》。
科米原始森林中壯觀的瀑布群、蔥鬱的小島以及奔流不息的河川,迄今為止已吸引了約2000人前來觀光旅遊。森林裡數不勝數的自然遺產包括山脈冰河的地理構造,為我們提供了地質演變的範例。遼闊的北部森林至今仍是一塊未經開墾的處女地,也因此成為許多瀕危動植物的“世外桃源”。但伐木搬運業對南部地區構成了很大威脅,大量的伐木公司如雨後春筍般蓬勃發展,而這同時意味著將有200萬英畝的原始森林被砍伐殆盡。目前,大型哺乳動物尤其是鹿、熊和麋鹿的數量在急劇減少,造成這一切的罪魁禍首是“偷獵”。由於缺少強有力的保護措施,加上土著居民的生態意識少得可憐,所以公園裡的規章制度常常形同虛設。更令人擔憂的是,目前在烏拉爾的某些地區可能存在著放射性污染物。
氣候
科米共和國的大部分地區氣候為溫帶大陸性氣候,冬季長,潮濕,夏季溫暖。氣候由南至北漸冷,南部地區夏季溫度在10℃~20℃之間,冬季在零下13℃~零下25℃之間;北部地區夏季溫度在5℃~15℃之間,冬季在零下17℃~零下30℃之間。科米共和國北部和東北部是永久性凍土,占領土面積的13%,植物生長期南部為150天,北部為90天。
領土及行政區劃
科米共和國領土面積為41.59萬平方公里。1921年8月22日建立科米自治州,1936年12月5日建立科米蘇維埃社會主義自治共和國,1996年8月21日改稱為科米共和國。共和國的行政單位數量為16個區、7個共和國屬市、3個區屬市、1個市內區、40個城鎮、188個行政農莊。
共和國的首府是瑟克特夫卡爾市,建市時間為1780年,從莫斯科到瑟克特夫卡爾市的距離為1515公里。
其它共和國直屬市有:沃爾庫塔市,1943年成立;伊塔市,1954年成立;伯朝拉市,1949年成立;烏斯季斯克市,1984年成立;烏赫塔市,1943年成立;烏克德爾,1984年成立。區屬城市有:伊日馬市,1985年成立;米庫民市,1959年成立;索斯諾戈爾斯克市,1955年成立。
人口
2002年統計,科米共和國共有居民人數為1,018,674人。其中,城市居民人口766,587,占總人口的75.3%。農村居民人口總數為252,087,占總數的24.7%。平均年齡34.5歲。家戶總數381,626戶,成員數992,612人。科米共和國的當地民族是科米人。科米人還生活在烏拉爾附近、秋明州、亞馬爾—涅涅茨自治區、漢特—曼西自治區、科里斯克半島等地區。
科米人
科米人(Komi)
俄羅斯少數民族。又稱齊良人。“科米”一詞系科米人和科米-彼爾米亞克人兩個兄弟民族的自稱。主要分布在中烏拉爾山西部科米自治共和國,部分分布在摩爾曼斯克州的科拉半島以及烏拉爾山東部的亞馬爾-涅涅茨、漢特-曼西民族州。屬蒙古人種烏拉爾類型。操科米語,分科辛(北部地區)和英溫(南部地區)兩種方言,屬烏拉爾語系芬蘭-烏戈爾語族。從14世紀起有自己的古文字,十月革命後,經改革制定了以斯拉夫字母為基礎的拼音文字。信東正教,同時還保留祖先崇拜、萬物有靈信仰。南方的居民主要從事農業,種植小麥、馬鈴薯、蔬菜等;北方的居民以畜牧業為生,飼養綿羊、牛和馬,19世紀中葉起,發展了養鹿業,兼事狩獵和捕魚。科米人是講彼爾姆語(Permic)的民族,主要住在俄羅斯的北歐地區白海東南方的白紹拉河和維切格達(Vychegda)河之間,語言屬烏拉語系芬蘭-烏戈爾語族。科米人包括3個主要居民集團︰科米共和國的科米-基連人(Komi-Zyryan);共和國南面的科米-彼爾米亞克(Komi-Permyak)自治州的科米-彼爾米亞克人;自治州以東和科米共和國以南的科米-亞孜瓦人(Komi-Yazua)。科米人的經濟從北方的養鹿、漁獵、伐木一直到南方的農業、工業和礦業、各有不同。自14世紀起,科米人名義上是俄羅斯東正教信徒。
