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帖簡介
【名稱】省別帖【作者】王羲之
【書體】草書
【時代】東晉
【材質】紙本墨拓
【規格】縱26.1厘米,橫170厘米
【字數】6行,53字
【收藏】台北故宮博物院
《省別帖》又名《遠宦帖》,為《十七帖》叢帖第十五通尺牘》。《淳化閣帖》卷六收刻。《宣和書譜》載有《遠宦帖》帖目。
法帖釋文
釋文
省別具,足下大小問為慰。多分張。念足下懸情,武昌①諸子亦多遠宦。足下兼懷,並數問不?老婦②頃疾篤,救命,恆憂慮。余粗平安。知足下情至。註解
①武昌:陶侃,鎮守武昌。周撫之妹嫁與陶侃。②老婦:指王羲之對妻子郗璇的稱呼。
大意
在別處看到您的來信,問候起我家族裡的大大小小,甚為感謝。大家多分散各地,感念您的懸念之情,陶武昌諸子亦多遠在各地作官。你同時亦多關懷,都常通信嗎?我的老妻最近常病重,為了病危搶救常擔憂。其他人都大致平安。非常感念您的情深意厚。解讀
《省別帖》第二行末兩字殘泐,據《右軍書記》所錄帖文校勘,應為“昌諸”二字。“武昌諸子亦多遠宦”,這是懷念舊友的話語,意謂:當年在武昌庾亮征西府的同僚現在大多散於遠處為官。王羲之於公元334年(晉成帝鹹和九年)赴武昌為征西府參軍,當時同僚,有殷浩、孫綽、王興之等輩,而周撫因於公元332年(鹹和七年)失守襄陽奔武昌,正免官賦閒。王羲之與周撫相識,亦在此時。寫此帖時,應在王羲之晚年。書法欣賞
點畫之妙
點畫之妙在於用筆。《省別帖》筆法謹嚴厚重,右盼左顧,極有規矩,點畫很少鋒芒畢露,大都藏頭護尾,骨肉倍勻,線條樸實遒勁,富有立體感,尤其書劃轉折處如:橫折、豎彎勾等筆畫,總是輕提重按,頓挫有致,筆筆送到,決不一滑而過。用筆或圓中有方,或方中有圓,意味無窮。用筆章法
《省別帖》用筆的來龍去脈交代得非常清晰,體現了王氏草書線條的豐富性——用筆中的圓轉、方折、連帶、割斷、輕重、提按等對立因素在起筆、收筆、運筆過程中的運用與變化。其次,結構與章法方面的大小錯落、左右穿插、上下移位等因素,也增加了此帖的一種運動感,顯得虛活靈動,生機盎然。收藏著錄
《省別帖》(《遠宦帖》)首見於《法書要錄》卷十右軍書記。《宣和書譜》即稱《遠宦帖》。刻入《淳化閣帖》卷六;《大觀帖》、《鼎帖》、《寶賢堂帖》、《澄清堂帖》(孫承澤本)均曾刻入。清代葉志詵得王獻之《送梨帖》,與《省別帖》帖一同上石。後楊守敬又刻入其《鄰蘇園法帖》中。《省別帖》北宋曾入大觀,宣和內府,有大觀、宣和諸印璽,卷首徽宗趙佶瘦金書簽,上鈐雙龍方印。後曾入金明昌內府,及北燕張氏,後歸賈似道。明時曾為秀水項元汴所藏,入清由耿會侯、安岐所遞藏。著錄於安岐《墨緣匯觀》,訂為唐人鉤墓本。嗣入清內府,而未鈐內府收藏印,故石渠亦無著錄。
關於十七帖
簡介
《十七帖》中的多封信札,是王羲之寫給他的老朋友益州刺史周撫的。因為第一封信開頭是“十七”二字,於是統稱為《十七帖》。目錄
《十七帖》叢帖共二十九帖,目錄如下:01、郗司馬帖;02、逸民帖;03、龍保帖;04、絲布衣帖;05、積雪凝寒帖;06、服食帖;07、知足下帖;08、瞻近帖;09、天鼠膏帖;10、朱處仁帖;11、七十帖;12、邛竹杖帖;13、蜀都帖(游目帖);14、鹽井帖;15、遠宦帖(省別帖);16、都邑帖(旦夕帖);17、嚴君平帖;18、胡母帖;19、兒女帖;20、譙周帖;21、漢時講堂帖;22、諸從帖;23、成都城池帖;24、旃罽胡桃帖;25、藥草帖;26、來禽帖;27、胡桃帖;28、清晏帖;29、虞安吉帖。
目錄主要依據孔氏岳雪樓本《十七帖》,藏香港中文大學。孔氏岳雪樓本為“僧權”全本,摹刻於南朝梁內府所藏原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