積雪凝寒帖

積雪凝寒帖

《積雪凝寒帖》為《十七帖》第五通尺牘。草書,6行,64字。這是王羲之在冬天裡寫給朋友周撫的一封信。這個冬天寒冷,積雪未化,五十年來未曾遇見。在這樣的環境下,想起與朋友二十多年的友情,不禁產生悠悠之情。王羲之在書寫用筆上方處鋒棱可截鐵,圓處婉轉若飄帶。

法帖簡介

【名稱】積雪凝寒帖

【作者】王羲之

拓本拓本

【書體】草書

【時代】東晉

【材質】紙本墨拓

【字數】6行,64字褚遂良《右軍書記》有錄文。收刻於《二王帖》。

法帖內容

釋文

計與足下別廿六年,於今雖時書問,不解闊懷。省足下先後二書,但增嘆慨。頃積雪凝寒,五十年中所無。想頃如常,冀來夏秋間,或復得足下問耳。比者悠悠,如何可言。

大意

算算日子,和您分別至今已廿六年了,雖時常有書信往來,卻難以舒解久別思念的情懷。讀您先後寄來的兩封信,只更增加心裡的喟嘆和感慨。最近積雪未消,天氣嚴寒,是五十年來所未曾見的景象。想您近況一切如常,希望明年的夏秋之間,或能再得到您的來信。方今歲月漫長,要從那裡說起呢。

解讀

《積雪凝寒帖》寫於積雪凝寒的嚴冬,當時寒冷之狀,羲之五十年里未曾見過。根據文意知此信寫於王羲之五十七八歲許。收信人是一位闊別二十六年之久的老友,益州刺史周撫。二人雖時有書函往還,由於山河阻隔,書信聯繫並不便當,故信中說:“希望明年夏秋之際,能夠再得到您的來信。”這樣的聯繫,當然不解“闊懷”。“闊懷”即遠懷之意。

書法賞析

方筆

《積雪凝寒帖》從拓本來看,多方筆,如“計、廿、頃、十所”諸字,而且方筆落筆處多處於字的左偏旁,如“頃、信、何”。這樣的用筆特徵,在墨跡中可以得到驗證,如《喪亂帖》中的“頓、亂、臨”等字,《頻有哀禍帖》的“切”字等。“方筆特徵”是王羲之書法雄強的一面,也是王羲之在行草書創作上廣納百川、博觀約取的一個結果。王羲之《題衛夫人〈筆陣圖〉後》說“其草書亦復須篆勢、八分、古隸相雜”,《書論》中說“凡作一字,或類篆籀,或似鵠頭”,結合王羲之“又之洛下,見蔡邕《三體石經》”的敘述,可以窺出王羲之取法的廣泛。從出土的秦系文字和楚系文字來看,秦隸多逆入平出,楚竹書則切筆外轉,則王羲之的方筆運用是在東漢隸書的基礎上,取法自古文(六國文字)——楚文字。清代康有為《廣藝舟雙楫》“綴法第二十一”中敘及“圓筆用絞,方筆用翻。圓筆不絞則痿,方筆不翻則滯”。相比圓筆,方筆技巧更為複雜,或落鋒切翻、或揭腕搶入、或外逆翻回、或振筆快入,不一而足,這些特徵在王羲之墨跡中都可尋見。“方筆是逆鋒過來以後增加一個向下切的動作,然後再鋪毫進入行筆階段”(胡抗美《〈十七帖〉之我見》),這個逆鋒包含著一個弧線的頂鋒動作。

比較

《積雪凝寒帖》的“下問耳”如同《侍中帖》“侍中書”三字一樣,筆勢貫注而下,三個字作一個字來寫,形成字群字組效果。《積雪凝寒帖》整體風格與《十七帖》第二十二帖《諸從帖》類似,同為六行,行間節奏都較散淡,不緩不急。兩帖都以單字為主,只是最後兩行上部加快書寫速度,稍縱即收。《積雪凝寒帖》最後四字“如何可言”字形字勢與《旦夕帖》極為相似,均為由大及小。

風神

《積雪凝寒帖》用筆方圓兼備,方處鋒棱可截鐵,圓處婉轉若飄帶。但自然調和。明安世鳳《墨林快事》稱:“羲之《積雪凝寒》帖六十三字,表里瑩潤,骨肉和暢,有法有致,最為合作。”

背景相關

包世臣在《十七帖疏證》考證《積雪凝寒帖》時認為王羲之由於受其伯父王敦器重,王敦的府僚周撫,也因此對王羲之特厚。324年(東晉太寧二年)周撫隨王敦叛亂。王敦敗,周撫逃入西陽蠻。324年10月免其罪,時王羲之為秘書郎,同在建康。後周撫為王導起用。“為江夏相,監沔北軍,鎮襄陽,歷守豫章,代毋丘奧監巴東軍,刺益州”。計王羲之與周撫自325年至349年分別二十六年(按:按包世臣所舉年代,僅為24年。祁小春糾正為351年,《邁世之風》484頁,台灣石頭出版社,2007年版)。“‘悠悠如何可言’,蓋指此。”王羲之與周撫的交往,324年王羲之時為會稽王友,非“秘書郎”,周、王二人是否相見無確切依據。王羲之所任會稽王友之職在內宮,負責4歲司馬昱的教育引導和陪護。按包世臣所述,周撫是有罪方赦“自歸闕下”之人,此時與王羲之見面無可能,因此325年不是兩人闊別之始。330年周撫因失守襄陽免官後退居武昌,王羲之334年亦至武昌為庾亮參軍。周撫在公元330~336的五、六年間生活在武昌。“以周撫與王羲之的關係推斷,二人在武昌見面可能性相當大”。後王羲之於340年任江州刺史,不久賦閒居家,直到348年入朝為護軍將軍。而周撫則於346年前一段時間任豫章太守。江州、豫章即今天的江西省九江與南昌,兩地不僅相距不遠,而且都靠著潘陽湖,以水路為主要交通的古代,兩地往來非常方便。既然周撫與“右軍特厚”,兩人在這一段時間也會見面。根據上述分析來推論,王羲之與周撫闊別廿六年的起始時間為334年-346年至360~373年。

作者簡介

王羲之(321-379年,一作303-361年)字逸少。東晉著名書法家。琅琊臨沂(今山東臨沂)人。初任秘書郎,後任寧遠將軍、江州刺史、右軍將軍、會稽內史等,世稱王右軍。後因與揚州刺史王述不和,辭官定居會稽山陰(今紹興)。王羲之出身於建康烏衣巷顯赫的王家,是王導之侄。曾與謝安共登冶城,“悠然遐想,有高世之志。”早年從衛夫人學書法,後來改變初學,草書學張芝,正書學鍾繇。博採眾長,備精諸體,一變漢魏以來質樸的書風,獨創妍美流便的新體。王羲之的正書、行書為古今之冠,人贊其筆勢“飄若浮雲,矯若驚龍。”王羲之為歷代學書法者所崇尚,被奉為“書聖”。其作品真跡無存,傳世者均為後人摹本。行書以《蘭亭序》為代表作,草書以《初月帖》、《十七帖》,正書以《黃庭經》、《樂毅論》最著名。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