烏拉爾語系民族
科米共和國位於烏拉爾山脈西部,南鄰彼爾姆州和科米-彼爾米亞克自治區,東南與斯維爾德洛夫斯克州相鄰,東部與漢特-曼西自治區(秋明州成員)接壤,東北與亞馬爾-涅涅茨自治區(秋明州成員)毗鄰,北部及西北部毗鄰涅涅茨自治區(阿爾漢格爾斯克州成員),西部毗鄰阿爾漢格爾斯克州。面積為41.59萬公里2,首府是瑟克特夫卡爾,建於1780年。2002年共有居民為101.8674萬人,當地民族是科米(齊良)人,屬黃種人。科米語分科辛(北部地區)和英溫(南部地區)兩種方言,屬烏拉爾語系芬蘭-烏戈爾語族。科米-彼爾米亞克民族自治區位於前烏拉爾地區、卡瑪河上游,屬彼爾姆州成員。其東南部與彼爾姆州相鄰,西部與基洛夫州相連,西北和北部與科米共和國相鄰。面積為3.29萬公里2,占俄聯邦領土總面積的0.19%。自治區中心是庫德姆卡爾。2003年,自治區共有人口14.88萬人。
科米人及其近親科米-彼爾米亞克人的共同遠祖前10世紀已居住在卡馬河中上游一帶。當時,在其西邊維亞特卡河流域居住的是烏德穆爾特人的祖先。他們曾使用共同的語言。後來,烏德穆爾特人分裂成為單一民族,科米人和科米-彼爾米亞克人的祖先仍留居卡馬河流域一帶。6~10世紀時,他們中的一部分人從卡馬河上游遷到維切格達河流域。在俄國文獻中稱科米人的祖先為維切格達-彼爾米人,稱科米-彼爾米亞克人的祖先為大彼爾米人。16~18世紀,他們繼續向北遷移到維切格達河和伯朝拉河上游地區,並同當地居民融合。15世紀末16世紀初,科米地區被沙俄兼併。馬里埃爾共和國南部是楚瓦什和韃靼,西部是下諾夫哥羅德州,北部和東部是基洛夫州。面積為2.32萬公里2,首府是約什卡爾奧拉,成立於1584年。2002年共和國共有人口72.7979萬人,主要居民為馬里族。
莫爾多瓦共和國南部是奔薩州,西部是梁贊州,東北部是楚瓦什共和國,東南部為烏里揚諾夫斯克州,北部是下諾夫哥羅德州。面積為2.6萬公里2,首府薩蘭斯克建於1641年。2003年共和國共有人口88.8萬人,主要居民為莫爾多瓦族。在原蘇聯各個共和國共有莫爾多瓦族人120萬,其中在莫爾多瓦共和國居住的莫爾多瓦族人為31~32萬人。
漢特—曼西(漢蒂-曼西)自治區1934年起隸屬鄂木斯克州,1940年起屬於烏拉爾斯克州,1944年起屬秋明州管轄。中心城市漢特—曼西斯克市距額爾齊斯河與鄂畢河匯合處15公里。自治區人口137萬人,俄羅斯人占總人口的66.5%,烏克蘭人占11.6%,韃靼人占7.6%,白俄羅斯人占2.2%,當地民族有漢特(漢蒂、奧斯恰克)人和曼西(沃古爾)人,分別占自治區人口的0.9%和0.5%。泰梅爾自治區,亦稱多爾乾—涅涅茨民族區,曾隸屬於克拉斯諾亞爾斯克邊疆區,面積為86.21萬公里2,行政中心為杜金卡(葉尼塞河入海口)。自治區人口總數為4.43萬,主要居民是俄羅斯人(67.1%),還有多爾乾人(8.8%)、烏克蘭人(8.6%)、涅涅茨人(4.4%,黃種人)、恩加納善人(1.5%)、德意志人(1.5%)、韃靼人(1.4%)、白俄羅斯人(1.2%)、埃文克人(0.6%)、埃涅茨人(0.2%)等。
