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岡仁波齊是世界公認的神山,同時被印度教、藏傳佛教、西藏原生宗教苯教以及古耆那教認定為世界的中心。崗仁波齊並非這一地區最高的山峰,但是只有它終年積雪的峰頂能夠在陽光照耀下閃耀著奇異的光芒,奪人眼目。加上特殊的山形,與周圍的山峰迥然不同,讓人不得不充滿宗教般的虔誠與驚嘆。
岡仁波齊,位於東經8°,北緯31°海拔6638米(另說海拔6714米),是岡底斯山的主峰。岡仁波齊峰形似金字塔(藏民稱象“石磨的把手”),四壁非常對稱。由南面望去可見到它著名的標誌:由峰頂垂直而下的巨大冰槽與一橫向岩層構成的佛教萬字格(佛教中精神力量的標誌,意為佛法永存,代表著吉祥與護佑。岡仁波齊峰經常是白雲繚繞,當地人認為如果能看到峰頂是件很有福氣的事情。
神靈之山
岡仁波齊在藏語中意為“神靈之山”,在梵文中意為“濕婆的天堂”(濕婆為印度教主神),苯教更是發源於此。從印度創世史詩《羅摩衍那》以及藏族史籍《岡底斯山海志》、《往世書》等著述中的記載推測,人們對於岡仁波齊神山的崇拜可上溯至公元前1000年左右。據苯教經典描述:一條從岡仁波齊而下的河,注入不可征服的湖泊——瑪旁雍湖。有四條大河由此發源,流向東、南、西、北四方。流向東方的是當卻藏布馬泉河(下游為布拉馬普特拉河),綠寶石豐富,飲此水的人們如朗駒一般強壯;流向南方的是馬甲藏布孔雀河(下游為恆河),銀沙豐富,飲此水的人們如孔雀一般可愛;流向西方的是朗欽藏布象泉河(下游為蘇特累季河),金礦豐富,飲此水的人們壯如大象;流向北方的是森格藏布獅泉河(下游為印度河),鑽石礦藏豐富,飲此水的人們勇似雄獅。每年有絡繹不絕的來自印度、不丹、尼泊爾以及我國各大藏族聚居區的朝聖隊伍,使得這裡的神聖意味綿延了幾千年。
據說佛教中最著名的須彌山也就是指它。據《佛學小辭典》:須彌,山名,一小世界之中心也。前佛教時代的象雄苯教時期,崗仁波齊被稱為“九重(萬)字山”,相傳有苯教的360位神靈居住在此。苯教祖師敦巴辛繞從天而降,此山為降落之處。在公元前5~6世紀興起的耆那教中,崗仁波齊被稱作“阿什塔婆達”,即最高之山,是耆那教創始人瑞斯哈巴那剎獲得解脫的地方。
印度人稱這座山為Kailash,也認為這裡是世界的中心。印度教里三位主神中法力最大、地位最高的濕婆,就住在這裡。而印度的印度河、恆河的上游都在此發源,所以,現在在岡仁波齊見到大批的印度朝聖者就不奇怪了。
幾個世紀以來,崗仁波齊一直是朝聖者和探險家心目中的神往之地,但是至今還沒有人能夠登上這座神山,或者說至今還沒有人膽敢觸犯這座世界的中心。旅行者把目光投向這塊聖潔之地不過是最近幾年才有的事,不過人數依然不多,這或許是一件值得慶幸的事情。
周圍寺廟
岡仁波齊周圍共有5座寺廟。年日寺為轉山第一站,以後依次為止拉浦寺、松楚寺(也稱幻變寺)、江扎寺和賽龍寺,其中後兩座寺位於內線。這五座寺廟都有不少膾炙人口的傳說故事,並留存有豐富的雕刻、塑像、壁畫等文物,但如今都程度不同地毀壞了。
岡仁波齊峰
岡底斯山主峰岡仁波齊峰,海拔6638米,梵語稱之為“濕婆(印度一種神的名字)的天堂”,藏語意為“神靈之山”,岡仁波齊峰的腰部是較大的淡紅色平台,平台邊緣被冰雪侵蝕,風化嚴重,呈犬牙狀,平台上有一圈凹進去的溝槽。岡仁波齊峰經常被白雲繚繞,很難目睹其真容,峰頂終年積雪,威凜萬峰之上,極具視覺和心靈震撼力。
進山路線
進神山的路線有兩條:南下和西行。
南下,一條是從喀什南下沿新藏公路,從葉城需3天左右到達獅泉河,再轉車前往神山。葉城是新藏公路的實際起點,新藏公路上並無公共運輸工具,可在登山賓館內和零公里處搭乘便車或在路邊等候開往西藏的軍車,車費400元左右,獅泉河距離神山330公里,順利的話一天可到,車費60~120元。
西行,另一條從拉薩西行,從拉薩到拉孜可經過羊卓雍錯,如果你走舊路,可在峰頂鳥瞰羊湖,由於舊路耗時,所以只能在拉孜或日喀則住一晚,20元/人,在到達阿里以前的最好一餐,便是在這裡。拉孜往前很少有食宿,行至53公里處到達卡嘎鎮,是個照相的好地方。再行65公里到達桑桑,那裡也借宿,15元/晚。桑桑過後122公里處的22道班,有路標指向阿里,分南北兩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