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帖簡介
【名稱】譙周帖
【作者】王羲之
【時代】東晉
【材質】紙本墨拓
【字數】3行,30字(含殘損字)《右軍書記》著錄帖文,《宣和書譜》著錄帖目。《淳化閣帖》、《澄清堂帖》、《鼎帖》、《二王帖》等均收刻。
法帖內容
釋文
雲譙周有孫□,高尚不出,今為所在。其人有以副此志不?令人依依,足下具示。 註:帖文“孫”與“高”字之間有一字殘損,以符號□表示。
大意
聽說譙周有個孫子譙秀,他隱居不仕,現在就在您那兒,不知道此人是否名符其實具此志節?此事令人念念不忘,期待您的回信。
註解
《譙周帖》文中“譙周有孫,高尚不出”後缺失一字,根據文意,是指譙秀。譙秀,字元彥。譙周之孫。秀少而靜默,不交於世。桓溫於347年(晉穆帝永和三年)率師平定在蜀自稱漢國的李勢,居留成都三十日,舉賢旌善,蜀人悅之。桓溫薦舉譙秀,然譙秀終不願出仕。“高尚”一詞指“志行高潔的人,隱逸之士”。
作品賞析
大小錯落
館本《譙周帖》與《淳化閣帖》所收刻的《譙周帖》分行不同:館本《譙周帖》自“雲譙周”至“高尚不”為第一行,淳化閣帖的《譙周帖》自“雲譙周”至“不出今”為第一行。以館本《譙周帖》來分析作品的章法:首行字勢特徵是由小及大,第二行相反,上大下小,中部更小,末行與第二行互補,上下小,中間大。如此一來,行與行之間產生了避讓、穿插關係,使全局章法的縱勢與橫勢互相照應。
字勢筆意
王羲之嘗謂:“緊則勁,險則峻”(《記白雲先生書訣》)。《譙周帖》“出、今、所、在”四字,筆畫的提按轉折交代得十分明確,點畫穩定、紮實。“出今”二字用筆開張、勁拔,結體險峻。“出今”兩字作一字書,幾不可視,與《侍中帖》“侍中書”三字作一字寫一樣,這種“字群結構”具有展現草法結構美和突出連綿筆勢魅力的雙重品格,它的出現,是王羲之對草書藝術的傑出貢獻,標誌著草書在東晉進入到新的發展階段,草書的表現性由此獲得更大的空間,而且,“字群結構”還是理解王羲之今草書藝區別於漢魏草書的關鍵。
作品集評
《譙周帖》筆意精到,點畫方圓並用,結字平中寓奇。泯沒了章草中的波磔,樸厚靈和之氣溢於紙墨之外。《譙周帖》作草若真,從容不迫,動中有靜,靜而多妙,具有內在的意蘊美。偶而牽絲帶筆,似斷還續,體勢飛動。在章法上,前筆有緒,後筆有起:有緒是為了牽引下文,有起是為了承接上字。字勢雖斷而神合,血脈流通。字形或大或小,點畫有粗有細。古雅遒勁的風格在《譙周帖》中得以表現。
背景相關
譙周,字允南,三國時益州巴西郡南充國(今四川南部縣)人。耽古篤學,精研六經,尤善書札,頗曉天文。諸葛亮領益州牧,命譙周為勸學從事。後主劉禪立太子,以周為仆,轉家令。說後主降魏,蜀地因此免遭塗炭。譙秀,字元彥。譙周之孫。《晉書》載:“秀少而靜默,不交於世,知天下將亂,預絕人事,雖內外宗親,不與相見。郡察孝廉,州舉秀才,皆不就。及李雄據蜀,略有巴西,雄叔父驤、驤子壽皆慕秀名,具束帛安車征之,皆不應。常冠皮弁,弊衣,躬耕山藪。”347年(永和三年),桓溫平蜀,曾書《薦譙元彥表》推薦譙秀。逢蕭敬叛亂,譙秀避亂宕渠川中,年九十餘而卒。王羲之所說“雲譙周有孫,高尚不出”,正是指譙秀。王羲之欲打聽他的下落,並想讓周撫證實是否如同人們所說的那樣,具有“高尚不出”的志向,羲之年輕時亦無廊廟志,晚年主動掛冠歸田裡,皆與譙秀的志向合拍。
作者簡介
王羲之(321-379年,一作303-361年)字逸少。東晉著名書法家。琅琊臨沂(今山東臨沂)人。初任秘書郎,後任寧遠將軍、江州刺史、右軍將軍、會稽內史等,世稱王右軍。後因與揚州刺史王述不和,辭官定居會稽山陰(今紹興)。王羲之出身於建康烏衣巷顯赫的王家,是王導之侄。曾與謝安共登冶城,“悠然遐想,有高世之志。”早年從衛夫人學書法,後來改變初學,草書學張芝,正書學鍾繇。博採眾長,備精諸體,一變漢魏以來質樸的書風,獨創妍美流便的新體。王羲之的正書、行書為古今之冠,人贊其筆勢“飄若浮雲,矯若驚龍。”王羲之為歷代學書法者所崇尚,被奉為“書聖”。其作品真跡無存,傳世者均為後人摹本。行書以《蘭亭序》為代表作,草書以《初月帖》、《十七帖》,正書以《黃庭經》、《樂毅論》最著名。