亞馬爾—涅涅茨自治區位於秋明州境內。自治區面積75.03萬公里2,中心城市是薩列哈爾德(鄂畢河入海口)。自治區占全國天然氣儲量的85%、開採量的91%和出口的90%,正是自治區使俄羅斯的天然氣儲量居世界首位,是它保障著俄羅斯天然氣生產和出口大國地位。同時,自治區還年產石油3000多萬噸,占全俄石油總產量的20%。並且自治區大部分天然氣和石油資源儲量尚未被開採,隨著國際對天然氣和石油需求的增長,自治區在全國經濟及對外經貿合作中的地位和作用將更加重要。自治區人口49.8萬人,俄羅斯人占59.2%,烏克蘭人占17.2%,韃靼人5.3%,白俄羅斯人2.6%;當地民族中,涅涅茨人(黃種人)占全區人口的4.2%、漢特人占1.5%。涅涅茨民族自治區位於東歐平原的北部,包括科爾古耶夫島和瓦伊加奇島,瀕臨白海、巴倫支海和喀拉海。南鄰科米共和國,西南與阿爾漢格爾斯克州相連,東北與亞馬爾涅涅茨自治區接壤。自治區於1929年成立於阿爾漢格爾斯克州內,面積17.67萬公里2,中心為納里揚馬爾市。2003年自治區共有人口4.67萬人。
主要經濟部門
科米共和國是北部經濟區的成員,是能源燃料、木材加工方面的一個大區,傳統經濟是漁獵業,工業產值占總產值的90%以上。共和國領土上劃分為三個主要的經濟區:
東北區——以煤炭工業、溫室蔬菜種植和養鹿業為主;
伯朝拉流域區——以石油、天然氣、木材工業為主;
西南區——以木材加工和農業為主。
工業
科米共和國的工業主要有煤炭、石油、天然氣及其它礦產的開採工業。重要部門有木材加工業、煤炭業、石油天然氣業。木材加工業主要集中於維切格達河、伯朝拉河和梅津河流城內,主要木材加工中心是瑟克特夫卡爾、烏赫塔、伯朝拉。
石油與天然氣加工主要在因塔和索斯諾戈爾斯克。此外,共和國內還有大型和小型的國營發電站。
大型企業有因塔石油加工廠、因塔天然氣加工廠、索斯諾戈爾斯克天然氣加工廠及各食品廠、建材工業廠等。
工業部門中占主導地位的是燃料工業部門、電力能源工業部門和木材、木材加工及造紙工業部門。
農業
科米共和國主要的農業部門有肉奶畜牧業和北部地區的養鹿業,飼料作物占據了大部分的農作物播種面積。
交通運輸
科米共和國主要交通途徑是鐵路,鐵路幹線有科特拉斯——沃爾庫塔——薩列哈爾德,這條鐵路主要承擔了貨運。公路交通發展較弱,僅在南區和中心區得到發展。主要公路幹線有維亞特克——瑟克特夫卡爾——烏赫塔——特羅伊茨科——雷果瓦。
河運發展主要是沿維切格達河交通。
此外還有管道運輸,主要的石油管道有:烏赫塔——雅拉斯拉夫里,烏赫塔——托爾若克。天然氣管道有:烏克德爾——烏赫塔——托爾若克,納德姆——烏赫塔。
科米共和國有航運至莫斯科、聖彼得堡等俄大城市及獨立國協其它國家的首都。飛機場坐落於瑟克特夫卡爾、烏赫塔和沃爾庫塔。
外貿與投資
科米共和國的出口商品主要有石炭、木材、木料、石油、石油產品、水泥、天然氣等。
首腦簡介
塔日拉波夫·伏拉基米爾·亞歷山大洛維奇1949年11月14日出生於科米自治共和國;科米族;1971年畢業於科米國立師範學院;1988年畢業於列寧格勒高級黨校;社會學博士;
1971年中學物理教師;1972年—1973年蘇聯軍隊服役;1974年開始在共和國工會工作,歷任幹事、部長、科米自治共和國工會主席;1990年當選科米共和國工會主席、科米自治共和國最高蘇維埃人民代表;1993年—1995年科米共和國部長會議第一副主席;1995年—1999年科米共和國國務委員會主席、國務委員會委員;1999年第二次當選科米共和國國務委員會主席;1996年—2001年俄羅斯聯邦委員會成員;2001年12月當選科米共和國首腦;2005年12月第二次當選科米共和國首腦。已婚,有兩個女兒。
俄羅斯行政區劃表
中央聯邦管區 | 奧廖爾州 | 別爾哥羅德州 | 布良斯克州 | 弗拉基米爾州 | 卡盧加州 | 科斯特羅馬州 | 庫爾斯克州 | 利佩茨克洲 | 莫斯科自治市 | 莫斯科州| 梁贊州 | 斯摩棱斯克州| 坦波夫州 | 特維爾州 | 圖拉州 | 沃羅涅日州 | 雅羅斯拉夫爾州| 伊萬諾沃州 | |
南部聯邦管區 | 阿迪格共和國 | 阿斯特拉罕州 | 北奧塞梯-阿蘭共和國 | 車臣共和國 | 達吉斯坦共和國 | 伏爾加格勒州 | 卡巴爾達-巴爾卡爾共和國 | 卡爾梅克共和國 | 卡拉恰伊-切爾克斯共和國 | 克拉斯諾達爾邊疆區 | 羅斯托夫州 | 斯塔夫羅波爾邊疆區 | 印古什共和國 | |
西北部聯邦管區 | 阿爾漢格爾斯克州 | 涅涅茨自治區 | 加里寧格勒州 | 卡累利阿共和國 | 科米共和國 | 摩爾曼斯克州 | 諾夫哥羅德州 | 普斯科夫州 | 聖彼得堡自治市 | 列寧格勒州 | 沃洛格達州 | |
遠東聯邦管區 | 阿穆爾州 | 楚科奇自治區 | 堪察加州 | 科里亞克自治區 | 哈巴羅夫斯克邊疆區 | 馬加丹州 | 濱海邊疆區 | 薩哈(雅庫特)共和國 | 薩哈林州 | 猶太自治州 | |
西伯利亞聯邦管區 | 阿爾泰共和國 | 阿爾泰邊疆區 | 布里亞特共和國 | 赤塔州 | 阿加布里亞特自治區 | 伊爾庫茨克州 | 烏斯季奧爾登斯基布里亞特自治區 | 哈卡斯共和國 |科麥羅沃州 | 克拉斯諾亞爾斯克邊疆區 | 新西伯利亞州 | 鄂木斯克州 | 托木斯克州 | 圖瓦共和國 | |
烏拉爾聯邦管區 | 庫爾乾州 | 斯維爾德洛夫斯克州 | 秋明州 | 漢特-曼西自治區 | 亞馬爾-涅涅茨自治區 | 車里雅賓斯克州 | |
伏爾加聯邦管區 | 巴什科爾托斯坦共和國 | 楚瓦什共和國 | 基洛夫州 | 馬里埃爾共和國 | 莫爾多瓦共和國| 下諾夫哥羅德州 | 奧倫堡州 | 奔薩州 | 彼爾姆邊疆區 | 薩馬拉州 | 薩拉托夫州 | 韃靼斯坦共和國 | 烏德穆爾特共和國 | 烏里揚諾夫斯克州 | |
俄羅斯行政區劃
中央聯邦管區 | 奧廖爾州 | 別爾哥羅德州 | 布良斯克州 | 弗拉基米爾州 | 卡盧加州 | 科斯特羅馬州 | 庫爾斯克州 | 利佩茨克州 | 莫斯科自治市 | 莫斯科州 | 梁贊州 | 斯摩棱斯克州 | 坦波夫州 | 特維爾州 | 圖拉州 | 沃羅涅日州 | 雅羅斯拉夫爾州 | 伊萬諾沃州 |
南部聯邦管區 | 阿迪格共和國 | 阿斯特拉罕州 | 北奧塞梯-阿蘭共和國 | 車臣共和國 | 達吉斯坦共和國 | 伏爾加格勒州 | 卡巴爾達-巴爾卡爾共和國 | 卡爾梅克共和國 | 卡拉恰伊-切爾克斯共和國 | 克拉斯諾達爾邊疆區 | 羅斯托夫州 | 斯塔夫羅波爾邊疆區 | 印古什共和國 |
西北部聯邦管區 | 阿爾漢格爾斯克州 | 涅涅茨自治區 | 加里寧格勒州 | 卡累利阿共和國 | 科米共和國 | 摩爾曼斯克州 | 諾夫哥羅德州 | 普斯科夫州 | 聖彼得堡自治市 | 列寧格勒州 | 沃洛格達州 |
遠東聯邦管區 | 阿穆爾州 | 楚科奇自治區 | 堪察加邊疆區 | 哈巴羅夫斯克邊疆區 | 馬加丹州 | 濱海邊疆區 |薩哈(雅庫特)共和國| 薩哈林州 | 猶太自治州 |
西伯利亞聯邦管區 | 阿爾泰共和國 | 阿爾泰邊疆區 | 布里亞特共和國 | 外貝加爾邊疆區 | 哈卡斯共和國 | 科麥羅沃州 | 克拉斯諾亞爾斯克邊疆區 | 新西伯利亞州 | 鄂木斯克州 | 托木斯克州 | 圖瓦共和國 |
烏拉爾聯邦管區 | 庫爾乾州 | 斯維爾德洛夫斯克州 | 秋明州 | 漢特-曼西自治區 | 亞馬爾-涅涅茨自治區 | 車里雅賓斯克州 |
伏爾加聯邦管區 | 巴什科爾托斯坦共和國 | 楚瓦什共和國 | 基洛夫州 | 馬里埃爾共和國 | 莫爾多瓦共和國 | 下諾夫哥羅德州 | 奧倫堡州 | 奔薩州 | 彼爾姆邊疆區 | 薩馬拉州 | 薩拉托夫州 | 韃靼斯坦共和國 | 烏德穆爾特共和國 | 烏里揚諾夫斯克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